王鐸草書書法
王鐸(1592—1652),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 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 。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王鐸草書書法,希望對你有用!
王鐸草書書法欣賞
王鐸草書書法圖片1
王鐸草書書法圖片2
王鐸草書書法圖片3
王鐸草書書法圖片4
王鐸書法風(fēng)格
王鐸工正、行、草書,得力于鐘繇、王獻之、顏真卿、米芾,筆力雄健,長于布局。[5-6] 有北宋大家之風(fēng)。當時書壇流行董其昌書風(fēng),王鐸與黃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提倡取法高古,于時風(fēng)中另樹一幟。
在書法上王鐸是一位各體皆能、風(fēng)格多樣的書法全才。無論是偉岸遒勁的大楷、高古樸厚的小楷書,還是他那飛騰跳躑的行草書,在晚明書壇上都應(yīng)說是一流的。正書在王鐸作品中不多見,源于唐人而能自出胸襟。
王鐸降清后八、九年時間,書風(fēng)更趨成熟老辣,其狂草技法已臻化境。書法成了其“貳臣”的心理矛盾和落寞情懷的排遣,故作品已失去崇禎朝的扛鼎之力和奮發(fā)之氣,而轉(zhuǎn)為理性和孤冷。
王鐸書法特點
《洛州香山詩軸》,在結(jié)字上把米芾的倚側(cè)發(fā)揮到了極致,再以漲墨法略去點畫改變字形,確實有“破鬼膽”之怪;再以中鋒強力掠扛,輕重對比強烈,真正有神龍飛騰的不測之力。
《明資政大夫正治上卿兵部尚書節(jié)寰袁公偕配誥封夫人宋氏合葬墓志銘》是王鐸于明崇禎十年(1637年)十二月二十七日為其恩師袁可立書丹,銘文近五千字,是不能多見的王鐸長篇小楷。
《壬午臨柳公權(quán)帖軸》,行草,王鐸用三行布白法,寫出五行書來:起首在一行空白中擠出密密的兩行小字,結(jié)尾以貼零的方法在邊沿空隙中擠出一行小字。完全打破了傳統(tǒng)的章法平衡美原則。
《王維五言詩卷》,書于崇楨十六年(1643年),綾本,楷書、草書。此詩卷后半部分的行草在王鐸作品中則不乏見,章法變化豐富,行筆能縱能斂,整體感強,結(jié)體欹正莫測,點畫錯綜復(fù)雜,線條枯實互應(yīng),故其成就被人給予很高評價。
《臨王筠帖軸》為四行書,主題三行書如空中的柳條左右搖曵飛舞,沒有一處是垂直平衡和安靜的,最后一行書乃落款小字,更是從左上向右下?lián)u蕩,末了還在邊空貼零擠上“王鐸”二字窮款。邱振中曾用“軸線連綴”的方法分析王鐸每行書的左右搖擺度,以感知這種章法的平面幾何關(guān)系。這種翰札書、藁草書中很常見的章法布白,一下子在大幅立軸作品中產(chǎn)生了前所未有的驚險效果。這正是王鐸平面視覺空間構(gòu)筑上貫徹其所謂“幽險猙獰”的“魔鬼美學(xué)”原則,讓人在視覺上如此強烈地感受到“劈山超海,飛沙走石,天旋地轉(zhuǎn),鞭雷電而騎雄龍”的意象。王鐸在書法作品平面空間構(gòu)成上的美學(xué)創(chuàng)造,已歷四百年而無人居其右。
《贈張抱一行書詩卷》和《贈張抱一草書詩卷》是王鐸五十歲在懷州所書作品,這二卷分別是王鐸行書和草書的精品。王鐸詩宗杜甫,此二卷十數(shù)首感事傷時的詩中發(fā)出了“百感中原事,魂魂向夜生”的悲鳴,乃是離亂戰(zhàn)火中奔波有感于生靈涂炭的“詩史”品格,因此前卷行書尤顯沉雄深厚,后卷草書乃感幽怨纏綿。黃道周評價王鐸書法曾有“五十自化”之說[7] ,這是強調(diào)生活與人格歷練對書法風(fēng)格成熟的審美卓見。徐悲鴻曾有一詩,用“蟠、蛟、螭”這種極盡其變的“神龍”來比擬王鐸草書所塑造的形象,并贊之曰:“有明書法推第一,屈指匹敵空坤維。”他甚至還發(fā)問說:“文安詩作猛虎吼,誰執(zhí)王字相雌雄?”
《奉龔孝升書卷》為酒后佳作,行筆剛毅,元氣充盈,既是晚年頹廢生活偶發(fā)牢騷的寫照,也是悲劇情懷的痛苦表露,堪稱行書代表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