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散文朗誦技巧
“疑”即疑問、問題。以“疑”促讀即緊扣文本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期待,使學生萌發(fā)強烈的求知欲,引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促使他們從內心深處產(chǎn)生一種自我追求,主動去和文本親密接觸,增強文本本身對學生的吸引力。這里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詩詞散文朗誦技巧,方便大家學習了解。
詩詞散文朗誦技巧
詩歌需在不斷的誦讀中方能體現(xiàn)其神韻,現(xiàn)代詩歌更是如此。一般來說,朗讀現(xiàn)代詩歌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一、深刻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準確把握詩歌的情感基調。
如徐志摩的名詩《再別康橋》,寫的是離愁別緒,其情感基調定在一個“愁”字上,而且,這愁,不是哀愁,不是濃愁,而是輕淡的柔愁,愁中又帶有一絲對康橋美景的沉醉,帶有一絲對母校眷戀的深情。
二、根據(jù)情感的需要,掌握朗讀的語速。詩歌朗讀的語速,有一定的規(guī)律可循:
如果表現(xiàn)的內容是歡快的、激動的或緊張的,速度要稍快一些;
表現(xiàn)的內容是悲痛的低沉的或抒情的,速度要稍慢一些
表現(xiàn)的內容是平鋪直述的,速度就要力求平穩(wěn)、不緊不慢。”
如我們今天學習的. 《我愛這土地》的語速要慢一些。
三、根據(jù)詩歌意境,確定輕讀重讀及聲音的長短。把握好誦讀的“輕、重、緩、急”,恰當?shù)胤趾谩耙舨健保a(chǎn)生鮮明的節(jié)奏感,才能將詩歌情感強調出來,才能將詩歌的韻味體現(xiàn)出來。
四、根據(jù)語境,正確處理詩句的停頓。這樣才能使詩歌節(jié)奏鮮明,富有韻律美。一般說來,頓號后的停頓最短,逗號后的停頓長一點,分號和冒號后的停頓再長一點,句號、問號、感嘆號和省略號后的停頓更長一些?!庇袝r則需根據(jù)詩歌內容和語意關系來斷定。
總之,現(xiàn)代詩歌誦讀,具有很大程度的表演性。需要我們掌握一定的朗讀技巧,投入真情,反復吟詠,方能讀出詩歌的感染力,用詩歌特有的魅力打動讀者。
五、語氣:包括誦讀的抑揚(語勢及語調)、頓挫(停連)輕重(重音)、徐疾(節(jié)奏)等的變化。
朗誦的基本知識和技巧
知識與能力:
通過學習朗誦的基本知識掌握朗誦技巧。
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誦實踐掌握朗誦常用的表現(xiàn)方法。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通過學習朗誦活動把我作品的感情基調,感受詩歌散文等的音韻美。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指導與探討】
一、什么是朗誦
朗,即聲音的清晰。響亮;誦,即背誦。朗誦,就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結合各種語言手段來完善地表達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種語言藝術。
朗誦是口語交際的一種重要形式。朗誦不僅可以提高閱讀能力,增強藝術鑒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朗誦,大者可以陶冶性情,開闊胸懷,文明言行,增強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養(yǎng)對語言詞匯細致入微的體味能力,以及確立口語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鑒別能力。因此,要想成為口語表述與交際的高手,就不能漠視朗誦。
二、朗誦前的準備
朗誦是朗誦者的一種再創(chuàng)作活動。這種再創(chuàng)作,不是脫離朗誦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讀音的簡單活動,而是要求朗誦者通過原作的字句,用有聲語言傳達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藝術美感。不僅要讓聽眾領會朗誦的內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朗誦者在朗誦前就必須做好一系列的準備工作。
(一)選擇朗誦材料
朗誦是一種傳情的藝術。朗誦者要很好地傳情,引起聽眾共鳴,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選擇。選擇材料時,首先要注意選擇那些語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適于上口的文章。因為形象感受是朗誦中一個很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干癟枯燥的書面語言對于具有很強感受能力的朗誦者也構不成豐富的形象感受。其次,要根據(jù)朗誦的場合和聽眾的需要,以及朗誦者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水平,在眾多作品中,選出合適的作品。
(二)把握作品的內容
準確地把握作品內容,透徹地理解其內在含義,是作品朗誦重要的前提和基礎。固然,朗誦中各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離開了準確透徹地把握內容這個前提,那么,藝術技巧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成了一種純粹的形式主義,也就無法做到傳情,無法讓聽眾動情了。要準確透徹地把握作品內容,應注意以下幾點:
1.正確、深入的理解
朗誦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準確地表現(xiàn)出來,需要透過字里行間,理解作品的內在含義,首先要清除障礙,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詞、成語典故、語句等的含義,不要囫圇吞棗。望文生義。其次,要把握作品創(chuàng)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題和情感的基調,這樣才會準確地理解作品,才不會把作品念得支離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內容。以高爾基的《海燕》為例,掃除文字障礙后,就要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這篇作品以象征手法,通過暴風雨來臨之前。暴風雨逼近和即將來臨三個畫面的描繪,塑造了一只不怕電閃雷嗚,敢于搏風擊浪,勇于呼風喚雨的海燕一--這一“勝利的預言家”的形象。而這部作品誕生之后立即不脛而走,被廣大工人和革命群眾在革命小組活動時朗誦,被視作傳播革命信息,堅定革命理想的戰(zhàn)歌。綜合分析之后,朗誦時就不難把握其主題是:滿懷激情地呼喚革命高潮的到來。進而,我們又不難把握這部作品的基調應是對革命高潮的向往、企盼。
2.深刻。細致的感受
有的朗誦,聽起來也有著抑揚頓挫的語調,可就是打動不了聽眾。如果不是作品本身有缺陷,那就是朗誦者對作品的感受還太淺薄,沒有真正走進作品,而是在那里“擠”情、“造”性。聽眾是敏銳的,他們不會被虛情所動,朗誦者要喚起聽眾的感情,使聽眾與自己同喜同悲同呼吸,必須仔細體味作品,進入角色,進入情境。
3.豐富、逼真的想象
在理解感受作品的同時,往往伴隨著豐富的想象,這樣才能使作品的內容在自己的心中、眼前活動起來,就好象親眼看到、親身經(jīng)歷一樣。以陳然(我的自白書)為例,在對作品進行綜合分析的同時,可以設想自己就是陳然(重慶《挺進報》的特支書記),當時正處在這樣的情境中:我被國民黨逮捕,在獄中飽受折磨,但信仰毫不動搖,最后,敵人把一張白紙放在我面前,讓我寫自白書,我滿懷對敵人的憤恨和藐視,滿懷革命必勝的堅定信念,自豪地寫下了“怒斥敵酋”式的《我的自白書》。這樣通過深入的理解、真摯的感受和豐富的想象,使己動情,從而也使人動性。
(三)用普通話語音朗誦
要使自己的朗誦優(yōu)美動聽,必須使用標準的普通話進行朗誦,因為朗誦作品一般都是運用現(xiàn)代漢民族共同語(即普通話)寫成的,所以,只有用普通話語音朗誦,才能更好地更準確地表達作品的思想內容;同時,普通話是漢民族共同語,用普通話朗誦;便于不同方言區(qū)的人理解。接受。因而,在朗誦之前,首先要咬準字音,掌握語流音變等普通話知識。
三、朗誦的基本表達手段
朗誦時,一方面要深刻透徹地把握作品的內容,另一方面。要合理地運用各種藝術手段,準確地表達作品的內在含義。常用的基本表達手段有:停頓、重音、語速、句調。
(一)停頓
停頓指語句或詞語之間聲音上的間歇。停頓一方面是由于朗誦者在朗誦時生理上的需要;另一方面是句子結構上的需要;再一方面是為了充分表達思想感情的需要;同時,也可給聽者一個領略和思考、理解和接受的余地,幫助聽者理解文章含義,加深印象。停頓包括生理停頓、語法停頓、強調停頓。
1.生理停頓
生理停頓即朗誦者根據(jù)氣息需要,在不影響語義完整的地方作一個短暫的停歇。要注意,生理停頓,不要妨礙語意表達,不割裂語法結構;
2.語法停頓
語法停頓是反映一句話里面的語法關系的,在書面語言里就反映為標點。一般來說,語法停頓時間的長短同標點大致相關。例如句號、問號、嘆號后的停頓比分號、冒號長;分號、冒號后的停頓比逗號長;逗號后的停頓比頓號長;段落之間的停頓則長于句子停頓的時間。
3.強調停頓
為了強調某一事物,突出某個語意或某種感情,而在書面上沒有標點、在生理上也可不作停頓的地方作了停頓,或者在書面上有標點的地方作了較大的停頓,這樣的停頓我們稱為強調停頓。強調停頓主要是靠仔細揣摩作品,深刻體會其內在含義來安排的。例如:
遵義會議║糾正了│在第五次反“圍剿”斗爭中所犯的“左傾機會主義性質”的嚴重的原則錯誤,團結了│黨和紅軍,使得│黨中央和紅軍主力勝利地完成了長征,轉到了│抗日的前沿陣地,執(zhí)行了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新政策。
“遵義會議”之后沒有標點符號,但是為了突出“遵義會議”的地位,強調“遵義會議”在我黨歷史上的偉大意義,就應有一個停頓,而且比下面的其它強調停頓時間要長一些?!凹m正了”、“團結了”、“使得”、“轉到了”、“執(zhí)行了”這些詞語后面也沒有標點,但為清楚顯示“遵義會議”的偉大歷史意義,應用停頓,句中劃“║”和“│”的都表示強調停頓。
如果不仔細揣度作品而任意作強調停頓,容易產(chǎn)生錯誤的`理解。例如賀敬之《雷鋒之歌)中的一句:“來呵!讓我們緊緊挽住雷鋒的這三條刀傷的手臂吧!”有人在“三條”之后略作停頓,就會給聽眾造成“三條手臂”的錯覺,影響理解的正確性。
(二)重音
重音是指朗誦、說話時句子里某些詞語念得比較重的現(xiàn)象。一般用增加聲音的強度來體現(xiàn)。重音有語法重音和強調重音兩種。
1.語法重音
在不表示什么特殊的思想和感情的情況下,根據(jù)語法結構的特點,而把句子的某些部分重讀的,叫語法重音。語法重音的位置比較固定,常見的規(guī)律是:
①一般短句子里的謂語部分常重讀;
②動詞或形容詞前的狀語常重讀;
③動詞后面由形容詞。動詞及部分詞組充當?shù)难a語常重讀;
④名詞前的定語常重讀;
⑤有些代詞也常重讀;
如果一句活里成分較多,重讀也就不止一處,往往優(yōu)先重讀定語、狀語、補語等連帶成分。如:
我們是怎樣度過這驚濤駭浪的瞬息!
快把那爐火燒得通紅。
值得注意的是,語法重音的強度并不十分強,只是同語句的其他部分相比較,讀得比較重一些罷了。
2.強調重音
強調重音指的是為了表示某種特殊的感情和強調某種特殊意義而故意說得重一些的音,目的在引起聽者注意自己所要強調的某個部分。語句在什么地方該用強調重音并沒有固定的規(guī)律,而是受說話的環(huán)境。內容和感情支配的。同一句話,強調重音不同,表達的意思也往往不同,例如:
我去過上海。(回答“誰去過上?!?
我去過上海。(回答“你去沒去過上?!?
我去過上海。(回答“北京、上海等地,你去過哪兒?”)
因而,在朗誦時,首先要認真鉆研作品,正確理解作者意圖,才能較快較準地找到強調重音之所在。強調重音與語法重音的區(qū)別是:
①從音量上看。語法重音給人的感覺只是一般的輕重有所區(qū)別,而強調重音則給人鮮明突出的印象。強調重音的音量大于語法重音的音量。
②從出現(xiàn)的位置看。強調重音可能與語法重音重疊,這時語法重音服從于強調重音,只要把音量再加強一些就行了。有時,兩種重音出現(xiàn)在不同的位置上,此時,強調重音的音量要蓋過語法重音的音量。
③從確定重音的難易上看。語法重音較容易找到,在一句話的范圍內,根據(jù)語法結構的特點就可以確定,而強調重音的確定卻與朗誦者對作品的鉆研程度、理解程度緊密相連。
(三)語速
語速是指說話或朗誦時每個音節(jié)的長短及音節(jié)之間連接的緊松。說話的速度是由說話人的感情決定的,朗誦的速度則與文章的思想內容相聯(lián)系。一般說來,熱烈,歡快、興奮、緊張的內容速度快一些;平靜、莊重、悲傷、沉重、追憶的內容速度慢一些。而一般的敘述、說明、議論則用中速。以(雷雨)中周樸園和魯侍萍的對話為例,朗誦時應根據(jù)人物心情的變化調整語速,而不應一律以一種速度讀下來。如:
周:梅家的一個年輕小姐,很賢慧,也很規(guī)矩。有一天夜里,忽然地投水死了。后來,后來--你知道嗎?(慢速。周樸園故作與魯侍萍閑談狀,以便探聽一些情況。)
魯:這個梅姑娘倒是有一天晚上跳的河,可是不是一個,她手里抱著一個剛生下三天的男孩,聽人說她生前是不規(guī)矩的。(慢速,侍萍回憶悲痛的往事,又想極力克制怨憤,以免周樸園認出。)
魯:我前幾天還見著她!(中速)
周:什么?她就在這兒?此地?(快速。表現(xiàn)周樸園的吃驚與緊張)
魯:老爺,您想見一見她么?(慢速。魯故意試探)
周:不,不,不用。(快速。表現(xiàn)周樸園的慌亂與心虛。)
周:我看過去的事不必再提了吧。(中速)
魯:我要提,我要提,我悶了三十年了!(快速,表現(xiàn)魯侍萍極度的悲憤以至幾乎喊叫)
(四)句調
在漢語中,字有字調,句有句調。我們通常稱字調為聲調,是指音節(jié)的高低升降。而句調我們則稱為語調,是指語句的高低升降。句調是貫穿整個句干的,只是在句未音節(jié)上表現(xiàn)得特別明顯。句調根據(jù)表示的語氣和感情態(tài)度的不同,可分為四種:升調、降調、平調、曲調。
1.升調(↑),前低后高,語勢上升。一般用來表示疑問、反問、驚異等語氣。
2.降調(↓),前高后低,語勢漸降。一般用于陳述句、感嘆句、祈使句,表示肯定、堅決、贊美、祝福等感情。
3.平調。(一),這種調子,語勢平穩(wěn)舒緩,沒有明顯的升降變化,用于不帶特殊感情的陳述和說明,還可表示莊嚴、悲痛、冷淡等感情。
4.曲調。全句語調彎曲,或先升后降,或先降后升,往往把句中需要突出的詞語拖長著念,這種句調常用來表示諷刺、厭惡、反語、意在言外等語氣。
除了以上這些基本表達手段外,要使朗誦有聲有色,還得借助一些特殊的表達手段,例如:笑語、顫音、泣訴、重音輕讀等,這里我們就不詳細介紹了。
四、朗誦不同于朗讀,也不同于演戲
朗誦不同于朗讀,朗讀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讀出來,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朗誦則是用清晰、響亮的聲音把文章背出來,以傳達文章的思想內容。可見,朗誦的要求比朗讀要高,它要求不看作品,面對觀眾,除運用聲音外,還要借助眼神、手勢等體態(tài)語幫助表達作品感情,引起聽眾共鳴。
朗誦常常伴隨有手勢、姿態(tài)等體態(tài)語,但朗誦時的姿態(tài)或手勢不能過多、過火。畢竟,朗誦不同于演戲,演戲時,演員不直接和觀眾交流,他扮演劇中人物,模仿劇中人物的語言。動作,他只和同臺的演員進行交流,而朗誦者直接交流的對象是聽眾,他主要是通過聲音把感情傳達給聽眾,引起聽眾共鳴,手勢、姿態(tài)等只不過是幫助表達感情的輔助性工具,
再別康橋朗誦技巧
節(jié)奏:輕柔,和諧
語調:舒緩,低沉
感情:惆悵,惜別
重讀:【】
輕讀:()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做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做一條水草。)
(榆陰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尋夢?撐一只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
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離別的笙蕭;)
(夏蟲也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橋!)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習得詩歌基本斷句聲音形式固然重要,但如果想收到好的朗誦效果還需要懂得一些發(fā)聲知識。
朗誦發(fā)聲秘籍一:充分利用共鳴器官,使聲音遠播
改善方案:
1.體會胸腔共鳴:微微張開嘴巴,放松喉頭,閉合聲門(聲帶),象金魚吐泡一樣輕輕地發(fā)聲?;蛘叩偷偷暮叱?,體會胸腔的震動;
2.降低喉頭的位置:(同上);喉部放松、放松、再放松
3.打牙關:所謂打牙關,就是打開上下大牙齒(槽牙),給口腔共鳴留出空間,用手去摸摸耳根前大牙的位置,看看是否打開了。然后發(fā)出一些元音,如“a”,感覺感覺自己聲音的變化;
4.提顴?。何⑿χf話,嘴角微微向上翹,同時感覺鼻翼張開了,試試看,聲音是不是更清亮了。
5.挺軟腭:打一個哈欠,順便長嘯一聲(注意周圍有沒有人哦!)。
以上技巧其實就是打開口腔的幾大要點,以后在大聲說話的時候,注意保持以上幾種狀態(tài)就會改善自己的聲音。但是,切記,一定要“放松自己”,不要矯枉過正,更不要只去注意發(fā)音的形式,而把你說話的內容給忘了,這就本末倒置了。
朗誦發(fā)聲秘籍二:氣息平穩(wěn)
提升技巧
1.呼吸要深入、持久,要隨時保持一定的呼吸壓力。平時可以多做一些深吸緩呼的練習,最好在練習說話的時候先站起來,容易尋找到呼吸狀態(tài),要坐的話,也要坐直,上身微微前傾。
2.運用氣息的時候,千萬不要“泄氣”,要在上述的呼吸壓力中緩緩的釋放,并且要善于運用嘴唇把氣攏住。這樣來保持胸腹和嘴唇的壓力平衡。
上述朗誦技巧的參考性指導是在學生已經(jīng)熟讀的基礎上進行,通過熟讀學生基本能夠敏感的把握詩歌的寫作特點、藝術風格和表現(xiàn)手法。此時輔之以技巧的點撥,會使學生關注聲音形式的變化,并且兼顧詩歌的整體性。聲音的形式與內容情感貼切才可以完成再創(chuàng)造。以上僅是參考,代表個人理解,我們教學時不能簡單機械設定朗聲讀出的標準。重要的是看教學行為能否讓學生心悟而口誦。
在美讀的過程中,結合自己對于詩歌主題的理解,選取契合的音樂,合適的音樂可以讓我們充分體會詩歌的節(jié)奏,使詩歌的文字在優(yōu)美的音樂中流淌讓,同時讓音樂幫助自己傳達對于詩歌主題的理解。我為《再別康橋》的朗誦選擇了小提琴曲《愛的致意》。理由如下:
1.主題理解
前不久,翻看了張清平的傳記文學《林徽因》,對《再別康橋》更有了一番感悟。徐志摩與林徽因相識在雨霧英倫,林的美貌另徐志摩悅目,林的才情更讓徐賞心。暮春時節(jié),他們常常在劍橋結伴散步。徐志摩深深的愛上了林徽因。在他的《我所知道的康橋》一文中他說,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是自己愛戀的人讓他第一次辨認了星月的光明,草的青,花的香,流水的殷勤。徐志摩之所以對劍橋有深厚的感情,不能不說是因為在這里有他和林徽因曾經(jīng)相處的美好時光。我們都有這樣的體驗,喜歡一座城市可能是因為我們曾喜歡過這座城市里的一個人。我們愛上某個地方,可能是我們曾經(jīng)在這里有過難忘的戀情??禈驅π熘灸褪沁@樣一個讓他熱愛讓他難忘卻又讓他痛苦過的地方?!对賱e康橋》經(jīng)久不衰也正是因為它里面裹挾了厚重的情感和曼妙的美感。以前我朗誦《再別康橋》喜歡用鋼琴伴奏,只要是能表達出對康橋熱愛的曲子基本都可以配上,而這次,我嘗試著用小提琴伴奏,我選擇了《愛的致意》這首曲子,我把這次的解讀,理解成徐志摩對戀人深情的訴說。
2.音樂的契合,內容,曲式ABA
徐志摩的《再別康橋》第一節(jié),連用三個"輕輕的",向西天的云彩招手作別,給全詩定下抒情基調既有難舍難離的真情,又有淡淡的無奈與感傷。第二節(jié)至第六節(jié)則是作者情感,思緒發(fā)展變化的一個全過程的典型概括。最后一節(jié),與第一節(jié)呼應,又有深入,"輕輕"變成了"悄悄",物我兩眷溢于詩表。恰似音樂中典型的單三部曲式:A——B——A。
「愛的致意」又譯「愛的祝?!?,小提琴獨奏曲。本曲是英國作曲家愛德華·埃爾加贈給新婚妻子的一首小品,作品以典型的小夜曲風格向我們描繪了一幅典雅的愛情畫卷。音樂溫馨甜蜜,旋律委婉動人,讓人一聽傾情。樂曲為典型的“ABA”三段體加一個尾聲構成。
詩的最高理想逼近音樂,以聲音直接地暗示情境和意象,極力避開理智了解的路徑,我們把詩歌的朗誦與音樂疊加在一起,更能彰顯詩歌優(yōu)美的音樂美。
以上是我對《再別康橋》朗誦的一些見解,下面想和大家分享一下韓軍老師《再別康橋》的案例。
在網(wǎng)上看了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韓軍老師的示范課《再別康橋》。沒有所謂精彩的導入,沒有刻意的所謂中規(guī)中矩的教學模式,也沒有復雜的高水平的課件展示,整節(jié)課在優(yōu)美的音樂背景中行走,在師生富有感情的誦讀中推進。大致行程如下:屏幕依次打出三首詩——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長亭外古道邊……請學生齊讀、教師評價并鼓勵學生高聲朗讀,乍一看教師上課很隨意,不知道引用這三首詩用意何在。接下來老師為學生表演朗誦《再別康橋》。隨后要求學生跟讀??吹竭@更是想不明白前面三首詩從何談起,且到進入《再別康橋》已經(jīng)過了七分鐘。大家上課怎么也這樣云里霧間?我耐著性子繼續(xù)觀看。后面韓老師領讀并導讀,中間適時引入問題,引發(fā)學生思考領悟。“輕輕的我走了,換成我輕輕的走了行嗎?”“為什么作別西天的云彩,而不是東方的朝陽?”當學生被問題絆住時,韓老師提示大家回憶上課初朗讀的那三首詩,“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浮云、落日的意象是中國傳統(tǒng)詩歌常見的意象,表達離別思念的情緒。此時頓悟韓老師看似漫不經(jīng)心的隨意引入實際是經(jīng)過精心準備。一位作家談到寫作要領時說,如果你在小說第一章看到有關一支槍的描述,那么在小說的后面這支槍肯定要派上用場。韓老師的課非常自然的埋下了這至關重要的伏筆。三首詩籠罩著離別情意,這與《再別康橋》的主題相吻合。借助對傳統(tǒng)意象的理解去解讀、體驗《再別康橋》這首現(xiàn)代詩歌的情感,正是韓老師設計本課的重要突破。他拋卻了以往我們對意象的生硬的灌輸,在古典詩歌與現(xiàn)代詩歌之間搭建了一座橋,既讓學生明白了詩歌選取此意象而非彼意象的用意,又讓學生感悟到現(xiàn)代詩歌與傳統(tǒng)詩歌是一脈相承的。這種設計初衷愈往后看愈分明?!澳呛优系慕鹆鴵Q成綠柳行嗎?換成白楊如何?青荇是什么?招搖改逍遙不是更自在嗎?幾次出現(xiàn)草?七節(jié)兩節(jié)寫草,太羅嗦了換別的行嗎?我不明白……”每講到這些學生困惑的問題,韓老師都引導學生回頭看三首詩。三首離別詩都寫到草。他啟發(fā)學生聯(lián)想草所承載的意韻。草不是常青的。碧草連天,綿綿不絕,見草想到生命的短暫,朋友順著綿綿不絕的草走了。學生在韓老師的啟迪下揣摩著詩歌的情感,深厚的文化底蘊也就在師生的交流中自然流淌。“那榆陰下的一潭,一潭改一灣行嗎?”此時的學生已經(jīng)能自行借助古典詩歌中的潭水情結解決這個問題了?!疤端?,情更深,李白有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的詩句……”最后韓老師安排了讓學生自主探究解疑答惑的環(huán)節(jié),師生一起就開頭結尾“輕輕的,悄悄的”及雙聲疊韻詞等問題進行探討。在誦讀聲中作別《再別康橋》。
誦讀是這節(jié)課的主旋律,如何范度,如何導讀是我們應該仔細思考的問題。韓老師自身有得天獨厚的朗誦基礎,這為他輕松駕馭這節(jié)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然而這節(jié)課最為成功的設計還在于他抓住了現(xiàn)代詩歌里有古詩的影子這一重要審美環(huán)節(jié)做為解讀本詩的切入點,更為重要的是他做起來又是那么巧妙而不飾雕琢。這些更是我們應當認真思考并努力嘗試的。總之這節(jié)課平實而顯深度,樸素而富激情,自然而見底蘊。
對于詩歌教學內容的選擇可以不一,但是詩歌教學內容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朗誦不能忽略。我們在朗誦的前提下再去品讀,即反復品味,入乎其內,進入詩歌的特定情境、特定角色之中,去品嘗語言的滋味,通過聯(lián)想、想像,調動起自己的'知識、經(jīng)驗。這樣的品讀將對詩歌的理解引向深入。
關于《再別康橋》的教學最常見的講法是以“三美”為主線,這方面的資料比較多,就不贅述了。能將這三美處理比較好的符合新課程理念的案例就是鄭逸農老師的《再別康橋》非指向性教學案例。以前我們給老師介紹過。
教學內容選擇不一,但是我認為我們選擇一種講透,傳達一種研究方法。如果我們選擇了以誦讀課型講詩歌,就要設計大量的讀的訓練。讓學生進行這種目視其文,口發(fā)其聲,耳聞其音,心通其情的閱讀實踐活動和情感體驗活動。朗讀作品必須從全篇著眼,深入探究飽含著的思想感情的變化,找到文字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依據(jù)。指導學生追求聲請統(tǒng)一,把聲音形式統(tǒng)一到自我的理解與感悟上。比如可以采用寫朗誦腳本的方式。朗誦腳本就是讓學生用個人理解的方式來記錄閱讀感悟與表達設計,給朗讀以提示,這種方法有助于聲請統(tǒng)一。我們可以沒有韓軍老師的功底,我們可以不范讀,甚至我們不提倡范讀,即使讀,那也是和學生交流的一種方式,要給學生講清你的理解,也要讓學生評價你的聲音是否表達了你的理解。
不宜過多、過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