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例
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例
當我們誤用生命的時候,生命并無價值,而這努力是值得的。倘若活著并無價值,死掉毫不足惜。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例,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例篇1
童第周是我國著童第周是我國著名的生物學家。他出生在浙江鄞縣一個偏僻的山村里。因為家里窮,他一面幫家里做農(nóng)活,一面跟父親念點兒書。
童第周17歲才進中學。他文化基礎差,學習很吃力,第一學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才45分。校長要他退學,經(jīng)他再三請求,才同意讓他跟班試讀一個學期。
第二學期,童第周更加發(fā)憤學習。每天天沒亮,他就悄悄起床,在校園的路燈下面讀外語。夜里同學們都睡了,他又到路燈下面去看書。值班老師發(fā)現(xiàn)了,關上路燈,叫他進屋睡覺。他趁老師不注意,又溜到廁所外邊的路燈下面去學習。經(jīng)過半年的努力,他終于趕上來了,各科成績都不錯,數(shù)學還考了100分。童第周看著成績單,心想:“一定要爭氣。我并不比別人笨。別人能辦到的事,我經(jīng)過努力,一定也能辦到。”
童第周28歲的時候,得到親友的資助,到比利時去留學,跟一位在歐洲很有名的生物學教授學習。一起學習的還有別的國家的學生。中國貧窮落后,在世界上沒有地位,中國學生在國外被同學瞧不起。童第周暗暗下了決心,一定要為中國人爭氣。
那位教授一直在做一項實驗,需要把青蛙的卵的外膜剝掉。這種手術(shù)非常難做,要有熟練的技巧,還要耐心和細心。教授自己做了幾年,沒有成功;同學們誰都不敢嘗試。童第周不聲不響地刻苦鉆研,他不怕失敗,做了一遍又一遍,終于成功了。教授興奮地說:“童第周真行!”
這件事震動了歐洲的生物學界。童第周激動地想:“一定要爭氣。中國人并不比外國人笨。外國人認為很難辦的事,我們中國人經(jīng)過努力,一定能辦到。
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例篇2
小時候父親做的一件事情,一直到今天還讓我記憶猶新。
父親是個木工,常常幫別人建房子,每次建完房子,他都會把別人廢棄不要的碎磚爛瓦撿回來,或一塊兩塊,或三塊五塊。有時候走在路上,看見路邊有磚頭或石塊,他也會撿起來放在籃子里帶回家。久而久之,我家院子里多出了一個亂七八糟的磚頭碎瓦堆。我搞不清這一堆東西的用處,只覺得本來就小的院子被父親弄得沒有了回旋的余地。直到有一天,父親在院子一角的小空地上開始開溝挖槽、和泥砌墻,用那堆爛磚左拼右湊,一間四四方方的小房子居然拔地而起。父親把本來養(yǎng)在露天到處亂跑的豬和羊趕進小房子,再把院子打掃干凈,我家就有了全村人都羨慕的院子和豬舍。
當時我只是覺得父親很了不起,一個人就蓋了一間房子。那時我家窮得幾乎連吃飯都成問題,但我父親沒有放棄,日復一日撿磚頭碎瓦,終于有一天有了足夠的磚頭來造心中的房子。
后來的日子里,這件事情凝聚成的精神一直在激勵著我。在我做事的時候,我一般都會問自己兩個問題:一是做這件事情的目標是什么,二是需要多少努力才能夠把這件事情做成,之后就要有足夠的耐心,因為磚頭不是一天就能撿夠的。
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例篇3
很多年前,有一位學大提琴的年輕人去向本世紀最偉大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討教:我怎樣才能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大提琴家?卡薩爾斯面對雄心勃勃的年輕人,意味深長地回答:先成為優(yōu)秀而大寫的人,然后成為一名優(yōu)秀而大寫的音樂人,再然后就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大提琴家。
聽到這個故事的時候,我還年少,對老人回答中所透露出的含義理解不多。然而,在以后的工作生涯中,隨著采訪接觸的人越來越多,這個回答在我腦海中便越印越深。
在采訪北大教授季羨林的時候,我聽到一個關于他的真實故事。有一年秋天,北大新學期開學,一個外地來的學子背著大包小包走進了校園,實在太累了,就把包放在路邊。這時正好一位老人走來,年輕學子就拜托老人替自己看一下包,自己則輕裝去辦理手續(xù)。老人爽快地答應了。近一個小時過去,學子歸來,老人還在盡職盡責地看守著。學子謝過老人,兩人分別。幾日后北大舉行開學典禮,這位年輕的學子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主席臺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長季羨林,正是那一天替自己看行李的老人。
我不知道這位學子當時是一種怎樣的心情,但我聽過這個故事之后卻強烈地感覺到:人格才是最高的學位。后來,我又在醫(yī)院采訪了世紀老人冰心。我問她:您現(xiàn)在最關心的是什么?老人的回答簡單而感人:是老年病人的狀況。
當時的冰心已接近自己人生的終點,而這位在“五·四運動”中走上文學之路的老人,對蕓蕓眾生的關愛之情歷經(jīng)80年的歲月而仍然未老。這又該是怎樣的一種傳統(tǒng)!
冰心的身軀并不強壯,然而她這一生卻用自己當筆,拿歲月當稿紙,寫下了一篇關于愛是一種力量的文章,在離去之后給我們留下了一個偉大的背影。
當你有機會和經(jīng)過“五·四”或受過“五·四”影響的老人接觸,你就知道,歷史和傳統(tǒng)其實一直離我們很近。這些世紀老人身上所獨具的人格魅力是不是也該作為一種傳統(tǒng)被我們延續(xù)下去呢?
不久前,我在北大又聽到一個有關季先生的清新而感人的新故事。一批剛剛走進校園的年輕人,相約去看季羨林先生,走到門口,卻開始猶豫,他們怕冒失地打擾了先生,最后決定每人用竹子在季老家門口的地上留下問候的話語,然后才滿意地離去。
這該是怎樣美麗的一幅畫面!在季老家不遠,是北大的博雅塔在未名湖中留下的投影,而在季老家門口的問候語中,是不是也有先生的人格魅力在學子心中留下的投影呢?
聽多了這樣的故事,便常常覺得自己像只氣球,仿佛飛得很高,仔細一看卻是被浮云托著;外表看上去也還飽滿,但肚子里卻是空空。這樣想著就不免有些擔心:這樣怎么能走更長的路呢?于是,“渴望老年”四個字,對于我就不再是幻想中的白發(fā)蒼蒼或身份證上改成60歲,而是如何在自己還年輕的時候,能吸取優(yōu)秀老人身上所具有的種種優(yōu)秀品質(zhì)。于是,我也更加知道了卡薩爾斯回答中所具有的深義。怎樣才能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主持人呢?心中有個聲音在回答:先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人,然后成為一個優(yōu)秀的新聞人,再然后就會成為一名優(yōu)秀的節(jié)目主持人。
看了努力才能成功的事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