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挫折后成功的名人故事
挫折是生活的基礎;挫折是人生的絆腳石;挫折是通向成功的唯一道路。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克服挫折后成功的名人故事,一起來和小編看看吧。
克服挫折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篇1
有一個人,一生中經(jīng)歷了1009次失敗。但他卻說:“一次成功就夠了。”
5歲時,他的父親突然病逝,沒有留下任何財產(chǎn)。母親外出做工。年幼的他在家照顧弟妹,并學會自己做飯。
12歲時,母親改嫁,繼父對他十分嚴厲,常在母親外出時痛打他。
14歲時,他輟學離校,開始了流浪生活。
16歲時,他謊報年齡參加了遠征軍。因航行途中暈船厲害,被提前遣送回鄉(xiāng)。
18歲時,他娶了個媳婦。但只過了幾個月,媳婦就變賣了他所有的財產(chǎn)逃回娘家。
20歲時,他當電工、開輪渡,后來又當鐵路工人,沒有一樣工作順利。
30歲時,他在保險公司從事推銷工作,后因獎金問題與老板鬧翻而辭職。
31歲時,他自學法律,并在朋友的鼓動下干起了律師行當。一次審案時,竟在法庭上與當事人大打出手。
32歲時,他失業(yè)了,生活非常艱難。
35歲時,不幸又一次降臨到他的頭上。當他開車路過一座大橋時,大橋鋼繩斷裂。他連人帶車跌到河中,身受重傷,無法再干輪胎推銷員工作。
40歲時,他在一個鎮(zhèn)上開了一家加油站,因掛廣告牌把競爭對手打傷,引來一場糾紛。
47歲時,他與第二任妻子離婚,三個孩子深受打擊。
61歲時,他競選參議員,但最后落敗。
65歲時,政府修路拆了他剛剛紅火的快餐館,他不得不低價出售了所有設備。
66歲時,為了維持生活,他到各地的小餐館推銷自己掌握的炸雞技術。
75歲時,他感到力不從心,因此轉讓了自己創(chuàng)立的品牌和專利。新主人提議給他1萬股,作為購買價的一部分,他拒絕了。后來公司股票大漲,他因此失去了成為億萬富翁的機會。
83歲時,他又開了一家快餐店,卻因商標專利與人打起了官司。
88歲時,他終于大獲成功,全世界都知道了他的名字。
他,就是肯德基的創(chuàng)始人——哈倫德•山德士。他說:“人們經(jīng)常抱怨天氣不好,實際上并不是天氣不好。只要自己有樂觀自信的心情,天天都是好天氣。
克服挫折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篇2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zhàn)敗,越王勾踐于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仆才做的工作。越王心里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后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后,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jīng)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yè),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jīng)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于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zhàn)敗后自殺。后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克服挫折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篇3
廖容典是美國一家國際投資顧問公司總裁,他曾有一個非常著名的百分比定律。
這個定律說:假如你會見了10位顧客,只在最后一位顧客處獲得了200元的訂單,那么,你應該如何看待前9次的失敗與拒絕呢?
廖總進一步解釋說:“請記住,你之所以賺200元,是因為你會見了10位顧客的緣故,而不是第10位顧客。每位顧客都讓你賺了200/10=20元。因此,每次拒絕的收入是20元。所以,當你被拒絕時,你應該面帶微笑,給顧客敬禮,因為他讓你賺了20元。”
日本日產(chǎn)汽車推銷之王奧城良治也有類似的說法。
他從一本汽車雜志上看到,據(jù)統(tǒng)計,日本汽車推銷員拜訪顧客的成功率是1/30,換言之,拜訪的30名顧客中,就會有一個人買車。此項信息令他興奮不已。
他明白,只要鍥而不舍地連續(xù)拜訪29位后,第30位就是買家了。最重要的是,他認為不但要感謝第30位買主,而且對先前的29位更應該感謝,因為,假如沒有前面的29次挫折,怎么會有第30次的成功呢!
的確,一塊巖石,在鐵錘99次猛烈地敲打下,依然紋絲不動,第100次的撞擊,終于使它轟然裂開……你會認為僅僅是靠這最后一擊嗎?當然不是!
你肚子很餓,買了5塊面包,當你吃完第5塊的時候,你發(fā)覺飽了。你會不會這樣想呢:早知如此,前面的4塊面包就不用買了。當然也不能!
面對人生中的所有挫折與拒絕,我想,我們每個人都應以一種良好的心態(tài)去面對,并時常加以感謝,只有如此,我們每一步的付出才會有所收獲。因為,最后的成功總是由前面無數(shù)次的失敗累積而成。這便是“廖容典百分比定律”告訴我們的道理。
看了克服挫折后成功的名人故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