劍道長刀型(第三招)形解說
劍道長刀型(第三招)形解說
刀劍在古代被視為武士的靈魂與精神象征,日本武士必須常年佩刀,刀不離身,故在所有的古武術門類中,劍術是武士必須掌握、流傳也最為普及的武藝技法之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專門您整理好的:劍道長刀型(第三招)形解說。
劍道長刀型(第三招)形解說
動作順序
說明及統(tǒng)一指導事項
●攻方、守方(1)同時以下段架勢從右足前進,至打擊距離時,皆以充分之氣勢互相爭迫,而自然地會使劍尖上移成中段。
1.下段劍尖的高度,要比對方膝蓋低約3-6公分。
●際此攻方伺機將刃向稍微(2)偏向守方左邊,右足踏進一步,以劍的鎬部用銼刺的方式,雙手向守方之水月(3)(腹部)刺出。
2.第三招之將刃向稍微與第四招之稍微及第七招之略微只是表現(xiàn)方法不同,而其實是一樣的。
3.「水月」就是「鳩尾穴」。
●守方此時從左足連同身體(4)退一大步,邊將攻方刺來之刀身以物打部之鎬面,輕輕以引刺(5)的方式引入化開(6),而同時向攻方胸部反刺(7)出去。
4.腳連同身體動,如不動只以手做引開動作,則反刺時距離不能正確,故須配合攻方之進入程度作為應對,應十分注意之。
5.所謂「引刺」乃將對方刺出之刀劍,退身引進而隨即反刺之謂。對「引刺」需作「引入化開」之指導。
6.a.守方對攻方的劍尖作引開之程度約使之離開體側為度。
b.守方引開攻方之劍尖時,其刀的刃向要向右下方,而反刺時則要向正下方。
★ c.「引開」時左拳不能離開中心線。
d.將攻方之刺引開,而守方要作引刺之反擊時,攻方之刀身與守方作引刺之刀身的邊緣,不能離開。
7.踏進右足(左足要跟進)做反刺動作。
●攻方此時退后右腳(8),同時將劍尖自守方之刀下繞回,把雙手略微伸直,成左自然體之架勢。將劍尖指向守方咽喉部,把守方刀劍以物打部的鎬面(9)向右方壓之(10)。
8.意右腳之后退動作,須正確為之。
★9.刀的刃向須向右下方。
★10.左拳不得離中心線。
●守方更加加強刺的氣勢,踏出左腳逼迫(11)前進,攻方只好退左腳,同時將劍尖從守方之刀下繞回,成右自然體架勢,以物打(12)之鎬面壓之,但為守方強盛氣勢所逼,只好放下劍尖(13)自左腳后退(14)。
11.a.所謂逼迫,乃是以充分之氣勢迫攻,拉近距離之謂。
b.以刺的氣勢出左腳(不作二次刺的動作)以氣勢迫進。
12.★a.刃向須向左斜下方。
★ b.劍尖指向咽喉部。
13.放下的劍尖略向守方體外。
14.自左腳、右腳、左腳之次序以步足退。
●守方隨即從右腳(15)以小步足快步迫進二、三步,把劍尖自胸部漸次上移指向顏臉中心為止。
15.右、左、右、小步足快步逼進。
●然后(16)攻方自右腳,守方自左腳,邊將劍尖相接,成互相中段架勢(17),回到拔劍位置后,再解劍退回原來位置。
16.攻方待守方充分展現(xiàn)「殘心」后,開始劍尖上移。
17.守方隨著攻方之始動將劍尖下移,邊自左腳、右腳退,而守方還要再退左腳、右腳、左腳時,攻方也隨即劍尖相接自右腳、左腳、右腳進三步,至拔劍位置,再解劍退回原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