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方法干貨歸納
2023高考語文復習方法干貨歸納
高考語文試題形式年年改變,但萬變不離其宗,考的本質還是一樣的,只是換了個形式增加點難度,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高考語文復習方法干貨歸納,歡迎大家來閱讀。
高考語文復習的技巧
1、語文考試范圍極廣,不可能一蹴,建議大家準備兩個本子:一個是作文素材積累本,一個是基礎知識摘錄本。在平時做練習時,或在聽老師講課時,一遇到自己不曾掌握的語音、詞語、成語、近義詞區(qū)別法、標點用法、病句識別法等都隨時記錄,且時常翻閱,熟記于心,每次模擬考試前都可以看一看。
2、將語文基礎知識(語音、字形、同義詞辨析、成語、病句、文言文閱讀)安排時,既要注意專題性,又要注意分散性?;A知識中許多能力點的落實需要記憶,但不能盲目記憶,只靠工夫。
如惹是生非中是字經常被誤寫為事,這主要是因為不了解是與非的關聯(lián),是非在詞中是指矛盾,爭端。再如寒暄中的暄經常被誤寫為喧,仔細推究就會發(fā)現(xiàn)寒與暄是意義相反的兩個字,是指寒和暖,明白了這一點就不會再誤寫誤用了。
高考語文復習技巧干貨
第一,榨干自己做過的每一張卷子,每考完一次試,都會盡快對答案,但對答案不是簡單地看看ABCD就了事的。對于語文,把每一道題的解析都看一遍,前五道選擇題不言而喻,選對了但可能理由和答案不一樣,看看規(guī)范解析有助于養(yǎng)成正確的讀現(xiàn)代文的思維,日子長了一看題干就能抓住它的考點在哪里,會在哪里設誤。
第二,對于高考卷第六道題,要看看答案組織的邏輯,圈出關鍵詞,對照原文,用紅筆劃出與答案對照的語句,這樣一眼望去就會很清晰地看到材料的哪一部分是有效的。
第三,對于小說和散文,應重閱讀輕做題,做題是為了培養(yǎng)你的閱讀理解能力,本質上還是為了閱讀。一篇小說你真正理解了才能放過,答案必須看解析,必須回到原文反復對照,劃出關鍵句關鍵詞,培養(yǎng)自己良好的閱讀習慣。
第四,對于文言文,在第一遍做題時養(yǎng)成隨時圈畫自己不理解的、覺得重要的字詞。平時做題,在答案發(fā)下來之后,正常答案都會附有文言文的翻譯,一定要對照翻譯把文言文通一遍,重點看自己不理解的詞語和句子,時間一長你的語感和詞匯量就上來了。選擇題解析自不必說,也是一定要看的。
第五,對于詩歌,最重要的是讀懂。建議大家如果有空閑,可以把每次做完的詩歌記下來,整理出來。也可以買一本《唐詩鑒賞辭典》,多翻一翻,看看人家是怎么解析詩歌并進行賞析的。當然,上述兩個路子都建立在你詩歌基礎不錯的基礎上,如果你連詩歌的類別、表現(xiàn)手法、修辭什么的都沒完全搞懂背會的話,建議更偏重夯實基礎,同時兼顧賞析和理解。
第六,對于古詩文,背背做做題就完全OK,送分題一定要拿住啊!建議考前再把全部翻一遍,用一張紙把所有自己認為可能寫錯的字詞寫下來,多看多聯(lián)想。
高考語文考生怎么復習
第一,合理安排時段與內容
一般來說,包括兩個時段,第一輪復習和第二輪復習。第一輪復習的內容不外是高考考點與專題,第二輪復習基本上是專題,針對性的查漏補缺的專題。從內容上來說,兩輪復習之前,還需要教材梳理,俗稱“過教材”。
從時段來說,教材梳理和第一輪復習時間應該占比最重,這一內容不實有虛,第二輪復習也不可能有多大成效。
第一輪復習前的“教材梳理”,可能師生都不會特別重視,因為高考不直接考查,即使是有也只是“名句名篇背誦”考查而已。在這一點上,思想轉變不在教師,而在學生。因為不解決學生思想問題,學生沒有內在驅動力,“教材梳理”就只能是無效或者說低效勞動,說到底不過是形式而已。
我們可以從“助背助記”“積累文言文化”“挖掘寫作素材”等作用上來引導學生重視,要講清高考題在課外,考點卻在課內。
在教材梳理上要重細節(jié),文言文宜逐篇過。特別是背誦篇目,實詞、句式、翻譯、文化常識是重點。白話文要注意詞匯特別是成語積累,還要注意名家名篇的寫作素材控制與運用。
第二,注意語文學科特點
高考語文復習要特別注意語文學科特點:厚積薄發(fā),不是能像數(shù)理化那樣舉一反三,而是舉三反一,
從這一特點出發(fā),高考語文復習就不能線性化安排,需要復沓式節(jié)秦,諸如成語、名句名篇默寫、文化常識等,這一些要從始到終,反反復復。
即使是閱讀與寫作,都要注意,不可能是立竿見影的,需要一定的經驗與方法的積累,不要完全寄希望于短時效益。
第三,要注意復習的策略
高考語文復習,可以采取分類復習的方法,舉例來說成語、病句等可按錯誤類型來講與練,閱讀、寫作同樣可分類進行。這是策略一。
策略二,就是建立答題規(guī)范,也就是所謂的“建模”。
雖然答題規(guī)范,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但可以引導方向。
策略三,練不在多,而在于“精”,可以高考真題為重點。對典例,可先做,再查答案對正。
策略四,不要平均用力,要區(qū)分主次,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匯聚熱點與焦點,突出解決學生困惑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