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天壇傳說故事精選5篇600字
從景山下來,沿著昔日皇帝和后妃們乘船巡游頤和園的皇家水道前往頤和園,想象一下當(dāng)年的皇家氣派。既使是灰霧蒙蒙的天氣也依然遮擋不住頤和園的滿園秀色。湖光山色,煙雨空朦,碧波萬傾,輕舟蕩漾,長橋臥波,銅牛鎮(zhèn)水,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希望你喜歡。
中國古代有正式祭祀2113天地的5261活動,可追溯到公元4102前兩千年,尚處于奴隸制社會的夏朝。中1653國古代帝王自稱“天子”,他們對天地非常崇敬。歷史上的每一個皇帝都把祭祀天地當(dāng)成一項非常重要的政治活動。而祭祀建筑在帝王的都城建設(shè)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必集中人力、物力、財力,以最高的技術(shù)水平,最完美的藝術(shù)去建造。在封建社會后期營建的天壇,是中國眾多祭祀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天壇不僅是中國古建筑中的明珠,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瑰寶。天壇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朱棣用工十四年與紫禁城同時建成,名天地壇。嘉靖九年(1530年)因立四郊分祀制度,于嘉靖十三年(1534年)改稱天壇。清乾隆、光緒帝重修改建后,才形成現(xiàn)在天壇公園的格局。
在明朝初年,天與地原是合并一起祭祀,南北的郊壇都一樣,設(shè)祭的地方名叫大祀殿,是方形十一間的建筑物。明朝嘉靖九年(1530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天壇建圜丘壇,專用來祭天,另在北郊建方澤壇祭地,原來合祀天地的大祀殿,逐漸廢而不用。嘉靖十九年(1540年),又將原大祀殿改為大享殿,圓形建筑從此開始。
清廷入關(guān)后,一切仍按明朝舊制。乾隆時期,國力富強(qiáng),天壇也大興工程。乾隆十二年(1747年),皇帝決定將天壇內(nèi)外墻垣重建,改土墻為城磚包砌,中部到頂部包砌兩層城磚。內(nèi)壇墻的墻頂寬度縮減為營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為沒有廊柱的懸檐走廊。經(jīng)過改建的天壇內(nèi)外壇墻,更加厚重,周延十余里,成為極壯麗的景觀。天壇的主要建筑祈年殿、皇穹宇、圜丘等也均在此時改建,并一直留存至今。
北京天壇傳說故事2
天壇初建是合祀天地的場所,故名天地壇,這從現(xiàn)今天 壇壇墻的形狀仍可看出。其壇墻有內(nèi)外兩重,都是南方北 圓,正符合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tǒng)觀念。雖然從嘉靖九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北郊另建了地壇,而天壇的圍墻并未改動。1.傳說的創(chuàng)作,一般是有現(xiàn)實(shí)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為依據(jù),其體裁特點(diǎn)是解釋性的。而天壇的民間傳說中,有一些在流傳中顯然突破了傳說體裁特點(diǎn)的限制,雖然也還保留著某些解釋性的痕跡,卻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如“益母草的傳說”。清乾隆年間汪啟淑著《水曹清暇錄》里就有關(guān)于天壇益母草的記載,清道光時麟慶著《鴻雪因緣圖記》中有《天壇采藥》一章,清吳長元著《宸垣識略》中也有此傳說的記載,這說明,民間早就有關(guān)于益母草的種.種傳聞,逐漸被民眾附會到天壇的傳說中來了。再如《甘泉與天壇的甜水井》的傳說,也是有淵源來歷的,清人王士禎曾做詩:“京師土脈水甘泉,顧渚春芽枉費(fèi)煎。只有天壇石 好,清波一勺買千錢。2.明清兩代帝王“祭天”和“祈谷(谷)”的場所。始建于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偯娣e273萬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和祈年殿。圜丘是每年冬至日“大祀”祭天之處,祈年殿是每年正月第一個辛日“祀皇天上帝”、“為民祈谷”之處。圜丘和祈年殿建造在南北縱軸線上,其間用寬30米和高于地面4米的磚砌大道相聯(lián),大道兩旁種植松柏樹,造成莊嚴(yán)肅穆的氣氛。中國古代有“天圓地方”之說,所以主要均為圓形大殿,藍(lán)色琉璃瓦頂高38米,坐落在三層漢白玉石壇-——祈谷壇上。殿身中央四柱代表四季,外圍兩排各12根柱,分別代表12個月和12個時辰。天壇是中國現(xiàn)存精美的古建筑群之一?,F(xiàn)辟為公園。全國重點(diǎn)文物保護(hù)單位。
北京天壇傳說故事3
它的建筑,有圓形的壇,方形的墻,奇特的造型就構(gòu)成了北圓南方的形狀,這讓個形狀也正是古代表示“天圓地方”的體現(xiàn)。具有了神圣的寓意,北京市民和周邊的鄉(xiāng)民,因為受到了這里的神秘性神圣的感覺,核對祭天大禮的影響,便有了一些創(chuàng)作出來的天壇故事。這些傳說也體現(xiàn)了一代人民對生存的想法和對現(xiàn)實(shí)的訴求。不管是天壇的建筑形式,還是祭祀活動的影響,因而漸漸使得民眾充滿想象力的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的口頭傳說。所以圍繞著的口頭傳說越來越多,既有了神圣感,也能體現(xiàn)是世俗性,神圣與世俗想成了統(tǒng)一,這也成為一個明顯的特點(diǎn)。這里景物和風(fēng)物也都有著相應(yīng)的傳說,在我國還比較發(fā)達(dá)的時候,老百姓把身邊的山水景物都賦予了靈性,創(chuàng)造出一個又一個美麗動人的故事,也成為了地域之間的文化。
北京天壇傳說故事4
后來明朝首任北京“城主”(I am C主)朱棣定都于此,修了現(xiàn)在的天壇。關(guān)于這天壇的選址有個傳說:朱老板是搶他侄子位置,成為大明公司CEO的。
剛定都北京的時候連年大旱,朱老板就慌了:我難得真的逆天而行了?這是有個大臣出班跪倒說,只要娘娘去南郊秋雨,必感動上天(也不知道這哥們兒怎么算出來的,還得是娘娘去)。朱老板正為求雨的事板嗦牙花子呢,一聽有主意,甭管主意餿不餿,試試再說。傳旨,娘娘去南郊求雨,天不下雨,不準(zhǔn)回還(估計他們兩口子感情也不太好)。
那會的天壇還是個黃土坡,這娘娘這在土坡上給曬的快暈了,越想越氣:我找誰惹誰了?這么坑我!天還這么熱,還能有比這更慘的嗎?哇!就哭了起來,正哭著,天好像突然露個口子,下起大雨,把這娘娘澆的跟落湯雞似的。但這下朱老板美了,可下雨了,看來這地是個寶地。就是就命人在這修建了天壇。這個故事純屬瞎聊,當(dāng)個樂聽聽就好了。天壇明初叫天地壇,同祭天地。直到明朝第九任北京“城主”(I am C主)嘉靖帝(從朱棣算起),開始有了變化,別看這這哥們兒20多年不上朝,但幺蛾子不少,他覺得天地日月應(yīng)該各司其職,于是在京北建“方澤壇”(地壇),東建“朝日壇”,西建“夕月壇”,這就形成了今天南天,北地,東日,西月,中皇城的格局。
北京天壇傳說故事5
明代永樂皇帝朱棣在目前祈年殿的原址上建的房屋叫“大祀殿”,外觀就和紫禁城中的太和殿很相似。朱棣不僅在這里祭天,還在這里祭地、日神、月神等等神仙,也就是天地合祭。然而到了嘉靖九年(1530年)時,嘉靖皇帝認(rèn)為天地合祭的做法不太妥當(dāng),于是決定大刀闊斧地對祭祀制度和建筑進(jìn)行改革和改造。他首先增建了圜丘壇,專門用于祭天。然后在安定門外建設(shè)了方澤壇,也就是現(xiàn)在的地壇,用來祭地。在朝陽門外修建了日壇,用來祭祀大明神太陽。在阜成門外修建了月壇,用于祭祀夜明神月亮。就這樣原來的天地合祭制度被改成了天、地、日、月都分別祭祀的制度了。
那么嘉靖皇帝為什么要違背祖制,對祭祀制度進(jìn)行如此大規(guī)模的改革呢?這其實(shí)和他的身世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嘉靖皇帝之前的皇帝是正德皇帝朱厚照,三十一歲就駕崩了,沒有子嗣。按照明代“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制度,皇室和大臣們決定由正德皇帝的堂弟興王朱厚熜來繼承皇位。
朱厚熜從自己的封地湖北安陸啟程赴京即位,在到達(dá)北京良鄉(xiāng)時,因為禮儀問題與禮部大臣們發(fā)生了沖突。原來,大臣們認(rèn)為朱厚熜要先過繼給正德皇帝當(dāng)兒子,才能以太子的身份繼承皇位,所以只能以太子的身份從東華門進(jìn)入紫禁城,住在文華殿。但只有14歲的朱厚熜認(rèn)為,我是來當(dāng)皇帝的,不是來當(dāng)太子的,所以必須從皇帝走的大明門進(jìn)入紫禁城,在奉天殿直接即位。雙方因這個問題爭執(zhí)不下,陷入了僵局。最后朱厚熜放聲大哭,表示如果不讓我走大明門,我就回湖北,這皇帝我不當(dāng)了!大臣們最終妥協(xié)。
北京天壇傳說故事精選5篇600字相關(guān)文章:
北京天壇傳說故事精選5篇600字
上一篇:北美故事精選5篇600字
下一篇:北京故事觀后感精選5篇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