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地理復習資料內容
復習可以強化知識記憶,使學習的七年級地理知識牢固地貯存在大腦里,以便隨時取用。這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七年級地理的復習資料,希望你能從中得到感悟!
七年級地理復習資料(一)
世界的氣候
一、天氣和氣候
1.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天氣 | 氣候 | |
區(qū)別 | 1.短時間2.多變性 | 1.較長時間2.相對穩(wěn)定性 |
聯系 | 天氣是形成氣候的基礎;氣候是對多年天氣狀況的概括 |
2.衛(wèi)星云圖上白色表示云層 ,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
3.天氣符號(課本46面圖3.6)常見的天氣符號要記住。
4.風向標的讀法:要會判斷風向和風力大小
風尾,風尾所在風桿的一端指向為風向,每道風尾長的代表兩級風,短的代表一級風。
風旗,所在一端為風向,一面風旗代表八級風。
例:
(西北風六級) (北風六級) (東北風八級)
二、氣溫和降水
1.描述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征要從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來描述。
2.氣溫的變化:
?、偃兆兓阂惶熘凶罡邭鉁爻霈F在14時左右,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
年變化: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7月氣溫最高,1月最低;
海洋上8月氣溫最高,2月最低。
南半球一年中大陸上1月氣溫最高,7月最低;
海洋上2月氣溫最高,8月最低。
?、谌掌骄鶜鉁兀阂话闶潜本r間2時、8時、14時、20時測定的氣溫值的平均值
月平均氣溫:一個月中所有日平均氣溫的平均值
年平均氣溫:一年中12個月平均氣溫的平均值
?、蹥鉁厝蛰^差:一天中氣溫的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差
氣溫年較差:一年內月平均溫最高值與最低值的差
3.世界氣溫的分布規(guī)律(P61):
?、購牡途暥认騼蓸O氣溫降低; ②同緯度的海洋與陸地氣溫不同,夏季(7月)陸地氣溫高于海洋,冬季(1月)陸地氣溫低于海洋;③同緯度的陸地,氣溫隨著海拔升高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氣溫下降0.6 ℃。
例:A地海拔720米,氣溫是28.8℃,B地的海拔是1520米,問:B地的氣溫是24℃
4.降水的主要形式有: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
山地的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地形雨)
5.世界降水的分布規(guī)律(見P65):
月份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氣溫(℃) | -20 | -15 | -6 | 6 | 14 | 19 | 24 | 21 | 16 | 5 | -7 | -16 |
降水 (mm) | 10 | 5 | 22 | 47 | 71 | 81 | 136 | 169 | 112 | 57 | 24 | 12 |
①赤道附近降水多,兩極地區(qū)降水少。
②南北回歸線穿過的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或內陸降水少。
原因:大陸西岸在副熱帶高氣壓控制下降水少,大陸東岸夏季風來自海洋,降水多。
?、壑芯暥却箨?,沿海降水多,內陸地區(qū)降水少。世界的雨極是印度的乞拉朋齊,世界的干極是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智利)
6.繪制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略,請同學們自行繪制)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影響氣候的主要因素有地形與緯度位置、海陸分布、和人類活動。
①緯度位置:低緯度地區(qū)太陽高度角大,獲得的熱量多,高緯度地區(qū)太陽高度小,獲得的熱量少,因而氣溫從赤道向兩極逐漸降低。
②海陸位置:氣溫: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降水:近海迎風地區(qū)降水多,近海背風地區(qū)降水少 ,遠離海的地區(qū)降水少;
③地形因素:氣溫:山上氣溫低 ,山下氣溫高 ;陰坡氣溫低,陽坡氣溫高 ;降水: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
?、苋祟惢顒樱喝斯ぴ炝?、修建水庫,使當地氣溫變化趨于緩和;亂砍濫伐,使當地氣候惡化;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急劇增加,使全球升溫,旱澇災害頻繁;氯氟化合物的排放破壞高空臭氧層,導致地面太陽紫外線輻射增強,危及人類健康。
例:赤道地區(qū)終年炎熱、南極大陸終年冰雪覆蓋的影響因素是緯度因素。安第斯山脈南段西側降水比東側多的影響因素是地形因素。青藏高原夏季氣溫低的影響因素是地形因素。同一緯度的北京降水比蘭州多的影響因素是海陸因素。
8.世界主要氣候類型
氣候類型 | 分布規(guī)律 | 典型地區(qū) | 氣候特點 | |
熱 帶 | 熱帶雨林氣候 | 南北緯10°之間 | 亞馬孫平原、剛果盆地、馬來群島 | 全年高溫多雨 |
熱帶草原氣候 | 南北緯10°至回歸線之間 | 非洲中部、巴西、澳大利亞大陸北部和南部, | 終年高溫,分干濕兩季 | |
熱帶季風氣候 | 北緯10°至北回歸線之間大陸東岸 | 印度半島、中南半島 | 終年高溫,分旱雨兩季 | |
熱帶沙漠氣候 | 南北回歸線至30°大陸內部、西岸 | 非洲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島、澳大利亞中西部 | 終年干旱少雨 | |
亞 熱 帶 | 亞熱帶季風氣候 | 南北緯25°—30°大陸東岸 | 我國秦嶺—淮河以南地區(qū) | 冬季低溫少雨、夏季高溫多雨 |
地中海氣候 | 南北緯30°—40°大陸西岸 | 地中海沿海 | 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 | |
溫 帶 | 溫帶季風氣候 | 北緯35°—55°大陸東岸 | 我國華北、東北、日本、朝鮮半島 |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溫多雨 |
溫帶大陸性氣候 | 南北緯40°—60°大陸內部 |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 冬冷夏熱,降水少,溫差大 | |
溫帶海洋性氣候 | 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 | 西歐 | 全年溫和多雨 | |
亞 寒 帶 | 亞寒帶針葉林氣候 | 南北緯50°—70°之間的大陸 |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 | 冬長嚴寒,夏短溫暖 |
寒 帶 | 苔原氣候 | 北半球極地附近的沿海 | 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冰洋沿岸 | 全年嚴寒 |
冰原氣候 | 南北半球極地附近內陸 | 南極大陸、格陵蘭島 | 全年酷寒 | |
高山高原氣候 | 高大的山脈、高原 | 青藏高原、南美安第斯山脈 | 氣候垂直變化明顯 |
?、俅箨憱|岸的氣候類型有: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
?、诖箨懳靼兜臍夂蝾愋陀校旱刂泻夂?、溫帶海洋性氣候。
?、鄞箨憙炔康臍夂蝾愋陀校簻貛Т箨懶詺夂颉?/p>
?、軄喼逈]有溫帶海洋性氣候,而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是亞洲獨有的。
?、輾W洲的溫帶海洋性氣候是世界最典型的。地中海氣候主要是分布在地中海周邊。非洲的熱帶面積最大。
七年級地理復習資料(二)
居民和聚落
一、世界的人口
1.世界人口總數在2006年達到65億。
世界人口增長特點:
——————1880年——————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現在
人口增長極為緩慢 人口增長迅速 人口增長速度迅猛
2.與人口增長有關的概念: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
出生率:一定時期內活產嬰兒數/同期平均人口總數×100%
死亡率:一定時期內死亡人數/同期平均人口總數×100%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人數—死亡人數)/人口總數×100%
3.世界的人口增長速度各地不同:非洲最快,歐洲最慢;發(fā)展中國家快,發(fā)達國家慢。
例:下列國家中,人口增長最快的是( B )
A.英國 B.中國 C.美國 D.日本
4.人口密度=該區(qū)域人口總數÷該區(qū)域總面積(單位:人/平方千米)
例1:某國的總人口是1200萬,面積為45萬平方千米,該國的人口密度是27人/Km2。
例2:人口密度大的地區(qū)就一定人口多嗎(不一定)
5.世界人口分布:亞洲的 東部 和 南部 、歐洲的 西部 、北美洲和南美洲的 東南部 等_中低_緯度臨海地區(qū)是人口稠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是氣候溫和,降水較多的平原和盆地。
人口稀少地區(qū):干旱的荒漠、寒冷的極地(緯度高)空氣稀薄的高山高原(地勢高)原始的熱帶雨林(赤道附近)
6.人口問題有兩個方面:
①人口增長過快:環(huán)境問題(城市以環(huán)境污染為主,鄉(xiāng)村以生態(tài)破壞為主)交通擁擠、住房緊張、就業(yè)困難、犯罪率上升等問題;
?、谌丝谠鲩L過慢:人口老齡化現象嚴重(增加政府財政和社會福利負擔)勞動力短缺、國防兵源不足。
人口增長必須與資源、環(huán)境 相協調,與社會經濟發(fā)展相適應。
二、世界人種、語言、宗教
1.人種:根據人類膚色,體質方面的特征所劃分的人群。
2.世界人種的分布:黃種人主要分布在亞洲東部,北美洲北部北冰洋沿岸的因紐特人和美洲的土著人印第安人也是黃種人。
白種人主要分布在 歐洲、 大洋洲、北美洲北部, 亞洲西部和南部、大洋州。
黑種人主要分布在非洲的中部和南部,美洲的黑種人是被當作奴隸販賣到美洲的。
南美 洲種族成分非常復雜,號稱“世界人種大融爐”。
3.世界的語言:漢語、英語、俄語、法語、西班牙語、阿拉伯語等六種語言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其中漢語是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英語是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的語言。
4.世界語言的分布:
漢語主要分布在亞洲、東南亞等地區(qū),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英語主要分布在歐洲的西部、北美洲、亞洲的南部等地區(qū),主要有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
俄語主要分布在歐洲東部,亞洲的西北部、北部等地區(qū),主要是俄羅斯;
法語主要分布在歐洲的法國和非洲的一些國家;
西班牙語主要分布在歐洲的西班牙和拉丁美洲的一些國家;(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在拉丁美洲廣為流行,巴西和一些島國講葡萄牙語,其他國家大多講西班牙語);
阿拉伯語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非洲的北部。
5.世界的三大宗教: 基督教是信徒最多、流傳最廣的宗教,起源地是巴勒斯坦,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歐洲、大洋洲和南北美洲,該教經典為《圣經》,代表性建筑物是教堂。
伊斯蘭教在中國也叫清真教或回教,該教的教徒也被稱為穆斯林,起源地是沙特阿拉伯,目前,該教主要分布在亞洲的西部和東南部,非洲的北部和東部,該教經典為《》 代表性建筑物是清真寺。
佛教起源地是古印度,目前,主要分布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該教代表性建筑物是佛塔、寺廟。
6.中國的居民中回族和維吾爾族多信仰伊斯蘭教,藏族和蒙古族多信仰佛教,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
7.聚落包括城市和鄉(xiāng)村。
房屋 | 道路 | 教育條件 | 信息流通快慢 | 物質娛樂生活 | |
城市 | 密集、高 | 密、交通方便 | 好 | 快 | 豐富多樣 |
鄉(xiāng)村 | 分散、矮 | 稀疏、不方便 | 差 | 慢 | 較貧乏 |
8.鄉(xiāng)村民居大多依山傍水,沿河流、山麓、公路分布。
9.寒冷地區(qū)的民居墻體厚實,屋內建有壁爐、火炕,窗戶比較小,有的窗戶還裝雙層玻璃 ,在冬天積雪較多的地方,屋頂大多高聳。濕熱地區(qū)的民居墻體相對單薄,門窗開得大 。
東南亞的民居(高腳屋)反映當地自然環(huán)境的特點是高溫、多雨 。
北非民居屋頂大多是平頂是因為氣候炎熱干燥;平頂可以晾曬農產品。
西亞的厚墻小窗屋的優(yōu)點是防曬、隔熱、防風沙;
中國黃土高原上的窯洞的優(yōu)點是就地取材,成本低,冬暖夏涼。
中國傣族竹樓的優(yōu)點是通風散熱、防蟲、防潮。
七年級地理復習資料(三)
地球的面貌
一、陸地和海洋
1.地球上的海陸分布:地表71%是海洋,29%是陸地。地表海陸分布是不均勻的,陸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無論是南半球還是北半球,海洋的面積都大于陸地的面積)。
2.陸地和海洋的類型:(陰影為陸地)
A是 大陸,最大的大陸是亞歐大陸
B是 半島,最大的半島是阿拉伯半島
C是 島嶼,最大的島嶼是格陵蘭島
D是 大洋
E是 海峽
F是 海灣
3.七大洲的分布(按大到小):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全部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北美洲、歐洲 ;
全部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南極洲 ;
赤道穿過的大洲:亞洲、非洲、大洋洲、南美洲 ;
赤道穿過的大陸是: 南美洲大陸、非洲大陸 。
跨經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極洲;跨經度最多的大洋是:北冰洋 。
4.四大洋,太平洋:最大、海水最深、島嶼最多,跨東和南北半球;
大西洋:第二、呈“S”形狀、跨東西半球和南北半球;
印度洋:大部分在南半球;
北冰洋:海冰覆蓋,海水淺,位于北半球,跨經度360°.
5.大洲的分界線:
亞洲和歐洲的分界線:烏拉爾山-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土耳其海峽。
亞洲和非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亞洲和北美洲的分界線:白令海峽。
南北美洲的界線:巴拿馬運河。
南半球 北半球 東半球 西半球
二、地形
1.五種地形特征
平原:地面起伏小,海拔低于200米;最大的平原 亞馬孫平原;
高原:地面起伏小,坦蕩,海拔較高,邊緣陡峻;最大的高原:巴西高原,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山地:地面崎嶇,海拔高,大于500米,坡度陡溝谷深;最長的山脈:安第斯山,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
兩大山脈帶:環(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丘陵:地面崎嶇,海拔較低,相對高度小于200米,坡度較小;
盆地:四周高,中間低且較平坦,最大盆地:剛果盆地 。
2.七大洲的地形特點
亞洲:中間高、四周低,高原山地面積廣大;海拔較高,相對高度大。
歐洲:地形以平原為主,海拔最低;地勢南北高,中部低。
非洲:地形以高原為主,有“高原大陸”之稱
北美洲:西部山地、中部平原、東部低矮的高原和山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南美洲:西部山地、東部中部平原高原相間分布
大洋州:西部高原、中部平原,東部山地,地勢東西高,中部低。
南極洲:冰雪覆蓋,平均海拔最高
3.海底地形: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海嶺,坡度最平緩的是大陸架,最陡的是大陸坡,最深的是海溝,面積最大的是海盆,最年輕的是海嶺。
三、海陸變遷
1.德國的 魏格納 提出大陸漂移學說。
2.板塊構造學說:
?、俚乇聿皇且粋€整體,全球分為六大板塊,分別是太平洋板塊、亞歐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洋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位于海洋)。
②板塊是處在不斷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較穩(wěn)定,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
?、郯鍓K的相對運動
板塊相對移動方向 | 邊界的類型 | 地貌 | 案例 | |
板塊張裂 | 生長邊界 | 裂谷或海洋 | 東非大裂谷的形成、紅海面積擴大、大西洋面積擴大 | |
板塊 碰撞 | 大陸板塊與大陸板塊 | 消亡邊界 | 褶皺山脈 | 喜馬拉雅山系 阿爾卑斯山系 |
大陸板塊與大洋板塊 | 消亡邊界 | 海溝、島嶼、海岸山脈 | 太平洋西部島弧鏈、安第斯山脈、臺灣山脈 |
主要山脈的成因:
喜馬拉雅山脈是 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相撞而成;
安第斯山脈是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相撞而成;
落基山脈是是美洲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相撞而成。
3.火山地震
?、偈澜缁鹕降卣鸬姆植迹涵h(huán)太平洋沿岸山脈帶;橫貫亞歐大陸南部和非洲西北部的山脈帶。
?、诜植汲梢颍涸诎鍓K交界處地殼活躍。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