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語文復習課外閱讀題
語文的閱讀,對每個學生來說都有著重要的意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絡整理的高考語文復習課外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以供大家學習。
高考語文復習課外閱讀題(一)
有人說到“經”,便有意無意地把它等同于“經典”,而提起“中國經典”,就轉換成“儒家經典”。這種觀念有些偏狹。中國經典絕不是儒家一家經典可以獨占的,也應當包括其他經典,就像中國傳統(tǒng)是“復數的”傳統(tǒng)一樣。
首先,中國經典應當包括佛教經典,也應當包括道教經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實在是東方的中國與西方的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國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國的皇帝,不僅知道“王霸道雜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絕不只用一種武器。因此,回顧中國文化傳統(tǒng)時,僅僅關注儒家的思想和經典,恐怕是過于狹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當復雜的內容,有偏重“道德自覺”的孟子和偏重“禮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視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應當說,在中國古代,關注政治統(tǒng)治秩序和社會倫理的儒家,關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贖的佛教,關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擔著傳統(tǒng)中國的不同責任,共同構成中國復數的文化。其次,中國經典不必限于圣賢、宗教和學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廣泛些?比如歷史著作《史記》《資治通鑒》、比如文字學著作《說文解字》,甚至唐詩、宋詞、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經典并非天然就是經典,他們都經理了從普通煮熟變成神圣經典的過程,這在學術史上叫“經典化”。沒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著經典的尺寸和樣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為它寫的好,被(2頁上部分)引用符號,讓人覺著充滿真理,又被反復解釋,有的被“欽定”為必讀書,于是,就在歷史中漸漸成了被尊崇、被仰視的經典。因此,如今我們重新閱讀經典,又需要你把它放回產生他的時代里面,重新被理解,經典的價值和意義,也是層層積累的,對那些經典里傳達的意思,原則甚至知識,未必需要“亦步亦趨”“照辦不走樣”,到時要審時度勢,活學活用,要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傳話”。
閱讀經典可以使人民了解從古至今“人類究竟面臨哪些重大問題”,但古代經典并不是不可以逆轉的圣經,畢竟歷史已經翻過了幾千年,因此,對于古代經典,既不必因為他不負傳統(tǒng)望而視為累贅包袱,也不必因為他象征著傳統(tǒng)而視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經典在和口耳相傳里面,他總有借尸還魂,第二,歷史上的經典只是一個巨大的資源庫,你不打開它,資源不會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會現實和生活環(huán)境,是刺激經典知識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經典中的什么資源被重新發(fā)掘出來,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背景”召喚什么樣的“歷史記憶”,第三,經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釋的,只有經過解釋和重申,舊經典才能在我們今天的生活世界中急需起作用的,呈現出與其他民族不同風格的“新經典”。
1,下列關于“中國經典”的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中國經典一般意義上與“經”應該是一致的,將其轉換成“儒家經典”的觀念在作者看來則有些狹隘。
B中國經典的核心思想是“三教合一”,而“三教合一”正是中國與歐洲在文化領域中最為不同的地方之一
C中國經典內容豐富,其中的儒、佛、道思想和有特色,共同構成中國多元的文化,并在古代中國發(fā)揮著重大作用
D中國經典的認定,除了要考慮籍貫、宗教、學派的思想,還需要側重考慮唐詩、宋詞、元曲里面的名著佳作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項是( )
A.在古代中國的政治世界中,封建統(tǒng)治者并 不僅僅使用一種思想工具實行統(tǒng)治,比如,用儒家思想治世,用佛教思想治心,用道教思想治身。
B.儒家的思想內容比較復雜,偏重“道德至上”的孟子和偏重“禮法治世”的荀子都關心社會倫理,而重視心性理氣的新儒家只關注政治秩序。
C.能成為被人們尊崇和仰視的經典的,往往是那些被廣泛引用、被認為充滿真理、被一再解釋的優(yōu)秀著作,其中有的還曾被“欽定”為必讀書。
D.經典與我們中國的文化傳統(tǒng)密切相關,其思想內容總是會留存在社會風俗、人們的日常行事和口耳相傳中,如影隨形,并不時地表現出來。
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理解和分析爭取的一項是( )
A.經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經歷了從普通著述到神圣經典的層層積累的經典化過程,這一過程在經典的價值和意義所在。
B.閱讀經典時,如果將其放在那個產生它的歷史時代里面去重新理解,我們就可以了解人類從古至今曾經面臨的重大問題。
C.經典知識如何再生和重建,經典中哪些資源被重新發(fā)掘和利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今社會現實、生活環(huán)境的需要。
D.對“舊經典”進行重新解釋和引申,是為了讓它在我們今天的現實生活中發(fā)揮作用,呈現出與其他民族不同的風格。
高考語文復習課外閱讀題答案:
1.D 2. B 3.C
高考語文復習課外閱讀題(二)
每個人都是有生有死的,但一個社會是可能不死的?!吧鐣睘槭裁茨荛L久存在?因為有“文化”。而文化是如何起作用的?是基于人的群體性。群體可以超越個體的局限性。每個個體的人有生有死,但不同的人的生與死是有時間差的,生不同時,死不同刻,而不同時間生死的人,不同代際的人,會有共處的時間。在這段時間里,個體的人生經驗、知識、感覺、發(fā)現、發(fā)明等等,可以互相交流,互相傳遞,可以i變成別人的東西,保存在別人那里。一個人的生命會逝去,但是他一生的知識積累,不一定隨他的生命結束而消失,它們會傳遞給繼續(xù)活著的人,可以傳遞給很多人。這種不斷傳遞,就成為社會很多人共同的知識即文化,保存在很多人的頭腦中,形成一個不斷增加的、動態(tài)的、分數的“信息庫”,這個信息庫又反過來不斷塑造著新的社會成員的態(tài)度和行為,這就是文化的傳承。同時,由于各種信息載體(石刻、竹筒、書本、磁帶、光盤等)的存在,人們可以把在世記錄下來,儲存起來,留給后人,這樣,即使一個社會真的消失了,一個文化中斷了,但后來的社會,其他文明活著的人可以從那些很久以前死去的人那里學習各種知識——人和人可以跨越時間、空間的障礙,進行交流和學習,分享知識和經驗。
文化傳承中,有很多這種跨越時間、空間繼承的例子。比如我們今天經常說“西方文化來自古希臘羅馬文明”,實際上,盡管古希臘羅馬本來就屬于歐洲,但他們的很多文化成就,并不是通過他們自己生物性的后人直接傳到近代歐洲的,而是通過阿拉伯人“轉手”的。因為在中世紀,歐洲本身的很多古典文化的東西中斷了,而這些東西保存在阿拉伯人那里,后來“文藝復興”,歐洲人不是從自己的前輩手里,而是從阿拉伯人那里又“取回”了很多古希臘羅馬人創(chuàng)建的知識。
社會和文化可以使人“不朽”。像唐朝的詩人李白,是一個具有有限生命的人,而他保存在各種文獻中的詩和詩的風格,則是“文化”?!叭恕笔菚У模拔幕北A粝聛砹?,社會長存,文化不死,創(chuàng)造文化的人也就“不朽”了。一個人創(chuàng)造的文化不僅能保留,還能傳遞,還能影響別人,能激發(fā)別人的靈感,實現“再創(chuàng)造” ,所以傳統(tǒng)可以成為新文化的土壤。
文化的傳遞,必須是一種歷史過程,所有文化都必須是積累的,沒有積累,沒有超越生死、時空的這種積累,文化就不可能存在。
從“個人和群體”的角度理解文化,“文化”就是在“社會”這種群體形勢下,把歷史上眾多個體的、有限的生命的經驗積累起來,變成一種社會共有的精神、思想、知識財富,又以各種方式保存在今天一個個活著的個體的生活、思想、態(tài)度、行為中,成為一種超越個體的東西。當一個新的生命來到這個世界上時,這套文化傳統(tǒng)已經存在了,這個新的生命就直接生活在其中,接受這種由很多人在很長時間里逐步創(chuàng)造、積累的文化,所以文化具有歷史性。
文化的歷史性是廣義的,不僅具體的知識和技能是在歷史長河中積累傳承的,更深層、更抽象的很多東西,比如認識問題的方法、思維方式、人生態(tài)度等,也同樣是隨文化傳承的。進一步說,文化的傳承,也同樣包含了“社會”的傳承。一個社會基本的結構,夫妻、父母、社區(qū)結構,都是文化的一部分,是先人傳下來的,是晚輩向長輩、后人向前人學來的。學習,繼承中不斷有修正和創(chuàng)新,但只有在繼承中才可能有創(chuàng)新。沒有一個社會結構是完全憑空構建的,它總是要基于前一個社會結構,繼承其中的某些要素,在此基礎上建立新的東西。比如,即使像美國這樣一個“人造”的國家,其社會結構也不是從美國建立時突然開始的,而是來自歐洲的移民從歐洲移植過去的,實際上是歐洲文化的延伸和變體。
(選自費孝通《文化的生與死》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有刪改)
12-13題為選擇題,請在答題卡“選擇題答題區(qū)”作答。(12題選對一項給2分,選對兩項給5分,多選不給分)
12.下列關于“文化”的說法,不符合文意的兩項是
A.如果沒有人的群體性,文化就不會得以保存和傳遞。
B.在文化傳遞中,古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和今人所使用的信息載體是相同的。
C.歐洲的“文藝復興”和美國社會結構的構建,其文化傳承的具體方式是不同的。
D.一個人可以“不朽”,因為有文化傳承的作用;一個社會可以不死,因為有文化的存在。
13.下列推斷不符合文意的一項是
A.現代社會每個個體的思想和行為,都會受到前人思想的影響。
B.一個國家失傳的史料,有可能在其他國家的文獻中找到。
C.傳統(tǒng)的宣紙生產工藝,既是前人生產經驗的總結,也體現了前人對客觀世界的認知。
D.盡管社會面貌已有了巨大的變化,但在社會基本的結構上,我們今天與唐代并沒有什么不同。
14.文化為什么“具有歷史性”,請結合本文回答。(4分)
15.下面這段話說明了文中什么觀點?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
1994年,上海博物館獲得一批戰(zhàn)國楚竹簡,其內容涉及大量古籍,很多是以前未曾見過的。比如《上海博物館藏戰(zhàn)國楚竹書(三)》中收錄的《恒先》,是一部完整的戰(zhàn)國道家佚作,它的出現為道家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有助于我們更好的理解道家思想。
高考語文復習課外閱讀題答案:
12 BE 13D
14 文化的傳遞是一種歷史過程。個體都是生活和接受在歷史上逐步積累的文化。
15 說明了文化傳承中有很多跨越時間、空間繼承的例子。通過古籍的發(fā)現,現代人可以跨越時間和空間,重新理解道家思想,繼承道家文化。
高考語文復習課外閱讀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