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古詩兩首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古詩兩首
語文教材五年級下冊第24課《古詩兩首》課文是《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和《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學習啦小編整理了語文五年級下冊教材第24課《古詩兩首》,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古詩兩首》課文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①
(宋)蘇軾
黑云翻墨未遮山,②白雨跳珠亂入船。③
卷地風來忽吹散,④望湖樓下水如天。⑤
【注釋】
①望湖樓:樓在今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邊上,是當時眺望湖中景物的樓。
醉書:酒醉中題寫此詩。
?、诜捍蚍四?。這里形容云像潑翻的墨一樣黑。
?、厶椋簼L跳的珍珠。這里形容白色的雨點像珍珠一樣跳躍不定。
?、芫淼仫L:吹到地面上卷起的大風。
?、菟缣欤盒稳萦赀^天晴,湖水像天空一樣清澈明凈。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宋 楊萬里
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古詩兩首》課文教學設(shè)計
[設(shè)計思路]
古詩是一種美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它必須建立在每個學生獨特的心靈體驗上,尊重學生自身的知識建構(gòu)以及多元認識是古詩教學的根本出發(fā)點。要真正理解古詩,就應設(shè)法使學生入境,讓學生和時代對話,與作者對話,達到課程標準中所要求的,使雙方都能在充滿詩意的課堂中共同獲得美的體驗和情感的熏陶。
一 教學目標
1、理解兩首古詩意思,能說出詩歌大意。
2、感受夏日西湖的自然美,領(lǐng)悟詩人“以景寄情”的表達手法。
3、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過程中實現(xiàn)最大限度的資源共享。
4、能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兩首詩,感受古詩的豐富力涵,受到美的熏陶。
二 重點
以“情”為線索,以景為輔佐點,理解、感悟和體會古詩的意境和情感內(nèi)涵。
難點]
教師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活動的反饋的調(diào)控。
三 教學準備
小 黑板
四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聯(lián)系生活,談話導入
1、師:同學們,到過西湖嗎?了解西湖嗎?西湖的哪些景色,令你記憶憂新,回味無窮?(指學生回答)
[設(shè)計意圖:看似不經(jīng)意的一問,鏈接了學生的記憶,勾連出大量的閱歷和體驗。電視、書本上或耳聞目睹的有關(guān)西湖的信息。紛紛踏來,交匯,共享,豐滿學生的認知世界]。
2、師:是呀,西湖是世界聞名的風景旅游勝地,自古以來,描繪西湖景色的詩很多,今天這節(jié)課,老師和大家一起來學習兩首宋朝詩人寫的詩,看看古人眼中,筆下的西湖美景是怎樣的?
二、初讀古詩,引生入境
1、師:請同學們,打開書,自己讀讀《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與《望湖樓醉書》這二首詩,想想,這兩首詩描繪的是哪個季節(jié)的景色?
2、談談初讀后的感受
小結(jié):是呀,同在西子湖畔,不同的作者領(lǐng)略了六月時西湖不一樣的風光,并寫得獨具特色。
[設(shè)計意圖:初讀是學生感受文本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應舍得花時間讓學生背文本讀通順。這是學生文本對話的第一個回合]
三、學習《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1、讀題目,能讀懂題目的意思嗎?(早晨,走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2、老師誦讀古詩后,學生自由誦讀古詩,達到瑯瑯上口,并且說說在你眼前出現(xiàn)的是一幅怎樣的畫面,請你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
[設(shè)計意圖:以學定教,根據(jù)學生所描述的進行組織教學,體現(xiàn)學生教學的生成性]
3、放媒體欣賞:西湖荷花
?、儆靡粋€詞來形容怎樣的荷花?或用你得過的?或課外看到的詩文描述這美麗的夏日之菏。放《荷花》錄音(葉圣陶爺爺寫的)
[設(shè)計意圖:詩文整合,新舊知整合,課內(nèi)外整合,激活學生的課外閱讀積累,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yǎng)]
4、師:一千年前的一個夏天,你,就是大詩人楊萬里,隨同友人剛剛走遠凈慈寺,清風拂面而來,一幅賞心悅目的景象映入眼簾……
師:非常投入地朗誦詩,生也聽邊看圖。自由吟誦。
[設(shè)計意圖:為學生創(chuàng)設(shè)了生動逼真的情境,調(diào)動了學生內(nèi)在真實的情感體驗,激發(fā)學生表現(xiàn)欲望]
5、師:古人常以詩明志,以詩寄情。在詩句中,情感是線將語言的珠子串聯(lián)起來。《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是一首別具特色的送別詩,詩人在六月的西湖畔送別友人林子方,沒有敘友誼更沒有抒發(fā)離愁,別緒,而是通過對西湖美景的極度贊美,婉轉(zhuǎn)地表達了對友人的眷戀?,F(xiàn)在請同學們談談自己剛才讀到的是一份怎樣的情?用最恰當?shù)脑~表達出來。
學生反饋,自由讀書,談談這份情是從哪兒感受到的。
小結(jié):一切景語皆情語。生讀3次(請同學們解釋這句話的意思)。
[設(shè)計意圖: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上建立起各自對古詩的最初理解,同時用自己的語言來置換詩句,對場景是進行描述,為學生創(chuàng)造了實踐語言的機會。]
6、師:是呀,同學們感受到的這些都能在詩句的景物描寫中得到印證。現(xiàn)在請同學們細細品讀詩句,在品讀過程中,你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可以做個記號,然后向組內(nèi)同學探討,解決不了的,我們在課堂上一起討論。
[設(shè)計意圖:通過師生間的協(xié)作既達到了學習資源和成果共享,也使學生的問題更為集中更顯出價值,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適時地導點拔就能實破學生們的瓶頸,使學生對古詩有更深刻的領(lǐng)悟而奪性化的見解。]
7、學生自由感悟,就問題互相探討。
8、學生反饋、互相解疑、品讀詩句。
9、誦詩詠詩情
?、賻煟赫自娒鑼懥宋骱虾苫ǖ拿利?,卻又帶著一絲淡淡的離愁,就讓這悠揚的樂聲,穿透時光的河流,把我們帶到千年之前的西子湖畔,讓我們一起感受這真摯的明友之情,就讓我們一起吟誦這首詩,重現(xiàn)千年前的這場送別。
(師生和著音樂,看著畫面共同誦讀古詩)
?、诨刈x:“一切景語皆情語”。
[設(shè)計意圖:充分地感受了這文美、景美、情美之后的誦讀,是一次提升了,聲情融匯地讀是積累,更是情的抒發(fā)。]
第二課時
一、學習《望湖樓醉書》
1、導入:美麗的荷花固然為西湖增添了魅力,下邊我們隨著著名的詩人蘇軾去領(lǐng)略一下,西湖邊的另一種自然景象,看看作者在寫詩中又流露出什么情感。
2、揭題,讀題,釋題。
簡介“望湖樓”:望湖樓在西湖之濱,“登樓憑欄,取山形,嶺碧波,借摩崖”天容水色綠凈,樓閣內(nèi)境中懸”,確為西湖名樓。
3、小組合作研究:
?、?自由朗讀詩歌,反復讀,達到瑯瑯上口。
?、?弄懂全詩的大致意思,不能解決的問題班上交流。
③ 想想詩中描繪了哪一種自然形象,從哪些詩句可見?任選其中一句或幾句用朗讀或自己的話來描繪。
[設(shè)計意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讓他們在自主品讀的基礎(chǔ)上交流學習所得和所感,充分尊重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培養(yǎng)了學生合作意識。]
4、反饋:
?、?ldquo;我找到了哪句”“我用……來描繪”
?、诮處熯m當點撥。
下雨前:“黑云翻墨”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
雨 中:“百雨跳珠亂入船”此時感受到了什么?(雨大)
生活中見到這樣的暴雨嗎?請用一個詞來形容?
雨 后:“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雨過天睛,你想到什么?體會詩人心境的舒暢。
[設(shè)計意圖:尊重學生對語言的獨特體驗,挖掘字里行間蘊含的人文內(nèi)涵。]
5、回讀:一切景語皆情語。
6、小結(jié):
這首詩描寫了夏日西湖上一場來去匆匆的暴雨,大自然變化。多么迅速,詩人用筆又是多么的神奇。讓我們領(lǐng)略了大自然景象的動態(tài)美。四句短小精焊,富于音樂美的字里行間無不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美景的喜愛。讓我們通過讀來讀出自己內(nèi)心的感受吧!
7、朗讀:① 自由讀 ② 指名讀 ③ 指導讀
④ 評價讀:誰讀得好?好在哪兒,有需要提醒大家的地方嗎?
[設(shè)計意圖:詩歌語言凝練,富于韻律感,多種形式的朗讀,有利于學生體會詩人情感,培養(yǎng)語感。]
8、配樂吟誦。
二、回歸整體
1、學完了兩首詩,夏日西湖的自然景觀,如雨后空氣,清新自然,沁人心脾。詩人以高招的筆法:寫景抒情,寓情于景,讓我們再次高呼:“一切景語皆情語”。
[設(shè)計意圖:找準詩中的契合點,進行概語、總結(jié)、回歸、使整堂課的結(jié)構(gòu)回歸一個“圓”。]
2、配樂齊讀兩首古詩
三、總結(jié)延伸
1、總結(jié):一堂課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們所能領(lǐng)略到的也只是古詩的點滴魅力,但是,我們通過自己的解讀感受到的是屬于我們每個人自己的獨特的情感體驗,這是我們在這堂課中最大的所得。我想和同學們說的是,文學的大門永遠向是愛好它的人們敞開的,原同學們都能在更多的詩歌、閱讀中獲得美的體驗。
[設(shè)計意圖:課堂之外天地寬,讓每個學生對詩歌作品的獨特體驗延續(xù)到課外,讓他們在更廣泛地學習中提升自己的文學素養(yǎng),獲得心靈的豐盈,才是詩歌教學的真正目的。]
2、學生自己設(shè)計作業(yè):畫、說、寫、背、演、默、收集兩位詩人的詩或背寫夏天的詩。
[設(shè)計意圖:把代表教師至高權(quán)力的“布置作業(yè)”的權(quán)力下放給學生,真正把學生當作了課堂的主人。同時,學生還有選擇作業(yè)的權(quán)力和自由,真正體現(xiàn)了因材施教,照顧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學生自己設(shè)計作業(yè)的五花八門,也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和其他各種學科知識間的整合,課內(nèi)向課外的延伸。]
板書
23 古詩兩首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
五年級語文下冊第24課《古詩兩首》課文教學反思
在教授這首詩時,按照常規(guī)教學,讓同學們理解了詩面意思后,反復朗讀。當學完詩文在學后質(zhì)疑時,學生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老師,這首詩從題目可以看出,是一首送別詩,是作者送他的朋友林子方的,可是整首詩卻都是寫西湖美景的,表達了作者對西湖美景的喜愛與贊美,那么題目和表面詩文看起來似乎沒有關(guān)系,那么作者又為什么這樣成詩呢?面對學生的疑問,我事先沒有充分的考慮,便先肯定了她的這種質(zhì)疑精神,告訴她等老師回去仔細研究后再給你做以解答。
下課后,我仔細查閱了教師用書,上邊并沒有詳細交代。是呀,小學五年級以前也學過了幾首送別詩,比如:《贈汪淪》、《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等,無一不在詩文中對題目中的離別含義有所體現(xiàn),而惟獨《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這首詩在表面看來題目和詩文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于是我便在網(wǎng)上進行了大量的查閱,其中有一個網(wǎng)名叫水月心的作者對這首詩有如下詮釋:
凈慈寺外,攜手同游身影依稀可辨;古道飛揚,并行漫步的足跡悠然未失,林陰叢中,驚起的飛鳥尚在盤旋;相交的知己,此時卻在哪里?
湖畔的小路上,故人的車馬早已遠去。手仍舉著招搖,他還能否看見?他鄉(xiāng)路遠,一別不知又何年。唉!千般萬般不如愿,更添離別思念。
獨坐湖邊,不覺生艷陽。微風拂面,滿湖荷葉頻頻變,遠上接天,似思念無垠無邊;朝陽撒金,紅荷金裝別樣艷,曼舞翩翩,恰友情花開勝當年。故友已遠,新人未來,怎知天不從人愿?振作起身,精神抖擻,青山依舊在,花開花落情不變。
閑吟:千年古剎,小樹林陰,盛夏鳴蟬閑,蓮葉無窮碧;故人西去,一別千里,憑湖悵離情,荷葉別樣紅。
如果如水月心所述,那么詩文中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與詩題的關(guān)聯(lián)也不難理解,看似沒有關(guān)聯(lián),其實關(guān)聯(lián)無處不在!正由于今朝的離別,作者才倍感六月的西湖“風光不與四時同。”
我頗贊成水月心的見解,于是便把此說法與學生一同交流,學生認可。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