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3課魯班和櫓板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3課魯班和櫓板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3課《魯班和櫓板》講述了我國歷史上著名的能工巧匠魯班受鴨子游泳的啟示而發(fā)明櫓板的故事。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3課《魯班和櫓板》,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3課《魯班和櫓板》
有一天,魯班坐船回家,看到老艄公用竹篙撐船十分吃力。等把船撐到對岸,老艄公已經(jīng)累得滿頭大汗了。
魯班上岸后,兩眼盯著小船默默地想:有什么好辦法能讓人們駕駛起來感到省力呢?
這時,一群鴨子“嘎嘎”叫著,“撲通普通”跳下水。只見它們用腳蹼往身后撥水,身子輕快地向前滑行。
魯班出神地看著,忽然眼睛一亮,馬上找來一根粗木棍。他把木棍上半截削成圓形,就像鴨子的腿,把下半截削成扁形,就像鴨子的腳蹼。老艄公拿去安在船尾,一搖,嗬,不光省力,船也行得快多了。
后來,人們就把這種搖船的工具叫做“櫓板”。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3課《魯班和櫓板》教材理解
課文《魯班和櫓板》講的是魯班發(fā)現(xiàn)了鴨子的腳蹼與櫓板的相似點,從而模仿鴨子的腳發(fā)明了搖船工具——櫓板。鴨子游水是我們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事情了,為什么在魯班眼里竟能成為發(fā)明的源泉呢?我想,正是因為魯班善于觀察,勤于動腦,勇敢地嘗試,才能有所創(chuàng)造。如何讓學生讀懂課文,明白“要有所發(fā)現(xiàn),必須要學會觀察、學會思考、動手嘗試”這個道理呢?
藝術(shù)家羅丹說過:“對于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或許這句話對于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深奧了一些,我們也不必在課堂上這樣對學生說,但我們應(yīng)該在課堂上抓住一些重點的詞語來引導(dǎo)學生去體會魯班善于觀察、善于聯(lián)想的優(yōu)秀品質(zhì)。
蘇教版一年級下冊語文課文第23課《魯班和櫓板》教學札記
《魯班和櫓板》一文講了魯班發(fā)明櫓板的經(jīng)過,讓學生體會魯班愛觀察、善聯(lián)想、能創(chuàng)造的優(yōu)秀品質(zhì),這也是學習本文的目的之一,教育學生只有勤動腦善思考才能有所發(fā)現(xiàn),才能有創(chuàng)造。
文中有兩個象聲詞,教學時,我先問:“魯班在想撐船怎樣才能省力時聽到了什么?”“嘎嘎”和“撲通撲通”是表示什么的?(聲音)表示聲音的詞是什么詞?(象聲詞)誰能再說幾個象聲詞?生說:“喵喵!”我說:“哦,來了只小花貓。”“汪汪!”“看,小狗來了。”“嘰嘰喳喳!”“一群可愛的小鳥。”……這么回答,學生很喜歡,興致特高。
鴨子的腳蹼學生不是都理解,我先在黑板上畫了一個雞爪,并與自己的手指比較一下,都是叉開的。鴨子的腳呢,畫出鴨爪后,與雞爪對比,有什么不同,學生很容易發(fā)現(xiàn)鴨子的腳趾與腳趾有皮連著,這就是腳蹼,腳蹼有什么作用?能使鴨子輕快地向前滑行。再讓學生用手掌來扇風,再把手指分開扇,比比哪個風大?進一步體會腳蹼的作用。
教學最后,我問學生:“魯班發(fā)明櫓板是受鴨子的( ),誰能填上一個詞?”有位學生回答:“啟發(fā)”,正是我要的答案,我又補充了一個“啟示”,這時,下面冒出一個聲音“提醒!”怎么辦?怎么讓學生明白“啟發(fā)”與“提醒”的不同呢?我靈機一動,說:如果鴨子在河里喊:喂,魯班,看我們用腳蹼滑行多省力啊!這才叫“提醒”,是鴨子“提醒”了魯班,而現(xiàn)在魯班是看了鴨子自己想到的,所以是“啟發(fā)”。學生聽了,都笑了,也理解了這兩個詞語。
總結(jié)課文時,問學生:你們知道還有哪些東西是受動物或植物的啟發(fā)而發(fā)明的?這時舉手的人寥寥無幾,學生說鋸子的發(fā)明,飛機的發(fā)明,潛水艇的發(fā)明?;灸苷f,但只有個別幾個學生知道,大多數(shù)小朋友都一無所知。學生特別是一年級的學生,知識面太狹窄了,他們對很多東西都不了解,而現(xiàn)在的課文,涉及的知識面非常廣,比如《練習6》中“做做說說”要求搜集喜歡的體育運動或運動員的圖片,并解說。大家搜集不到,也沒有幾個小朋友能說好的,只有老師來介紹了。這種文本與學生實際似乎脫節(jié)了,怎么上好課呢?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