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雷特讀書心得1000字精選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以下是小編整理的關(guān)于《哈姆雷特》的讀后感,希望給大家提供幫助。
哈姆雷特讀后感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悲劇中的代表作品,這個劇本整整被推崇了幾個世紀。就是現(xiàn)在,我們依然可以感覺到它的震撼人心。而這震撼不只來源于情節(jié),也不僅僅是出色的文學(xué)手法,更重要的是它所體現(xiàn)出來的問題。
它在思想內(nèi)容上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深刻的揭示出封建末期社會的罪惡與本質(zhì)特征,同時,它還提出了一個關(guān)于命運的問題:命運這種東西是怎樣的一種存在?它既像影子一樣和我們形影不離,又似陽光一樣溫暖人心,但更多時候,,像夢魘一樣深邃而可怕。霍拉旭在戲劇的第一幕、第五場
露臺的另一部分有這樣的一句話“上帝的意旨支配一切”,這句話,無疑,相當(dāng)精辟。
本劇是圍繞著丹麥王子哈姆雷特的故事:他在德國的威登堡大學(xué)學(xué)習(xí)時,國內(nèi)傳來噩耗,父王突然慘死,叔叔克勞斯迪篡奪王位,母親改嫁克勞斯迪。哈姆雷特回國奔喪,在一天深夜,他在城堡里見到了父親的鬼魂,父親的鬼魂告訴了他自己是被其叔克勞斯迪所害的真相,并要求兒子為他報仇,但不許傷害他的母親,要讓她受到良心的責(zé)備。哈姆雷特知道真相后,精神恍惚,他整天穿著黑色的喪服,一心想著復(fù)仇。一天,他去見自己的戀人首相的女兒奧菲利婭,他又想求愛又想復(fù)仇,行為怪誕。奧菲利婭把王子的情況告訴了首相,首相又報告了克勞斯迪??藙谒沟想m然不知道老國王鬼魂出現(xiàn)的事,但他心中有鬼,派人試探哈姆雷特。哈姆雷特一方面想復(fù)仇,一方面又礙于母親的面子,同時他也不十分確定父親鬼魂的話,非??鄲?。哈姆雷特決定要證實克勞斯迪的罪行,正好這時宮中來了一個戲班子,他安排了一出戲,內(nèi)容是一個維也納的公爵被他的一個近親在花園里毒死,不久這個兇手還騙取了公爵夫人的愛。戲演時,他在旁邊注意觀察克勞斯迪,見克勞斯迪坐立不安,中途就離去。哈姆雷特確認了父親鬼魂的話,決定復(fù)仇。一天,克勞斯迪獨自一人的懺悔,哈姆雷特本可以殺死他,可又覺得懺悔中的人被殺后會進入天堂結(jié)果罷手。克勞斯迪派王后勸說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與母親發(fā)生爭執(zhí),誤殺了躲在幃幕后偷聽的首相??藙谒沟弦允紫嗟膬鹤右獜?fù)仇為由,要將哈姆雷特送往英國,準備借英王之手除掉哈姆雷特。哈姆雷特識破克勞斯迪的詭計,中途返回丹麥。當(dāng)時,奧菲利婭受刺激發(fā)瘋,落水身亡,哈姆雷特回國時,正趕上她的葬禮??藙谒沟咸魮軍W菲利婭的哥哥同哈姆雷特決斗,并在暗中準備了毒劍和毒酒。哈姆雷特第一會合獲勝,克勞斯迪假意祝賀送上毒酒,但哈姆雷特沒喝。哈姆雷特第二回合獲勝,王后非常高興,端起原準備給哈姆雷特的毒酒喝了下去。決斗中,哈姆雷特中了對手的毒劍,但他奪過劍后又擊中了對方。王后中毒死去,奧菲利婭的哥哥也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揭露了克勞斯迪的陰謀。哈姆雷特用最后的一點力氣用手中的毒劍擊中了克勞斯迪,自己了毒發(fā)自亡。
在人物刻畫上,莎翁可謂是煞費苦心。劇中人物的語言充分表現(xiàn)出了人物鮮明的性格。主人公哈姆雷特的性格和環(huán)境是相矛盾很有復(fù)雜性的。他從“時代脫臼了,真糟糕,天生我要把它板正過來”這句豪言壯語,到“生存還是毀滅,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這句絕望的嘆息的全部心里背景。他一系列的語言表明他是一個純潔,高尚,有道德,有知識,有決心,只能以思想代替行為,不可能成為英雄的人。歌德說過:“這是一株橡樹給我栽在一個只應(yīng)開放嬌嫩的花朵的花瓶里?!倍褪悄莻€“花瓶”,那項他承擔(dān)不起,幾乎連渺茫的希望都沒有,但又決不可推卸的復(fù)仇重任,就是那株“橡樹”。
一旦“橡樹”的根須膨脹開來,“花瓶”就非給擠破不可,這就是悲劇。在哈姆雷特身上,人的脆弱性和環(huán)境的殘暴性是如此的相反而又相成,以至這個獨特的性格在內(nèi)涵方面顯得致密而厚重,在外延方面也顯得博大而深廣。正因如此,有的專家便聲稱,哈姆雷特并不是一個客觀的過時的角色,而是我們每個人自己。
本劇表現(xiàn)得并不只是那個年代的某個故事,也不只是那個時代矛盾的縮影,更是我們每個人的“命運”,為我們指引航向。所以說:
莎士比亞不屬于一個時代而屬于全世紀,他的戲劇就象燦爛星空中的北斗,為人們指引著方向。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看到的不只是曲折的情節(jié),深入的人物刻畫,更是其中蘊含的哲理。這也許就是莎翁及其戲劇經(jīng)久不衰的原因吧。
哈姆雷特讀后感
雖然是一部悲劇,但在其中讓我們感受到文學(xué)的優(yōu)美,或許這是一種凄涼之美,有人說“美麗總是憂愁的”,但在悲慘的背后,讓我們看到了美妙的感受,乃是它給我們?nèi)祟惥竦淖矒艉托撵`的悲憐。
死亡乃罪惡的因果
在《哈姆雷特》的故事里面,充滿著死亡的陰影,故事開始就以死亡出現(xiàn),哈姆雷特的父親因被兄弟毒死而陰魂不散,游蕩夜間。故事又以死亡結(jié)局,在毒藥下,死神拘捕了他們的生命。在故事的發(fā)展中,讓我們看到接踵而至的禍患和悲劇?;噬系某甲硬迥乖卺ず竺妫还防滋卣`以為國王而殺死;其女奧菲利亞因父親身亡招致癲瘋,后又淹死在池塘里,其實是自殺;國王的兩個親卒在趕往他國中,莫名其妙、陰差陽錯地被處死;王后又因不知情之下,喝了毒藥,離開了人世;雷歐提斯本想以毒劍刺死哈姆雷特,結(jié)果卻在混亂之中斷送在自己的毒劍上;國王又在毒劍之下遭到了報應(yīng);哈姆雷特也在復(fù)仇完畢后,閉上了雙眼。
故事這樣接二連三的發(fā)生悲劇,對于其中有些人的死來說,似乎是理所當(dāng)然,因為他們自身的過錯或罪惡。比如叔父的奸惡,篡奪王位,陰險詭詐,借刀殺人;王后的違背盟誓,移情別戀,愛慕虛華;波洛涅斯的愛管閑事,助紂為虐;國王兩個親卒的違背友情,貪圖福利等等,由此展開了一場洶涌的旋渦,吞呲了許多人的生命。但是在憤怒他們的邪惡之時,又遲鈍在自己的內(nèi)疚上。因為這一切的發(fā)生,都出于人類本性的敗壞和罪惡,不是他們的某個舉動帶來的損失,也不是某個人因著行為理當(dāng)致死,更不是某個人全然公義、無可譴責(zé)可以處決一切。所以哈姆雷特在復(fù)仇中遲遲延宕,不是他性格上的優(yōu)柔寡斷和行動上的力不從心。因為他有證據(jù)、有機會可以殺死叔父。所以他深深地體會到自己也是個罪人:“我很驕傲,有仇必報,富于野心,我的罪惡是
那么多,連我的思想也容納不下,我的想像也不能給它們形象,甚至于我都沒有充分的時間可以把它們實行出來。像我這樣的家伙,匍匐與天地之間,有什么用處呢?我們都是些十足的壞人”(第三幕,第一場當(dāng)中)。因為看到了“死”源于“罪”的因果,而“罪” 必定遭受“死”的懲罰,這是由于當(dāng)時宗教背景的原因。于是哈姆雷特陷在了心靈的交戰(zhàn)和思想的斗爭之中。一方面是生父亡魂要求復(fù)仇的責(zé)任,一方面是人類罪惡本性的壓抑,要為所作所行的承受責(zé)任。在哈姆雷特的精心計劃和看透人世的情況下,他終于做出了選擇,以死作為結(jié)束,即完成了復(fù)仇心愿即為罪獻上了代價。
圣經(jīng)上記載著說:“罪的工價乃是死”(羅6:23)。那么罪又來源于什么?乃是人類與創(chuàng)造者關(guān)系的破裂,背離他的旨意和掌管,為自己建造“巴別塔”,以為可以通天。這種思想的表現(xiàn),乃是反映了莎士比亞當(dāng)時的社會情景。那時正處于文藝復(fù)興時期,人文主義思想非?;钴S,“他們幻想用人的王國取代神父們所宣揚的神在人間的王國”(參《莎士比亞傳》);在《哈姆雷特》的戲劇里,也讓我們看到他們對人類的推崇和贊歌:“人類是多么了不得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第二幕第二場當(dāng)中)。因此當(dāng)人有了這種思想的時候,世界就會帶來混亂,帶來災(zāi)害。《哈姆雷特》戲劇里面所表達的就是這樣的混亂和亂倫,克勞狄斯用毒藥害死了兄弟,又娶了嫂子,“罪惡的匆促,這樣迫不及待地鉆進了亂倫的衾被”(第一幕第二場當(dāng)中),“這是一個顛倒混亂的時代”(第一幕第五場當(dāng)中)。這就是一切悲劇的原因。
這些思想讓我們想起了,中世紀清教徒的一些錯誤觀念。比如修身、克欲,通過對自身的凈化,可以達到美好的彼岸;也盼望在敬虔的時日里,迎接上主的蒞臨。
而實行的是“信、望、愛”, 敬畏上帝,信靠耶穌;珍愛生命,愛護身心;盼望國度,等候主來。
哈姆雷特讀后感
“惡有惡報”是我們大家都懂的道理,讀完《哈姆雷特》這本書,我對這句話就更了解了。
《哈姆雷特》這本書的作者是威廉·莎士比亞。這本書講的是王子復(fù)仇的故事——王子哈姆雷特的父親被叔叔克勞迪斯毒害,并被奪取了王位。父親的鬼魂告訴哈姆雷特真相之后,哈姆雷特開始了他的復(fù)仇行動,最后在一次比劍中把克勞迪斯殺死,不幸自己也中毒身亡。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這句話屢屢應(yīng)驗,威廉莎士比亞筆下的克勞迪斯為了爭奪王位毒死了自己的兄弟,犯下了不可饒恕的罪行,到頭來自己反倒被殺。《哈姆雷特》里有一句經(jīng)典的臺詞——“罪惡的行為總有一天會被發(fā)現(xiàn),雖然地上所有的泥土把它們遮掩?!?,這正跟我們說的“惡有惡報”有著相同的意思。
在現(xiàn)代社會上,很多罪犯做下了違反法律的行為,最終還是被送進監(jiān)獄。如果不希望更多的悲劇發(fā)生,我們應(yīng)該多行善,而不行惡。
哈姆雷特讀后感
《哈姆雷特》在莎劇中所引發(fā)的爭論恐怕是最多的。對莎士比亞用語言織體編織而成的哈姆雷特形象的評論,已經(jīng)遠遠地超出文學(xué)評論的領(lǐng)域,拓展到社會學(xué)、心理學(xué)、人格學(xué)等各個層面。
要不是怕一死就去了沒有人回來的
那個從未發(fā)現(xiàn)的國土,怕那邊
還不知會怎樣,因此意志動搖了,
因此便寧愿忍受目前的災(zāi)殃,
而不愿投奔另一些未知的苦難?
這樣子,顧慮使我們都成了懦夫,
也就這樣子,決斷決行的本色
蒙上了慘白的一層思慮的病容;
本可以轟轟烈烈的大作大為,
由于這一點想不通,就出了別扭,
失去了行動的名分。(三幕一場)
哈姆雷特的這一思考在作品中非常突?!,F(xiàn)世與“那個從未發(fā)現(xiàn)的國土”的溝壑,“死的睡眠”等等對他是一種恐怖,這種思考遠遠超出了復(fù)仇本身。對哈姆雷特來說,這種生死體驗較之復(fù)仇之類的行為,具有著價值上的優(yōu)先性。哈姆雷特所說的“顧慮使我們成了懦夫”的“顧慮”并不是對復(fù)仇后果的顧慮,而是生命價值并未得到最終確認的顧慮。
“可是照我們?nèi)耸赖南敕磥?,他的孽債該很?
我現(xiàn)在解決他,卻是趁他靈魂洗滌清靜、準備成熟的時候,這能算報仇嗎?
照世人的想法,將克勞斯斯的肉體消滅就算報仇,這是世俗法的意識,哈姆雷特沒有把這種世俗法的原則看得高于一切,他內(nèi)心懷有“最終審判”的思想,他所想的是要在克勞狄斯的肉身與罪合一時消滅他,達到勾銷罪本身的目的,使克勞狄斯的靈魂“象地獄一樣的漆黑,直滾進地獄”。在面對殺與不殺的問題時,哈姆雷特的心性氣質(zhì)始終是一致的,價值問題始終是他關(guān)注的首要問題。正是其心性氣質(zhì)中的價值優(yōu)先原則,使哈姆雷特陷入了延宕之中。
哈姆雷特讀后感
一部人類心靈詠唱出的偉大史詩,崇高和卑下、可怕和可笑、英雄和丑角的奇妙的混合,完成于162019年的《哈姆雷特》,是文藝復(fù)興時期的巨人——莎士比亞戲劇創(chuàng)作的最高成就。
哈姆雷特是一個刻畫得極為成功的藝術(shù)形象,他像我們每一個人一樣真實,但又要比我們偉大。哈姆雷特在我心目中始終是一個英雄,一個充滿了悲劇美的英雄。
悲劇具有一種深刻的美,悲劇存在的意義就在于,它不只是為了贏得人們一滴同情的眼淚,而是要通過悲劇產(chǎn)生、發(fā)展、結(jié)局的整個過程喚起人們對生命意義的嚴肅思索。莎士比亞所塑造的哈姆雷特這一藝術(shù)形象及其性格特點,正是遵循了悲劇藝術(shù)的特征,從而使哈姆雷特的塑造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哈姆雷特》這一不朽劇作中,始終存在著善良與邪惡等一系列激烈的矛盾沖突。哈姆雷特作為該劇的主要角色,他的命運不可避免地處于這激烈矛盾沖突的漩渦之中。身為王子的哈姆雷特被莎翁塑造為生命之美的典型,他年輕英俊,堅毅勇敢,熱愛自己的國家,熱愛自己的父王和母后,有著心愛的戀人奧菲莉婭,可以說,他的生命正處于人生最美好的時刻。然而,這美好的生命時光瞬息之間又消失了,他是處于一種什么樣的環(huán)境之中呢?我們看到,當(dāng)時的丹麥宮廷一片混亂,老王奇怪地駕崩,王后改嫁新王,國外敵軍壓境,國內(nèi)群情激憤、一觸即發(fā),而宮中卻在通宵達旦地酗酒取樂,這一切,都在哈姆雷特年輕美好的生命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從而使他郁郁寡歡,認為人間不過是“一個荒蕪不治的花園,長滿了惡毒的莠草”,這些已經(jīng)為王子年輕的生命注入了悲劇的因素。
隨著老王鬼魂的出現(xiàn),宮廷內(nèi)幕的揭開,謀殺罪行的暴露,王子心中烈火的燃起,悲劇的帷幕拉開了……面對陰險奸詐的新王,哈姆雷特開始了孤身復(fù)仇的行動:為了復(fù)仇,他失手殺死了戀人的父親;為了復(fù)仇,他佯裝瘋狂失去了深愛的情人;為了復(fù)仇,他對軟弱的母親冷言相向;為了復(fù)仇,他忍受著失去友情的痛苦。最后,在一場血淋淋的宮廷決斗中,他雖然殺死了陰險狡詐的新王,但自己的生命也結(jié)束在這“牢獄”般的宮廷中。
魯迅曾經(jīng)說過:“悲劇就是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哈姆雷特作為一個深受廣大群眾愛戴的王子,他身上具備整頓局勢、治理國家、報仇雪恨的能力。然而面對著以陰險奸詐的新王為代表的強大的封建勢力,作為一個資產(chǎn)階級人文主義者,他始終把這種和人民緊密相連的事業(yè)看做個人的仇恨而孤軍奮戰(zhàn),因此,他的悲劇既是真善美與邪惡力量相沖突的悲劇,也是一個人文主義者時代的悲劇。
《哈姆雷特》這部巨作給我的力量與思索是巨大而無窮的……
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