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名人故事
歷史概念是以歷史理論為指導,對歷史現(xiàn)象進行抽象概括而成,是基本史實的拓展和深化,它反映著歷史事物、歷史現(xiàn)象的本質(zhì)屬性和內(nèi)在規(guī)律。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歷史名人故事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歷史名人故事
(一)“偏食”王安石
那次朋友請王安石吃飯,佳肴滿桌,但王安石獨對那盤鹿肉感興趣,頻頻伸箸,幾乎是一個人把它消滅干凈了。朋友后來到王安石家做客,與王安石夫人聊起,說王公太偏食,只喜歡吃鹿肉。王夫人問:這盤鹿肉擺在哪一邊?那朋友說擺在王公那頭,王夫人說:那就是了,下次,你請客,你把一盤芥菜放他面前,看他吃什么。
王安石其實沒任何偏食,只不過是哪一盤菜靠他最近,他就向這一盤菜伸筷子。如果以一次偏食,去判斷王安石之愛好,準嗎?宋仁宗也曾經(jīng)這么判斷過王安石,也錯了。
一天,宋仁宗突然說要請大家去釣魚,滿朝文武自然展顏開懷。
王安石也隨大流,跟大家來到現(xiàn)場,只是他似乎對宋仁宗特地安排的這次娛樂活動沒一點興趣,獨自悶坐在那里,斂眉默神。
王安石可能有嗑瓜子的習慣吧,他一手支頤,一手抓碟,把擺在碟子里的皇家玉豆一顆接一顆地往口里送,送豆進一顆,嘣脆咬一顆,心不在焉,把滿碟豆子吃完了。遠處,有一雙眼睛在瞄著,那是宋仁宗。群臣都夸王安石是能臣,宋仁宗聽多了,他想起用王安石,于是將王安石從地方調(diào)來中央,安排在自己身邊,察其言,觀其行。也許在宋仁宗看來,工作時間往往難以看出大臣的性情,而在活動中看人,比在工作中看人更靠譜,所以他組織了這次垂釣活動。
而這次,宋仁宗沒有看上王安石。不是因為王安石好沉思不合群,而是那碟子里的豆子蒙住了宋仁宗的眼睛。宋仁宗看著王安石吃完這一碟豆子后,作出了一個幾乎可以斷絕其前程的判斷:王安石是百分百的奸臣。
碟子里的豆子,其實只是魚餌。宋仁宗覺得,一個人沉浸在自己的心事里,誤吃一粒,可以理解;錯嚼兩粒三粒,也情有可原,但這么一碟魚餌都被吃完了,這不是作秀嗎?這不是故意裝深沉嗎?這次垂釣活動之后,宋仁宗把王安石晾起來了。王安石從地方帶來的萬言改革書,被宋仁宗高高掛起。
宋仁宗看人的方式不對嗎?我們都是這么看人的,三歲看老,一錢落職,相人一面定人生死,從一滴水里看太陽光輝……我們都自詡是識人大師,可以從一個細節(jié)識別他人之好壞、之忠奸。然則,世界上最復雜的,可能就是人了。指望一眼把人看準,哪那么容易?多半會把人的品質(zhì)看扁了,把人的性情看反了。人生到了蓋棺都難以論定,哪能一時可以論定?
歷史名人故事
(二)陶侃勵志
陶侃是東晉人,在廣州做官當時的廣州地區(qū),生產(chǎn)落后,人口不多。陶侃在那里沒有多少公事可辦,生活很清閑。但陶侃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他為了鍛煉身體和磨練意志,就叫人將一百多塊磚放在院子里。每天一早,陶侃就把磚搬運到外面去,到了晚上,又把磚搬進屋子里。天天如此,從不間斷。
家里人覺得奇怪,就問陶侃為什么要這樣做。陶侃回答:“我將來是要報效國家做大事的,如果生活過于舒適,將來怎么能擔當重任,為國家效力呢?”過了幾年,陶侃終于被調(diào)回中原,被皇帝重用。陶侃回到中原以后,盡管公務繁忙,可是在廣州養(yǎng)成的搬磚習慣一直沒有放棄,以此來磨練自己的意志。他常對人說:“大禹是圣人,還十分珍惜時間。至于普通人則更應該珍惜分分秒秒,怎么能夠天天玩樂?活著的時候?qū)θ藳]有益處,死了也不被后人記起,這是自己毀滅自己啊!”
【故事啟迪】陶侃的故事告訴我們,一個人要胸成大志,珍惜時間,嚴格要求自己,才能有所作為。年輕人不應該放棄理想,其實每個人心中都有好多愿望,這些就是生活的動力。但是,愿望的實現(xiàn)不是想想就能實現(xiàn)的,需要為之付出、為之奮斗才能實現(xiàn)。因此,青少年都應該珍惜時間,朝著自己的愿望努力,爭取在不久的將來實現(xiàn)它、擁有它。
歷史名人故事
(三)被康熙殺掉丈夫孩子的建寧公主
建寧公主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丈夫和兒子被處以極刑。似乎就在一瞬間,建寧公主成了“孤家寡人”,可這一瞬間卻醞釀了好多年。
金庸先生的《鹿鼎記》中記載了這樣一位公主:她雖然出身高貴,是皇家的金枝玉葉,卻刁蠻潑辣,還有點施虐兼受虐狂的味道;她本來可以嫁入門戶相當?shù)馁F族家庭,卻為愛嫁給一個娶了七個老婆的無賴混混韋小寶。她就是建寧公主,那個有些瘋癲的建寧公主。 歷史上的她就是這樣的嗎?讓我們走近她,為你還原那個“杯具”的建寧人生。
還算快樂的童年
在歷史模糊的記載中,依稀能找到建寧公主一生中不多的快樂時光。
建寧公主是皇太極的第14個女兒,她最開始的封號其實是和碩公主,13歲嫁給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14歲時晉封為和碩長公主,16歲時被封為和碩建寧長公主,后來又改為和碩恪純長公主。由此可見,這“建寧”并不是公主的名字,而是她的封號,而且是眾多封號之中的一個。但由于“建寧”這個封號實在太出名,所以我們就沿用建寧公主好了。
另外就是建寧公主不是康熙的什么妹妹,而是他的親姑姑。建寧公主是皇太極最小的女兒,她的母親奇壘氏來自蒙古察哈爾部。當時察哈爾部統(tǒng)治者林丹汗與當時還是后金的大清對峙,后來察哈爾部歸入后金,建寧公主的母親奇壘氏應該就是皇太極在接收林丹汗家眷時來到皇宮的。奇壘氏的出身并不高貴,但應該也年輕貌美,可皇太極的心里只有宸妃海蘭珠,所以應該不會太受寵。
1643年,皇太極去世,當時女兒建寧公主還不到三歲。雖然皇太極去世了,可作為皇太極最小的女兒,建寧公主還是受到了孝端皇后和孝莊皇后的疼愛。隨著滿洲人的兵馬開進了山海關,建寧公主也跟著自己的家人住進了紫禁城。
對于建寧公主的童年,史書中不曾詳細記載,但可以想見,不與其他人有利益沖突的她肯定是快樂的。
被政治左右的婚姻
與政治有關的婚姻,必定被政治左右。
吳三桂和兒子吳應熊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想當年,要不是吳三桂“沖冠一怒為紅顏”,把清軍放進山海關,滿洲人的鐵騎也許不會那么輕松闖進中原。
雖然此后吳三桂幫助大清鎮(zhèn)壓了風起云涌的反清浪潮,但作為一位掌握大量軍隊的漢人,滿清朝廷還是要防的。所以在順治五年,吳三桂的長子吳應熊被留在京城,美其名曰入侍,其實就是做人質(zhì)。
為了表示對漢臣與漢人的友好,并籠絡幾位朝中漢臣,順治還安排了一場政治婚姻——他把13歲的建寧公主許配給了平西王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建寧公主也成為大清歷史上第一個下嫁漢人的公主。之后,順治還把他的兩位養(yǎng)女柔嘉公主與和順公主分別下嫁給了另外兩位藩王的兒子耿聚忠和尚之隆。 另外,為了獎勵并穩(wěn)住手握重兵的吳三桂,順治皇帝還冊封吳三桂為平西王,尚可喜為平南王,耿精忠為靖南王,分別鎮(zhèn)守云南、廣東及福建,這就是著名的三藩。 對于建寧公主和吳應熊的婚姻生活,史料中沒有太多記載。只是可以想象,作為入侍的“人質(zhì)”,吳應熊小心翼翼地生活還不夠呢,更不用說得罪大清的公主了。而作為政治婚姻的主角之一,受過良好教育的建寧公主也明白自己身上的使命,想必與額駙的生活肯定也是相敬如賓的了。 順治走了,康熙來了。 康熙的文治武功自不必說,忍耐力也不是一般人比得了的。康熙對于三藩不是沒有想法,只是他覺得時機還不成熟。康熙十年,吳三桂六十大壽,康熙讓建寧公主親自去拜壽。媳婦給老公公拜壽很正常,可別忘了,建寧是公主,而吳三桂只是臣子!康熙的這一舉動,足見康熙當時對吳三桂的政策還是施恩忍讓。 生在帝王家,他們生活的天地就是那座城,并與城里的那些人做著“心理戰(zhàn)斗”。建寧公主生在大清,嫁在吳家,她自然明白這次拜壽的意義。雖然生活得還算幸福,但她的日子也始終在提心吊膽中度過——她害怕哪天公公真反了,那她夾在夫家與娘家之間,該如何自處? 1667年,吳三桂想試探康熙對削藩有什么想法,就借口患有眼疾,要求辭去總管云貴兩省的職務??滴蹴標浦?,將云貴兩省的事物交于督撫管理。云貴兩省的官員,早就是吳三桂的人,云貴總督卞三元、提督張國柱等人上書請命,希望吳三桂仍總管滇黔事務,被康熙皇帝以吳三桂身體不佳拒絕??滴醯囊馑紖侨鹂吹煤苊靼祝谑情_始在背地里擴充軍力。 1673年3月,平南王尚可喜上書,請求歸老遼東,讓他的兒子尚之信繼續(xù)鎮(zhèn)守廣東。可康熙以“藩王現(xiàn)存,子無移襲之例”拒絕了尚可喜以兒子襲爵的奏請。此事后兩個月,吳三桂也假惺惺地向朝廷疏請撤藩。康熙很清楚吳三桂是怎么想的,也知道一旦同意吳三桂的撤藩請求,吳三桂很可能舉兵造反。但為了實現(xiàn)未來的長治久安,康熙準了吳三桂的請求。 吳三桂的一舉一動無時無刻不牽動著建寧公主的神經(jīng),吳三桂主動請求撤藩,還應承朝廷特使的行動讓建寧似乎看到了和平的希望。然而12月,當吳三桂扣留朝廷派去的特使、誅殺云南巡撫朱國治的消息傳來,建寧公主最擔心的事還是發(fā)生了——吳三桂反了!
歷史名人故事
(四)李蓮英的服務之道
難能可貴的是,李蓮英“走紅”后,還能夠做到寬以待人,愛護下屬。對于一般妃嬪宮娥、女官命婦,有了舛錯,惹慈禧不高興,他總是盡量美言遮蓋,曲意回護,所以后宮許多人都對他心存感激。墓志銘中說他“事上以敬,事下以寬,如是有年,未嘗稍懈”。這應該算是李蓮英的心得和成功秘訣之一吧。
牢記教訓,恪守底線
歷史上,包括趙高、魏忠賢在內(nèi)曾經(jīng)不可一世的宦官,幾乎沒有善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不能與外官和諧相處,要么結(jié)黨營私、干預政事,要么仗勢欺人、張揚跋扈,觸犯了外官為官為人的心理底線。安德海就是李蓮英的前車之鑒。
作為李蓮英之前最受慈禧寵愛、信任的太監(jiān),安德海為人囂張,招權(quán)納賄,做事不留余地,結(jié)果自取其咎。同治八年,安德海一路招搖地去南方辦置宮中用品,走到山東被巡撫丁寶楨拿獲,以“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拘捕上奏,隨即處死。生米煮成熟飯,慈禧對此也無可奈何,只能怪安德海過于狂妄了。安德海之死對李蓮英震動很大,他充分吸取教訓,深刻認識到如何擺正主子和奴才、外官和宦官之間的關系,做到了斂財而不干政,營私而不結(jié)黨,并且時時謹慎,處處低調(diào)。后來的史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1886年,北洋海軍建設初具規(guī)模,李鴻章奏請朝廷派員前來檢視閱兵,慈禧擬派醇親王奕譞。作為光緒的生父,城府很深的奕譞生怕慈禧猜忌他擅權(quán),便主動要求讓慈禧身邊的紅人李蓮英陪同前去,以表示自己沒有二心。慈禧也想趁機讓李蓮英出去見見世面,于是奕譞便作為朝廷正使、李蓮英作為副使,前去視察北洋海軍。太監(jiān)作為朝廷欽差大臣外出視察,在清代歷史上還是第一次。為了堵住悠悠之口,李蓮英出發(fā)前特意把慈禧破格賞賜的二品頂戴換成四品頂戴(按理太監(jiān)最高只能獲得四品頂戴)。一路上,李蓮英也絲毫不擺欽差大臣的架子,而是每天穿著樸實,拿著一支旱煙袋跟在奕譞的后面,隨時裝煙、遞煙好生伺候,就連晚上洗腳,都親自給奕譞打熱水。李蓮英牢記安德海的教訓,回到住處則關門閉戶不見一個訪客,這讓想要巴結(jié)他的地方官員大失所望。檢閱的時候,李蓮英也是刻意和奕譞、李鴻章保持距離,他拿著奕譞的大煙袋,低眉斂目,遠遠的跟著,讓人誤以為他是給奕譞站班伺候的。這次出差,李蓮英給慈禧掙足了面子,慈禧后來喜滋滋地說:“總算沒白疼他?!?/p>
事實上,處于風口浪尖的李蓮英,無論如何做都不可能擺脫洶洶清議。不斷有人上奏彈劾他“干預朝政,廣植私黨”,“妄自尊大,收受賄賂”,理當查處,等等。不過這些抨擊最終都沒什么結(jié)果,除了慈禧對他愛護有加外,主要還是因為這些攻擊都源自一些道聽途說,沒有真憑實據(jù)。清史學家分析得好,想謀官位的人大都走過李蓮英的門路,但以慈禧貪權(quán)、喜怒無常的性格,就是李蓮英也未必輕易敢去疏通。不過事情辦成了,人們以為是李總管的作用,事情沒辦成,就是李總管不給面子,真真假假誰又能說得清呢?
光緒三十四年(1908),慈禧死于北京西苑的儀鸞殿。李蓮英辦理完慈禧的喪事后,于宣統(tǒng)元年離開了生活52年的皇宮??偨Y(jié)來看,李蓮英的服務受到了清廷的高度認可,當時內(nèi)宮主政的隆裕太后,特準其“原品休致”(帶原薪每月六十兩白銀退休)。李蓮英死時,清廷還出1000兩白銀為他在北京恩濟莊的太監(jiān)墓地修造了一座豪華墳墓。一個太監(jiān)做到這一步,夫復何求?又何必苛求?
歷史名人故事
(五)公元1688年,也就是歷的清朝康熙27年,由于御史郭瑗的彈劾,一代權(quán)相納蘭明珠被捕下獄,罪名是“結(jié)黨營私,負恩亂政”。
對于自己為何被拿掉,明珠很清楚。第一,郭瑗的彈劾處處都落在實處,他無可辯駁;第二,要拿掉他的人其實是康熙皇帝,郭瑗只不過是個槍手而已,辯駁也沒有用。
對于自己的結(jié)果,明珠也很清楚,不外乎兩種可能:第一個,自己人頭落地,但不會牽扯上家人;第二個,康熙皇帝會法外施恩,留下他的性命,但會削職為民。
以康熙的寬厚本性來說,第二個結(jié)果的可能性更大。對于一般人而言,能保住性命就不錯了,但是,對于明珠這樣的人而言,剝奪他的政治生命,比殺了他還慘,他不甘心。
這時候,明珠想起一個能救他的人。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他的政敵,時時都想置明珠于死地的一等公、領侍衛(wèi)內(nèi)大臣索額圖。
他怎么才能讓自己的政治對手拉自己一把呢?
于是,他走了一步險棋。
這步險棋就是:讓一個名為索黨而實際上是明員上書,彈劾明珠“結(jié)黨營私、動搖國本、圖謀造反”。
從表面上看,明珠的這步棋走得很笨。按照郭瑗彈劾的罪名,明珠最壞的結(jié)果不過是自己人頭落地而已,但按這個官員的罪名定罪的話,不光明珠的人頭要落地,連他的家人也要被誅滅九族,他這是加重自己的罪名。
然而,明珠這樣做,是經(jīng)過深思熟慮的。
第一,以康熙的聰明,不可能相信明珠會造反。這樣一來,就變成了索黨借機攻擊明黨,這是康熙無法接受的。
第二,康熙以罪名拿掉明珠,只是想分化明珠的力量,他不想牽扯到明黨的其他官員。明黨的其他官員為了明哲保身,就不會全力拯救明珠,也就避免了朝廷動亂。然而,索黨官員彈劾明珠結(jié)黨謀反。謀反啊,可就不是一個人兩個人的問題了,就會必然地牽扯到明黨的其他官員身上。明黨官員為了保住自己,必然會全力地保護明珠。這樣一來,就不是明珠一個人面對康熙了,而是整個明黨在面對康熙。
第三,在索黨與明黨相爭的關鍵之時,如果再處罰明珠,那就證明索黨獲勝,從而會造成索黨一黨獨大的局面。這是身為上者的康熙無法接受的。因此,他必須保住明珠,保住明黨和索黨的力量平衡。這樣,明珠的性命和政治生命也就保住了。
事情發(fā)展的結(jié)果正如明珠所料。這個官員上書彈劾后,索黨一見這是個徹底去除明黨的機會,紛紛上書彈劾明黨。明黨官員為了保住自己,也紛紛上書為明珠辯護。結(jié)果,原本只是彈劾明珠的經(jīng)濟案件,變成了索黨與明黨大結(jié)算的政治事件。無論誰勝誰負,對于朝廷來說都是一次重大的傷害。
康熙為了維護大局,為了保住朝中力量的平衡,不得不對明珠重重拿起,又輕輕放下。他只免去明珠的大學士之職,不久之后,又讓他擔任內(nèi)大臣,依舊留在自己的身邊。在這個職位上,明珠一做就是20年,直到康熙47年去世。
明珠的這招棋,不僅他用過,其他許多人都用過。
馬基雅維利主義者有這樣一個理論:一個穩(wěn)固的政治集團,只能有一個一號人物,眾多的三號人物,不能在中間再有一個二號人物,對于上位者而言,維護權(quán)力的平衡最重要,不能讓一個黨派獨大,威脅到自己的地位。而對于下位者而言,敵對勢力的存在同樣也是重要的。有了敵對勢力,才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否則,自己就成為上位者的威脅,等于是引火燒身。
中國歷史名人故事相關文章:
★ 歷史名人故事精選
★ 10個歷史故事
★ 中國歷史故事集錦
★ 古代名人傳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