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必修一地理復習提綱
學習地理要精讀課文、常看深思,抓住要點,記下問題,要特別重視插圖和表格,領會圖表所說明的問題。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一地理復習提綱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地理復習提綱
一二章知識點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節(jié) 宇宙中的地球
天體:宇宙間物質(zhì)的存在形式。恒星、星云、行星、流星、彗星,其中恒星和星云是最基本的天體。
恒星特點:①自身可以發(fā)光、發(fā)熱;②體積、質(zhì)量巨大; ③距離遙遠。
彗星 哈雷彗星 76周年
比較:太陽是離地球最近的恒星。
月球是距離地球最近的天體。
金星是離地球最近的行星。
天體系統(tǒng):運動中的物體相互吸引、相互繞轉,形成天體系統(tǒng)。
河外星系
地球
天體系統(tǒng):總星系 地月系
太陽系 月球
其他行星系
銀河系
其他恒星系
4.八大行星名稱:水、金、地、火、(小行星帶)、木、土、天王、海王星(距日遠近)
5.
類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分類 巨 行 星 木星 土星
遠日行星 天王星 海王星
6.共同特征:同向性、共面性、近圓性
日地距離適中,形成了適宜生物生長的溫度條件
內(nèi)部條件 體積和質(zhì)量適中,吸引大氣聚集,形成了適宜生命物質(zhì)呼吸的大氣
7.存在生命 地球上有液態(tài)水
的行星 安全的宇宙環(huán)境
外部條件
穩(wěn)定的光照條件
第二節(jié) 太陽對地球的影響
太陽概況:主要成分是氫和氦,其表面溫度約為6000K.
太陽能量的來源:太陽內(nèi)部的核聚變。
太陽輻射的影響:①為地球提供了光、熱資源,促進生物生長
②維持著地表溫度,是大氣運動和生命活動的主要動力
③煤、石油等是地質(zhì)歷史時期生物固定以后積累下來的太陽能
④是生活和生產(chǎn)中多種能源的來源
注意:地熱、核能、潮汐、地震與太陽輻射能無關
4.大氣上界太陽輻射的分布:從赤道向兩極遞減
5.太陽的結構:由內(nèi)向外,分別是光球?qū)?太陽黑子)、色球?qū)?耀斑和日珥)、日冕層(太陽風)。
#FormatTableID_0#
6.太陽活動的標志:黑子----光球?qū)? 耀斑---色球?qū)?太陽活動最激烈(劇烈)的顯示 周期約為11年
7.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
①影響地球的電離層,使無線電短波通信受到影響甚至中斷
②影響地球的磁場,產(chǎn)生“磁暴”現(xiàn)象
③兩極地區(qū)產(chǎn)生“極光”現(xiàn)象
④影響地球氣候,發(fā)生異常(主要黑子與降水的關系)。
第三節(jié) 地球的運動
地球運動的一般特點
#FormatTableID_1#
備注:
地球自轉時,最北端(北極)永遠指向北極星附近。
地球自轉方向自西向東,俯視圖中,從北極上空看為逆時針,從南極上空看為順時針。
地球自轉的線速度,南北緯60°的線速度約為赤道的1/2。赤道(1670km/h),30度1447km/h,60度837km/h
南北極點既無角速度,也無線速度。
2.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黃赤交角
自轉 → 赤道(平)面
黃赤交角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
公轉 → 黃道(平)面 (23°26′) 限制了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范圍
變大,熱、寒帶面積變大 變小,熱、寒帶面積變小,
溫帶面積變小 溫帶面積變大
太陽直射點的移動示意圖
1.移動方向
冬至日→次年夏至日 向北運動
2.直射次數(shù):
南北回歸線上,一年各只有一次
南北回歸線之間,一年有兩次
南北回歸線以外的地區(qū),無直射
3.周期:回歸年 365日5時48分46秒
3.地球自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交替
1.晝夜產(chǎn)生的原因:地球是一個既不發(fā)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同一時刻太陽只能照亮半個地球
2.晨昏線:
A.判定:順著地球的自轉方向,如果是由夜進入晝則為晨線,由晝進入夜則為昏線。
B.特點:
a.晨昏線(晨昏圈)與太陽光線垂直,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0.
b.晨昏線(晨昏圈)把各緯線圈分為晝弧和夜弧兩個部分,晝弧代表晝長,夜弧代表夜長,如果晝弧>夜弧→晝長夜短,晝弧<夜弧→晝短夜長,晝弧=夜弧→晝夜等長。赤道上終年晝夜等長,每天6點日出,18點日落。
c.只有在二分日時,晨昏線(晨昏圈)與經(jīng)線圈相重合,全球晝夜等長,全球各地6點日出,18點日落。
d.二至日時,晨昏線(晨昏圈)與極圈相切。夏至日時,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冬至日時,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夜現(xiàn)象,南極圈內(nèi)出現(xiàn)極晝現(xiàn)象。
e.運動方向為自東向西。
晝夜交替的周期:太陽日 晝夜交替的時間 24時
光照圖的判讀
?判斷南北極,從地球北極點看地球的自轉為逆時針,從南極看為順時針;或看經(jīng)度,東經(jīng)度數(shù)遞增(或西經(jīng)度數(shù)遞減)的方向即為地球自轉的方向.
?判斷節(jié)氣、日期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晨昏圈過極點(或與一條經(jīng)線重合),太陽直射點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線與極圈相切,若北極圈為極晝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北回歸線,若北極圈為極夜現(xiàn)象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陽直射點在南回歸線。
直射點的經(jīng)緯度確定:緯度由直射緯線的緯度確定,經(jīng)度由地方時為12點的經(jīng)線決定
?確定地方時 在光照圖中,太陽直射點所在的經(jīng)線(即晝半球的中央經(jīng)線)為12點,夜半球的中央經(jīng)線為0點,晨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的為6點,昏線與赤道交點所在經(jīng)線為18點。
④判斷晝夜長短:晝長=(12-日出時間)×2=(日落時間-12)×2(晝長夜長的計算)
(2)時差
1.地方時:因經(jīng)度不同而出現(xiàn)的不同時刻。
①規(guī)律:
A.經(jīng)度相差3600,地方時相差24小時;經(jīng)度相差150,地方時相差1小時;經(jīng)度相差10,地方時相差4分鐘。
B.東早西晚
C.東加西減
D.東大西小
F.同經(jīng)同時
②地方時的計算:所求地方時=已知地方時+/-兩地的經(jīng)度差/15°(東加西減)
2.區(qū)時:
①時區(qū)的劃分:全球共劃分為24個時區(qū),每個時區(qū)跨15°,東十二區(qū)和西十二區(qū)為同一個時區(qū),每相差一個時區(qū),時間就相差1小時。
②區(qū)時的計算步驟:
a.求時區(qū):時區(qū)號數(shù)=已知經(jīng)度/15°(余數(shù)部分<7.50,取商;余數(shù)部分>7.50,取商+1)
b.求時差:同區(qū)相減,異區(qū)相加。
c.求區(qū)時:所求區(qū)時=已知區(qū)時+/-時差(+/-的選擇,根據(jù)“東加西減”原則)
?日界線
人為日界線:原則上以180度經(jīng)線作為“今天”和“昨天”的分界線,把這條分界線叫做“國際日期變更線”現(xiàn)改稱“國際日界線”,簡稱“日界線
從東十二區(qū)到西十二區(qū),日期減一天;從西十二區(qū)到東十二區(qū),日期加一天
自然日界線:即地方時為0時或24時的那條經(jīng)線,又稱為子夜線,它是前一天的結束和新的一天開始的經(jīng)線
注意:順著地球轉動,從0點到180?為新的一天,180?到0點為舊的一天
3.沿地表水平運動物體方向的偏移(右圖)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不發(fā)生偏向。(左右手定則)
4.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1)晝夜長短的變化:
#FormatTableID_2#
(2)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書19頁)
①規(guī)律:同一時刻,正午太陽高度由太陽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
②太陽高度(角)的計算
簡便計算:太陽高度=900-兩地的緯度差(同半球相減,異半球相加) <正午太陽高度的應用>
四季更替和五帶
四季的劃分
①我國的傳統(tǒng)四季劃分:四立
②歐美國家的四季劃分:二分二至日
③氣候四季的劃分:3-5月為春季;6-8月為夏季;9-11月為秋季;12-次年2月為冬季。
五帶的劃分:以回歸線和極圈為界限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
第四節(jié) 地球的圈層結構
地球的內(nèi)部圈
劃分依據(jù):地震波波速的變化
#FormatTableID_3#
2.分層
#FormatTableID_4#
巖石圈——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由堅硬的巖石組成。
地震波的波速變化:莫霍界面,橫波和縱波都明顯增加;古登堡面,縱波突然下降,橫波完全消失。
巖石圈=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以上)+地殼
地球的外部圈層
大氣圈 主要成分是氧和氮
水 圈 是一個連續(xù)但不規(guī)則的圈層
生物圈 范圍為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巖石圈的上部
第二章 地球上的大氣
第一節(jié) 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
大氣的受熱過程
大氣的分層:按大氣溫度隨高度分布的特征,可把大氣分成對流層、平流層和高層大氣
對流層 :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降低 ,原因是 對流層大氣的熱量 。云雨雪等天氣現(xiàn)象都發(fā)生在這一層,與人類關系最為密切。
平流層 : 大氣溫度隨高度增加而 升高 ,原因是 該層的臭氧大量吸收太陽紫外線 。
適合于高空飛機飛行。
1.受熱過程示意圖
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 選擇性 性。平流層 臭氧 吸收紫外線;對流層
水汽、CO2 吸收紅外線;
反射: 無選擇 性。
散射: 有選擇 性,波長較短藍色光最容易被散射。
太陽→ →地面→ →大氣→ →宇宙空間
2.結論:①太陽輻射是地球大氣最重要(最根本)的能量來源
②地面是近地面大氣主要、直接的熱源。
熱力環(huán)流
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成因:地面冷熱不均
根本原因:地球高低緯度間的溫度差異
3.形成過程:
#FormatTableID_5#
結論:
①一般而言,近地面熱低壓,冷高壓
②高空和近地面氣壓狀況正好相反
③同一地點,海拔越高,氣壓越低
④高壓低壓指同一水平面而言,氣流由高壓指向低壓
⑤等壓面高壓向上彎,低壓向下彎
4.幾種現(xiàn)象的解釋:(注意結合圖)
①海陸風
②山谷風
③城市風
大氣的水平運動
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水平氣壓梯度力
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三種情況:一力:只受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影響,風向與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一致,
方向與等壓線垂直,由高壓指向低壓。
二力: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的影響
風向最終和等壓線平行,這種情況只在高空中出現(xiàn)。
#FormatTableID_6#
三力:受到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響。
風向最終和等壓線斜交,這種情況在低空中出現(xiàn)。
風力大小的判斷:等壓線越密集,水平氣壓梯度力越大,風力越大。
識記:地轉偏向力只改變風向,不改變風力大小。
第二節(jié) 氣壓帶和風帶
氣壓帶和風帶的形成
從圖上可知:
(一)形成:
(1)氣壓帶
1.分布規(guī)律:共7個氣壓帶,南、北對稱相間分布
2.成因:
①熱力原因:赤道低氣壓帶(原因:氣體受熱膨脹上升)
極地高氣壓帶(原因:氣體受冷收縮下沉)
②動力原因:副熱帶高氣壓帶、副極地低氣壓帶
(2)風帶:共6個風帶,00-300為信風帶;300-600為西風帶;
600-900為極地東風帶
(3)移動規(guī)律:氣壓帶、風帶移動方向隨太陽太陽直射點移動而移動。
就北半球而言,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大氣環(huán)流:全球性的有規(guī)律的大氣運動
北半球冬、夏季氣壓中心
#FormatTableID_7#
備注:
總的而言,北半球氣壓帶呈斷塊狀分布的原因在于:北半球海洋與陸地相間分布;而南半球氣壓帶呈條帶狀分布就在于:南半球海洋面積占絕對優(yōu)勢,性質(zhì)比較單一(均勻)。
亞洲低壓形成的原因:夏季,陸地升溫比海洋快,氣體受熱膨脹上升,形成低壓。
亞洲高壓形成的原因:冬季,陸地降溫比海洋快,氣體受冷收縮下沉,形成高壓
補充:
季風:1.概念:盛行風向隨季節(jié)的變化而變化的,稱為季風。
2.分布地區(qū) 夏季 冬季 成因
東亞地區(qū) 東南風 西北風 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季風形成的重要原因
南亞地區(qū) 西南風 東北風 ①海陸熱力性質(zhì)差異
②氣壓帶、風帶的季節(jié)移動
全球氣候類型:
#FormatTableID_8#
氣候類型的判斷:根據(jù)氣溫、降水判斷氣候類型(以溫定帶、以水定型)
特殊氣候類型的成因:從地形、洋流、風是否來自海洋(主要大陸東岸考慮風)。如果形成的特殊氣候比理論上的氣候降水多,考慮的因素(位于迎風坡、暖流、風來自海洋吹帶來豐富水汽);如果形成的特殊氣候比理論上的氣候降水少,考慮因素(位于背風坡、寒流)
熱帶草原氣候與熱帶季風氣候的區(qū)別
⑴從全年降水總量看:熱帶季風氣候年降水量為1500毫米~2000毫米;熱帶草原氣候年降水量為750毫米~1000毫米。 孟買的雨季月降水量可達600mm,而巴馬科卻只有250mm。從年降水量來看,孟買大約是巴馬科的兩倍。
⑵從雨季上看:熱帶季風氣候雨季偏短,為6月~9月,且集中在夏季;熱帶草原氣候雨季偏長,為5月~10月,干、濕季明顯。
⑶從降水過程看:熱帶季風氣候降水過程具有突變特點;熱帶草原氣候降水過程具有漸變特點。
⑷從降水的集中程度來看:熱帶季風氣候降水更為集中,季節(jié)變化大。
(5)從最少月降水量上看:熱帶季風氣候沒有為零的月份,所以,生長喬木;熱帶草原氣候可能出現(xiàn)為零的月份,所以,生長一年生草本植物。
第三節(jié) 常見天氣系統(tǒng)
鋒與天氣
(1).氣團:水平方向上溫度、濕度等物理性質(zhì)分布比較均一的大范圍空氣,叫做氣團。
(2)鋒面:當冷暖兩種性質(zhì)不同的氣團在移動過程中相遇時,它們之間就會出現(xiàn)一個傾斜的交界面,叫做鋒面。.
鋒線:鋒面與地面相交的線。
(3)類型:
二、低壓(氣旋)、高壓(反氣旋)與天氣
#FormatTableID_10#
三、鋒面總是出現(xiàn)在低壓槽處。對于鋒面氣旋而言,東側一般為暖鋒,西側一般為冷鋒(北半球)。
掌握鋒面氣旋的結構、冷暖鋒判斷方法、降水位置
(1)鋒面氣旋:地面氣旋一般和鋒面聯(lián)系在一起,稱 鋒面氣旋。氣旋是氣流輻合上升系統(tǒng),尤其鋒面上氣流 上升更強烈,往往產(chǎn)生云、雨、甚至暴雨、雷雨、大風 天氣。
(2)鋒面的位置:鋒面出現(xiàn)在低壓槽中,與槽線重合。
(3)鋒面類型的判斷:①以槽線為界,高緯來的是冷 氣團,低緯來的是暖氣團。②標出氣旋水平方向氣流 的流向(北半球逆時針輻合,南半球順時針輻合), 依據(jù)冷暖氣團的移動判斷冷暖鋒面:如果冷氣團主動 移向暖氣團,形成冷鋒;如果暖氣團主動移向冷氣團, 形成暖鋒。③標出雨區(qū):冷鋒降雨在鋒后,暖鋒降雨 在鋒前。
第四節(jié) 全球氣候變化
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二氧化碳濃度的上升 ①工業(yè)革命以來,人類排放大量的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氟利昂)
②森林的破壞嚴重
?火山爆發(fā)等
全球變暖的影響:
海平面上升
對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影響
影響水循環(huán)過程
全球變暖可的應對措施:
應對措施:多使用清潔能源;植樹種草;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資源的利用率。
地理應該提高的四種能力
一、進一步深化統(tǒng)整地理知識的能力
在第一階段復習時,知識點落實到章節(jié),用的時間較長,是以單元為單位重點講解知識點之間的聯(lián)系。在第二階復習時,應重點復習地理學科的主干知識,加強知識的歸納整理,形成自己的知識體系,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注意知識之間內(nèi)在聯(lián)系。針對復習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一系列問題,應該在精讀課本的基礎上多換角度思考,多借助幾個載體來整合知識,從而掌握知識之間的邏輯關系,以便提高運用知識的遷移速度。如氣候知識,就可根據(jù)氣候的具體分布、氣候的主要特點、影響氣候的成因、各種氣候類型的判斷、氣候?qū)まr(nóng)業(yè)的影響、氣候資源的利用與評價這一線索進行知識串聯(lián);也可利用區(qū)域圖對中國各分區(qū)之間、中國某區(qū)域與世界某區(qū)域之間氣候資源的利用等進行對比聯(lián)系;還可對各大洲相同的氣候類型進行影響因素的逐一對比等。還要注意知識歸類。在回歸課本防止知識遺忘的同時,應該做好知識的整理和歸類工作,對高中地理重點和主干知識進行歸類,可得出幾種類型。
(1)影響因素類。如影響太陽輻射強度的因素、影響氣候的因素、影響等溫線彎曲變化的因素、影響海水溫度和鹽度的因素、影響地震烈度大小的因素等。
(2)區(qū)位因素類。如工農(nóng)業(yè)的區(qū)位因素、人口分布和遷移的區(qū)位因素、交通(鐵路、港口等)建設的區(qū)位因素等。
(3)措施和意義類。如減少水土流失的措施、減少土壤次生鹽堿化的措施、解決水資源不足的措施等;修建鐵路的作用和意義、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的作用和意義等。
二、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地圖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也是地理學習的重要工具。因此絕大部分高考題都以地圖為載體考查考生從圖中提取信息、解讀信息的能力。命題的圖像多種多樣,而且多數(shù)是課本中圖的變形或創(chuàng)新。近幾年的文科綜合試題中,地理部分出現(xiàn)較多的圖形類型有:日照圖、模式圖、等值線圖、地理數(shù)據(jù)統(tǒng)計圖(表)或區(qū)域地圖等等。雖然種類繁多,變化各異,但其本質(zhì)都是反映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間變化、地理事物之間的關系(數(shù)量關系、邏輯關系等),因此在復習時應注意對圖表進行分類整理,抓住其共性,總結讀圖規(guī)律,提高讀圖、析圖能力。
(一)掌握好讀圖的基本步驟
(1)先看所給地圖的圖名。圖名是一幅地圖的眼睛,它常常概要地表明地圖所示的區(qū)域和主題內(nèi)容。例如“中國工業(yè)布局的變化圖”,不僅表明了地圖所示區(qū)域是中國,還表明了地圖所示內(nèi)容是中國工業(yè)布局的時空變化。
(2)細辨圖中圖例。當?shù)貓D上出現(xiàn)多項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時,首先可從圖例中找出各項地理事物的名稱,然后分門別類地分辨識別它們的分布特點。
(3)重視圖中分界線。地理分界線是判斷地理事物分布的重要依據(jù),如洲界線、國界線、日界線、晨昏線等。
(4)注意空間位置或形象特征??赏ㄟ^地理事物的位置或形象特征來認識其分布。如深圳位于珠江口東岸,而珠海位于西岸;法國的輪廓近似“六邊形”,智利的輪廓像“長劍”。通過閱讀較熟悉的或有一定意義的地理事物,如城市、鐵路、公路、河流等,然后再沿某一方向順序去讀圖。
(5)分析判斷。在地圖上了解某一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特點時,可以從整體到局部作層層分析,找出規(guī)律,最后作進一步分析成因。
(6)勿漏輔圖。有些地圖配有輔圖,如課本中的洋流圖,就配有一幅北印度洋夏季洋流輔圖,我國的地圖往往配有一幅南海諸島的輔圖。輔圖有時有很重要的信息,讀圖時更需注意主圖與輔圖的關系及相對應的位置,不可忽視。
(二)判讀不同類型的地圖應有所側重
如判讀等值線圖要“五讀一分析”,即讀數(shù)值范圍、讀極值、讀疏密程度、讀彎曲方向、讀局部小范圍閉合等值線,分析成因。判讀曲線圖,應先看清縱坐標和橫坐標的含義,再認清各種圖例所代表的地理要素,然后去讀圖、析圖。注意利用曲線圖的連續(xù)性,向兩邊進行定性或定量地延伸分析,揭示出地理事物和現(xiàn)象的時空分布規(guī)律,進而說明各地理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去解決問題。又如分析統(tǒng)計圖表時,要按下面步驟進行:一讀圖名、圖例,二讀坐標、數(shù)據(jù),三讀整體特征和變化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結合有關問題分析作答。
(三)應加強圖圖、圖文轉換訓練
要讓學生知道,大部分地理知識都可在圖上直觀地反映出來,而且教材表明的地理事物或現(xiàn)象之間的聯(lián)系在圖上可以顯示得更為緊密和清晰。復習時要堅持圖文結合的原則,并加上圖文轉化、圖圖轉化訓練。如將局部圖轉化為全部圖,將從某一角度繪制的圖轉換成從一個比較熟悉的角度去看,將試題中的圖轉化為課本上的圖或文字等,使之轉換到自己比較熟悉的知識體系中,從而方便解題。也可以根據(jù)課本中的文字等信息,將其轉化為各種形式的圖表,以了解圖像是如何演變而來的,增強自己的判讀能力和繪制圖表的能力。
三、提高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
要全面思考,對比分析。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識結構的基礎上,總結、歸納出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弄清自然地理環(huán)境中地形、氣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其相互聯(lián)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內(nèi)涵,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等。對于容易混淆的地理知識注意進行對比分析:可縱向?qū)Ρ确治?,如按時間順序比較三次技術革命對工業(yè)生產(chǎn)、工業(yè)布局的影響。也可以進行橫向?qū)Ρ确治?,如比較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的成因、氣候特征、地區(qū)分布;再如比較幾種農(nóng)業(yè)地域類型的發(fā)展條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過圖像進行對比分析等等。認清相似問題的相似性和差異性,明確知識間的聯(lián)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實質(zhì)內(nèi)容,排除干擾因素,形成正確概念。
要多角度進行訓練,促進知識遷移。對于一些可從多角度去思考的地理問題,要整體把握,注意發(fā)散思維的訓練。學習中注重加強對一因多果、一果多因問題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題多變、一題多解,訓練解題思路,提高解題的應變能力,研究各種可能造成知識負遷移的因素,促進知識的正遷移。如給出一組等值線圖,可以從多個方面變換條件進行思維訓練:如假定為等高線圖,判斷山脊、山谷;如假定為等壓線圖,判斷高壓脊、低壓槽;如假定為等溫線圖,判斷是何種洋流影響所致,或是何種地形影響所致等。
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分析、解決問題。高考試題的一大特點就是注重聯(lián)系實際,把地理原理、地理規(guī)律巧妙地與當前熱點、焦點問題聯(lián)系起來,以考查學生運用地理原理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因此平時要關注熱點和重大問題,如全球變暖、北京奧運會、水土資源的合理利用、城市化、人口問題、能源的開發(fā)利用、新農(nóng)村建設、建設節(jié)約型社會、生態(tài)文明等。但不應盲目追逐熱點,要善于用地理的眼光看待問題,從中發(fā)掘所涉及的原理和規(guī)律。這樣不僅使地理學習在深度和廣度上得到了擴展,而且有助于提高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提高審題、答題的能力
審題具有一定的程序。
(1)注意試題的數(shù)量和分數(shù)的分配情況,做到心中有數(shù)。
(2)要確實弄清楚每道題的題意,搞清楚題目所給予的條件和問題,明確題目要求,因為考試要求可能與自己習慣的答題要求有所不同,所以一定要按題意和要求去回答。要認真解讀試題中的每一幅圖、每一句話、每個數(shù)字、符號,搞清楚設問與所給材料之間的關系,盡可能多地從題干、設問和圖表上提取有效信息,進行信息間關系的判斷,互相論證或排除錯誤判斷。更要注意那些關鍵性和限制性的文字,否則就可能造成誤答或答不全。
(3)對于有些“似曾相識”的題目,更不可掉以輕心,不能憑“想當然”作答。要將考題與平時做過的題目進行對比,看看是否有“細枝末節(jié)”上的區(qū)別。如有,把這些“區(qū)別”看出來,就可避免失誤。
在準確審題后,解題的關鍵是要有正確的答題思路,靈活地調(diào)動和運用平時積累的知識儲備,綜合分析,將所學知識與試題要求成功“對接”來解答。針對不同的題型,應采取不同的解題方法,就目前的情況來看,試題基本上是兩種類型,即選擇題和綜合題。對選擇題來說,一是注意事物的因果關系,試題往往要求以果推因,有時則是以因推果;二是采取排除法,從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問題,有時這樣解題會更快一點。綜合題的解答時要有整體性思維,因為綜合題的設計往往以區(qū)域地理為載體,圍繞一個中心問題,從不同側面或者事物的不同層面來設問,因此必須用區(qū)域研究的方法,全面思考,圍繞著“在哪里?”“有什么?”“為什么?”“怎么做?”這一思路,去綜合分析解答問題,即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內(nèi)涵(地形、氣候、水文、土壤、植被等)及各要素間的相互聯(lián)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內(nèi)涵(資源、市場、交通、勞力、技術、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以及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活動之間的聯(lián)系、影響等方面入手,找出優(yōu)勢條件或限制性因素,綜合分析,提出發(fā)展方向或解決措施。如分析沙塵暴的危害、產(chǎn)生原因和對策時,從危害來說,就必須考慮對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和對人類生產(chǎn)生活各方面的影響;從原因來說,必須考慮自然原因,如大氣運動、大氣環(huán)流的穩(wěn)定性、氣溫的變化、地表的植被狀況等;而人文原因則要考慮人類對地表的各種破壞,以及造成這種破壞的背景因素,如人口的增長導致對自然資源掠奪性的開發(fā)而產(chǎn)生的各種環(huán)境問題等。
第二階段復習做題時要多聯(lián)想、多琢磨、找思路、找規(guī)律,在思考、總結、深化上多下功夫。每做一道題,不能只滿足于知道答案,還應總結出解決這類題型的思路、方法、技巧和規(guī)律。還要研究高考試題答案,要知道這個答案的來龍去脈,這樣你就對做高考題有一種感覺,包括獲取和解讀有效的地理信息以及答題規(guī)范的感覺,這樣就能不斷提高應考能力。
地理主觀題20條答題技巧
1.地理位置分析
絕對位置+相對位置
(1)經(jīng)緯度位置高低中緯熱帶、溫帶、寒帶
(2)海陸位置
(3)相對位置:相鄰地區(qū)(國家、經(jīng)濟發(fā)達區(qū));交通位置(重要海峽、鐵路樞紐、港口)
(4)大洲交界或國界位置
(5)半球位置
2.描述某地的地形特點
(1)以什么地形為主(五大地形)
(2)地勢起伏(相對高度,大、小)
(3)地勢特征(東西南北中,哪高哪低)
3.某地地形分布特點
描述哪個方位是以什么地形為主即可。
4.判斷地形地勢的依據(jù)
(1)等高線的分布
(2)河流流向(與等高線凸向相反)
(3)水系的形狀(向心狀即盆地,中間低、四周高,放射狀即山地,中間高、四周低)
5.我國一些地形區(qū)的地貌(地形)特征
(1)青藏高原:雪山連綿,冰川廣布
(2)云貴高原:崎嶇不平,地無三里平
(3)內(nèi)蒙古高原:地面坦蕩
(4)黃土高原:支離破碎、千溝萬壑。
(5)橫斷山區(qū):山高谷深,山河相間
6.分析某區(qū)域地形地貌成因
(6)冰川的侵蝕作用:挪威的峽灣(U形谷、冰斗、角峰)和五大湖,歐洲的許多湖泊(千湖之國芬蘭的湖泊)。歐洲的地形
(7)地殼斷裂下陷,形成地塹:渭河谷地、汾河谷地、鄱陽湖、貝加爾湖、坦葛尼喀湖、死海、臺灣海峽等。
(8)巖層斷裂上升(塊狀山):泰山、廬山、華山等。
(8)板塊相撞:高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等)和高大年輕的高原(如青藏高原)、海溝、地震、太平洋中的島弧。
(10)板塊張裂,地殼下陷:東非大裂谷、紅海、死海、約旦河谷、大西洋。
(11)由珊瑚的遺體堆積而成(珊瑚島):馬爾代夫、南海諸島、太平洋諸多島嶼、大堡礁。
(12)由火山的噴發(fā)物堆積而成(火山島):夏威夷群島、小安的列斯群島等。
(13)背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作用,巖層易被侵蝕。
(14)向斜成山:向斜槽部的巖層受擠壓,堅實不易被侵蝕。
(15)渭河平原的成因:地殼斷裂下陷,流水的沉積作用。
【易錯整理】高中地理流水地貌的重難點
7.影響氣溫的因素
(1)緯度高低(決定因素)。具體影響:太陽高度、晝長、太陽輻射量、氣溫日較差,年較差(低緯度地區(qū)氣溫日、年較差小于高緯度地區(qū))
(2)地形地勢。陰坡、陽坡,海拔高度
(3)海陸位置:距海遠近,大陸性、海洋性
(4)洋流。(暖流:增溫增濕;寒流:降溫減濕)
(5)大氣環(huán)流和天氣狀況。(云雨多的地方氣溫日、年較差小于云雨少的地方)
(6)下墊面:地面反射率(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綠地氣溫日、年較差小于裸地
(7)人類活動:熱島效應、溫室效應等
8.氣溫日較差與年較差規(guī)律
(1)氣溫日較差,是一天中氣溫最高值與最低值之差。其大小與緯度、季節(jié)、天氣情況及地表性質(zhì)等有關。
①氣溫日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日較差越小。
原因:緯度越高,太陽高度的日變化越小。
②氣溫日較差與天氣的關系:陰天比晴天日較差小。
③氣溫日較差與海陸的關系:沿海比內(nèi)陸日較差小。
④氣溫日較差與海拔的關系:山頂?shù)臍鉁厝蛰^差比山下平原小;高原山地地區(qū),則海拔越高,日較差越大。
(2)氣溫年較差:一年中月平均氣溫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之差,稱為氣溫年較差,或稱氣溫年振幅。其大小與緯度、海陸分布等因素有關。
①氣溫年較差與緯度的關系:緯度越高,年較差越大。
原因: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的年變化越大,晝夜長短的年變化越大,因而氣溫的年較差越大;低緯相反。
②氣溫年較差與海陸的關系:離海越遠,年較差越大。
原因:陸地比海洋的熱容量小,夏季升溫快,溫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溫快,溫度比海洋低,因而氣溫年較差比海洋大。沿海受海洋的影響較大,比內(nèi)陸年較差小。
③地形:高地小于凹地、谷地,海拔愈高年較差愈小。
如青藏高原氣溫年較差與我國同緯度平原、盆地比較,氣溫年較差小。這是因為:青藏高原屬于中低緯的大高原,夏季因其海拔高,氣溫不太高;冬季因緯度低,地勢高,寒冷的冬季風影響弱,氣溫不太低。
④天氣:晴天多的地區(qū)氣溫年較差大于陰雨天多的地區(qū),如新疆比同緯度的沿海地區(qū)的年較差大。
⑤植被: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qū)的年較差比裸地的年較差小。
9.降水多少的影響因素分析
(1)大氣環(huán)流因素——決定降水多少的因素
季風控制區(qū)夏秋季多,冬春季少;副高控制區(qū)降水稀少,如伏旱天氣、熱帶沙漠氣候區(qū)、地中海氣候的夏干;赤道低壓帶控制區(qū)降水豐沛;西風帶降水多,信風帶降水少。(要注意風的來向:迎岸風往往多雨;離岸風則少雨)
(2)天氣系統(tǒng)因素——低壓中心和低壓槽部位降水多,高壓中心和高壓脊部位降水少;鋒面控制降水多,如梅雨、貴陽冬雨、北方夏季暴雨;氣旋過境降水多,如西歐冬季、東北和江南春季;反氣旋過境降水少,如伏旱;臺風過境降水多。
(3)洋流因素:沿海暖流流經(jīng)區(qū)降水多;沿海寒流流經(jīng)區(qū)降水少。
(4)海陸位置:一般沿海降水多;內(nèi)陸降水少。
(5)地形地勢:暖濕氣流在山脈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焚風效應)。
10.某兩地氣候特點比較
(1)氣溫(最低月氣溫,氣溫的年較差和日較差);
(2)降水(降水量總量大小,季節(jié)分配情況及雨季長短)
11.西風帶的風力夏季弱冬季強
因為冬季高低緯度間的溫差大,氣壓差大,水平氣壓梯度力大。夏季反之。(可用于解釋我國冬季風比夏季風強的原因之一)
12.大陸性氣候的特征
(1)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大;
(2)降水少,時間分配不均勻;
(3)冬季寒冷,夏季炎熱
13.海洋性氣候特征
(1)氣溫年較差和日較差小,冬暖夏涼;
(2)降水豐富且季節(jié)分配均勻,年際變化小
14.干濕度影響因素
降水量和蒸發(fā)量共同決定
15.霧、霜的影響因素
(1)濕度(河流湖泊附近、水庫附近);
(2)地形(低洼地、山坳里);
(3)塵埃(道路邊、市區(qū)內(nèi)、建筑工地、礦區(qū))
16.風力的影響因素
(1)氣壓梯度力大小
(2)距高壓中心遠近
(3)摩擦力大小(地面平坦開闊、海面上)
(4)植被多少
(5)地形(山谷口的狹管效應、高原上)
17.河流的水文特征
(1)流量:大小、季節(jié)變化、有無斷流(取決于降水特征、雨水補給、河流面積大小);
(2)含沙量:取決于流域的植被狀況;
(3)結冰期:有無及其長短;
(4)水位:高低、變化特征(取決于河流補給類型、水利工程、湖泊調(diào)蓄作用);
(5)汛期(凌汛)
(6)水能資源:與地形(河流落差大小,流速快慢)、氣候(降水量的多少,徑流量的大小,蒸發(fā)量的大小)有關;
(7)航運價值
18.河流的水系特征
(1)發(fā)源地、長度、入???
(2)流向;
(3)流域面積大小;
(4)落差大小(水能);
(5)河道曲直情況;
(6)支流和支流形狀;
(7)有無湖泊溝通
19.影響太陽輻射的因素
(1)緯度:決定正午太陽高度大小、晝長
(2)海拔高度:海拔高,空氣稀薄,太陽輻射強(青藏高原、德干高原、巴西高原、東非高原等)
(3)天氣狀況(晴天多,太陽輻射豐富)(我國西北地區(qū)、中亞、西亞、北非、美國西部內(nèi)陸、澳大利亞中西部等)
(4)大氣清潔度:城市和鄉(xiāng)村
20.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
(1)降水(迎風坡:降水多,雪線低。反之則雪線高)
舉例:喜瑪拉雅山南坡比北坡雪線低;天山北坡雪線低;阿爾卑斯山北坡雪線低;落基山的北段和安第斯山南段的西坡雪線低;落基山的南段和安第斯山北段的東坡雪線低等
(2)氣溫(陽坡雪線高、陰坡雪線低;中低緯度雪線高、高緯度雪線低)
高一必修一地理復習提綱相關文章:
★ 高一地理復習提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