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歸納
從觀察中不僅可以汲取知識,而且知識在觀察中可以活躍起來,知識借助觀察而“進入周轉”,像工具在勞動中得到運用一樣。下面小編給大家分享一些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歸納,希望能夠幫助大家,歡迎閱讀!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1
美國1787年憲法
一、美國獨立后,邦聯政府面臨的窘境
1、政治問題:邦聯體制—邦聯制的松散和中央政府的軟弱。
2、經濟問題:無法保護本國工業(yè)和美國商人的海外利益,無法促進國內商品流通。
3、債務問題:無力解決大量債務。
4、安全問題:無力維持常備軍以解決內憂外患。
二、1787年聯邦憲法的制定
1、原因:美國松散的洲際聯盟難以維系美國社會。
2、思想條件:孟德斯鳩的“三權分立”思想。
3、目的:建立強有力的中央政府,鞏固獨立戰(zhàn)爭的勝利成果,維護資產經濟利益,維護國家利益的需要。
4、內容:國家結構:聯邦制。政體:總統(tǒng)制共和制。
(1)中央政府與地方各州的關系;
具體:中央政府權力大大加強;各州仍保持一定的獨立性。
(2)中央政府的構建;
原則:三權分立,行政、司法、立法獨立相互制約。
行政權歸總統(tǒng)。
他是國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腦,還是軍隊的總司令。
總統(tǒng)由選民間接選出,所以總統(tǒng)不對國會負責。
有權任命政府官員,但要經國會同意。
總統(tǒng)可以對國會通過的法律實行否決權。
立法權歸國會:
國會由參議院和眾議院兩院組成,參議員由各州議會產生,參議院每州兩名,任期6年,每年改選參議院成員的1/3。參議院議長由副總統(tǒng)擔任。
眾議員由選民直接選出,眾議院按各個州的人口比例選出,任期兩年。
法律需經國會兩院通過,總統(tǒng)批準,方可生效;國會的立法被總統(tǒng)否決后,國會在復議之后若以2/3以上再次通過該法時,即為有效。
眾議院可對違法的總統(tǒng)提出彈劾并交由參議院審議。
最高司法權歸聯邦法院:
⑴大法官由總統(tǒng)任命,但需經參議院同意;他們除非犯罪,終身任職。
⑵它對于在美國憲法、聯邦法律及條約范圍內的一切案件都可以行使最高審判權。
⑶后來,聯邦法院逐漸擁有解釋一切法律及條約的權力,可審查國會通過的法律是否違憲。
5、評價:
(1)進步性
是近代世界上第一部成文憲法。
體現了所謂“制約與平衡”的原則,避免了絕對權力的出現,在一定程度上保護了資產階級民主.
調和了中央與地方,大州與小州,南北方的矛盾,為美國的長期穩(wěn)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確立了聯邦制和總統(tǒng)制共和國政體
(2)局限性:
沒有廢除奴隸制度,打上種族歧視烙印。也沒用規(guī)定公民的基本權益。
(3)本質:
維護資產階級利益,它所體現的也只是資產階級的民主。
三.憲法實施的效果從“邦聯”——“聯邦”
1、政治上:
美國不再是一個松散的聯盟,而成為一個真正統(tǒng)一的國家,并且較好的處理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2、經濟上:
有利于形成全國性的市場,促進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
3、軍事上:
使國家有可能維持足夠的權威和軍隊來維護國內秩序,應對外來的威脅,鞏固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的新政權。
四、美國兩黨制的形成
1起源:獨立戰(zhàn)爭時期,美國就有民主派和保守派。
2發(fā)展歷程:
建國不久出現兩大政黨到19世紀后半葉美國兩黨制正式確立。
3本質:兩黨交替上臺執(zhí)政,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2
民主政治的擴展
一、法國共和制的最終確立
1、背景:
(1)長期的政局動蕩、政權更替、人民起義此起彼伏。
(2)1875年國民議會“一票共和”最終確立了共和政體。
2、1875年憲法的內容:政體為共和政體。
(1)政體:共和政體。
(2)主要內容:行政、立法。
①行政權:憲法賦予總統(tǒng)極大地行政權力。總統(tǒng)任期7年,是國家元首和軍隊的最高統(tǒng)帥,由參眾兩院聯席會議選出,可連選連任有權任命文武官員、締結條約、實行大赦等;經眾議院同意有權任命內閣,經參議院同意有權解散解散眾議院。
②立法權:議會采取兩院制,參議院通過間接選舉產生,參議員任期9年,有權否決通過的法律;眾議院由成年男子直接選出,任期4年,內閣要對參議院負責。
③在憲法修正補充過程中,又將《馬賽曲》定為法國國歌,7月14日定為法國國慶日;并把“政府的共和國形式”永遠不得動搖、“凡曾統(tǒng)治過法國的家族成員不得當選為共和國總統(tǒng)”等內容寫入憲法中。(從法律上阻斷了?;逝蓮捅俚目赡埽鋵嵸|是為了鞏固民主共和政體)
3、評價:
(1)進步性:
法國共和政體的建立是法國工業(yè)革命完成后進入工業(yè)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的必然結果,為工業(yè)資產階級提供了分享政權的機會。進一步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局限性:憲法中規(guī)定總統(tǒng)和參議院的權力很大,這是保皇派和資產階級共和派相妥協的產物。
(法國的共和政體并沒有因憲法的頒布而鞏固,保守勢力依然強大,為鞏固共和政體,共和派人士還需進行長期的斗爭。)
二、脆弱的德國民主
1、背景:
(1)普魯士王朝三次戰(zhàn)爭統(tǒng)一了德意志,為德意志帝國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2、確立:1871年憲法
3、內容:
(1)國家結構:聯邦制(22個邦、3個自由市組成)。
(2)政體:君主立憲制。具體內容如下:
①德意志皇帝由普魯士國王擔任,是國家元首,擁有任命官吏、創(chuàng)制法律、統(tǒng)帥軍隊、決定帝國對外政策以及主宰議會等大權。(行政權、立法權)
②宰相只對皇帝負責,由皇帝任命,在內閣中擁有絕對權力。
③議會由聯邦議會和帝國議會兩部分組成,聯邦議會由各邦君主任命,是帝國的最高機構,實際擁有上院的權力;帝國議會由普選產生,權力很小。
4、評價:
(1)進步性:帝國的成立和憲法的頒布,標志著德國邁入資本主義發(fā)展時期,推動了德國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fā)展。
(2)局限性:
體現出濃厚的專制主義、軍國主義色彩,由憲法確立的代議制是不徹底不完善的代議制。
(3)特點:1871年憲法表明,德意志帝國是容克貴族和資產階級聯合專政的資產階級性質的君主立憲國家;但民主立憲是虛,君主專制是實。
三、民主制度在世界的擴展
1、方式:革命戰(zhàn)爭或和平改革。
2、特點:民選和議會立法。
3、評價:
(1)從政治體制上對君主專制政治予以否定和替代,成為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基礎。
(2)日益健全的代議制,調解、緩和了社會矛盾,穩(wěn)定了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統(tǒng)治秩序。(3)伴隨著“西學東漸”的潮流,資產階級代議制度還擴展到亞洲及世界其他地區(qū),并產生了廣泛的影響。
四、知識擴展
1、民主政治的建立是一個長期性、艱巨性、復雜性、曲折性的歷程。
2、民主制度的建立,既是資本主義的發(fā)展的結果,也是人類歷史發(fā)展的潮流。
3、無論是君主立憲政體,還是民主共和政體沒有好壞優(yōu)劣之分,都是與本國國情相適應的。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3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一、空想社會主義的產生
1、背景:
(1)工業(yè)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矛盾暴露出來。(財富不均、周期性經濟危機、階級矛盾等)
(2)歐洲早期三大工人運動失敗。
失敗的根本原因: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時期,社會生產力還沒有發(fā)展到能夠摧毀資本主義制度的程度,其次缺乏科學的理論指導。
2、代表:法國的圣西門、傅里葉、英國的歐文。
3、評價:
(1)意義:對資本主義社會制度進行了猛烈地批判,對未來美好社會提出了一些美好的設想。這些設想為馬克思主義的誕生提高了思想基礎。
(2)局限性:沒有從根本上認識資本主義社會制度弊端產生的根源。沒有認識到人類歷史的發(fā)展規(guī)律。
二、馬克思主義的誕生
1、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理論來源:
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法國空想社會主義等。
2、馬克思轉變?yōu)楣伯a主義者標志:1844年發(fā)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
3、誕生: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fā)表
(1)內容:論述了階級斗爭學說;無產階級的性質、特點、目的和任務,以及共產黨的理論綱領;批判了各種假社會主義流派;共產黨人革命斗爭的思想策略等。
(2)意義:
標志著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從此以后,國際工人運動蓬勃開展起來,形成不可抗拒的歷史潮流。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4
國際工人運動的艱辛歷程
一、第一國際的成立
1、背景(社會條件):
(1)經濟基礎:歐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
(2)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
(3)直接因素:1862年,英法德三國工人的會晤。
(4)促成因素:1863年,英法兩國工人集會抗議沙皇政府對波蘭人們的迫害。
(5)領導基礎:馬、恩的主觀努力。
2、成立:1864年,倫敦圣馬丁教堂工人集會。
3、任務:
(1)反對各國資產階級統(tǒng)治和壓迫的斗爭。(2)反對第一國際內部的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和派別的斗爭。
4、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
5、性質:它是國際無產階級運動的聯合組織。
6、意義:國際工人協會成為各國工人團體進行聯絡和合作的中心;它的建立,真正使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了。
二、巴黎公社的建立
1、背景:
(1)民族矛盾:普法戰(zhàn)爭的失敗,普軍兵臨城下。
(2)階級矛盾:臨時政府的反動統(tǒng)治。
2、成立:1871年3月—5月
3、鞏固政權措施:
(1)經濟:
沒收逃亡資本家的工廠,交給個人合作社管理;監(jiān)督鐵路運輸和軍需生產;公社職員的薪金最高不得超過工人的最高工資即年薪6千法郎。
(2)政治:
廢除舊軍隊、警察,代之以新的國民自衛(wèi)軍;規(guī)定公社委員和工作人員由民主選舉產生,人民有權監(jiān)督和罷免等。
4、結果:失敗
失敗的原因:
(1)客觀上:敵人實力強大,普法反動勢力的聯合鎮(zhèn)壓。
(2)主觀上:沒有科學的理論指導;缺乏斗爭經驗等。
(3)根本上:資本主義還處于上升時期,還不具備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條件。
5、意義:是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偉大嘗試;其經驗是寶貴的,教訓是深刻的,其原則永存,精神不朽。
三、第二國際的成立
1、背景:
(1)19世紀七八十年代國際工人運動出現了新。
表現在:各地罷工此起彼伏;馬克思主義進一步傳播。
(2)馬克思逝世后,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開始泛濫。
表現在:改良主義、無政府主義等。
結論:因此,如何把國際工人運動引上馬克思主義軌道,是當時迫在眉睫的任務。
2、成立:
(1)標志:1889年7月14日,各國工人代表在巴黎召開國際社會主義者大會。
(2)內容:國際勞工立法;工人階級的階級斗爭和政治斗爭等問題;每年慶?!拔逡粐H勞動節(jié)”的決議。
3、特點:
(1)具有廣泛性。
(2)松散,不具有各國工人階級政黨的上級組織,各國工人階級政黨是獨立自主的。
(3)內部的派別斗爭貫穿始終。修正主義泛濫。
4、解散: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5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
一、十月革命的背景:俄國沙皇統(tǒng)治危機嚴重;革命條件日漸成熟。
1、經濟基礎:俄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但相對落后。
2、社會矛盾:尖銳、沙皇統(tǒng)治危機。
3、一戰(zhàn)加劇了各種矛盾的激化,為革命爆發(fā)創(chuàng)造了機會。
4、俄國無產階級及其政黨的成熟。
二、十月革命爆發(fā)
1、二月革命
(1)結果:
推翻了沙皇的專制統(tǒng)治,建立了資產階級性質的政權。
但是出現了兩個政權對立的情況。(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工兵代表蘇維埃)
七月流血事件的發(fā)生,表明兩個政權對立的局面結束。
(2)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2、《四月提綱》發(fā)表
意義:為布爾什維克黨規(guī)定了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過渡到社會主義革命的路線,指明了革命發(fā)展的前途。
3、十月革命
(1)時間:1917年11月7日
(2)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成立了工兵農代表蘇維埃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政權。
三、十月革命的意義
1、國內:十月革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為把俄國改造為社會主義強國和實現現代化創(chuàng)造了前提。
2、國際:為國際無產階級樹立了斗爭的榜樣,開辟了無產階級革命的新時代。
為民族解放運動提供了強大的思想武器和實踐指導力量。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歸納相關文章:
高一歷史必修一知識歸納
上一篇:最全的高中歷史必修一筆記
下一篇:高中歷史必修一1備考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