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教科版范本
物理學是研究物質運動最一般規(guī)律和物質基本結構的學科,也是初中必學科目之一。這里給大家整理了一些有關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教科版5篇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內容 |
物理教學設計 |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計劃 |
八年級物理教學內容 |
物理基本知識提綱 |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
【浮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生活中的浮力;
2、了解如何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浮力;
3、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4、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2、通過實驗,初步探究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三)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
1、鼓勵學生大膽猜想,積極參與探究活動;
2、通過實驗探究,培養(yǎng)學生尊重科學,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重點:通過實驗探究得出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難點:理解浮力產生的原因
課前準備:教師:多媒體課件、乒乓球、飲料瓶(去底)、彈簧測力計、細線、鋁塊
學生:彈簧測力計、細線、燒杯、水、鹽水
圓柱體(標有等距離空格)等體積的鐵塊和鋁塊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萬噸巨輪能在海面乘風破浪,平穩(wěn)航行;節(jié)日的氣球可以升到空中,金魚可以在水中輕盈地上下游動。提問:這些現象都蘊含了什么物理知識?
學生:浮力
師:對,這節(jié)課我們來研究浮力的產生及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設計意圖:以學生生活中常見的現象為切入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
(二)推進新課
一、浮力
1、什么叫浮力?浮力方向如何?施力物體是誰?
(教師提示:閱讀課本,結合二力平衡條件,受力平衡與物體運動狀態(tài)關系,分析漂浮在水面物體的受力情況)
學生活動:(討論回答)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液體對它豎直向上的托力叫浮力。浮力方向與重力方向相反:豎直向上,施力物體是水。
2、在水中下沉的物體會受浮力嗎?浮力該如何測量?
演示實驗:(1)彈簧測力計下懸掛一鋁塊,讀出此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即為鋁塊所受重力。
(2)把鋁塊浸沒在水中,看看示數有什么變化。
請同學分析實驗現象相互交流,回答:下沉的物體是否受到浮力?同時得出測量浮力的一種方法。
學生活動:(對比、分析、討論得出)(1)下沉的物體也受浮力
(2)浮力的一種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3、浮力是怎樣產生的?
演示實驗:(1)如圖甲,將乒乓球放入倒置
的無底飲料瓶中,向飲料瓶中
加水,乒乓球并不浮上來。
(2)如圖乙,用手堵住飲料瓶口,
乒乓球浮上來。乙
學生活動:對比兩次乒乓球受到水的壓力情況,結合課本上的浸在液體中的正方體受到液體的壓力情況,得出浮力產生的原因: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其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教師提示:根據液體內部壓強知識,分析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壓力情況)
(設計意圖:八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較弱,對于浮力產生的原因,需要借助實驗,加強直觀性和形象性,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二、探究浮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
1、你認為浮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閱讀課本P51實驗,并結合生活經驗,說出你的猜想和依據。
學生活動:討論、說出猜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對提出猜想進行分析,剔除不合理猜想猜想總結:①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液體的密度有關
②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有關
③浮力的大小可能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有關
④浮力的大小可能跟浸在液體中物體的密度有關
2、要驗證上述猜想,應采用什么研究方法?
學生:控制變量法
3、分組實驗,每小組同學探究其中一個猜想
學生活動:①各小組針對本組要探究的猜想,設計實驗步驟及記錄實驗數據的表格,然后進行探究實驗
②根據實驗數據分析論證,得出結論
③各組派代表匯報實驗過程及得出的結論
教師活動:①巡回指導實驗操作
②對學生的合作探究過程給出評價
③和學生一起歸納、總結,得出結論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所受浮力的大小,跟物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深度無關,跟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和液體的密度有關。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越大,液體的密度越大,浮力就越大。
(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大膽猜想,并對猜想進行探究實驗,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三)課堂小結:
1、浮力的定義及產生原因
2、影響浮力大小的因素:液體的密度,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四)當堂檢測
1、用彈簧測力計在空氣中稱一物塊,測得重為12N,將其一部分浸入水中,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8N,則該物體受到的浮力為N.
2、將一實心鋁球分別浸沒在水、鹽水、酒精中,受到的浮力的是()
A、水B、酒精C、鹽水D、無法確定
板書:
10.1浮力
一、浮力:
1、定義: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向上托的力
2、方向:豎直向上
3、測量方法:稱重法:F浮=G-F拉
4、產生原因:物體上下表面受到液體對它的壓力差
二、決定浮力大小的因素:
1、液體的密度
2、物體浸在液體中的體積
教學反饋:
1、課堂容量較大,學生對知識的鞏固和練習不夠,留待課后完成,
2、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提高了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學會了稱重法測浮力,為下一節(jié)學習阿基米德原理打下了基礎。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內容
【功】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明確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能根據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初步判斷物體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計算公式,知道功的單位是焦耳,并會進行有關計算;
(3)知道作用在物體上的力與物體通過的距離垂直時,該力不做功;
(4)知道功率的概念,會進行簡單計算。
2.過程與方法:
經過舉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養(yǎng)從生活現象中分析物理本質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用力未做功的實例,引起學生適當焦慮,激起其學習功的知識內容的好奇心,使之積極參與判斷是否做功的討論。
【實踐活動】
課外小實驗:測出自己上樓時所做的功及所用的時間。
要求:
1.測出:
(1)體重G;
(2)樓層高h;
(3)上樓所用的時間,按正常速度走上去所需時間t1,快速跑上去所需時間t2。2.計算:
(1)上樓所做的功;
(2)兩次登樓過程的功率。
【板書】
第一節(jié)功
1.功的定義:
如果物體受力且沿受力方向移動了一定的距離,就說力對物體做了功。2.功的計算:
功=力×距離
公式:W=Fs
單位:焦耳符號:J
3.功率:單位時間里完成的功,用P表示。
公式:P=W/t
單位:W
1W=1J/s
物理教學設計
滑輪
●教學目標:
1.識與技能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定滑輪、動滑輪和滑輪組的作用
(3)會根據要求使用和組裝滑輪
(4)了解其他簡單機械(輪軸、斜面等)的一些應用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探究定滑輪、動滑輪工作特點的過程,進一步掌握用觀察、對比來研究問題的方法。
(2)經歷組裝滑輪組的過程,學會按要求組裝滑輪組的方法。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關心生活、生產中有關滑輪、輪軸、斜面的實際使用。
(2)對實踐中的滑輪、輪軸、斜面的工作特點具有好奇心。
(3)具有利用簡單機械改善勞動條件的愿望。
(4)具有對現實生活中簡單機械的應用是否合理進行評價的意識。
(5)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由學校升旗桿頂部裝置引入新課。
一.定滑輪:滑輪的軸固定不動。
性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等臂杠桿
二.動滑輪:滑輪的軸隨重物一起移動
性質:能省力,但不能改變力的方向
實質:動力臂是阻力臂兩倍的杠桿
三.滑輪組:由定滑輪和動滑輪組合而成。
性質: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應用:使用滑輪組時,動滑輪和重物由幾段繩子承擔,提起重物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輪軸:動力作用在輪上可省力。例如:方向盤,自行車把手。
斜面:省力。并且斜面越長越省力。
四.練習:一課一練。
五.作業(yè):P731
六.教學后記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學計劃
機械效率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1)了解什么是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
(2)理解什么是機械效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參與探究斜面機械效率的活動,學習擬定簡單的科學探究計劃和實驗方案。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在實驗中培養(yǎng)合作精神,養(yǎng)成實事求是、尊重實驗結果的科學態(tài)度。
●教學重點:知道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理解機構效率。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教學難點:測量簡單機械的機械效率。
●教具:彈簧秤、小車、長木板、鐵架臺。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引導:課文107頁中的各種方法都能把沙子運到樓上,同學們由此可以提出什么問題?[總共做了多少功?克服沙子重力做多少功?各種方法做功是否同樣多等問題。]
2.引入課題:機械效率。
二、新課教學:
(一)機械效率
1.組織討論。找出各種方法中的共同點和不同之處。[用不同方法,人所做的功不完全相同,但克服沙子重力所做的功是相同的。]
2.能區(qū)分有用功、額外功和總功的含義了嗎?
人對沙子所做的功是對我們有用的功,叫做有用功。對桶、口袋所做的功是非我們需要但又不得不額外所做的功,叫做額外功。有用功和額外功之和叫做總功。
分析:使用任何機械都不可避免地要做額外功,即有用功始終都要小于總功。
3.機械效率:有用功跟總功的比值叫做機械效率。機械效率的公式:
有用功-W有用,總功-W總,機械效率-η
提出問題:機械效率可以大于100%嗎?分析得出:使用機械時會不得不做一些額外功,所以機械效率必然小于100%。
例題:起重機把質量為0.6t的重物勻速提升了3m,而它的電動機所做的功是3.4×104J,起重機的機械效率是多少?
二、斜面的機械效率
1.閱讀“斜面的機械效率”。了解實驗裝置和實驗過程。
2.設計簡單的實驗報告和記錄表格。
3.完成實驗的實驗報告。
三、課堂小結
四、作用:110頁1。
五、教學反思:
板:
四.機械效率
1.有用功:我們所需要的功額外功:對于額外負擔所不得不做的功??偣Γ河杏霉εc額外功。
2.機械效率:有用功與總功之比。公式,沒有單位,小于1,常用百分數表示。
3.探究:斜面的機械效率
提出問題、猜想、設計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分析數據,得出結論、評估。
八年級物理教學內容
滑輪(第一課時)
(一)學習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
(2)知道簡單機械的一些應用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特點。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了解簡單機械的應用,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fā)展的作用。
(二)教學重難點
1、 重點:認識定滑輪和動滑輪的結構、特點及作用
2、 難點:正確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
(三)教學準備
定滑輪、動滑輪、鉤碼、細繩、測力計、鐵架臺、刻度尺。
(四)教學過程
一、總述
學好本節(jié)應注重實驗。通過自己的探究活動,體會各種簡單機械的特點。在探究活動之前,先畫出簡單機械的草圖,用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去分析會有什么結果,然后再用實驗驗證。如果有出入要去認真分析原因,必要時請老師參與。例如,探究定滑輪的特點時,先畫草圖、再分析:一根繩子,通過定滑輪轉了一彎,估計不能省力,但明顯能改變力的方向,然后實際做做看。做后我們發(fā)現實際情況與分析有出入,想想是什么原因?(是實驗誤差還是分析有問題)找出原因就是提高了自己。
二、引入
讓同學們觀看書上的漫畫。問:為什么瘦子卻拉不住這個物體?
三、定滑輪和動滑輪
1、介紹滑輪
周邊有槽,能繞軸轉動的輪子。
2、請學生用滑輪把鉤碼提升到一定的高度。(學生自由組裝)
這個時候學生應該會出現不同的方法。在學生實驗完成后,選取不同的類型放在講臺上進行講解。
(1) 定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不隨物體一起移動。
(2) 動滑輪:提升物體時滑輪隨物體一起移動。
3、探究:定滑輪與動滑輪的特點
學生自己動手探究,明確探究目的,
設計數據表格,通過分析得出結論。
如右圖,在學生自己探究時,引導是非常
重要的,強調學生在提升物體時一定要勻速
移動。
分析:定滑輪不能省力,但能改變力的方向;
動滑輪不能改變力的方向,但能省一半力。
動滑輪在省力的同時,卻費了一倍的距離。
此時,教師可以根據情況,用杠桿的知識分析一下,定滑輪、動滑輪的特點。
另外:在探究過程中,由于滑輪本身有重力,和繩子有摩擦,結果可能不太一樣,教師應交待清楚。并提出在動滑輪中:F=G物+G動2
四、滑輪組
動滑輪可以省力,卻不能改變力的方向;定滑輪能改變力的方向,卻不能省力。有什么辦法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嗎?引入滑輪組。
1、 將動滑輪和定滑輪組合在一起就形成了滑輪組。
讓學生自己組裝,教師巡視指導。(要求既能省力又能改變力的方向)
再讓學生用測力計測量一下,歸納其特點:
2、 使用滑輪組時,滑輪組用幾段繩子吊著物體,提起物體所用的力就是物重的幾分之一。
(五)小結
(六)作業(yè)
動手動腦學物理
物理基本知識提綱
一、研究影響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因素
打撈沉船與物體的沉浮有關,今天我們就親自來來探究影響物體浮沉的條件。
探究過程一:將實驗桌上的石蠟塊、小瓶、牙膏皮分別投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中的浮沉情況。
提問:你觀察到什么現象?
探究過程二: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并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么方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情況的?(學生實驗,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發(fā)現過程)
結論:控制物體浮沉的途徑:
1、保持物體重力不變,增大浮力使物體上浮,減少浮力使物體下沉
改變液體密度
改變物體排開液體體積
保持物體所受浮力大小不變,減小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上浮,增大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下沉。
(設計理念:影響物體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講授,教師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是面對教師和課本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而是需要自己去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本設計中,教者想盡量用學生身邊的器材如石蠟塊、小藥瓶、鉛制牙膏皮鉛筆等設計實驗讓學生先動手實驗,再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激發(fā)自主探索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從而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
探究過程三:探究物體在什么情況下會下沉、上浮或懸浮,即探究物體的沉浮條件
研究物體的懸浮條件。
將雞蛋放入濃鹽水中,逐漸加入清水,使雞蛋懸浮在鹽水中。
改變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的位置,觀察雞蛋懸浮時的狀態(tài)。
分析雞蛋懸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懸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研究物體的下沉、上浮條件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上浮。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上浮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上浮時,滿足:F浮 G物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下沉。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下沉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時,滿足:F浮 G物
分析討論得出物體漂浮時的條件:
分析雞蛋漂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狀態(tài) 漂浮 懸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關系 F浮=G物 F浮=G物 F浮G物 F浮(設計理念:這部分內容是本節(jié)課的重點內容,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歷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物理規(guī)律的發(fā)現過程,并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究實踐,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體驗,逐漸認識發(fā)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探究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fā)展能力,在這里,教師需精心創(chuàng)設一系列的教學情景,教師的功夫,主要花在設疑,導疑上,最后的釋疑留給學生自己解決)
多媒體演示:解釋下沉、上浮和懸浮所表示的運動過程.(由學生填入物體所受浮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提出問題:產生漂浮和懸浮的條件都是F浮=G,它們有區(qū)別嗎?
啟發(fā)思考:兩種情況下v排與v物關系不同
(教學設計理念: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考慮結合初中學生特點及教學的要求,選用能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媒體,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現象的感性認識、到對問題的理性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對概念、規(guī)律的正確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的五種情況(“三狀態(tài)”:漂浮、懸浮、沉底。“二過程”:上浮、下沉)有比較深的認識。)
八年級下冊物理教案教科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