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三十一篇:熱論(三)
《黃帝內(nèi)經(jīng)素論》第三十一篇:熱論(三)
‖SW32—C01081‖→‖SW32—C0123‖→‖SW31‖SW32-C01081【諸治熱病,以飲之寒水,乃刺之;必寒衣之,居止寒處,身寒而止也】。
治各種熱病,已飲寒水之后,才能針刺;必須用寒衣之法,居留寒涼之處,身寒即止。
‖LS21—C1201‖→‖SW32—C0123‖→‖SW31‖LS21—C1201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陽明、太陰而汗出;病始頭首者,先取項太陽而汗出;病始足脛?wù)?,先取足陽明而汗出。臂太陰可汗出,足陽明可汗出,故取陰而汗出甚者,止之于?取陽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陰。
病從手臂開始者,先刺手陽明大腸經(jīng)、手太陰肺經(jīng)而汗流出;病從頭首開始者,先刺項部太陽經(jīng)而汗流出;病從足脛部開始者,先刺足陽明胃經(jīng)而汗流出。刺手太陰經(jīng)可發(fā)汗,刺足陽明經(jīng)可發(fā)汗,所以刺陰經(jīng)而汗出太過者,刺陽經(jīng)止汗;刺陽經(jīng)而汗出太過者,刺陰經(jīng)止汗。
‖LS23─C0301→C1801‖→‖LS21—C1201‖→‖SW31‖LS23—C0301【熱病三日】,而氣口靜、人迎躁者,取之諸陽,五十九刺,以瀉其熱而出其汗;【實其陰】,以補其不足者?!旧頍嵘?,陰陽皆靜者】,勿刺也;其可刺者,急取之不汗,出則泄。所謂勿刺者,有死征也。
患熱病三天,而氣口處脈動寧靜、人迎處脈動急躁者,刺各陽經(jīng),施五十九刺,以散其熱而發(fā)其汗;充實陰經(jīng),以補熱量之不足。身熱太過,而寸口處和人迎處脈動都寧靜者,勿刺;其中可刺者,盡快刺于不汗之時,出針時汗就得泄。所謂勿刺,是指有難治之死征。
C0302【熱病七日、八日】,脈口動,【喘】而【短】者,急刺之,汗且自出。淺刺手大指間。
患熱病七天、八天,氣口脈異動,氣喘而氣短者,盡快針刺,汗將自出。淺刺手大指處。
C0303熱病七日、八日,脈微小病者,溲血、口中干,一日半而死?!久}代者,一日死】。
患熱病七天、八天,脈動微小患者,尿血、口中干,一天半即死。出現(xiàn)代脈者,一天即死。
C0304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尚躁,喘且復(fù)熱,勿刺膚。喘甚者,死。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動尚還狂躁,氣喘且復(fù)發(fā)熱,勿刺皮膚。氣喘太過者,將死。
C0305熱病七日、八日,脈不躁,躁不散數(shù),后三日中有汗;三日不汗,四日死。未曾汗者,勿腠刺之。
患熱病七天、八天,脈動不狂躁,即使狂躁也不凌亂,隨后三天內(nèi)應(yīng)有汗;三天內(nèi)若無汗,第四天將死。未曾出汗者,勿刺膚腠。
C0401熱病先膚痛、窒鼻、充面,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究凛F鼻】,索皮于肺;【不得,索之火】?;鹫?,心也。
患熱病先有膚痛、鼻塞、面腫,刺在皮膚,用第一針鑱針,施熱俞五十九刺。鼻生小疹,尋求從皮膚與肺表里方向治療;治之不愈,尋求從火勝金方向治療。五行火臟,是心。
C0501熱病先身【澀】、【倚】而熱、煩悗、干唇、口嗌,取之皮,以第一針,五十九。膚脹、口干、寒汗出,索脈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患熱病先有身體干澀、無力且熱、煩悶、唇口咽喉發(fā)干,刺在皮膚,用第一針鑱針,施熱俞五十九刺。膚脹、口干、出冷汗,尋求從血脈與心關(guān)系方向治療。治之不愈,尋求從水勝火方向治療。五行水臟,是腎。
C0601熱病嗌干、多飲、善驚、臥不能起,取之膚肉,以第六針,五十九。目眥青,索肉于脾。不得,索之木。木者,肝也。
患熱病咽喉干、多飲水、易受驚、臥床不起,刺在肌膚,用第六針員利針,施熱俞五十九刺。眼周發(fā)青,尋求從肌肉與脾之表里方向治療。治之不愈,尋求從木勝土方向治療。五行木臟,是肝。
C0701熱病面青、腦痛、手足躁,取之筋間,以第四針于【四逆】?!窘钴L】、目浸,索筋于肝。不得,索之金。金者,肺也。
患熱病面色青、腦痛、手足狂躁,刺在筋膜,用第四針鋒針治四肢躁動之異常。抽筋跛足、淚流盈眶,尋求從筋與肝之關(guān)系方向治療。治之不愈,尋求從金勝木方向治療。五行金臟,是肺。
C0801熱病數(shù)驚、【瘈、瘲】而狂,取之脈,以第四針,急瀉有余者。癲疾、毛發(fā)去,索血于心。不得,索之水。水者,腎也。
患熱病頻頻受驚、抽筋、弛縱而發(fā)狂,刺在血脈,用第四針鋒針,盡快瀉出有余熱氣。癲癇、毛發(fā)脫落,尋求從血液與心關(guān)系方向治療。治之不愈,尋求從水勝火方向治療。五行水臟,是腎。
C0901熱病身重、骨痛、耳聾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針,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嚙齒、耳青,索骨于腎。不得,索之土。土者,脾也。
患熱病身體沉重、骨痛、耳聾而嗜睡,刺在骨骼,用第四針鋒針,施熱俞五十九刺。骨病不進(jìn)食、磨牙、耳青,尋求從骨骼和腎之表里方向治療。治之不愈,尋求從土勝水方向治療。五行土臟,是脾。
C1001熱病不知所痛、耳聾、不能自收、口干、陽熱甚、陰頗有寒者,熱在髓,死不可治。
患熱病不知痛位、耳聾、四肢能伸不收、口干、體表發(fā)燙、體內(nèi)偏寒者,是熱在骨髓,死不可治。
C1101熱病頭痛、【顳颥】目瘈、脈痛、善【衄】,【厥熱病】也。取之以第三針,視有余、不足,【寒熱痔。】
患熱病頭痛、兩鬢和眼睛抽搐、兩側(cè)脈痛、易流鼻血,這是熱厥病。用第三針諟針治療,根據(jù)熱病之有余、不足,采用治寒熱痔之法。
C1201熱病體重、腸中熱,取之以第四針,【于其腧】及【下諸趾間】,索氣于【胃胳】,得氣也。
患熱病身體沉重、腸內(nèi)熱,用第四針鋒針治療,在相應(yīng)腧穴及足下各腳趾間,尋求在胃經(jīng)之絡(luò)別豐隆穴治療,而得脾氣。
C1301熱病挾臍急痛、胸脅滿,取之涌泉與陰陵泉,取以第四針,針嗌里。
患熱病肚臍兩邊劇痛、胸脅滿,刺涌泉穴與陰陵泉穴,用第四針鋒針,刺咽喉內(nèi)任脈之廉泉穴。
C1401熱病而汗且出,及脈順可汗者,取之魚際、太淵、大都、太白。瀉之則熱去,補之則汗出。汗出太甚,取【內(nèi)踝上橫脈】,以止之。
患熱病而汗將出,以及脈動正??梢园l(fā)汗法者,刺魚際穴、太淵穴、大都穴、太白穴。用瀉法就散熱,用補法就出汗。如汗出太過,刺足內(nèi)踝上三陰交穴,以止汗甚。
C1501熱病已得汗,而脈尚躁盛,此陰脈之極也,死;其得汗而脈靜者,生。
熱病已得汗出,而脈動尚還狂躁,這是陰經(jīng)熱到了極點,將死;其得汗后卻脈動寧靜者,能生。
C1601熱病者,脈尚盛躁而不得汗者,此陽脈之極也,死;脈盛躁,得汗靜者,生。
患熱病者,脈動狂躁而不得汗出者,這是陽經(jīng)熱到了極點,將死。脈動狂躁,得汗后卻脈動寧靜者,能生。
C1701熱病【不可刺者】,有九:一曰汗不出、大顴發(fā)赤、【噦】者,死;二曰泄而腹?jié)M甚者,死;三曰目不明、熱不已者,死;四曰老人、嬰兒熱而腹?jié)M者,死;五曰汗不出、嘔、下血者,死;六曰舌本爛、熱不已者,死;七曰欬而衄、汗不出、出不至足者,死;八曰髓熱者,死;九曰熱而痙者,死。腰折、瘛、疭,【齒噤、龂】也。凡此九者,不可刺也。
熱病不可用刺治者,情形有九:一是汗不出、顴部發(fā)赤、干嘔,用刺死;二是瀉泄卻腹?jié)M太過,用刺死;三是視力模糊、發(fā)熱不退,用刺死;四是老人、嬰兒發(fā)熱卻腹?jié)M,用刺死;五是汗不出、嘔、便血,用刺死;六是舌根潰爛、發(fā)熱不退,用刺死;七是咳嗽而流鼻血、汗不出、汗出不到足部,用刺死;八是骨髓熱,用刺死;九是熱而痙攣,用刺死。痙攣癥狀是指腰身反折、抽搐、弛縱、牙齒打顫、磨牙。凡此九種情形,不可用刺法治療。
C1801所謂【五十九刺】者,兩手外內(nèi)側(cè)各三,凡十二【痏】;五指間各一,凡八痏;足亦如是;頭入發(fā)一寸傍,三分各三,凡六痏;更入發(fā)三寸邊五,凡十痏;耳前后、口下者各一,項中一,凡六痏;巔上一;囟會一;【發(fā)際二】;廉泉一;風(fēng)池二;天柱二。
所謂五十九刺,是指兩手內(nèi)外兩側(cè)各三穴,共十二穴;五指之間各一穴,共八穴;兩足也是如此共八穴;頭部進(jìn)入發(fā)際一寸(2.3厘米)處兩旁,三等分處各有三穴,共六穴;更深到發(fā)際三寸處兩邊各有五穴,共十穴;耳前、耳后、口下各一穴,項內(nèi)一穴,共六穴;頭頂一穴;囟會處一穴;發(fā)際二穴;廉泉一穴;風(fēng)池二穴;天柱二穴。
公眾號:其人頌經(jīng)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