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史》完整版筆記
《中國古代文學史》完整版筆記
建安風骨 東漢末年,建安詩人直接繼承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精神,真實廣泛地反映社會現實和人民苦難,展示廣闊的時代生活畫面;抒發(fā)作家建功立業(yè)的理想壯志和積極進取精神;也流露出人生短促、壯志難酬的悲涼幽怨情緒。作品意境宏大,筆調明朗,形成雄健深沉、慷慨悲涼的風格。后人把這種建安詩歌的獨特風格稱為“建安風骨”。風指作品的思想內容,骨指作品的藝術形式。代表作家有“三曹”、“七子”、蔡琰等。
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
正始文學:正始時期,玄學興起,思想界玄學成為主流,這對魏晉時期的文人及文學都產生了直接而深遠的影響,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竹林七賢”。
竹林七賢:正始時期的隱士,指阮籍、嵇康、山濤、王戎、向秀、劉伶、阮咸。他們發(fā)言玄遠,任性放達,飲酒服藥,一進頗有名聲。七賢的政治態(tài)度和處世方式也各有不同,其中,人品和文學成就最高者是阮籍、嵇康。
太康文學:太康是西晉文學的繁榮時期,此時時局穩(wěn)定,文人們有時間和精力用于文學的創(chuàng)作和研究,又因社會小康,文人多忘乎所以,歌功頌德,故形式主義文風亦日趨嚴重,追求文學作品形式的華美,創(chuàng)作成就并不太高,文人自學地追求作品的藝術表現,所以,這一時期的文學大潮是趨于浮艷,詩尚雕琢,文崇駢儷,詞采綺麗成為詩文的普通特色。代表這種主流派風格的作家,當首推潘岳和陸機。
玄言詩:晉室南渡,士族文人沉溺享樂,意志更加消沉,以玄學自我迷醉的風氣日漸濃厚,其內容上是以談論老莊玄理為主,少數兼及佛理的表述,在表達上則是抽象玄虛,談乎寡味。幾乎無藝術性可言,東晉玄言詩人有孫綽、許詢等。 (最有代表性的作家是:劉琨、郭璞)
宮體詩:產生于梁陳時代的宮廷,多是描寫女性和宮廷享樂生活的,風格綺艷浮靡,追求形式,雕琢,格調柔弱,內容平泛,題材狹窄,把形式主義詩風推向極致。代表人物是蕭綱、蕭繹、徐陵父子等。
永明體:又稱新體詩,是從詩歌聲律高度提出的一個概念,指五言詩從聲律比較自由的古體詩走向格律嚴整的近體詩之間的過渡階段,其理論支持便是永明聲律說。出現于南朝齊永明年間。周颙在音韻上做出貢獻,對漢語語音的天然音調進行規(guī)范,沈約把這種音韻的研究成果直接運用到詩歌中,提出了自覺運用聲律來寫詩的要求 “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詩人們把聲律說自覺運用于詩歌創(chuàng)作,產生了這個新詩體。詩歌的聲律和詩句的對仗加以結合形成了“永明體”。最優(yōu)秀的“永明體”詩人是謝朓.
北地三才:北魏至北齊時期,北朝出現了幾位比較正統的詩文作家,模仿南朝詩文創(chuàng)作,雖然水平有限,難與南朝相比,但它卻標志著北朝文學開始復蘇,也邁開了南北文學融合的第一步。基中較著名的是溫子昇、邢邵、魏收。號稱北地三才。
山水詩:真正以自然山水景物為獨立的、客觀的審美和描寫對象,山水詩對自然景物的精細描繪,對永明新體詩和后世山水詩的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代表作家是‘謝靈運’。
初唐四杰:初唐四杰是王勃、楊炯、盧照鄰、駱賓王。
文章四友指繼上官儀之后,武后時代的四個宮廷詩人,即杜審言、李嶠、蘇味道、崔融
吳中四士:指張若虛、賀知章、張旭和包融。大歷十才子:指中唐大歷年間的十位詩人,即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fā)、崔峒、耿津、夏侯審,大歷初年他曾在長安參加重要唱和活動,又創(chuàng)作傾向和詩風相近。其中以錢起、盧綸、戴叔倫成就最高。大歷詩人創(chuàng)作內容較貧乏,詩風以清麗空靈、省凈纖巧為主要特色,相對盛唐,由壯闊變?yōu)榍逍?,由重氣勢變?yōu)橹仨嵨?,藝術顯得更為精工。
永州八記:柳宗元的永州八記,屬游記,寫出了山水景物中的奇妙動人之處,神形畢肖的地再現山水景色的自然美。有卓越的的藝術獨創(chuàng)性,善于抓住景物的最主要特征,又善于以動寫靜的手法與大量的比喻和擬人化的手法,他的游記,畫廊式的展現了永州的山水勝景
相關文章:
1.名人故事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