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永陵在哪個城市
清永陵在哪個城市
清永陵是愛新覺羅氏的祖陵位于遼寧撫順市新賓縣境內(nèi),陵內(nèi)安葬著清太祖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貼木爾、曾祖福滿、祖父覺昌安、父親塔克世、伯父禮敦和叔父塔察篇古。
清永陵在哪個城市
清永陵是清朝皇帝的祖陵,位于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zhèn)西北啟運山腳下,座落在呼蘭哈達(煙筒山)下,蘇克素滸畢拉(蘇子河)北岸,尼雅滿山崗(今稱啟運山)南麓。東距縣城22公里,距永陵鎮(zhèn)2公里。東南距興京故城赫圖阿拉約5公里,西距夏元行宮約3公里。
陵內(nèi)葬有努爾哈赤的六世祖猛哥帖木兒(追封肇祖原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肇祖原皇后)、曾祖福滿(追封興祖直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興祖直皇后)、祖父覺昌安(追封景祖翼皇帝)及其嫡福晉(追封景祖翼皇后)、父親塔克世(追封顯祖宣皇帝)母親喜塔拉氏(追封顯祖宣皇后)以及伯父禮敦、五叔塔察篇古等人。 始建于明萬歷二十六年(1598年);后金天聰八年(1634年)稱興京陵,清順治十六年(1659年)尊為永陵。從1682年到1829年,康熙、乾隆、嘉慶、道光等皇帝曾先后九次親來永陵祭祖。
清永陵在建筑形制、布局、造型、工藝上都有自己的建筑特點和藝術特色。1988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chǎn)名錄。
建筑特點
地理方位
清永陵主要特點是“坐北朝南、神道貫穿、居中當陽,中軸不偏?!庇懒赀x擇在啟運山南麓背風朝陽,窩風藏氣的龍脈正穴之前營造寶鼎正殿。并由正穴向南修筑一條長約1公里的筆直通道,稱“神路”,是陵寢的中軸線。也是陵寢的坐向線。享殿啟運殿就建在中軸線北端,有“居中當陽”之意。啟運門、正紅門都在軸線上坐北朝南依次排開,即有層層拱護正殿的作用又有突出中心,強化皇權的寓意。
建筑布局
左右對稱,彼此呼應,均衡布局主次分明
清永陵正門
陵寢的東配殿與西配殿、果房與膳房、肇祖碑亭與興祖碑亭、齊班房祝版房與茶膳房滌器房,東下馬碑與西下馬碑皆以中軸線為中心左、右對稱排列,均衡布局,主次分明,彼此呼應。給人以平衡、穩(wěn)定、莊重、圓滿之感。
經(jīng)緯組合,高低錯落,逐級升高,對比襯托
永陵的陵寢建筑由前至后縱橫排列,如下馬碑縱向,前宮門橫向,東西廂房縱向,四祖碑亭橫向,果膳房縱向,啟運門橫向,東西配殿縱向,啟運殿橫向。正視則一縱一橫,交替進行,經(jīng)緯組合,靈活多變。這種經(jīng)緯交錯排列給人以生動、新鮮、靈活、深邃之感。側視陵寢建筑,由前至后則呈低—高—低—高,波浪起伏形式。前宮門最低→廂房較高→四碑樓高→果膳房較低→啟運門高→配殿較低→正殿最高。這種低—高—低—高排列的建筑物輪廓線狀像起伏的波浪,并隨著地勢的逐步升高加之后面建筑依次比前面建筑高大,這起伏的波浪又呈階梯式上升曲線,勢若波濤洶涌,給人以生動、奮進、娛悅的感覺。
前朝后寢,二方一園,南北排列,三進院落
永陵最基本的陵寢形制是“前朝后寢”,及由前至后縱向排列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所謂二方一園的三進院落是指第一進院落前院是方形,第二進院落方城亦方形,第三進院落寶城是圓形。啟運殿后的寶城寶鼎是奉安帝、后尸骨的地宮寢殿稱“后寢”。或云清朝統(tǒng)治者迷信,“事死如事生”,認為皇帝死后到陰間仍然當皇帝,因此陵寢的方城,就是他們陰間的皇城,享殿就是他們在陰間上朝臨御的宮殿。而寶城內(nèi)的寶鼎地宮則是他們陰間的寢宮。只所以將方城建成方形,將寶城寶鼎建成圓形是分別象征地和天,以合“天圓地方”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