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神天吳歷史傳說
天吳是古代中國神話傳說中的水神。他人面虎身,這與吳人的狩獵生活密切相關。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天吳的傳說故事,供大家參考。
一、天吳基本介紹
吳人以狩獵為生,而“虎為百臂之王”,因此,吳人崇拜一種似虎的動物,這種古動物可能在先秦時變得稀少而絕跡了?!啊渡胶=洝吩唬禾靺?,八首八面,虎身,八足八尾,系青黃色,吐云霧,司水。說的就是這天吳是古代的一個水神,前面都是對他模樣的一個形容,是一個怪物一樣的神仙。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爫爫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二、天吳概述
天吳還應該被稱作開明獸,《誤解的澄清及對〈山海經〉的再認識》里引述過《山海經》中《西次三經》、《海內西經》及《莊子·大宗師》的文字,從這些記載可知,古人認為司掌昆侖的神就是開明獸陸吾,也就是肩吾,是一個長著九個人頭的虎身神,這個形象在漢墓中發(fā)掘出來的漢畫像石上很常見,被當作一種祥瑞之獸。 開明獸實際上就是夏王朝開國君主夏后啟的神像。夏人崇拜白虎,以“虞”(白虎)為圖騰,他們給最敬畏一位先公和一位先王都塑造成了虎形圖騰神像,一位先公就是大禹,他的圖騰神像就是《海外東經》和《大荒西經》中的“天吳”,《海外東經》說其形象是“八首人面、八足八尾,背青黃”,《大荒西經》說它是“八首人面,虎身十尾”;一位先王就是夏后啟,夏人對夏后啟甚為敬畏,把他當作神來看待,《歸藏》說他“乘飛龍以登于天”,《大荒西經》說他“上三嬪(賓)于天”,《天問》也說他曾“賓啇(帝)”,《大荒西經》還說他“珥兩青蛇,乘兩龍”,《海外西經》也說他“乘兩龍,云蓋三層,左手操翳,右手操環(huán),佩玉璜”,行為威儀與常人不同,的確帶有神的性質,所以才根據(jù)崇拜的圖騰為他制造了一個九頭虎身的神像,就是開明獸。
“開明”本來應該作“啟明”,就是夏后啟的本名,因為漢代人避景帝劉啟的諱而把“啟”改成了“開”。夏后啟是夏人的開國之君,而其時夏人諸部族還居住于昆侖增城,則夏后啟自然就是昆侖增城的執(zhí)掌者和庇護者,所以才有了開明獸陸吾鎮(zhèn)守昆侖增城的說法。究其情況,實在是和埃及的法老一樣,把自己稱為神,讓臣民頂禮膜拜,并把自己的頭像植于其崇拜的獅子身上,成為獅身人面像。而這種人獸結合、形狀怪異的圖騰神在《山海經》中十分常見,張巖先生認為:“在我國大型原始文明較早期階段,曾出現(xiàn)過一個神形由鳥獸蟲魚的形態(tài)為主向以人形為主的過渡過程”,禹、啟的圖騰神像天吳、陸吾正是這個過渡過程中的具體例證,這是人類由野蠻向文明過渡的一個重要標志。
三、天吳歷史傳說
《山海經·海外東經》載:“朝陽之谷,有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其為獸也,人面八首八足八尾,皆青黃也。”
《山海經·大荒東經》載:“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p>
在影戲《永樂王還愿》中為天將,龜蛇二將作亂,張?zhí)鞄熣埰湎陆缃捣D為天吳左手捉龜,右手捉蛇。 吳人屬于炎黃族系,最初居住在今山西、陜西一帶。人過留名,雁過留聲,吳人在這一帶留下了許多以“吳”或“虞”命名的地名,如吳山、虞山、虞城等。大約在炎黃之世,隨著炎帝族系和黃帝部族的向東擴展,吳人也被迫大規(guī)模東遷,到堯舜之世,吳人已有許多支系都遷徙到東南海濱長江三角洲一帶。這樣,吳人告別了茂密的原始森林和劍齒虎,而開始征服波濤滾滾的大海。那原來保佑子孫狩獵時多有所獲的族神“天吳”,這個時候當然就又得變成保護吳人子孫在與江湖大海打交道時平安、豐收的“水泊”了。也正因為這一微妙的變化,中國文字的那些聰明透頂?shù)膭?chuàng)造者們,有時又將吳族的吳宇,與魚掛起鉤來。在金文里,吳國的“吳”,就可通作“?”了。甚至吳字有時也活脫脫的就像一條魚。難怪衛(wèi)聚賢先生在《吳越文化論叢》中,會誤把“吳”字解釋成象魚之形,把魚當作吳人的圖騰了,實在是事出有因。
“天吳”或“天虞”就是先秦和秦漢文獻中常可見到的“虞”,也叫“騶虞”。《山海經·海內北經》這樣記載:“有珍獸,大若虎,五彩畢具,尾長于身,名曰騶吾,乘之日行千里。”可見,遠古的吳人,也是以崇拜一種叫“虞”或“騶虞”的動物得名。這種動物在名“虞”,被吳人尊為圖騰和族神后,就成為了“天吳”——偉大神圣的吳了。
水神天吳歷史傳說相關文章:
★ 上古歷史傳說
★ 北京故事歷史傳說
★ 歷史典故故事
★ 歷史小故事
★ 滄州歷史傳說
★ 風伯歷史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