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
我們總會在經歷之后學會成長,總會在成長之后學會思考,但有時候,我們真的需要一些關于成長勵志的文章,來消除成長旅途之中的消極。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篇1:在失敗和挫折中成長
人的成長是一個過程,不斷地試驗、嘗試、犯錯,一番磨礪后,最終我們會獲得智慧。你每一次信心滿懷地開始行動時,從來都沒法兒預知其結果。有時候,你大獲全勝;有時候,你幻想破滅。不論最終成功與否,這些嘗試都是極具價值的。其實,比起你認為的“成功”,那些被你看作“失敗”的經歷所能給予你的常常會更多。
如果你覺得自己理解的東西是錯誤的,或者未達成期望,那你很有可能會在你的本性和那個所謂的做了一點壞事的你之間豎起一道屏障。由于錯誤意味著過失和愧疚,當你沉浸在自責中,想起過去的事情,你就很難得到有意義的收獲。所以,當你嚴厲地評判自己時,別忘了寬恕也是很必要的。
寬恕,可以清除情感上的包袱。它分為四種:第一種,起初的原諒自己;第二種,起初的原諒他人;第三種,更進一層的原諒自己。如果是那種很嚴重的犯錯,當你做了有違自己的價值觀和道德感的事情時,你會深深地感到羞愧,你在自己的標準和你實際的行為中造出了一個裂口。在這種情況下,你必須努力原諒自己,寬恕自己做下的那些錯事。這樣,你才能縫合這個裂口,重新排列自己最好的部分。這并不意味著你必須馬上原諒自己,不去后悔,而是說,長時間沉湎在這種情緒中,對健康不利,過分地折磨自己只會在你和自己的道德標準中造出更大的缺口.
第四種,也許是最艱難的——更高級地原諒他人。生活中某些時候,你會被另一個人狠狠地冤枉或者傷害,其程度之深,以至于寬恕都幾近沒有可能。但是,懷著怨恨和報復的想法,只會讓你深陷在被害的陰影中。在這種情形下,你應該強迫自己放眼大局,這樣的話,你就能把注意力從憤怒和怨恨中轉移開來。唯有通過寬恕,你才能消除壞事的陰影,才能清理記憶中的垃圾。等你可以徹底地從這種境況中擺脫出來后,你也許就可以把這當成自己成長過程中必要的一個部分了。
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篇2:“成功”不過是很差勁的老師,我更相信“失敗”
作者:陳文茜
2015年3月,我與李開復進行對談,當時他已罹患淋巴癌第四期,他說,人生最大的轉折點與反省,不是拿了全美最Top的資訊工程博士,或者成為Google中國區(qū)總裁,而是獲知罹癌那一刻。
那一年是2013年,他才剛獲美國權威雜志頒發(fā)的“百大思想人物獎”,帶著自嘲,李開復說:“還很高興跑去美國領獎。”沒多久,2013年告訴李開復,他得到的最大獎項是:“淋巴癌,第四期”“畢生不能根絕”。
那一年,他五十三歲,離“青春”一段距離,名片上Apple、Microsoft、Google前全球副總裁、中國區(qū)總裁……沒有一項頭銜救得了他。“癌癥面前,人人平等”。
那一年他開始反省自己的人生,真正有了最深刻的“創(chuàng)新思想”:除了養(yǎng)病之外,他把大多數(shù)的時間留給家人。那個每天滑啊滑的手機,偶爾玩玩,徹底失寵,不像往日貼身攜帶。曾經一天發(fā)二十條微博,夜里回三次Email……李開復說,他曾自豪的“效率”,現(xiàn)在變身為亮晶晶的腫瘤在他的肚子里。
所以在人生中,“成功”永遠只是人生長路中的一段,而且是“相當差勁的老師”(Bill Gates語)。無論你的身份是企業(yè)家、政治人物、國際舞者、大作家,或是千萬億萬人迷的演員、創(chuàng)作歌手;失敗,會教導你一些事;成功,反而會誤導你做錯許多事。
所有舞臺的燈光在結束時都會熄滅,所有“努力”“僥幸”“機運”得來的“成功”,未嘗不是如此。我曾與十幾位在各個領域的夢想踐行者分享他們的故事,每一段他或她的故事,都是從“苦熬”開始,都是從“失敗”走來。
許芳宜剛獲得馬莎·葛蘭姆舞團錄取時,還不會英文,也不知如何打國際電話向父母報喜訊。在紐約街道她無意識地走過來,又走過去,最終站在林肯中心旁,喜極而泣。舞者以熟悉的腳趾不停地行走,交互來回,告訴自己,那么遙遠的夢想,那么大而冒險的沖動,一切竟已成真。然而她的哭泣,沒有終點。
黃皮膚及東方人的身體,使許芳宜在舞團中登上了“首席”,也登上了《紐約時報》藝術版頭條,但仍無法站上主要舞臺。她曾大哭,不服氣地問自己“為什么”,最終擦干眼淚,決定離開“庇蔭”的國際大舞團,再度冒險地與世界一流編舞家合作,單獨闖蕩國際舞臺……那個代價是:她往往一個月跳三支不同的編舞,往返飛行幾十個城市,舞臺上精準完美演出后,在深夜浸泡烏青受傷的腳趾,然后第二天天未亮,提著行李,又一個人孤單奔向機場,走向下一個舞臺。
五月天成團之前,阿信待過地下樂團,而同團馬莎的媽媽在我訪問阿信前,告訴過我兒子加入“五月天”的往事。“他們在學校時那么相信自己,興奮地唱著、演奏著……而每次我離開,想著他們可能空白的未來,轉身回家的路上,總是流著淚……”
還有……創(chuàng)立“云門舞集”,解散復又站起,林懷民始終掙扎著他的舞蹈夢;幾度人生更迭,時而被“體制逐門,時而被奉為“大師”,蔣勛更體悟“舍得”與“舍不得”;憑借勤勉細心努力攀上人生“高峰”卻遭遇癌癥,嚴長壽反而是更珍惜僅余的生命;曾經無路可走到現(xiàn)在擁有無數(shù)歌迷支撐,周杰倫始終未忘“初心”,始終“戰(zhàn)戰(zhàn)兢兢”……
這些“失敗”與“成功”的故事,讓我們深刻思考“青春”。
什么是青春?二十到三十?十五到二十五?二十至四十?依照日本文學家三島由紀夫的定義:青春就是未得到某種東西的心理狀態(tài),于是形成渴望,形成憧憬,形成可能性。盡管眼前埋伏廣袤的原野和恐懼,盡管還一無所有,但在幻想中,卻感覺自己擁有一切。
所以,青春無關年齡,有關恐懼和計算,有關安逸與逃避。因此若你才二十,已沒有了幻想,你的人生其實已經沒有了青春。若你已六十,你仍在創(chuàng)新,仍想改變擁抱新的生活方式,你還“青春”!我常常看到“不快樂的年輕人”,心疼也心憾。青春多么珍貴,一去不復返。對我而言,“最貧窮”的青春,莫過于怠慢。怠慢擁有人生最美的青春,怠慢可以闖蕩天涯的機會。
或許此刻“青春”的你正接收生命從開始萌生到穩(wěn)健成熟這期間的種種苦惱、掙扎、失望、貧窮、焦慮、怨仇和哀傷,但你也容納了它們的歡樂、得意、勝利、收獲和頌贊。生命的過程本來注定是由激越到安詳,由絢爛到平淡。一切情緒上的激蕩終會過去,一切色彩喧嘩終會消隱。如果你愛生命,你該不怕去體嘗,甚至珍惜那激越絢爛的快感。
羅曼·羅蘭有句驚人名言: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就死了”!因為人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后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的,把以前年輕時代曾經說過的,曾經做過的,曾經想過的,曾經喜歡的,一天天地重復,而且重復的方式還越來越機械,越來越荒腔走板。
在已錯過青春的人眼里,青春是無限的可能;在困守于青春、茫然憤怒的人眼里,青春是一種缺陷。人們初次品嘗青春滋味,并不知道只要抱持幻想,貧窮的滋味也是甜的,而永遠離別青春后,對青春的渴望、遺憾、追念……那個滋味,即使坐擁財富,還是苦的。
青春是一棵樹,只有愛與希望才能成為它的根,扎扎實實地扎根入土里,智慧與愉悅的枝葉,才能使你的未來人生招展,無論是面對風雨還是身處藍色天空之下。
愿你永遠青春。
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篇3:羞恥感讓你成為更加優(yōu)秀的自己
曾經我的字很丑,而且是那種“天下誰人能識君”的丑。
初中的時候,老師提名班里寫字最”狂野”的四個人,并給他們頒獎“四大草書大王”。我遺憾落選,因為老師覺得我的字已經脫離了文字的范疇,倉頡再生都無法作出評判,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鬼斧神工”。
同學們經常拿這個和我開玩笑,老師也屢次勸我改“寫”歸正。
當然,最為光火的便是我老爸,他始終認為字如其人,一個人的字跡完全可以代表他的精神氣質與生活態(tài)度。我覺得這壓根就是扯淡,他只是因為自己寫得出一手不錯的字,所以大有一種“老子英雄兒狗熊”的憤懣。
而我,卻從未因為我的字跡而感覺到絲毫不適,更談不上羞恥。甚至得益于我還過得去的文筆,作文一直被老師拿來當范文,所以我反而會在心里有點小得意:字不好怎么了,你們照樣望塵莫及。
這種狀態(tài)一直保持到高中畢業(yè)。
剛上大學那會,我決定參加學校的文學社,入社考核分為現(xiàn)場筆試和面試,現(xiàn)場筆試就是在一個小時內寫一篇五百字左右的短書評。待筆試全部完成,然后就是根據(jù)考卷提交的順序一個個進行面試,輪到我的時候,我明顯發(fā)現(xiàn)坐在正中間的一位學姐拿著我的考卷滿臉愁容,坐她旁邊的兩哥們則強壓著笑意。
當時我也略覺尷尬,還好他們很快便恢復了常態(tài),在問了一些小問題后面試便結束了,剛出門我突然想起包落在了里面,返回去的時候一推開門,我清晰的聽見那女生對她旁邊的學長打趣道:“他的字比你的還藝術哦!”
那一瞬間,這句話落在我耳里為刺耳,我假裝沒聽見,進去拿起包便往外面走。
在即將出門的一瞬間,甚覺憋屈的我又返了回去,原諒我當時就是一敏感傲嬌的沖動Boy,仍保留著高中時代的流氓匪氣。在他們的目瞪口呆中,我拿回卷子,拋下一句:“對不起,我不入了。”
回去的路上,我將整個事件在腦海里回放了一遍,最終得出一個結論:剛剛自己的行為不但幼稚而且沒品,丟了面子又失了里子。
而追朔我沖動的源頭,那便是一種以前從未有過的羞恥感。
只不過曾經自己一直置身于熟悉的環(huán)境里,面對同學的玩笑、老師的調侃、甚至父母的苛責,這種熟悉將內心的羞恥感進行了無限的遮掩與弱化,而自身還過得去的文筆在和潦草的字跡進行對比后,這種強烈的反差更加催升了我叛逆時期的滿足感與虛榮心,讓我長期沉浸在一種“以恥為榮”的思維怪圈里。
而現(xiàn)在,當自己離開了熟悉的環(huán)境,便失去了潛意識里自我蒙蔽的遮羞布,面對陌生人對自己字跡的調侃,隱匿在心底的羞恥感立馬顯露了出來。
自那次以后,我便開始有意識地去練字,并在網上買了很多字帖。每當我想偷懶或是覺得無法堅持的時候,便會回憶那天的場景,一種無法言說的羞恥感哪怕隔著漫長時光,仍能一下子戳中我敏感的神經,督促我繼續(xù)堅持。
直到現(xiàn)在,我的字跡丟在人群中,雖然仍是毫不出色,但也算的上中規(guī)中矩,至少在別人那里再也捕捉不到皺眉的表情。
曾經我在某篇文章中提到過,很多人在面對事情的時候容易走向兩個極端,要么妄自尊大,要么妄自菲薄。但在它們兩者之間,還存在一種同樣致命的思維誤區(qū),那便是由于長期缺乏適當?shù)男邜u感,所以形成一種阿Q精神般的盲目樂觀。
比如你處于一個圈子的底層,但是你卻未覺絲毫不適,更不思考如何去改變與提升自己,在圈子的底層里怡然自樂,更“恐怖”的便是有人還因此洋洋自得,給自己打上一個淡泊名利的偽標簽。
以前公司一職場前輩,在公司呆了近十年,和他同一批進入公司的人,基本都早已離開公司,踏入了更好的平臺,更有甚者自己開了公司成了老總。而現(xiàn)在公司的那些項目總負責人,都是比他晚入公司的后輩。即便我們這些剛畢業(yè)沒幾年的人,也一個個開始往上走,唯獨他一直坐著一個項目負責人的位置雷打不動。
不過他有一個“優(yōu)點”,就是面對其他人的玩笑,他都能泰然處之,和我們這些年齡小了一大截的年輕人也能打成一片,并常以淡泊名利作為口頭座右銘。
縱觀他的工作狀態(tài),下班時候按時打卡回家,再忙也從不加班。公司項目多的時候也不爭搶,甚至巴不得你們全拿走,年底別人都是至少五位數(shù)的獎金提成,他拿著三千塊錢的月薪不亦樂乎,一遇緊急狀況便需東湊西借。已過而立之年,卻仍是囊中羞澀、孑然一身。
此時再去回觀他所謂的淡泊名利,卻成了一種莫大的諷刺。功成名就后豁然放下,那叫淡泊名利,而如果這個詞語從一個一無所有、毫無建樹的人嘴里說出來,那只能是不思進取。
究其根源,就是缺少了一種羞恥感,所以才能淡定地面對周圍的流言蜚語與異樣眼光。且與曾經的我不同,他是徹底拋棄了心底的羞恥感,使得自己陷入了溫水煮青蛙的意識陷阱里,徹底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古語有云: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
就是說一個人不可以不知羞恥,不知羞恥的恥,更是無恥。而保持適當?shù)男邜u感,更能規(guī)范你的行為準則,提升你的素質修養(yǎng)。
前段時間在網絡上傳的沸沸揚揚的“地鐵鳳爪女”事件,面對全民一邊倒的指責“討伐”,當事人表示拒不認錯,因為她認為自己的行為并沒有影響到地鐵上的公共環(huán)境衛(wèi)生和公共安全。
很顯然,她為自己辯解的理由,便是以絕對的規(guī)章制度來衡量自己行為的對錯,卻忽略了在群體社會中,規(guī)章制度只是一種面向全體成員的制約手段,它具有強制性,但因為要涉及人權等諸多方面的考慮,所以同時也具有很大的局限性,這就要求我們在很多時候需要有一種自我約束。
可以這么說,絕對的規(guī)章制度可以從身體上對一個人進行制約,可那僅僅只能說明你遵守了最基本的群體秩序。自我約束能力才是最終決定一個人品行與修養(yǎng)的內在動機,而形成自我約束最好的方式便是培養(yǎng)自己的羞恥感。
因為你的內心潛伏著一種羞恥感,它會對你的個人行為時刻進行自我監(jiān)督,將你的個人修養(yǎng)提升到另一個高度。
人生路上,務必保持一種適當羞恥感。
它不一定會助你最終走向成功,但它可以增強你對目標的饑渴度,面對失敗與困境的時候也能保持更強的韌性。
它也無法瞬間提升你的學識技能,但它能夠讓你更好更舒適地生活在群體社會里,由內向外地散發(fā)出一種高貴的修養(yǎng)與情操。
而且有一點毋容置疑。
那就是相比當下,你終將成為更優(yōu)秀的自己。
以上就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成長勵志的美文3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看過“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的人還看了:
1.成長勵志哲理美文
5.意林勵志文章精選
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
上一篇:關于成長的勵志哲理美文
下一篇:關于成長的哲理短文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