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為什么離開水會死
我們從來沒在陸地上看到過一條活著的魚,魚總要待在水里才能存活,那么魚為什么離開水會死?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魚離開水會死的原因,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魚離開水會死的原因
動物的繁衍生息都離不開氧氣,陸地上的動物都是通過肺部進行氣體交換,從而獲取足夠的氧氣,得以生存。
魚類是最原始的脊椎動物,它雖然和其它動物一樣有著用來呼吸的鼻孔,但它的鼻孔卻和口腔不相通(肺魚和總鰭除外),僅僅只是單純的嗅覺器官。它真正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鰓,另外還有腸呼吸、皮膚呼吸、口腔呼吸、褶鰓呼吸、鰾呼吸等輔助呼吸的方式。
魚類外形上分為基本型(也叫流線型)、平扁型、棍棒型、側(cè)扁型。它的附肢為鰭,而鰭又由之鰭擔骨和鰭條組成。
魚類的皮膚非常薄,內(nèi)部分布著豐富的血管、神經(jīng)、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真皮深層和鱗片中含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和脂肪細胞。
所有的魚類,通過魚鱗,均可分為楯鱗、硬鱗、側(cè)線鱗三種類型。
魚類骨骼中有著發(fā)達的中軸和附肢,它們的主要功能為保護中樞神經(jīng)、感覺器官與內(nèi)臟,支持身軀的整個活動。
魚類肌肉中的橫紋肌分為體節(jié)肌和鰓節(jié)肌,且整個軀干部肌肉安節(jié)排列呈弓形。
由于魚類的呼吸器官是鰓,而水的密度大于空氣,因此,只有在水中,魚的鰓片、鰓絲和鰓小片才能得以完全張開。通過擴大鰓和水的接觸面積,從而增加攝取水中溶解氧的機會。魚依靠口和鰓的交替運動,不斷進行吞水、排水,水流經(jīng)過鰓時,便在鰓小片的毛細血管中完成氣體交換。
魚類的以上特征,均為它在水中的生活造就了先天條件。
如果將魚兒放置于地面,會出現(xiàn)什么情況呢?
魚兒一旦離開了水,它的鰓片、鰓絲和鰓小片就會黏糊糊的貼合在一起,它只能依靠鰓的外表和空氣接觸,從而獲取空氣中的氧氣,而這些微量的氧氣遠遠不足以支撐魚兒的生存。同時,魚兒的“鰓式呼吸法”所吸收的是溶于水中的氧,一旦離開了水,鰓片表面的水分很快便被蒸發(fā)掉,此時,魚兒就失去了攝取氧氣的能力。
并非所有的魚類都無法離開水,比如肺魚。
肺魚,就像它的名字一樣有著一個結構類似于肺的鰾。對于絕大部分魚類而言,鰾是用來幫助魚兒在水中上沉下浮,維持軀體平衡的。而對于肺魚而言,它的鰾卻有著神奇的功能,因為它不但可以用來平衡身體,還可以將它當作肺來使用,所以它的鰾也被稱之為“原始肺”。也就是說,肺魚除了用鰓呼吸外,也能通過“原始肺”進行呼吸,而且,它在離開水之后,能存活很長一段時間。
魚類雖然是最原始的脊椎動物,但它卻是由低級無脊椎動物文昌魚進化而來,它們的祖先從最初便生活在水里。
魚類的起源也很早,真正的魚類最早出現(xiàn)在三億余年前,而那個時候人類還沒有出現(xiàn)。
為什么魚死了還會動
脊椎動物都有的神經(jīng)反射弧。魚死了還會動是對刺激的應激反應而已。
魚確實是死了,大腦的高級活動已經(jīng)停止。但由于機體的死亡是需要一段時間的,所以撒鹽后,神經(jīng)反射弧就表現(xiàn)為肌肉痙攣的抽搐。日常生活中也能經(jīng)常見到人類的反射弧應激反應。比如手指觸到燙的東西,馬上會有縮手的反應,但這并不是大腦指揮的。而是脊髓反射弧的應激反應。有種情況可以證明這種應激反應不是受大腦控制的。比如你端了一碗特別燙的燙,手被燙到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縮手,然后大腦會做出反應:不可以縮手,縮手會打翻碗,于是正在縮回的手被命令停止。然后這個被燙到的手一哆嗦停住,熱湯被晃出來不少,手燙的夠嗆。上面假設的這個狀況,可以證明縮手的反應不是大腦控制的。
同樣,已經(jīng)死亡的魚,沒有了大腦的高級思維活動,但反射弧仍然存在,你放鹽刺激它,它就表現(xiàn)出肌肉痙攣的抽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