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2021過年征文
春節(jié)對于每一個國人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在小朋友眼里,它是漫天的煙火和飄香四溢的滿桌美味;在大人們眼里,春節(jié)還是一年里對遠道而來至親好友的殷切期盼。今天小編整理了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2021過年征文五篇供大家參考,一起來看看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征文1
百節(jié)年為首 ,民以食為天,年的味道必定是美食的味道。大年三十,我和父母早早地來到奶奶家,為過年做準備。大人們分工明確:打掃屋子、貼福字和春聯(lián)、備菜……我們小孩子則穿梭于各個房間,嬉笑打鬧。隨著一聲“噼里啪啦”,屋子里頓時充滿了香味,我們被香味吸引,雙腳也似乎被那香味勾住。來到廚房,看著一個個裹上金色外衣的小面團從鍋里,被撈到盤中,我的心立馬興奮起來。我用臟兮兮的小手挑了個稍大的丸子放到嘴里,一口咬下去,“咔嚓”一聲響,一股熱氣在嘴里散發(fā),香氣四溢。誰能抵擋住這美味香甜,不一會兒,盤子里的丸子便消失大半。沒等中午開飯,我們這些孩子早已吃飽,心滿意足地離開廚房。午飯是炸貨薈萃:丸子、藕合、帶魚、湖蝦……酥脆的外皮裹著嫩滑的肉,唇齒留香。
夜幕降臨,鞭炮聲此起彼伏,家家戶戶亮起了燈。除夕夜,我們圍坐在桌前,品嘗著雞鴨魚肉,訴說著這一年的酸甜苦辣,這一刻,家才有了家的味道。然而,再豐盛的菜肴,也抵不過一盤熱氣騰騰的水餃。吃完年夜飯,大人們會以最快的速度打掃“戰(zhàn)場”,取而代之的是面團和餡。一大塊面團在三四雙靈巧的手中,變成了一個個可愛又美味的餃子。我也會拿著面團學著母親的樣子,煞有介事地包餃子,然而成品卻是癱坐著,“垂頭喪氣”地根本站不起來。奶奶會挑一個餃子,在里面放入硬幣,誰吃到這個“幸運”餃子,便寓意著來年會有好運氣。
大年初一,餃子會在鞭炮聲中下鍋,第一盤餃子是要放在供桌上,讓祖先吃的。我眼巴巴地看著這一個個“小白船”從鍋底漂上來,靜靜地躺在盤子里。餃子配上翡翠色的臘八蒜,吃到嘴里的每一口都是幸福的醇厚。奶奶說,初一的餃子是不能全部吃光的,得留一兩個,意味著新的一年有余糧。我的心思全部放到了那個有硬幣的餃子中,為了吃到它,會多吃幾碗。直到大伯發(fā)出一聲驚呼,把硬幣放到桌上,我才遺憾地放下手中的筷子,摸摸圓圓的肚子,暗自期待明年初一的到來。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征文2
不知不覺又要進入春節(jié)模式了,每年我們都在說:過年沒有小時候有趣了!可我們找尋的年味是什么?是新衣?是年夜飯?是拍一張全家福?還是一件渴望已久的玩具?
記憶中的年味,是掛在老房子墻上那本厚厚的黃歷,喜慶吉祥的大紅封面,白底黑字的每一頁除了載有農(nóng)歷月、日和農(nóng)時節(jié)氣外,還寫滿了“今日宜忌、吉神兇煞”等,撕一張少一張。而除夕那一頁早早就被心急的我做上記號,每天數(shù)著日頭盼著過年。隨著時間的推移,心情愈加迫切,新年便在撕去的一張張老黃歷中,越來越近。
記憶中的年味,是年三十全家齊上陣,母親負責用面和水熬漿糊,一個小盆,一根筷子,在煤球爐上細火慢熬,邊熬邊攪,熬好的漿糊會散發(fā)一股酸酸的氣味,饞嘴的我總有忍不住嘗一口的念頭,結(jié)果自然是被母親及時制止。刷漿糊要用一個高粱穗扎成的刷帚,沾上粘稠的漿糊往門框上刷,哥哥個子最高,負責貼春聯(lián),父親則指揮哪一副春聯(lián)該貼到哪個門上,我負責看高低,“左邊低了,右邊再高點……”貼春聯(lián)的過程總是充滿了歡聲笑語。
記憶中的年味,不是除夕家宴上的大魚大肉、山珍海味,而是一盆普通的涼拌什錦菜。每年,母親都會為了年夜飯前前后后忙活好幾天,殺雞宰魚,蒸饃饃、剁肉餡、煎蛋餃…… 最后,在除夕當天,所有的食材都準備妥當,父親就開始拌什錦菜,菠菜、粉絲在開水中燙熟,雞蛋液在鍋中煎成薄薄的一層,各種食材切碎后拌勻,上桌時配上一碗飄著紅辣椒油的調(diào)料汁,一紅、一綠、一黃,讓人瞬間胃口大開。
記憶中的年味,還是老房道中放鞭炮點焰火時,四處飄散的硫磺味。那時物資還不怎么豐富,父母收入也不高,過年家里除了年三十的“封門炮”初一的“開門炮”初三的“送年炮”外,沒有多余的鞭炮給孩子玩。我便“自力更生”,一大早起來,就去撿別人家沒放響的鞭炮殘余,房道里的孩子多,我們總愛比誰撿的最多。眼巴巴地望著別人家放完鞭炮后,我生怕?lián)焱砹?,被別的小孩搶先,趕快蹲下,把沒有放響的鞭炮一個一個地撿起來,然后再拿著點燃的香燃放。過年那幾天,礦區(qū)家屬區(qū)的每一條街巷都是讓我兩眼發(fā)光的藏寶地,也是我從不曾忘卻的歡樂場。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富足,過年的方式也變得更豐富多彩??刹恢獜暮螘r起,那些曾觸動我全部感官的年味,漸漸消失了,就像記憶中的老房子,成了再也回不去的地方。
尋找年味,成了很多人想做、在做、卻難以如愿的事情。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他鄉(xiāng)到故鄉(xiāng),我們尋尋覓覓,四處游蕩,即使看到了瑰麗璀璨的煙花,漫天飛舞的爆竹,卻總感覺少點什么。
記憶中的年味,雖然已經(jīng)消逝在歷史長河中,可兒時的童真和一家人和和睦睦的親情,卻深深地刻在我的腦海中,從未消失,反而愈發(fā)清晰。或許,那份年味就是家人圍坐的團圓熱鬧!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征文3
如果要用一個詞提起“年”的話題,那一定是“味道”。
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富有還是貧窮,無論年長還是年幼,過年今古未變的就是講究“年的味道”。
聽父輩說,他們年輕的時候,過年垂涎欲滴的味道就是白面饃饃和紅燒肉的香味。
豬肉是他們那個年代最重要的葷菜。無論平時生活多艱辛,口袋里的錢再少,大人們在過年都是要多少買點豬肉見見葷的。瘦肉可以做肉丸子,包餃子,炒菜;肥肉則可以熬成豬油或煉成油渣當成小零食吃那叫一個香;若是能買些骨頭更好,可以燉一大鍋骨頭湯再配點蔬菜放點馓子辣子那叫一個爽。肉皮當然不能浪費,炸得酥酥的夾饃饃吃或用來做皮凍吃,都是很好的。而有紅燒肉和白面饃饃吃的年夜飯則是父輩們最難忘的。
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兒時過年的餐桌上就已經(jīng)很豐盛了。到了年三十,一家老小團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桌上擺滿琳瑯滿目的食物,什么雞、魚、肉、蛋、火燒黃鱔,什么牛肉燉土豆、水果、蘿卜、青菜樣樣有。年夜飯中最重要的是要有魚,它預示著年年有余。記憶中總會有那么一大盤紅燒魚放在桌子中間,魚頭是一定要對著長輩的,濃濃的湯汁,飄香的魚肉常常讓我們小孩子情不自禁地伸手去夾。這時大人們劃拳喝酒,小孩子們喝著飲料,圍著桌子東吃一口菜西喝一口湯,開開心心地說著笑著鬧騰著。天剛黑,鞭炮聲便會響個不停,在除夕夜的十二點左右,人們會用放鞭炮來祈禱新的一年紅紅火火,而這一夜注定是無眠的。
大年初一餃子永遠是餐桌上最重要的角色?!笆娣贿^躺著,好吃不過餃子?!憋溩拥拿牢读顑簳r的我是百吃不厭。
記得那時奶奶包的餃子餡是水芹菜和豬肉餡的。豬肉的肥而不膩與水芹菜的鮮嫩多汁融合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餃子皮必須要用死面的,搟面皮則講究中間厚,邊上薄。年少的我總是驚嘆奶奶搟餃子皮和包餃子的速度,熱氣騰騰的餃子加上奶奶特制的山東辣醬,會讓你整個人胃口大開。每當吃完餃子,奶奶總要讓我們喝上一碗煮的餃子湯,說是面湯好消化,每每喝完湯,我們都會感到全身上下熱乎乎的。
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如今,年夜飯上的大魚大肉越來越少、綠色蔬菜和各色瓜果越來越多;高油高鹽越來越少,低脂低糖越來越多;喝酒大醉的越來越少,品茶聊天的越來越多;人們過去只為“食香”,只為“錢愁”;如今只為質(zhì)量、只為健康。
記不清哪位作家說過:“年味”,并不是物質(zhì)的豐盛,而應該是文化的豐盛。也就是說社會在進步,“年味”自然也應該與時俱進。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中我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慢慢感覺到好像年味變了,其實,變的不過是方式,不變的是過年的內(nèi)涵:記憶中我們的拜年是作揖磕頭說祝福,現(xiàn)在則是在手機上動動手指發(fā)祝福;記憶中的壓歲錢是必須向長輩磕頭才能獲得,而現(xiàn)在兒子和外甥在手機上爭搶紅包不亦快哉;記憶中的年夜飯是長輩們老早就一樣一樣地準備好,而現(xiàn)在到飯店提前定制就可以事半功倍,還能省去洗碗刷盤子的時間,解放雙手的辛勞;記憶中的過年是走親訪友閑嘮嗑,而現(xiàn)在則是說走就走全家游……
三代人之差,也就是四五十年,其變化最大的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我說“味道”有變,不僅僅是感嘆生活好了。我采拾這些零星記憶,是想說,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生活在變好,但是人們對美好的追求也在不斷地調(diào)高,我們在欣慰人民群眾享受發(fā)展成果的同時,也應該為他們追求“年味”的更健康、更濃厚、更有文化品位而點贊。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征文4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同樣也是充滿大愛和關懷的一年,全國人民攜手奮進。春節(jié),一個綿延數(shù)千年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代表著舊的結(jié)束新的開始,對中國人而言,它有著特殊的意義和祝愿,同樣記憶中那些過年才有的味道也在我們的回憶和憧憬中不斷輪回。
無論過去還是現(xiàn)在,無論富有還是貧窮,無論年長還是年幼,過年今古未變的就是講究“年的味道”。聽父輩說,他們年輕的時候,過年垂涎欲滴的味道就是白面饅頭和紅燒肉的香味,平常家里窮,尤其農(nóng)村的孩子基本都是粗糧和咸菜,豬肉是他們那個年代最重要的葷菜。無論平時生活多艱辛,口袋里的錢再少,大人們在過年都是要多少買點豬肉見見葷的。
我的家鄉(xiāng)是江蘇徐州市里的一個小縣城,父母都是普通的農(nóng)民,我小的時候他們便去縣城里打工,記得每年快過年的時候,才能看到他們。在我的記憶中,我們兒時過年的餐桌上就已經(jīng)很豐盛了。到了年三十,一家老小團聚在一起吃個團圓飯。桌上擺滿琳瑯滿目的食物,很多食物都是就地取材,因為是農(nóng)村,自家都養(yǎng)了雞鴨,集市上買一些豬牛羊肉,做上一桌子菜。記憶中總會有那么一大盤紅燒魚放在桌子中間,魚頭是一定要對著長輩的,濃濃的湯汁,飄香的魚肉常常讓我們小孩子情不自禁地伸手去夾。這時大人們劃拳喝酒,小孩子們喝著飲料,圍著桌子東吃一口菜西喝一口湯,開開心心地說著笑著鬧騰著。天剛黑,五顏六色各種煙花在漆黑的天空中不斷閃爍,老人、孩子玩得不亦樂乎。吃完團圓飯后,一家人圍在一起看春晚,其樂融融。
到了初一,總會吃餃子,我們一大家十來口人,奶奶起個大早開始和面拌餡,早上吃素餡,中午肉餡,素餡一般韭菜雞蛋豆腐,餃子餡是水芹菜和豬肉餡的。豬肉的肥而不膩與水芹菜的鮮嫩多汁融合在一起,別有一番風味。餃子皮必須要用死面的,男的搟皮,女的包餡,奶奶在土灶上燒起滿滿一大鍋水,滿滿一屋子熱氣。餃子蘸上醋、香油、大蒜拌起來的調(diào)味料,會讓整個人胃口大開。每當吃完餃子,奶奶總要讓我們喝上一碗煮的餃子湯,說是面湯好消化。喝完湯,我們都會感到全身上下熱乎乎的。當然也少不了各種腌肉,我們那最出名的就是香腸,無論誰家都會在門口掛上幾斤香腸,在陽光照射下香腸里的水分會不斷蒸發(fā),肉變得更加緊實有嚼勁,再用蒸籠蒸熟切片,咸香四溢,越嚼越香。除此之外,還有各種瓜果蜜餞、桃酥點心、干果堅果,在閑暇聊天之時細細品味……
每年過年都是爺爺奶奶最開心的時候,他們都是經(jīng)歷過窮日子的人,在土地上默默耕耘了一輩子,最大的念想也就是子孫能夠幸福安康,忙碌了一年的孩子們圍在父母身邊,對于年邁的老人來說,比什么都讓人開心。
時光飛逝,不知不覺中我們度過了一年又一年,慢慢感覺到好像年味變了。其實,細想起來,變的不過是方式,不變的是過年的內(nèi)涵:記憶中我們的拜年是作揖磕頭說祝福,現(xiàn)在則是在手機上動動手指發(fā)祝福;記憶中的壓歲錢是必須向長輩磕頭才能獲得,而現(xiàn)在孩子們在手機上爭搶紅包不亦快哉;記憶中的年夜飯是長輩們老早就一樣一樣地準備好,而現(xiàn)在到飯店提前定制就可以事半功倍,還能省去洗碗刷盤子的時間,解放雙手的辛勞;記憶中的過年是走親訪友閑嘮嗑,而現(xiàn)在則是說走就走全家游……
三代人之差,也就是四五十年,其變化最大的也就是改革開放以來的40多年,從爺爺奶奶輩的年味,到父母輩的年味,以及我們這一代的年味,無論是物質(zhì)生活還是精神生活,每一代人的生活都在發(fā)生巨變。我采拾這些零星記憶,是想說,時代在發(fā)展,社會在進步,生活在變好,但是人們對美好的追求也在不斷地提高,我們在欣慰人民群眾享受發(fā)展成果的同時,也應該為他們追求更健康、更濃厚、更有文化品位的“年味”而點贊。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征文5
臘八一過,年的腳步就越來越近了。年的奇妙之處就在于,它是視覺、味覺上的盛宴,底色是濃烈的中國紅,氛圍是暖暖的喜悅,一旦置身其中,被那歡快的氣氛包裹,就會不由自主隨著一聲聲由輕及重、由疏及密的鼓點聲,雀躍起來,不自覺卷進忙年的氛圍之中。
陳丹青曾經(jīng)說過,小時候的大歡喜大驚訝,其實最珍貴。我想,過年,就是小時候的我們最大的歡喜了吧。兒時的年,是由一個個關鍵詞組成的,極具儀式感。從年貨的準備,到迎年的掃塵、理發(fā)、洗澡、準備新衣、紅包,等等。每一個步驟都彷佛在有力地宣告:近了,近了,新年的鐘聲即將敲響。于是,我們家的年,也進入了倒計時。
在又一次清點備好的菜肴后,我和媽媽會坐在一起,擬定宴客的菜單。媽媽說,我記錄。涼菜,炒菜,燉菜,鮮湯,甜湯,一道道菜肴,各式的面點,隨著她的講述,浮現(xiàn)在紙上。然后,我們開始一遍遍商討,絞盡腦汁地為菜單增添些新意和巧思。那些年,除了家家都準備的臘味、面圓子、四喜圓子之外,熏魚、珍珠圓子、涼拌八珍、蜜汁豆干,這些我至今仍垂涎三尺的佳肴,逐次地增添在我們家的菜單上,出現(xiàn)在那張圓圓的大桌上,贏得親朋們一次次的交口稱贊。每當此時,已十分疲憊的媽媽,便自豪地笑了,那笑聲夾雜在滿屋的歡聲笑語里,分明就是對年的最動聽的贊歌,升騰著幸福生活的滿足和歡暢。
我們準備菜單的時候,爸爸坐在他的畫案前,練字。他寫的是春聯(lián)。不用看對聯(lián)書,只一凝神,筆下就依次出現(xiàn)一個個字,匯聚成一副副春聯(lián)。爸爸一遍遍地寫著,已經(jīng)練得極熟了,就在筆端似的,信手就拈來了。到了年二十八,爸爸帶著哥哥,開始疊紙,裁紙。然后揮毫潑墨。先寫春聯(lián),爸爸寫的不僅是我們自家所需的,那些年,我們家族里,幾乎所有人家里,都張貼著他寫的春聯(lián)。之后,爸爸還要寫一個個大小不一的“?!弊帧Mt紙上爸爸書寫的各種字體的春聯(lián)和“?!?,有一種溫暖親切的感覺,好像新年一點點的鮮活起來;那濃郁的墨香似新年的氣息一般,充斥鼻端,縈繞在家家戶戶對年呼之欲出的渴盼里。
貼完春聯(lián),哥哥就忙活起過年用的掛鞭。那大大的一盤鞭炮,要擺放在一根竹竿上,在新舊更替之時,隨著新年的鐘聲,用喧天巨響迎春納福,昭示著團圓的喜悅和對生活的美好祝愿。比起鞭炮,我更喜歡煙花。所以,我常常一邊捂緊耳朵,一邊盼著鞭炮快點放完,因為接下來的視覺盛宴更令我期待。當夜幕被焰火點亮,正應了那句火樹銀花不夜天。滿天綻放的煙花,璀璨絢麗,令我目不暇接,于是,也就在那極美的一瞬,年,具象成一方中國印,完整端方地烙在了我的心上。
而現(xiàn)在的我,對年的執(zhí)念便投射在美食上了。美食就是這么神奇,能給予我們精神上的慰藉。于是,香腸,臘肉,咸魚,鴨腿,圓子,緊鑼密鼓地備齊后,松了一口氣,自認為萬事俱備矣。不料,老公卻提出異議,他說沒有了他們家鄉(xiāng)藕圓子的年,就不算是圓滿的年。我則力薦淮南的面圓子和四喜圓子,認為這兩者的美味足以抵消他心中的缺憾,但是我們的爭執(zhí)似乎無果。我們都對自己家鄉(xiāng)的美食,或者說對自己兒時味覺上的記憶,堅定地捍衛(wèi)著。冷靜之后,我想我們捍衛(wèi)的或許不是某一種美食,而是那些我們記憶深處最珍貴的快樂。那也是對家鄉(xiāng)、對自己的根的堅守和執(zhí)著。
一念即此,我們就和解了。我開始向媽媽求助,讓她嘗試著做那種純素的藕圓子,因為那里寄托著一位無法歸鄉(xiāng)的游子,內(nèi)心深處的缺憾和鄉(xiāng)愁。
或許,我們的身上都或多或少的,烙著專屬于自己的年的印記,這印記化作一聲聲鼓點,隨著年的臨近,不斷激蕩在耳邊、在心底……
過年中國人的集體記憶2021過年征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