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yōu)美的記敘文:烤火的溫暖記憶
已經(jīng)霜降過后了,這個城市里以勒杜鵑為首的各種花兒依然開得鮮艷熱烈,恍惚間忘記季節(jié)的輪換。而在我遙遠(yuǎn)的故鄉(xiāng),這個時候,早晨起床就可以看見布瓦上,柴垛上,草屑上.....都積了薄薄的一層白色的霜,洗臉洗衣服已經(jīng)不敢直接用堰塘里的冷水了,放進(jìn)去就有點刺骨的冰涼,拿出來有僵僵的不靈活的感覺。等到中午太陽出來的時候,一切似乎才活過來樣恢復(fù)靈性。山里因為山高林密,日照時間短,下午四五點鐘太陽一落下山,空氣馬上就變得生冷生冷的讓人不舒服。
山里最多的資源就是柴禾多。應(yīng)對晝短夜長的冬日,山里人家都會燒火垅。
勤勞的人家一般早早就準(zhǔn)備了一些耐燒的樹蔸子,曬得干干的堆在墻角。燒火垅的場地也很簡陋,找一個閑置避風(fēng)的房間,靠墻位置用幾塊方正的磚頭或者石塊三面圍一圈出來。因為場地開闊,所以對燒的柴禾就沒有灶里要求的那么講究,因此丑陋的棍子,奇形怪狀的樹根都是燒火垅的材料。
記得那還沒有通照明電的八十年代初期,每逢冬日,太陽落山后,家家都忙著把火垅點燃,大人們收拾好一天的活計,終于肯聚一起圍著燒得旺旺的火垅邊烤火邊敘家常,兒時沒有電影電視故事書,只盼著天黑下來,爸爸停止一天的勞作,陪我們邊烤火邊開始從“從前....”開始講起的故事,什么雨漏,老大老二,財主....爸爸的腦袋里好像裝了講不完的故事,他繪聲繪色的講,我們津津有味的聽,媽媽就在昏黃的煤油燈下縫衣服納鞋底,一家人其樂融融,完全忘記了貧苦生活的困頓。
有時候,晚上懶得做飯,就著火垅里的熱炭,把剩飯菜一起混在暖鍋里煮煮,再烤上幾個媽媽做的發(fā)面饃饃,那香味啊,甚至比過年堆在嘴邊吃的大魚大肉美味得多。記憶里父母那么年輕,我們小孩子又是那么容易滿足,幸福的味道像那紅紅的火焰樣映在心底。
略大一點的記憶。因高血壓偏癱的奶奶與我們生活在一起,古稀之年的奶奶苦了一輩子,半身不遂的病況更是時時折磨著她,生活幾乎不能自理,走路也是靠一根拐杖支撐著顫顫巍巍的挪動。那時候,家大口闊,日子過的緊緊巴巴,一年到頭,只能過年才有機(jī)會吃上新鮮豬肉。但爸爸心疼奶奶,趕集的時候就會買一兩斤五花肉回來,洗洗放在土罐里,晚上烤火時順便就放在火堆旁邊燉著,隨著熱氣冒上來的鮮香味引誘得我們這些孩子一口口的咽口水。只燉到落口即化的程度,爸爸盛上滿滿一碗讓奶奶連湯帶水吃下,慈祥善良的奶奶推讓半天,非要夾幾塊給我們這些孫子吃時,爸爸總是呵斥我們:小孩子的日子還長著呢,以后要吃多少好東西啊。奶奶年齡大了,能吃一點是一點。艱難歲月里,爸爸對母親的孝順深深的影響著我們這些子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所以成家后,我們都牢記不僅要孝順自己的父母,對先生家的父母也要一樣的盡子女的責(zé)任義務(wù)之孝道。
灣子那頭的黃奶奶應(yīng)該是最早的空巢老人,女兒嫁去了別處,唯一的兒子常年在外工作也不回家。白天她忙忙碌碌一刻不停,時間倒好打發(fā),漫漫長夜,孤身一人,睡早了渾身疼,晚睡吧又沒個人說話,所以每當(dāng)天黑下來,她就收拾好家務(wù)來我家烤火,跟奶奶聊聊家常,我們一家也不拿她當(dāng)外人,有什么好吃的就一起分享??镜孟闾鸬募t薯啊,板栗啊,從熱烘烘的炭灰里刨出來,那些透著童年味道的香味至今記憶猶新。黃奶奶一直念叨爸爸是好心腸的孩子,有時候也帶點好吃的來給我們這些孩子,兩家鄰居像親戚一樣淳樸真誠的相處著只到老人家去世。
天寒地凍的冬天對于一年忙到頭的農(nóng)民來說,可謂是個悠閑的長假。沒有雙搶的緊張忙碌了,地里的糧食基本上也收歸到倉,草木枯萎,牛羊也不用趕山上放,菜蔬因為天冷,長得緩慢也沒有蟲害。遇到雨天,火垅就燒一整天,家家屋頂一天到晚都炊煙裊裊,走進(jìn)任何一間屋子,迎接你的都是暖烘烘的熱氣和主人好客的招呼,泡一杯熱茶就著炒蠶豆,大家一起圍著火垅天南海北的聊著家常,簡直就是神仙的日子。所以老輩人都說“沒有火垅坐著就沒有主似的空”。因此冬天的寒冷總是與火垅連接在一起,它溫暖著兒時沒有多少色彩的記憶。
那些窮日子,山里人最大的優(yōu)越就是柴禾多。所以我們的冬天肆無忌憚的燒那么費柴的火垅。而那些生活在畈上的親戚眼都紅了,他們做飯用的最好的柴禾就是棉柴(棉花桿),哪來的硬柴燒火烤?所以,那個時候,只要有點關(guān)系的人都會扯個山里的親戚來往,目的就是時不時可以要求山里的親戚把燒過后的炭木用壇子密閉的方式(變成類似黑炭的枯赤)收集起來送給他們,冬天實在太冷時用來裝烘兜用。這不花錢的黑枯赤是他們最好的冬天避寒武器。
漫長的冬天蹣跚的過去了,那些留在記憶里的溫暖甜香卻從不曾遠(yuǎn)走。雖然在這個四季如春的城市里,與柴火的偶遇都是不可能的事情了,但我依然心心念念的牽掛著那些飽含父母親人冷暖的火垅。
【本文作者:章克慧(微信公眾號:隨州文藝)】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