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殘游記》讀書感悟作文范文10篇(2)
《老殘游記》讀書感悟范文六
無意中翻看《老殘游記》,不想竟被吸引住了。
該書說的是一個江湖郎中鐵補殘云游四方的故事,從地上游至地府,一路記載了老殘同志的所見、所聞、所思。該書長于描寫,給我印象最深的有以下幾個地方。一是寫小玉說書,細節(jié)描寫活靈活現(xiàn),通過層層烘托的手法,引人入勝。二是對趵突泉、泰山的描述,猶如親臨其境,讓人有種特別想去當(dāng)?shù)赜螝v的沖動。三是對心理的描寫,特別是寫逸云傾慕三爺那段,把小女生陷入戀愛的心理刻畫得細致入微。四是書中講的3個新女性形象讓人印象深刻。2個具有林下之風(fēng)的奇女子玙姑和逸云,均是出世得大道者,猶如云中仙子。即便稍遜一個層次的環(huán)翠,也能從接觸的“體面人”分析出人生百態(tài),不能不叫人佩服。
該書名為游記,確實恰如其分。老殘同志生性豁達,又關(guān)心疾苦,所以興之所至,筆則隨至,以至于整本書我感覺沒有一個明確的主題。魯迅先生將其稱為評為晚清四大“譴責(zé)小說”之一,教科書上說它敢于直斥清官誤國、清官害民,揭露了清官的昏庸比貪官更甚。這么說當(dāng)然沒錯,但我總覺得書中對清官、酷吏和不諳世故讀書人的危害揭露太過直接,讓人看著不過癮。倒是書中只露過一次面的白太守,既有能力,又對官場的人情世故洞徹通透,令人印象深刻。
結(jié)合作者劉鶚的經(jīng)歷來看,我認為這本書是因他仕途不順,借以抒懷寄志更準確些。正是由于作者仕途不順,他創(chuàng)造出老殘這么一個游離于官場之外,而又能對官場有所影響的理想人物。又由老殘的所見所聞,描繪出理想的官員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劉鶚在自序中也說了:“吾人生今之時,有身世之感情,有家國之感情,有社會之感情,有種教之感情。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此鴻都百煉生所以有《老殘游記》之作也。”這本書正是抒發(fā)了他對人生、家國、社會、宗教的種.種感觸和情懷。
說老殘是理想人物,是因為現(xiàn)實中這種人物基本是不可能存在的。因為老殘的一席話,張宮保想納為幕僚,各級官員對他大開方便之門。我覺得,敢說和會做之間差了好遠,僅僅是因為會說、善說就一路暢通,好像還差了點什么。書中對老殘前半生的經(jīng)歷沒有說明,他的名聲從何而來,各方官員為何對他尊崇有加,我們不得而知。有句俗話說,光看見賊吃肉,沒看見賊挨打。不能因為他的后半生如此風(fēng)光,就認為這是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摹R?,官場有官場的?guī)則,說白了,當(dāng)官也是一種技術(shù)活。沒有一定的行政訓(xùn)練,直接走上官場,那是要鬧笑話的。光緒見過康有為一次,就覺得此人不可當(dāng)大官,只給了一個象征性的官位就是這個道理。而且,幕僚之所以為幕僚,是居于輔助地位的,而不可能反客為主。即便能發(fā)揮作用,那也是狐假虎威罷了,何況,老殘同志還辭去幕僚不做呢。
理想的官員,我推崇書中的白太守。有能力、懂官場。做官,首先要懂官場,這樣才能長遠,才能發(fā)揮自身的抱負和能力。只有理想而不顧官場規(guī)則,是不可能做大事的。其次,我覺得作者所反對官僚習(xí)氣的反面,也應(yīng)該是他心目中理想官員的范本。有這么幾點,一是有德。做官先做人,為官先修德。否則就如書中所說:“無才的要做官很不要緊,正壞在有才的要做官。”“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殘,宰天下則天下死!”二是清廉且通世故。這二者是放在一起的,否則只知清廉不通世故,就如書中的剛弼,成為酷吏了。三是通世情,曉情勢。當(dāng)官得愛民,把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當(dāng)官不能抱著書本吃飯,不能固守老經(jīng)驗,得順應(yīng)形勢發(fā)展,根據(jù)情況的變化作出決策,否則正如書中所說:“只因但會讀書,不諳世故,舉手動足便錯。孟子所以說:‘盡信書,則不如無書。’豈但河工為然?天下大事,壞于奸臣者十之三四;壞于不通世故之君子者,倒有十分之六七也!”
《老殘游記》讀書感悟范文七
毋庸置疑,清官者,名垂千古、流芳百世,皆因人們擁戴清官、熱愛清官。黑臉的包龍圖,在中國人的心目中,始終是一片懲奷除惡的“大青天”。奷臣者,遭人唾罵,遺臭萬年,皆因人們憎恨奷臣、厭惡奷臣。殘害忠良的秦檜,在中國人的心目中,永遠是跪在岳飛墓前的(前些時候,看到網(wǎng)上傳言,秦檜在家鄉(xiāng)已站起來了,現(xiàn)在的社會價值取向真得讓人迷惘和心寒)。
劉鶚的《老殘游記》中寫了二個清官,讀后,卻讓人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
第一個“清官”是玉賢。該人是因為“辦強盜辦的好”而“補曹州府”(見第三回)。他辦強盜究竟辦得怎么樣好呢?書中寫道:“不到一年竟有路不拾遺的景象?!?/p>
在《資治通鑒》中有一個描寫李世民的故事,也說到“路不拾遺”。故事名稱是《上與群臣論止盜》,發(fā)生在唐太宗李世民的“貞觀之治”年代,經(jīng)過是這樣的:
上(指李世民)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曬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朕當(dāng)去奢省費,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shù)年之后,海內(nèi)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貞觀之治”時代,李世民是否真得做到路不拾遺了,我們姑且不論。但是,李世民對“止盜”采用“疏”的方法,讓百姓富起來,“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李世民的觀點顯然是合乎情理的,只是聽起來太過于理想化而已?!案F人”是任何社會都希望消失的,又是任何社會都難以有效消失的。即便歷史發(fā)展到現(xiàn)在,經(jīng)濟發(fā)達,物質(zhì)豐富,“窮人”的故事卻仍然時有耳聞,此仍由于合理的貧富差距是社會發(fā)展的動力所在。如果果真具備孔子所倡導(dǎo)“天下大同、天下歸一”,社會還能否發(fā)展,卻是真正的令人心存疑慮!我們所要做的是讓“窮人”成為“相對窮”,而不是“絕對窮”!
玉賢大人對于“止盜”采用卻是與李世民截然相反的方法,他用的是“堵”。他在“衙門口有十二架站籠,天天不得空”(見第五回),“未到一年,站籠站死兩千多人”(見第三回)。就曹州府這么一個小地方,一年不到的時間,就被玉賢拿住并站死的所謂強盜有兩千多人。這么一個地方哪里來的這么多強盜,全都是由于“他(指玉賢大人)隨便見著什么人,只要不順他的眼,他就把他用站籠站死;或者說話說的不得法,犯到他手里,也是一個死?!?見第五回)以至于老百姓非常怕他,大家如小心謹慎、噤若寒蟬,不敢有絲毫差錯。然而,即使這樣,還是有眾多的良民百姓被錯當(dāng)作強盜而被怨站死。對此,老殘深有感慨,對曹州府百姓深為同情,他看到雪地中鳥兒無以覓食,“躲在屋檐下,也把頭縮著怕冷,其饑寒之狀殊覺可憫?!比欢?,他認為“這些鳥雀躍然凍餓,卻沒有人放槍傷害他……撐到明年開春,便快活不盡了。若象這曹州府的百姓呢,近幾年的年歲也就很不好,又有這們一個酷虐的父母官,動不動就捉了去當(dāng)強盜,用站籠站殺,嚇得很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于饑寒之外,又多一層懼怕,豈不比這鳥雀還要苦嗎?(見第六回)”玉賢雖然做到了“路不拾遺”,在上級眼中能干的,在百姓眼中卻是殘暴的。此人表面清廉,實則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酷吏,為了讓自己升官,竟然不顧百姓死活,不問青紅皂白,用百姓之血染紅自己官帽上的頂珠。老殘在客店的墻上寫下一首詩,對此進行了無情的批判:“得失淪肌髓,因之急事功。冤埋城闕暗,血染頂珠紅。處處鵂鹠雨,山山虎豹風(fēng)。殺民如殺賊,太守是元戎?!?/p>
第二個“清官”是剛弼。此人不同于玉賢,玉賢是一心為升官,急于干出一番政績來,以博取上級歡心,因此以殘酷治民,是一個實足的“酷吏”。而剛弼卻不為升官,以“清廉自命(見第十六回)”。此人清廉確也真得清廉,然而,此人卻是剛愎自用,卻又昏庸無能之輩。他審訊賈家十三條人命的巨案,由于賈家的親家魏家傭人急于想救出自己東家,就對剛弼進行巨額賄賂,剛弼憑此就主觀臆斷,判定魏氏父女是兇手,嚴刑逼供,鑄成駭人聽聞的冤獄。他的邏輯是“這魏家既無短處,為什么肯花錢呢?卑職一生就沒有送過一個人錢?!?見第十八回)幸虧此案被老殘知曉,就寫信向撫臺反映情況,撫臺派出白太尊白子壽來主審此案,才讓魏家沉冤得雪,救了魏家父女之命,最終又救了賈家十三條人命(這十三人是被一種類似蒙汗藥之類的“千日醉”所害,通過雪得解藥“返魂香”而救活)。
對于剛弼這種所謂“清官”,白太尊有一段分析很是精辟,也很是一針見血:“清廉人是最令人佩服的,只有一個脾氣不好,他總覺得天下都是小人,只有他一個人是君子。這個念頭最害事的,把天下大事不知害了多少?!?/p>
對這些昏庸、殘暴之輩,老殘認為:“官愈大,害愈甚。守一府則一府傷,撫一省則一省傷,宰天下則天下死!(見第六回)”在那樣的年代,能說出如此之話,實為不易,真可謂是震聾發(fā)饋之聲也!
《老殘游記》是中國四大諷刺小說之一,作者劉鶚學(xué)識淵博,在算學(xué)、醫(yī)道、治河等方面均有出類拔萃的成就,因此,就小說內(nèi)容而言,涉及各種自然科學(xué)范圍頗廣。尤其難能可貴的是,作者的文采也是相當(dāng)不錯,特別是對山東濟南一帶的風(fēng)情描寫,讓人印象深刻,過目不忘,讀后收獲頗豐。當(dāng)然,劉鶚對于所謂“清官”的諷刺,悠悠以為,多少有些過了。清官畢竟是人人誦之,人人贊之??v觀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之淵源歷史,清官不是多了,而是少之又少,恰如當(dāng)代社會中的珍稀動物。劉鶚所寫的“清官”實非“清官”也,這些人充其量不過是沽名釣魚之輩而已。
《老殘游記》讀書感悟范文八
美的音樂給人以享受,但這種藝術(shù)的妙境卻難以描繪,如果硬性表述也恐難給人具體形象生動的感受,不如利用人們心理上的“感覺轉(zhuǎn)移”——通感來溝通聽覺和視覺,在模糊朦朧的描述中,將飄忽抑揚、回環(huán)曲折、錯綜復(fù)雜的音樂化為視覺形象、觸覺形象,而讀者讀了又能獲得聽覺上的感受:“王小玉便啟朱唇,發(fā)皓齒,唱了幾句書兒。聲音初不甚大,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像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像吃了人參果,無一個不暢快,唱了十?dāng)?shù)句之后,漸漸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像一線鋼絲拋入天際”,“恍如傲來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來峰峭壁千仞以為上與天通;及至翻到傲來峰頂,才見扇子崖更在傲來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見南天門便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險,愈翻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36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跋穹拍菛|洋煙火一個彈子上天,隨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縱橫散亂……”(《劉鶚〈老殘游記〉)
這一段描述,讀者從中并未得到什么有關(guān)音色、旋律的切實印象,但通感渲染了意境,帶出了效果。王小玉唱書的音調(diào)、音高、音質(zhì)、旋律等已在移覺的描述中顯現(xiàn)出來,并因其模糊固其朦朧而愈增神奇之美。
《老殘游記》讀書感悟范文九
因為怕“譴責(zé)小說”這幾個字,所以一直沒敢讀《老殘游記》——可能是個人愛好里對趣味的東西比對政治的東西更接近一點,也可能是個人能力中理解政治有隔閡的緣故。
偶然在圖書館里翻閱《老殘游記》的《自序》,見這樣的內(nèi)容:
“嬰兒墮地,其泣也呱呱;及其老死,家人環(huán)繞,其哭也嚎啕。然則哭泣也者,固人之所以成始成終也。其間人品之高下,以其哭泣之多寡為衡?!?/p>
竟完全不同于我想象中的針砭時弊、激濁揚清的文字,倒更似性情使然。性情文字,必有可趣之處,細讀之下果真覺得有趣得很。
一趣在老殘這個人,不老亦不殘。原名鐵英,號補殘。只是這補殘之號透露出他的心跡:不做官卻也不避世。搖著串鈴四處閑踅,既行醫(yī)濟世也游山玩水,更關(guān)注所經(jīng)之處的官員行事。于是,讀者可以跟著他玩賞古亭名泉,登臨泰山之巔,夜觀黃河凍冰奇景;也可以跟著他了解民情風(fēng)俗、官場諸事;更可以談生論死、聽道念佛。
二趣在所敘之事,并沒有官場諸多險惡和心機——有老殘一雙透視眼,再復(fù)雜案情也清清楚楚;有老殘一顆知人心,雖則有許多不平之事,但冤案很快即可昭雪,惡得惡報,善有善終,倒也很是痛快。
三趣在其中諸多關(guān)于表與里的辯論。比如治理有“路不拾遺”之稱的玉賢其實不賢,只是個急功好利的酷吏,所謂的路不拾遺只是因為百姓苦于其刑罰嚴酷而已;清官剛弼清廉卻并不清正,因了自己不貪錢,便認為送錢的必是壞人,差點冤死人。比如玙姑關(guān)于儒道佛的求同存異,可以說是一語中的。比如老殘關(guān)于史均甫腐朽至“盡信書”而釀成慘劇的揭露。再如通過逸云之口轉(zhuǎn)述出的赤龍子的形骸上無戒律和精神上有戒律的觀點,讓人驚嘆而佩服。
文中依稀可見一些對義和團和革命黨人的非議看法,也多有大段大段抽象的說辭,在《續(xù)集遺稿》中關(guān)于閻羅殿一游的諸多文字中則勸善遠惡的說教偏多——人心都有屬于自己的約束處,這些皆不難理解,也不必苛求。
當(dāng)日與《老殘游記》一起借讀的還有 《雍正原理》,后者敘述雍正之事上承康熙,下接乾隆,也有許多可讀之處,無奈得之散淡亦失之散淡,到底是寡味了。不如這《老殘游記》,緊湊集中,又多有妙論,官場之態(tài)、山野之風(fēng)、隱逸之姿都有呈現(xiàn),真正是“更有嚼勁”!
“棋局已殘,吾人將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內(nèi)千芳,人間萬艷,必有于吾同哭同悲者焉!”我一定不是那個懂得老殘能夠與他一同哭悲之人,但是我理解處于末世的一個文人內(nèi)心多么渴望通過自己綿薄之力去補那殘破的末世,怎奈,一人如何挽狂瀾?于是化為這許多濟世之思、勸世之言。
忽然想起“滄海月明珠有淚”的詩句,曾經(jīng)的眼淚會在時間的長河中化為珍珠,老殘是不是明月下滄海上的鮫人?——胡思亂想,我對著自己笑了。
《老殘游記》讀書感悟范文十
《老殘游記》作者劉鶚(1857—1909)字鐵云,江蘇丹徒(今鎮(zhèn)江市)人,以長于治河,清光緒十六年(1890)被山東巡撫張曜從河南調(diào)到山東;光緒十九年(1893)去北京總理各國事務(wù)衙門任職。他在山東不過三年多的時間,但他熟悉山東,熱愛濟南,在他寫成的著名的《老殘游記》中,熱情地描述了他所接觸到的濟南?!凹壹胰?,戶戶垂楊”的人間勝境,在國內(nèi)外都有很大影響,不少人由于讀了《老殘游記》而向往濟南。
《老殘游記》首先通過主人公老殘介紹了濟南的自然景物和一些古跡名勝。老殘是從“古千乘”(即現(xiàn)在山東省博興縣一帶)地方坐車到濟南的。他所經(jīng)過的濟南市東南郊的龍洞、佛峪正是秋老霜濃觀賞楓葉的勝地;南邊佛慧山上入秋后野菊叢生,濟南十六景中的“幽澗黃花”、八景中的“佛山賞菊”指的都是這里。所以老殘進入濟南城之前,就看見“一路秋山紅葉,老圃黃花”感到“頗不寂寞”。
老殘先坐船游覽了大明湖的歷下亭,看到清代書法家何紹基書寫的“歷下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的對聯(lián)。歷下亭在大明湖中間偏東的小洲上。它由于唐代齊州司馬李之芳曾在這里宴請杜甫和北海太守李邕,杜甫寫下《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而知名。何紹基寫的行書對聯(lián)正是摘錄杜詩中的兩句(“歷下”原詩作“海右”)。亭外花木扶疏,綠蔭匝地,是大明湖上著名的古跡之一。
老殘從歷下亭乘船來到鐵公祠,它是清代山東鹽運使阿林保重建的。除去鐵鉉的祠堂,外面還有假山、游廊、荷池、茅亭以及文人墨客題寫的碑文。
老殘“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里面,仿佛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做了一架數(shù)十里長的屏風(fēng)。正在嘆賞不絕,忽聽一聲漁唱;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yè)已澄凈得同鏡子一般。那千佛山的倒影映在湖里,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實在奇絕”。老殘不由得嘆賞鐵公祠大門里的楹聯(lián):“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說的“真正不錯”!
老殘在鐵公祠旁還看到了破舊的古水仙祠和祠前的對聯(lián):“一盞寒泉薦秋菊,三更畫船穿藕花”。遺憾的是水仙祠以后不久即已倒塌。后來有人在原址上建起一座小小的藕神祠,由清人符兆綸撰寫了《明湖藕神祠移祀李易安居士記》,推戴宋代詞人李清照為藕神;但是沒過多久,這座藕神祠也已毀掉了,一點痕跡也沒留下。
老殘先后在濟南看了趵突泉、金線泉、黑虎泉。它們和珍珠泉合稱濟南四大名泉。趵突泉“泉源上奮,水涌若輪”,早已見于《水經(jīng)注》。它是濟水伏流在地面上創(chuàng)出來的“奇跡”,老殘看來:“池子正中有三股大泉,從池底冒出,翻上水面有二、三尺高。……這三股水,均比吊桶還粗?!边@趵突泉清代詩人稱為“聲聞百里雷,光艷三堆雪”;甚至傳說在一次大雷雨中,忽然一條巨龍把頭伸進屋來,泉水涌起丈余,在這里舉行宴會的官員們剛剛上馬,水就到了馬腹,以致落馬墜水淹死好多人。
金線泉,宋人《能改齋漫錄》里說它“池心南北有金線一道,隱起水面”;老殘看到的仍是“在水面上搖動”“游絲一樣”。這條金線的形成,幾百年來沒人能作出解釋,老殘看過之后,認為“底下是兩股泉水力量相敵,所以中間擠出這一線來”,不能不說這是過去對金線泉所作的最好解釋。
老殘去看黑虎泉,先是看到河里一丈多長的翠綠水草隨水搖擺,“煞是好看”,隨后經(jīng)茶房指點才看到窗下的黑虎泉。原來“有一個石頭雕的老虎頭,約有二尺余長,倒有尺五六的寬徑。從那老虎口中噴出一股泉來,力量很大,從池子這邊直沖到池子那面……”,可見泉水最初并不引人注意,但噴珠飛沫的聲勢卻不同于一般。
老殘對店主謊稱:他去撫臺衙門是為了里面有個珍珠泉,要去“見識、見識”。雖沒有直接描述,倒也讓人可以想見泉中的串串珍珠,晶圓玉潤,不斷從水底上冒的奇觀。
濟南的古跡老殘還看了和大舜有關(guān)的舜井和歷山。前者相傳為大舜所鑿;后者相傳大舜曾在山下耕過田;所以歷山又名舜耕山。井和山都給老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特別是舜井鎖蛟的傳說和當(dāng)時井旁鐵柱子上垂到并里的那條生了銹的粗鐵鏈子,使人不能不相信實有其事,并擔(dān)心一旦“鐵樹(指井上的鐵柱子)開花”,蛟就要按照仙人的誓約,扭斷鐵鏈,發(fā)動大水,飛出井來。
接著老殘去看了漢朝陳遵的投轄井。陳遵性情豪放,嗜酒好客,每次留客人痛飲,總要關(guān)起大門,并把客人車軸兩頭的鐵鍵子卸掉,防止半路逃席。投轄井究竟應(yīng)在西安,還是濟南,我們且不管它,老殘去的時候,井旁西墻上鑲嵌著一塊刻著“陳遵投轄井”的灰磚則確是事實。
老殘看到的投轄井在金泉書院,其實就是尚志書院,俗名尚志堂,它是同治八年(1869)在山東巡撫丁寶楨主持下修建的。門上原有“金泉精舍”的匾額,所以《老殘游記》里叫它金泉書院;雖是書院,卻是泉木清幽,任人游覽。僅憑丁寶楨當(dāng)年殺死權(quán)監(jiān)安德海這一史實,也是值得老殘去看看的。
老殘接觸到的濟南街道和店鋪也往往是實有的。老殘來到濟南,當(dāng)天就住在小布政司街高升店。那是清朝布政司衙門前面的一條東西街,原叫“布政司小街”。這條“小”街人煙稠密,高升店就是其中一處較大的客店。店里有寬大的院落;院內(nèi)有小溪縈繞;客房很多。老殘是否真在這里住過,并不一定;但是《老殘游記》影響很大,高升店的主人也以老殘在他的店里住過為榮。
老殘和黃人瑞商議為妓女翠環(huán)贖身時(第十四回),說他在省城有容堂存放著四百兩銀子。有容堂就在小布政司街東頭路北,是當(dāng)時有名的南紙店,以出售筆墨、宣紙、折扇扇面和套色信箋等出名。
老殘剛來濟南,店里放著黃瑞和為治病酬謝他的一千兩銀子,感到不放心,拿了八百兩讓院前大街日升昌匯票莊給他寄回江南老家去。院前大街就是巡撫衙門前面的大街。是當(dāng)年濟南最繁華的大街。它既是大小官員趨奉奔走的必經(jīng)之路,也是全城的經(jīng)濟中心,大商號都設(shè)在這里。日升昌是當(dāng)時國內(nèi)有名的匯票莊,在全國各大小城市都設(shè)了分號。
老殘游大明湖時,上下船都經(jīng)過鵲華橋。鵲華是橋名,也是街名。它是濟南到東城往來的交通要道之一,西邊是全省秀才來應(yīng)鄉(xiāng)試的考棚;往東是學(xué)政,俗稱“學(xué)臺”的衙門;南邊離巡撫衙署不遠;北面即是風(fēng)景幽美的大明湖。橋是青石結(jié)構(gòu)、高大的拱形單孔石橋,過去站在橋頂可以北望著名的鵲山、華山。濟南八景中的“鵲華煙雨”就是這里。
老殘知道吳二浪子在齊河做案后跑到濟南,住在按察司街南胡同張姓土娼家。齊河縣差人許亮按照老殘的擘畫終于使吳落網(wǎng)(第十九回)。這條胡同在濟南按察司街中間路西,舊名“倉灣”,一直到民國時期都是生活悲慘的下等妓女聚居的地方。
老殘在濟南見到的人物,還有高紹殷、張宮保、黑姐、白妞和夢湘先生。老殘通過高紹殷見到張宮保。張宮保是影射山東巡撫張曜(1832—1891)。張曜,河北大興人,以鎮(zhèn)壓捻軍和少數(shù)民族起義起家。在任河南布政使時,御史劉毓楠參奏他“目不識丁”,遂改官“總兵”。他從此發(fā)憤讀書,以后又改授文職,由廣西巡撫調(diào)任山東巡撫。他于光緒十二年(1866)調(diào)到山東,注意到黃河之災(zāi),先后疏浚海口,挑淤培埝,做了一些整修工作;據(jù)說一年幾乎有三百天駐在黃河工地上。光緒十七年(1891)他在黃河上監(jiān)工時突然“疽發(fā)于背”,醫(yī)治無效死去。后來人們在大明湖北岸給他修建祠堂,并傳說他成了黃河水神,每當(dāng)黃河出現(xiàn)險情,向他祈禱就能化險為夷。
老殘在大明湖畔明湖居聽“書”是極為精彩的篇章。黑妞、白妞(王小玉),也實有其人。據(jù)清末鳧道人《舊學(xué)庵筆記》說,光緒初年歷城(今濟南市)有黑妞、白妞姊妹在明湖居“奏技”,轟動一時,有“紅妝柳敬亭”之目。另據(jù)“游藝中原客”《歷下志游》和王以慜《檗塢詩存》,白妞十六歲時曾跟隨父親在山東臨清獻藝,“眉目姣好”“歌至興酣則又神采奪人,不少羞澀”。老殘聽白妞演唱,“只覺入耳有說不出來的妙境。五臟六腑里象熨斗熨過,無一處不伏貼;三萬六千個毛孔,象吃了人參果,無一個毛孔不暢快。唱了十?dāng)?shù)句之后,漸漸地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個尖兒,象一線鋼絲拋入天際,不禁暗暗叫絕!哪知她于那極高的地方,尚能回環(huán)轉(zhuǎn)折;幾囀之后,又高一層,接連有三四疊,節(jié)節(jié)高起……唱到極高的三四疊后,陡然一落,又極力騁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條飛蛇在黃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盤旋穿插,頃刻之間,周匝數(shù)遍”,忽而悄然無聲,忽而又一聲飛起,百聲俱發(fā),“有如花塢春曉,好鳥亂鳴。耳朵忙不過來,不曉得聽那一聲的為是。正在撩亂之際,忽聽霍然一聲,人弦俱寂;這時臺下叫好之聲轟然雷動”。
白妞說的《黑驢段》也是梨花大鼓中的保留唱段:“說黑驢兒,道黑驢兒,黑驢黑得有意思兒……”每句最后一字都用兒化,刻畫黑驢形態(tài),越說越快,但是字字清楚,聽起來清脆利落,深受聽眾歡迎。
老殘聽白妞姐妹說書后,有一位“夢湘先生”說:“當(dāng)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話,我總不懂。……及至聽了小玉先生(白妞)說書,才知古人措辭之妙。每次聽他說書之后,總有好幾天耳朵里無非都是他的書,無論做什么事,總不入神,反覺得‘三日不絕’,這‘三日’二字下得太少,還是孔子‘三月不知肉味’‘三月’二字形容得透徹些!”這位“夢湘先生”就是《檗塢詩存》的作者王以慜(1855—1921)。曾與劉鶚同在山東巡撫幕中,待他說過,“旁邊人都說道:‘夢湘先生論得透辟極了!‘于我心有戚戚焉’!”可見濟南的觀眾也真算得上藝術(shù)家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