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巖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武夷巖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武夷巖茶是中國烏龍茶中之極品。武夷巖茶屬半發(fā)酵的青茶,制作方法介于綠茶與紅茶之間。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武夷巖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武夷巖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
武夷巖茶葉生產(chǎn)的歷史十分悠久。據(jù)《從“濮閩”向周武王貢茶談起》一文,早在商周時,武夷巖茶就隨其“濮閩族”的君長,會盟伐紂時進獻給周武王了。西漢時,武夷巖茶已初具盛名。唐朝元和年間(公元806-820年)孫樵在《送茶與焦刑部書》中提到的“晚甘侯”是武夷茶別名的最早的文字記載。到了宋代,武夷巖茶已稱雄國內(nèi)茶壇,成為貢茶。大文學(xué)家范仲淹就有“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從古栽”,“北苑將期獻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的詩句。元明兩朝,在九曲溪之第四曲溪畔,創(chuàng)設(shè)了皇家焙茶局,稱之為“御茶園”,從此,武夷茶大量入貢。
十七世紀,武夷茶開始外銷。幾十年后,武夷巖茶已發(fā)展成為一些歐洲人日常必需的飲料,當時一些歐洲人把武夷茶稱為“中國茶”。英國最早的茶葉文獻中的“Bohea”即為“武夷”之音譯。當時在倫敦市場上,武夷巖茶的價格為中國茶之首。
武夷巖茶的茶道步驟
第一道:焚香靜氣即焚點一柱檀香,營造祥和肅穆祥的氛圍,讓各位嘉賓更快的進入茶之最佳境界。古人常說:品茶即品人,茶品即人品,茶是清靜之物,當然要求品茶者也要清靜而坐,才能品出茶的真神真韻,希望這柱香的點燃能帶領(lǐng)我們一起進入茶境。
第二道:葉嘉酬賓出示茶葉給各位觀賞。葉嘉出自宋代詩人蘇東坡的《葉嘉傳》,意為茶葉之嘉美。在這篇文章中通篇擬人的手法描繪了茶的君子之德,君子之能。
第三道:巖泉初沸意即水開了。中國茶圣陸羽在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jīng)》中云: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也就是說泡茶水是至關(guān)重要的。茶圣提出應(yīng)以山里奔流的山溪水為第一,江河湖泊之水為次,而井下之水只能排在第三了,今天我們選用的是天然礦泉水。
第四道:孟臣沐淋孟臣,即為明代人,以擅長制作紫砂壺而聞名,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上好的紫砂壺稱不孟臣壺,孟臣沐淋是提高壺溫之意。
第五道:若琛出浴是燙洗茶杯之意,若琛清初人,以擅制碗狀的小瓷杯而出名,后人為了紀念他,將上好的小瓷杯稱為若琛杯。若琛出浴為燙洗茶杯之意,其目的是使其清新潔凈,又提高了它們的溫度。這樣我們在品飲武夷巖茶時茶香不易外漏,因為茶要熱喝才有香氣。
第六道:烏龍入宮壺燙好之后,并將武夷巖茶投入壺內(nèi),由于武夷巖茶統(tǒng)稱為烏龍茶,因此稱之為烏龍入宮。這為茶漏,可防止茶葉外漏;這為茶折,通常用它裝出三下的茶葉,這樣泡出的茶汁即不濃也不淡;這為茶搗,因為武夷巖茶的外形為粗枝大葉,通過這小小的茶漏無法直接到達壺內(nèi)時,不妨用茶搗將其輕輕的推入,經(jīng)過這幾道程序,烏龍入宮也就完成了。
第七道:烏龍入海沖泡武夷巖茶講究頭泡湯、二泡茶,將第一泡茶直接倒入茶海稱為烏龍入宮第八道:懸壺高沖范仲淹稱為高山流水,高沖可使茶葉在壺內(nèi)上下翻滾。
第九道:春風(fēng)拂面這時壺表層會有一層細致而均勻的泡沫,用壺蓋輕輕的刮去,稱為春風(fēng)拂面,這樣可使茶葉更為清凈。
第十一道:玉液回壺通常沖泡武夷巖茶要一分到一分半鐘,在此其間我們不妨先斟出一杯來觀其湯色的濃度,然后在返回壺內(nèi),我們稱之為玉液回壺,這時茶就沖泡好了。
第十二道:關(guān)公巡城分茶又分兩個過程,一道關(guān)公巡城,即來回依次的往各杯巡斟茶水。
第十三道:韓信點兵當壺中茶水剩下少許時,再次改為逐個點斟的手法稱之為韓信點兵,經(jīng)過這兩道程序,茶也就分好了,但相同的是每杯茶都是沒有斟滿的,因為古人云:七分茶,八分酒。酒滿敬人,茶滿欺人,茶沒有斟滿是表示主人對大家的尊敬。
第十四道:三龍護鼎端杯有一定的端杯姿勢,男士收攏您的小指,女士翹起蘭花指并用手輕輕的托住杯底,顯得端莊典雅。
第十五道:鑒賞三色先觀其色,所謂品茶,品字三個口字組成,而喝這杯茶也分三步:一、先觀色;二、聞香;三、品味。我們不妨先觀看一下茶水在杯中上、中、下三層顏色,上層淡,中層濃,而最底層會有細小的茶沫。
第十六道:喜聞幽香經(jīng)過觀色后,我們再聞茶湯和杯底的香味,可以嗅到一種淡淡的蘭花或者其他花香和香味。
第十七道:初品奇茗聞香之后再細細品味茶湯,稱為初品奇茗。初學(xué)者應(yīng)小啜一口,讓茶水在口中翻滾,并發(fā)出響聲,聲音越響表示對制茶人越尊敬,就像我這樣,這樣才能品出茶的韻味。
第十八道:盡杯謝茶喝盡杯中之茶,以謝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
武夷巖茶文化的發(fā)展歷史相關(guān)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