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什么
大家知道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在哪里嗎?它就是在中國臨潼宴寨鄉(xiāng)的秦始皇兵馬俑,那么今天小編就為大家詳細介紹這個迄今為止發(fā)現(xiàn)的世界上最大藝術寶庫吧!
世界最大藝術寶庫——秦始皇兵馬俑
1974年,當中國考古工作者把沉睡千年的7000多件陶傭發(fā)掘出土后,這時的兵馬俑,才能把中國傳統(tǒng)的璀璨奪目的精湛工藝流傳于世,并讓世人為之驚嘆!
臨潼宴寨鄉(xiāng)的秦始皇兵馬俑,坐落于秦始皇陵園東側1500米處。這是一個浩大的地下軍事博物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那么兵馬俑是什么?簡而言之,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是制成兵馬形狀的殉葬品。
古代實行人殉,因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于是奴隸主死后,其家人便把奴隸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
人殉是奴隸制的典型代表弊端,殘酷且野蠻。最興盛的時代是殷商時期,在安陽殷墟工陵區(qū)內,已發(fā)掘的十幾座大墓中被生殉、殺殉的多達五千余人。直至周王朝周禮的誕生和推行,才使得人殉現(xiàn)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然而卻并未根絕。到了春秋時期,列國爭霸,時代動蕩,人殉復燃。戰(zhàn)國時期,諸侯各國先后廢止了人殉制度。春秋戰(zhàn)國之際的社會變革促使葬俗發(fā)生了變化,出現(xiàn)以俑殉葬,即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人殉。秦兵馬俑就是以俑代人殉葬的典型,也是以俑代人殉葬的頂峰。秦獻公元年(公元前384年,秦國才正式廢止人殉制度。
秦俑之所以在規(guī)模、寫實程度上達到如此的高度,除了工匠的智慧之外,還與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皇帝的意志分不開。
據(jù)《史記·高祖本紀》 、《漢書·卷一·高帝紀第一上》、《漢書·卷三十六·楚元王傳第六》 等史籍記載,項羽攻入關中后,大規(guī)模破壞秦始皇陵,地面建筑毀于一旦,并挖掘了帝陵,兵馬俑在這場浩劫中也損毀嚴重。
考古發(fā)掘情況表明,一號俑坑和二號俑坑有黑色木炭遺跡,說明一、二號俑坑的塌陷都是因為被火焚燒后造成的。1974年3月,臨潼縣驪山鎮(zhèn)西楊村農民,在陵東1.5千米的地方打井時,發(fā)現(xiàn)幾個破碎的用泥土燒制的與真人一樣大小的陶俑,經(jīng)陜西省考古隊勘探和試掘,兵馬俑重見天日。1974年7月,考古工作者開始對陜西臨潼縣秦始皇陵東側的秦代兵馬俑坑進行發(fā)掘工作。1987年12月,秦始皇陵及兵馬俑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9年6月13日,秦始皇陵兵馬俑一號坑開始第三次大規(guī)模發(fā)掘。
兵馬俑從身份上區(qū)分,主要有士兵與軍吏兩大類,軍吏又有低級、中級、高級之別。一般士兵不戴冠,而軍吏戴冠,普通軍吏的冠與將軍的冠又不相同,甚至鎧甲也有區(qū)別。其中的兵俑包括步兵、騎兵、車兵三類。根據(jù)實戰(zhàn)需要,不同兵種的武士裝備各異。俑坑中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手執(zhí)青銅兵器,有弓、弩、箭鏃、鈹、矛、戈、殳、劍、彎刀和鉞,身穿甲片細密的鎧甲,胸前有彩線挽成的結穗。軍吏頭戴長冠,數(shù)量比武將多。秦俑的臉型、身材、表情、眉毛、眼睛和年齡都有不同之處。
兵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燒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蓋一層細泥進行加工刻畫加彩,有的先燒后接,有的先接再燒?;鸷蚓鶆?、色澤單純、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嚴格的工作系統(tǒng)。[21] 當初的兵馬俑都有鮮艷和諧的彩繪,發(fā)掘過程中發(fā)現(xiàn)有的陶俑剛出土時局部還保留著鮮艷的顏色,但是出土后由于被氧氣氧化,顏色不到十秒鐘瞬間消盡,化作白灰?,F(xiàn)在能看到的只是殘留的彩繪痕跡。
兵馬俑的塑造,基本上以現(xiàn)實生活為基礎,手法細膩、明快。每個陶俑的裝束、神態(tài)都不一樣。人物的發(fā)式就有許多種,手勢也各不相同,面部的表情更是各有差異。從他們的裝束、神情和手勢就可以判斷出是官還是兵,是步兵還是騎兵。總體而言,所有的秦俑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獨有的威嚴與從容,具有鮮明的個性和強烈的時代特征。
秦俑豐富而生動地塑造了多種具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其風格渾厚、洗練,富于感人的藝術魅力,是中國古代塑造藝術臻于成熟的標志。它既繼承了戰(zhàn)國以來中國的陶塑傳統(tǒng),又為唐代塑造藝術的繁榮奠定了基礎,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人類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