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chuàng)業(yè)典型人物故事材料(2)
農村創(chuàng)業(yè)典型人物故事三
陽臺種菜魚菜共生,盒子農場20次失敗后的重生
眼前一亮的魚菜共生
20歲的楊輝有著廣州男人的特質——說話不疾不徐,喜歡享受生活。大學畢業(yè)后的10多年里,他一直在IT企業(yè)做程序員。職業(yè)的原因,他患上了“電腦綜合征”,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多看一些綠色植物。買回幾件盆栽和小魚缸,但疏于侍弄,往往是菜枯魚死。
2009年末,在美國、澳洲參觀時,楊輝被“養(yǎng)魚不換水,種菜不施肥”的魚菜共生系統(tǒng)吸引。原理是,在一個封閉的無土環(huán)境中,建立魚、蔬菜、微生物的循環(huán)鏈。相比傳統(tǒng)種植,它最大的特點是能節(jié)約農村創(chuàng)業(yè)典型人物故事的用水量,并且種菜不用施肥噴農藥,養(yǎng)魚也無需換水……唯一的成本就是魚食。根據(jù)英國魚菜共生協(xié)會的數(shù)據(jù),1斤魚食,至少能生產50公斤蔬菜和1.5公斤魚肉。
回國后,楊輝和朋友成立了“都市農耕俱樂部”。但中國城市家庭只有幾平米的陽臺,辦公室“舞臺”更小。怎么辦?楊輝設想,把它統(tǒng)統(tǒng)濃縮進“盒子里”。
20次失敗之后
在制作“盒子農場”之前,楊輝查閱了大量資料,其中穆雷·哈勒姆出版的教程,被他視若珍寶。這是一位在圈子里鼎鼎有名的世界級“牛人”,被稱為“農業(yè)傳教士”。
畫圖、找原材料,家中很快堆滿了工具和配件,電鉆、PVC水管、打孔器等,花了他兩萬多元。2010年3月,楊輝做出了第一套魚菜共生系統(tǒng)。但一個月后,魚死了,菜也枯了。
為了找到適合中國氣候環(huán)境的植物和魚類,楊輝和伙伴們嘗試了1年,普通菜、小白菜、袖珍椰子、吊蘭、金魚、羅非魚……放進盒子農場做試驗。他還到華南農業(yè)大學請教。但問題依然層出不窮,直到2011年6月,楊輝的第21件作品出爐:4個種植槽下面是一個魚池,池里養(yǎng)著羅非魚,池水帶著魚兒的排泄物被抽到旁邊的植槽,瞬間就變成了植物的營養(yǎng)劑,被植物根系凈化過的水,又重新放進魚池。整套魚菜共生裝置看起來設計簡單,由普通的PVC水管、抽水泵和塑料槽組成。占地4平方米,卻能滿足一家三口的吃菜問題!
成功后,楊輝不由得和僅剩的3名研發(fā)伙伴相擁歡呼吶喊。他們最終取得勝利,打造出了屬于中國人的“盒子農場”,并申請了專利。
一年能節(jié)約幾千元菜錢
“我最驕傲的事,不是為多少500強企業(yè)編過管理軟件,而是在4平方米的空間里種出了1200株植物!”2011年7月,楊輝帶著他的“盒子農場”辭職創(chuàng)業(yè)。
他與深圳一家電子機械公司簽訂合同,委托對方為其生產。隨后,他把自己平時拍下的一些蔬菜生長照片傳到網上,還寫了一段宣傳語:“在家中或辦公室養(yǎng)魚種菜,請親友品嘗自家農場出產的可口果蔬和鮮美魚肉……有了這個設備之后,‘農場’完全不用打理,只要系統(tǒng)運行正常,出差三個月都沒有問題。”看到這些誘人圖片和文字,不少人很感興趣。僅僅幾天時間,100臺樣機售罄。
但反饋意見隨之而來,有人覺得500—2000元售價偏高;有人表示,外觀不夠漂亮;有不少人質疑:巴掌大的地方能種出多少菜來?
隨后,楊輝精簡了設計,使產品外形不再臃腫凌亂,并為盒子農場穿上了漂亮的塑料外衣。后來隨著生產量的提升,他把加工價格也壓低了不少。至于顧客們的疑問,楊輝和同事們則在《產品使用手冊》中,為消費者制訂出了十分科學的換茬方案。
春天種一些生長周期短的蔥、小白菜、水蘿卜、菠菜,養(yǎng)羅非魚;夏天種迷你番茄、西葫蘆,養(yǎng)鱸魚,秋季種植紅油菜、辣椒和黃瓜等等,還從國外引進了一些產量高的新奇特品種。如拳頭大的南非佛手南瓜、日本早熟桃、顏色鮮艷的法國藍侶菜和美國芫荽等,這些蔬菜不僅外觀非常漂亮,有的瓜果造型還十分奇特。一季下來,一個“盒裝農場”最多能產80多公斤果實,一年能節(jié)約幾千元菜錢。
用IT思維做大“創(chuàng)新農業(yè)”
在經營上,楊輝這位IT男自有他的“互聯(lián)網思維”:以便宜的價格賣“硬件”——魚菜共生設備,然后長期賣“耗材”——根據(jù)四季變化,為顧客提供不需要泥土種植的菜種和魚苗。并且,他們的服務有手機APP(應用軟件),購買設備后的用戶都會沉淀到手機APP上,用它來訂購菜子和魚苗。APP上還有社交系統(tǒng),大家可以分享自己種了什么蔬菜,養(yǎng)了什么魚,同一個小區(qū)之間還可以互相交換自己種植的蔬菜,分享自己的種植經驗。
2012—2013年,楊輝在一年時間內賣出了近3萬套“盒子農場”設備,網上和線下客戶遍布北上廣深等各大城市,乃至北方的小縣城。按折中售價每件500元計算,銷售額達1500萬元,楊輝的各項盈利總和不低于500萬!
農村創(chuàng)業(yè)典型人物故事四
西雙版納種香蕉賺錢 年入千萬元
■人物
姜東海?男,29歲,重慶合川人。9年前只身來到西雙版納種植香蕉,如今已是有名的香蕉種植老板,年進賬千萬元。
■對話
重慶晨報:剛來的時候是怎樣的?
姜東海:一個字,苦。蟲子多、野生動物多、紫外線強、溫差大,剛來的時候差點沒挺過去。后來咬牙堅持下來了,也就覺得沒啥大不了的。
重慶晨報:現(xiàn)在多久回一次家?
姜東海:以前沒錢的時候,一年也難回一次家,現(xiàn)在有錢了,什么時候想回什么時候就動身,對重慶崽兒來說,出來時間長了,都會思鄉(xiāng)。
■聲音
世界那么大,不多走走多看看,你怎么知道什么職業(yè)最適合你。
他高中畢業(yè),抱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想法,帶著500元錢獨自到外地闖蕩,最終成為年進賬數(shù)千萬、西雙版納數(shù)一數(shù)二的香蕉種植企業(yè)的老板。他就是合川85后——云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三千畝香蕉園的主人
秋天午后的云南西雙版納,氣溫仍然有28攝氏度。
迎著有些炙熱的陽光,乘車從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發(fā)前往普者黑,在高速路上開30公里,從關坪下道后再經過20多公里鄉(xiāng)村公路,便抵達了目的地——一片占地3000畝的香蕉園。
剛走進香蕉園,一位身穿天藍色短袖襯衫、淺灰色西褲、棕色休閑皮鞋的年輕人便迎了上來。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很難想象,這位85后男生,就是這片香蕉園的主人、云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路上沒人暈車吧?”還沒等記者開口,姜東海就詢問起大家。得到記者的“否定”答復后,姜東海松了一口氣。他笑著解釋說,這一路上彎道太多,曾經有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在路上被“甩吐”過。
揣著500元錢闖天下
29歲的姜東海出生在合川農村。2006年讀完高中后,抱著“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態(tài),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帶著僅有的500元錢,獨自一人南下廣東佛山,開始了自己的逐夢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電器廠,姜東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產品質量管理員,每月薪水不到一千元。憑著踏實肯干,一年多后他成為部門主管,工資也漲到3000多元。
加班對姜東海來說是家常便飯,尤其到了銷售旺季,“朝八晚十一”的作息時間不時會出現(xiàn)。
雖然是電器廠的中干,但企業(yè)有限的發(fā)展前景,讓姜東海提不起繼續(xù)“往上爬”的興趣。在外漂泊兩年,思鄉(xiāng)的情緒也越發(fā)強烈。2007年底,姜東?;氐搅酥貞c。
把香蕉運到盤溪來賣
“香蕉在這邊適合種植,這邊的地也比較寬闊,所以就到這邊來。”姜東海說,當時自己的親戚在西雙版納種植香蕉,2008年初姜東海也來到這里,開始了二次創(chuàng)業(yè)。
剛到西雙版納的時候,姜東海在自家200畝的香蕉園里,干的是“打雜”的工作,除草、施肥樣樣都干,也沒少碰到皮膚曬傷、腳被扭傷的事情。一年以后,看著當初的荒山坡變成香蕉林,盤算著每1元的投入變成2.5元的產出,姜東海覺得之前的種種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初,廣西、海南等香蕉主產區(qū)大豐收,讓往年不愁銷路的云南香蕉碰到了“無人問津”的窘境。看著地里已經掛果的香蕉,姜東海有些犯難,“那時候頭都大了,后來想起家里有個朋友,他在重慶的盤溪市場批發(fā)香蕉,于是我就給他打了個電話。”
朋友的一個建議,“你可以自己把香蕉拿到盤溪來賣”,讓姜東海動了心。他立即租了一輛卡車,將20多噸香蕉親自運到了重慶盤溪水果批發(fā)市場,不到一天的時間便銷售一空。除此之外,姜東海還和不少客商建立了聯(lián)系,產品打開了銷路。
不忘為家鄉(xiāng)做貢獻
如今,姜東海的企業(yè)在西雙版納當?shù)匾彩菙?shù)一數(shù)二,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進賬3000多萬元。今年4月,姜東海在家鄉(xiāng)合川區(qū)的中心地段,修起了一座可以同時接待180桌客人用餐的酒樓。這家酒樓有員工近百人,農村創(chuàng)業(yè)典型人物故事以上是合川當?shù)厝耍?ldquo;這么多年一直很想家,這也是對合川的一點貢獻。”姜東海說。
看過“農村創(chuàng)業(yè)典型人物故事”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