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
《麥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國當代作家J·D·塞林格的成名之作,也是該作家唯一一部長篇小說。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1
“不管怎樣,我老是在想象,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
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站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這有點異想天開,可我真正喜歡干的就是這個。我知道這不象話。”——《麥田守望者》
這本書我也是一口氣突擊完的。
但是實際上讀完之后我有些失望,我本以為,書的作者同我一樣有著深深的救世情結,嘗試種種方法,但實際上,除了上面引用的一段之外,并沒有體現出太多的“救世”理念。
對于書中的“我”,有一些可取性,比如“不跟不愛的人上床”,以及“對小朋友很有愛心”
但是很明顯,“我”并不是一個很能同周圍的人、同社會保持和諧關系的人。
他覺得很多人、很多事情“非常虛偽”于是很不屑。
其實我覺得該書的中心思想(對不起,小學語文課養(yǎng)成的歸納中心思想的習慣)句并不是僅僅上面那句,而是包括那句說“我”是個追求得不到東西的人,有時候估計自己得不到于是就沒去努力。
總的來說,本書彌漫著一股悲觀情緒,讓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光明的未來,苦悶正如毒癮一樣揮之不去。
值得一提的是,書中出現過好幾位“我”的老師,不過這些老師多數乏善可陳,比較不靠普,就連“我”最信任的老師也有Gay的嫌疑。
我覺得這些老師是有所指代的,老師本應作為社會的教育者,但是他們自己的不良導致了教出來的學生是那個樣子,作者無疑對于社會的教育制度也是帶著批判的眼光的。
《麥田守望者》是一曲歇斯底里的救世主義者的絕望悲歌。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2
在同學的強烈推薦之下去圖書館借了這本書,然后用兩個禮拜的時間把它讀完。這是本薄薄的書,只有兩百多頁,但它卻是上個世紀美國影響了一代青年的暢銷書。遺憾的是,作者塞林格這位文學大師于今年1月份辭世,很多喜歡他的讀者也只能在他的作品里面體會零星的思想碎片了。
我個人覺得這本書,無論是是風格還是內容上都很有新穎性,也許如大家所說的,這本書有點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傳,類似于自身經歷的講述。16歲的霍爾頓形象,就想少年維特一樣,叛逆、苦悶、彷徨、憤世嫉俗又充滿無盡的孤獨。很多時候,在社會的現實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對一個又一個的矛盾——其實,這是許多青少年成長階段普遍有的一種復雜的心理。他討厭承認世界的虛偽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純真、善良的世界。
小說所描寫的是霍爾頓被精英學校開除后由于不敢回家而在紐約停留的很短暫的幾天的光景,但在這短時間里面我們可以看見各種各樣形形色色的人們:在旅館里面穿戴女裝的男人、蠻橫電工毛里斯、兩次相遇的修女、假情假意的女友薩麗等等。在他決定要去美國的西部冒險并獨身一人隱居時,他想起要和妹妹菲比告別。告別的時候,他講起了自己的理想,是要當一名麥田的守望者”:“有那么一群小孩子在一大塊麥田里做游戲。幾千幾萬個小孩子,附近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大人,我是說——除了我。我呢,就在那混帳的懸崖邊。我的職務是在那兒守望,要是有哪個孩子往懸崖邊奔來,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說孩子們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兒跑。我得從什么地方出來,把他們捉住。我整天就干這樣的事。我只想當個麥田里的守望者”。
這段關于麥田守望者的描述讓我印象深刻。
成長的煩惱、生活的矛盾不僅僅是霍爾頓或者是塞林格生活的時代多特有的。生活在現代告訴發(fā)展社會里面的孩子們的壓力和負擔一點也不必那個時代的孩子少?,F代的教育體制熏陶下的學生們雖然很少像書里面的主人公一樣表現的那么極端,但在內心深處卻也都聚集了很多的無奈和急需發(fā)泄的“憤世”情緒。那么,作為教師、家長、學校和社會上其它人,我們要怎么做呢?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應該是一種境界,一種態(tài)度。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這個麥田當二胺可以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所學校甚至是一個社會。每個人,都應該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并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美好的生活。
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篇3
《麥田守望者》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16歲的中學生霍爾頓有著敏感、好奇、焦躁、不安、想發(fā)泄、易沖動的個性。這與我身邊的人都很相似,他是我們心情的真實寫照,他做的事情都是我們想做而又不敢做的。
作者用第一人稱敘述了一個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卻發(fā)人深省的故事,以一個青少年的口吻敘述了自己的所思所想、所見所聞和行為舉止,也以一個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虛偽面目和欺騙行徑。作者緊緊抓住了青少年青春期的心理特點來表現主人公的善良純真和荒誕放縱。在語言的運用上,本書也獨創(chuàng)一格。運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鋪直敘,不諱隱私,使用了大量的口語,生動活潑,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讀者共鳴。
很多時候,我也希望能做個像霍爾頓式的麥田里的守望者,用心去守護身邊的人,可是我也只能是想想罷了,我們都在忍受著這個社會,我們要為了事業(yè)而放棄自己的理想;我們要接受這個社會根本沒有如宣揚的那么光明,這個社會的真實與黑暗一面是那么真切的存在著,那是怎樣的謊言與欺騙都難以遮掩的。即使我們盡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個世界,也是需要經歷多年的時光,因此我們只能盡力而為。我們總是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別人的守望者來拯救別人,而實際上,我們更希望當我們沖向那混帳懸崖的那一剎那,會有那么一位守望者從不知名的地方沖出來,截住我們。
我們每個人都曾經是“霍爾頓”,都有過敏感、怯懦、脆弱而易激動的青春歲月,即使走向社會多年,也會有人在虛偽與骯臟的社會泥濘中無力地掙扎;然而,人總是要社會化的,總是要被推入社會的,需要我們盡快學會在頹廢、虛偽與庸俗中隨波逐流,就像霍爾頓的老師開導他所說:“一個男人不成熟的標志在于他甘愿為某件事業(yè)悲壯地獻身,一個男人成熟的標志在于他甘愿為某件事業(yè)卑賤地活著。”在美好和丑陋、向往和厭惡之間掙扎,這樣的過程充滿了苦惱,就像我們一方面教育子女誠實,另一方面又要精心傳授選擇性撒謊的技巧,前者是做人的本質,后者是生存的需要。
我們是一群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自然已經習慣了困惑和煩惱,但是我們應該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我們的路,我們應該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負的人。假如霍爾頓沒有他純潔的理想,那他就會墮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讓他活下來。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燈,它帶著人走向未來,走向光明。我們的人生才剛剛開始,縱然生活讓我們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不過是暫時的,不就都會過去,我們現在最需要的,就是我們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希望,希望就在明天,明天會更美好!
守望,像守望者一樣呵護他們的成長,及時的給予疏導和關懷是最重要的。我們要集中精神看準我們的前方,讓那些生活在新時代的孩子們,那些早已習慣了困惑和孤獨的孩子們,不要走向懸崖。
我想,“守望”應該是一種習慣、一種智慧,同時也更應該是一種境界,一種態(tài)度。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社會還需要更多的“麥田守望者”。這個麥田當二胺可以小到一個家庭、大到一所學校甚至是一個社會。每個人,都應該為他人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守望并在守望中成就單純而又美好的生活。
看過“麥田里的守望者讀后感”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