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從文散文選集讀后感(2)
沈從文散文選集讀后感
沈從文散文選集讀后感3
又翻出沈從文先生的散文。猶如在風(fēng)里雨里輾轉(zhuǎn)漂泊數(shù)圈之后,重新回到了自己可愛的家鄉(xiāng)。“河水已平,水流漸緩,兩岸小山皆接連如佛珠,觸目蒼翠如江南的五月。”“山谷中不知何處有雞叫,有牛犢叫,河邊有人家處,屋前后必有成畦的白菜,或相間以紅蘿卜。”
沈先生的散文形式上大多清淡如綠茶,溫潤如古玉。若以浮躁的心情粗略一看,想必大多數(shù)人的感覺會如我的一位朋友所言:“沒勁。”沈先生的行文中,永遠沒有也不需要嘩眾取寵和故作驚詫。一切皆源于天然。惟有沉心靜氣細細品讀之后,方覺其山光水色,暗香深藏。沈先生的文字,是越品越味深,越讀越入心。
《沈從文散文》一書是按類別分成“怯步者筆記”、“南北風(fēng)景”、“湘行書簡”、“湘行散記”等四部分的,而沒有計較時間順序。但讀者只要稍稍細心,就能清晰地感覺出沈先生散文的風(fēng)格具有比較明顯的時間階段特點。
二十年代初期,他極年輕,膽怯、靦腆、自傷、神經(jīng)質(zhì)般地敏感,再加上生存的無奈、現(xiàn)實的黑暗、世態(tài)的炎涼以及愛而不得的失落與迷茫,所以那時候的文章中多一些令人苦悶的矛盾,多一些喃喃的低訴和痛苦的掙扎。但是,被生活遺棄的艱難辛酸并不能阻止他對現(xiàn)實丑態(tài)的諷刺與批判,更沒有磨滅他骨子里的自尊、倔強以及對未來的夢想。在《水車》一文中,他諷刺走狗般的“匣子”(汽車):“不僅跑趟子快慢要聽他腰肩上那人命令,就是大起喉嚨嚇人讓路的聲音,也得那人扳它的口。穿靴子其所以新,乃正因其奴性太重,一點不敢倔強的緣故,別人才替它裝飾。”同時他借水車的口寫自己對生活的不屈與樂觀:“因失望而悲哀的是傻子。我的歌,終日不會感到疲倦。”
那個時候,除了自己在“黑夜”里唱歌外,他還經(jīng)常站在洋槐樹后面傾聽自己心目中的女神那“生著一對銀白薄紗般翅膀”的歌唱!
二十年代沈先生的文字猶如梅花玉鐲,戴在那個時代的腕子上,黑色底子里鵝黃透亮的梅花,是閃爍的星星,溫婉、高潔而堅強地照著寂寞的夜行人。
而晚年沈先生的文字則筆法極其簡凈,風(fēng)格如帶有九只眼睛的天眼玉髓,平和、圓潤之極亦絢爛之極,更充滿了大智慧。“鳥鳴山更幽” --這真是稀世的天籟。
不過,我個人最喜歡的,是他致張兆和的湘行書簡。這些書簡集中寫在1934年1到2月沈先生去湘西老家探親的往返路途中。因為是給自己最親愛的妻子,所以筆法尤其自然,情意尤其綿密、深切。還有不時跳動的頑皮。一封封書簡,猶如一朵朵出水芙蓉,那種天然的淳美,是無法言喻的。正如行走在山中,突然看見一群野鶯或云雀在大石頭上散步、對歌,那時你還敢出聲嗎?“噓!”且讓我們一起側(cè)耳傾聽……
沈先生文如其人,人如其文--在溫和、蘊藉、平常中深藏著巨大的驚人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他的表侄黃永玉先生在一篇文章中所言:“他(沈從文)就像水那么平常。永遠向下,滋養(yǎng)生靈,長年累月生發(fā)出水磨石穿的力量。”記得老子曾說:“上善若水。”我想,老子所說的,必定是指沈先生這樣的人。
猜你喜歡:
3.沈從文散文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