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篇
讀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公元一五八七年沒有彌賽亞的誕辰,沒有先知的教誨,沒有預(yù)兆變遷的星斗閃爍滿天。有的,不過是一張張臉罷了,一張張疲憊地奔波于歷史的定格之中的臉。
萬歷注定不是屬于帝王的時代,這張臉譜中注定沒有多少王權(quán)的神氣。大明王朝注定只是封建史上的一個瞬息,而萬歷朝大約是合眼的前奏,畢竟紫禁城中休憩的已不再是一個雄心壯志的統(tǒng)治集團,這點,萬歷之前的嘉靖就感覺到了——萬歷同他一樣早年登極,充滿變革和振興的希望,但這一些希望都隨著自身年齡與矛盾的增長、深化漸漸瓦解。明孝宗(弘治)應(yīng)當感到悲哀,因為他的子孫沒能像他那樣扭轉(zhuǎn)祖宗留下的可怕局面。也正是因為如此,多事之朝才如同一出又一出的折子戲,留下那么多紅紅綠綠的角色。
惟獨有個人不繪臉譜,單看他一眼就覺得有凜然之氣撲面而來。他不是貢生,鄉(xiāng)試出身,也不應(yīng)是有權(quán)對別人吹胡子瞪眼的那一類,卻絕對有憋著氣唱大紅臉的天賦。他叫海瑞,就是鼎鼎大名的海剛峰。如果出生在當今社會,他一定算是個勤奮的好少年,與此同時,又是無知的憤青。想要為萎靡的朝政打一劑強心針的他,若不是有打不死的勇氣,怎么敢傲立于群臣之中?說他簡樸,卻又囂張,普天之下,凡為仕者無不懼其威風;說他忠誠,卻又不能扛頂風的旗,固執(zhí)于毛皮小事之間。一個儒道的修行者,一個齋戒靈魂的素食者,他因為與塵世相觸而不再是圣賢。這不僅是海瑞的不幸,更是明王朝的不幸。他以一種極端的方式舒展自己的政治才華——以博得帝王的信任。但嘉靖尚道,萬歷重情,他只能做一面沒有人去照的鏡子,被擱置三朝的老臣。
明朝沒有李世民,沒有長孫氏,宮廷中人人戴著面具。讀《明史》我?guī)缀鯖]有抓到一個背影,但慶幸《萬歷十五年》讓我勉強看見了一個海剛峰。幾乎孤芳自賞的他,行走于濃妝艷抹的人群中,很干凈。他死的時候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鏡碎了,卻沒有人去補。
萬歷十五年,一五八七,明代的又一面鏡子不在了。在一片景仰的聲音中,海瑞那張不戴面具的臉成了永遠的幻影。他的矛盾并不來自內(nèi)心,而是與外界摩擦的結(jié)果。我不想假設(shè)他為那個時代的良心,或許他沒有資格,李贄有,因為他懺悔過。
海瑞不會回頭,他不知為何要懺悔,他要做信念,而不是心的殉道者。大明王朝合上眼的前一刻,他或許,是最后的那個憤怒的拳頭。
臉?對,他的臉,不過是一張皮。皮下的,才是硬骨頭。歷史的臉譜是多端的,但油彩背后的,方是本原。一面能透過它的鏡子,是不是很好?
讀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萬歷十五年》是美籍華人作家黃仁宇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fā)表、有耶魯大學(xué)出版的。這本書以萬歷十五年為基點,通過對萬歷及大明王朝一些重要人物如萬歷皇帝、申時行、張居正、海瑞、戚繼光、李贄的描述與分析,以小見大,深入分析了明代乃至整個封建社會衰亡的一系列因素,提出了一些論證翔實的歷史觀點。
他認為“民窮"根本原因不在國家的賦稅過重,而在于法律的腐敗和政府的低能。國家稅率過低,并不能使農(nóng)民獲利,只是鼓勵了大小的地主加重剝削以及官僚鄉(xiāng)里額外加征。中國幅員遼闊,情形復(fù)雜,明朝采取嚴格的中央集權(quán),施政方針不是著眼于提倡扶助先進的經(jīng)濟以增益與全國的財富,而是保護落后的經(jīng)濟以均衡的姿態(tài)維持王朝的安全。
他認為維護落后的經(jīng)濟而不發(fā)展先進的商業(yè)及金融的做法,正是中國在世界范圍內(nèi)有先進的漢唐演變?yōu)槁浜蟮拿髑宓闹饕颉?v觀歐美資本的發(fā)展史,商業(yè)資本是工業(yè)資本的先驅(qū),只有商業(yè)有了充分的發(fā)展,工業(yè)的發(fā)展才能同時增進。而中國的傳統(tǒng)政治即無此組織能力,也不愿私人財富擴充之不易控制的地步,為王朝安全所累。
他認為,中國幾千年來,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至極,這是一切問題的根源所在。
通過對明朝末期一個年份的聚焦,使中國官僚階層的運作方式清晰地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大明帝國以詩書作為立國的根本,開國之君創(chuàng)建了本朝,用時也設(shè)立了作為行政工具的文官制度。在本朝歷史上,除了草創(chuàng)的洪武、永樂兩朝外,文官凌駕于武官之上已成定勢。文官形成一個擁有共同思想的集團,他們無例外的從小熟讀四書五經(jīng),深受宋代大儒朱熹的影響,對一切事物的看法也更為一致。用現(xiàn)在的觀點來看,這些文官都是有教養(yǎng)的人,他們讀書明理,一切行為都無背與圣賢之道,正是這一文官集團,對明朝的政治產(chǎn)生了舉足輕重的影響。崇信中庸之道,力求保持穩(wěn)定,甚至不惜維持落后。滿口仁義道德,說著祖宗的“之乎”“者也”,卻忘記了自己姓什名誰,他們一方面以文化人的身份受到下層愚民的效仿,另一方面以下層民眾代言人的身份向統(tǒng)治者---皇帝施壓。迫使他放棄他的想法或是接受他們的主張。每當皇帝想要擁有點個人自由時,他們就會痛哭流涕的說理勸教,什么“老祖宗之法不可改”,“成制不可廢”,等等。此時的皇帝也很無奈,畢竟他的權(quán)威也是來自他們的頂禮膜拜之中。倘若殺一個人尚可,若要趕盡殺絕,那也絕不可能。反過來說,若殺一文官,反而會讓他落個濫殺的罪名,而被殺者則成了犯言直諫的忠臣。
對于這個擅長舞文弄墨的集團,要撇開他的自我吹噓和堂皇表白,才能發(fā)現(xiàn)其本來面目。支配這個文官集團行為的東西,經(jīng)常與他們宣稱的哪些原則相去甚遠。例如仁義道德,忠君愛民,清正廉明等等。真正支配這個集團的東西,在更大程度上是非?,F(xiàn)實的厲害計算。這種厲害計算的結(jié)果和趨利弊害的抉擇,這種結(jié)果和抉擇的反復(fù)出現(xiàn)和長期穩(wěn)定性,分明構(gòu)成了一套潛在的規(guī)則,形成了許多集團內(nèi)部和各集團間在打交道的時候長期遵循的潛規(guī)則。
一種大而無當?shù)墓倭偶瘓F組織治理一個大而無當?shù)霓r(nóng)民集團......
讀黃仁宇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萬歷十五年,在我國朝廷上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xué)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這些事件,表面看起來雖似末端細節(jié),但實質(zhì)上確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于是,作者黃仁宇便以獨特的視角和鮮明的觀點,對這段時期加以詳實的敘述。
初讀此書,并沒太大興趣,以為就是正史野史拼接起來的文字。而其樸實卻十分有力道的語言,以現(xiàn)代化口吻描述一段段古代帝王、君臣以及百姓間的故事,著實深深的吸引著我。
皇帝,永遠是被仰視的對象。而萬歷優(yōu)柔寡斷,他甚至不敢對臣子下絕對的命令,文官集團用一些道德觀念就可以緊緊的束縛著他。不過,畢竟他是萬人之上,一人之下的帝王,說他軟弱,誰會相信?
他所有的妃都順著他說話,唯獨鄭妃敢于譏笑他。不是大逆不道,而是因為鄭妃確實走進了了萬歷的精神世界。
我從來不知道,人可以這樣的平等,即使在封建時代,人性的光輝也可以發(fā)揮的淋漓盡致?;实塾衷鯓樱矫裼衷鯓?,只要存在一種傲骨的氣節(jié),不屈的個性,然后明智的發(fā)表自己的意見。我似乎理解了伏爾泰的那句話:人生而平等!
鄭妃并沒有擁有絕色的容貌,她的智慧與機警,使得萬歷在她面前盡述衷腸,揮淚如雨。作者描述的景象讓人為之動容,我們?yōu)槭裁床灰哉嬲\的態(tài)度待人呢?縱使他在你之上,縱使他生活在社會的最低層。人與人之間不缺乏信賴。
作者用近乎司馬遷所持有的公正態(tài)度,評價那一時期的人物。包括一代名相張居正,一代名將戚繼光,一代名臣海瑞,一代名僧李贄。作者用他的語言魅力拉近了讀者與歷史名人的距離。他們有血有肉,他們自相矛盾,他們有和常人一樣的內(nèi)心。
每個人的一生都具有悲劇色彩,沒有人能夠至始至終都活的那么精彩,這就是人。萬物都在變化著,人從來就沒有什么固定的生存方式。清廉的海瑞固守著儒家思想的成規(guī),他古怪的規(guī)矩不為時人所容納,他青史留名,卻仍有遺憾;抗倭英雄戚繼光,他的將才也漸漸被埋沒,他的軍事思想也只能是紙上的字符,很多無法實現(xiàn);多受后人崇拜的哲學(xué)家李贄,一生只在理想中漂泊,他的行為甚至和他的思想完全不同——即反對孔子的是非標準,追求自由,卻依靠著達官貴人生存。
或許,我們只能找對一個方向,然后更加智慧的應(yīng)對一切。
這是我通讀全文的一點感想,我不知道是否一定正確,但我希望今后我讀的書能使我更加明智。
彈跳著的字符串成了一章古譜,述說著久遠的故事,卻無法陌生,因為似乎就在眼前。那圖畫般的人物正向我哭訴,哭訴他們內(nèi)心的痛苦。我看得到他們生前的光輝和屈辱,我讀懂了他們的性格與榮辱將永遠定格在歷史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