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論語有感1500字3篇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讀論語有感1500字,希望大家喜歡。
讀論語有感1500字1
古人云,今人說:“半部《論語》治天下。”果不其然,于丹僅僅是寫了讀完《論語》后的一點心得,就在整個中國好好火了一把!這個暑假,小生有幸能去詳盡的閱讀一番。
《心得》里的字里行間無不說明——《論語》是為這個世界而生的,其告訴人們的每一個道理,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從一定的方面來說,是具有色彩和溫度的,色彩在于它傳授給別人的精髓,溫度在于它給予給別人的光明。
那么,我即便不知道作者對于“色彩”的定義。但是,任何人都不可能沒有色彩。所謂“沒有色彩”,無非是灰色?;疑纳矢胁粡?,可以視為不是色彩的色彩,但同時又是最具普通性的色彩,因為它可以和所有色彩搭配。我也更不知道作者對于“溫度”的定義。但是,任何人不可能沒有溫度。所謂“沒有溫度”,無非是23攝氏度。即便這是一個模糊的數(shù)字,但同時又是人體感覺到最舒適的溫度。
無論是色彩也好,溫度也罷,但當一個人表現(xiàn)出來時,那是他的激情!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為之奮斗,是一件“加好佳”的事情,關鍵在于你如何將你手中的風箏——放飛,讓線加長,加長,再加長!
中央電視臺曾經(jīng)拍過一個名為“我有一個理想!”的公益廣告。在我看來,這是一件積極向上的事情。人嘛,活著就不要憋著!在《論語》中,孔子問過自己的四位弟子,他們的志向,各有不同之處,但是他們每一個人都能夠把它大聲地說出來,好事啊!
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同樣也是這樣的。假使有兩個朋友,他們平時形影不離,有一天因為一點小矛盾便鬧翻了,絕交嗎?兩個人總舍不下多年來的感情,和好!于是兩人都準備向?qū)Ψ降狼?。在途中,兩人相遇了,他們笑了,緊緊地抱在了一起。他們沒有說出來?不,心靈的溝通已經(jīng)將這個不算是理想的理想,完全的化解了。誠然,我完全同意他們這樣的做法,有話,別憋在心里!
有些人,每天看著那些經(jīng)理或是董事之類的人,總是用羨慕的眼光,大家彼此彼此嘛,我又何嘗不是這樣呢?不過冷靜下來,仔細想想,他們也是經(jīng)過巨大的努力才得到人們的認可,畢竟陽光總在風雨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不錯!我相信只要自己曾經(jīng)努力過,人生就會有閃光點,留下美好的回憶,成功那只是你路過的一個車站。
的確!理想和行動的關系,就如同引線和風箏的關系。這個風箏能飛多遠,關鍵在于你手中的線。而這條線就是你內(nèi)心愿望。你的內(nèi)心越淡定,越從容,你就會舍棄那些激烈的、宏闊的、張揚的、外在的形式,而尊重安靜的、內(nèi)心的聲音。這會使你走到社會角色中的時候,能夠不失去自我,能夠有擔當,能夠做到最好。
不過,話又說回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誒,善哉,善哉。這個世界終歸是由有實力的人來主宰的。有本事,甭管是驢是馬,你拿出來溜溜嘛!至此,為百家呼吁之中一道!
當我讀完《于丹論語心得》的時候,已經(jīng)入夜。它顯出了它獨有的特點——寂靜,可是我的心情卻再也不能平靜了,感受頗深的。于是立即記錄了下來:當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時候,人感覺到希望的一抹——天地人之道;不論人的距離,心與心之間的橋梁,是無行的,不是無固的——心靈之道;天氣的晴轉(zhuǎn)多云,你的笑容依就是那么的光輝燦爛——處世之道;善良、理智、恒心、合群,這四流一一顯露——君子之道;在我真正需要幫助的時候,我看見好多只手……——交友之道;人的出生,已經(jīng)是一個夢想的誕生,而那個人便有了新的想法——理想之道;走過的,無法回頭,還是抬抬頭向遠處看吧——人生之道。
道是自己選的,路是自己走的,駕馭它,祝您一路走好!
讀論語有感1500字2
中國文化淵源博長,擁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是我們?nèi)A夏子孫的驕傲。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給人類留下了無數(shù)膾炙人口的經(jīng)典詩文。這些經(jīng)典詩文,寄托了我們先輩對于人格與道義的追求與向往,是中華民族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今天,人類社會正處在急劇大變動的時代,回溯源頭,傳承命脈,相互學習,開拓創(chuàng)新,是各國弘揚本民族優(yōu)秀文化的明智選擇。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意思是說:君子胸懷寬廣{所以少了許多憂愁};小人心胸狹窄{所以多了許多憂愁}。教育我們,寬容是一種美德,要學會寬容。當今社會,紛爭不斷,就是因為很多人心胸都很狹窄,別人的一點錯誤一點缺點也不原諒,換個角度來說,自己的缺點是不是更多,犯的錯誤是不是更大子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意思是說:作為一個仁德的人,自己要站得住,也使別人能站得住,自己要行得通,也是別人能行的通。這句話強調(diào)將心比心,推己及人不要只想到自己,不管別人。凡事多為別人想一想,社會就和-諧了。子曰:“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此言義為:多優(yōu)秀啊,顏回!吃的是一籃撈飯,喝的是一瓢清水,住在簡陋的房子里,一般人都受不了這種清苦的生活,但顏回卻不改變他的樂趣。多優(yōu)秀啊,顏回!人,是要有點精神的!當今,雖然人們的生活富裕了,也沒有必要一定吃撈飯,喝清水,住簡巷,但“顏回精神”,仍不可或缺,因為人生的道路艱難曲折,有點“顏回精神”,心里才能平衡,事業(yè)才可有望可成。尤其是當今的許多學生家庭富裕,讓他們體會一點“顏回精神”更具深遠意義。
讀了《論語》我受益匪淺,在此,提倡各青少年多研究四書五經(jīng),可以使我們擁有更豐富的知識,還教會我們學習、做人
《論語》的交友觀還有很多地方值得挖掘,但有一點好像沒有涉及到——如何處理一個朋友群的關系。即,幾個人彼此都是朋友,三五成群。這里面就不僅存在單純的兩兩交往的問題,還包含更復雜的一對多,多對多的問題。 四、孔子和他的兩個學生
說了這么多《論語》中的交友觀,由于《論語》主要記載的是孔子的思想, 倒對孔子的朋友產(chǎn)生了興趣。 想孔子應該有很多朋友。單就《論語》來看, 卻只找到兩處。一處是“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以杖叩其脛。闕黨童子將命?;騿栔唬?lsquo;益者與?’子曰:‘吾見其居于位也,見其與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另一處就是上面提到過的“朋友死,無所歸,曰:‘于 殯’。”后者不知從何考證,前者看來只是孔子所“和”之人,并非所“同”之人??鬃佑袥]有純乎價值認同的“知己”呢?僅看《論語》,似乎沒有。子曰:“莫 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如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 者其天乎!”(憲問)退而求其次,孔子的學生中有沒有人能充當這一角色呢?有時,師生關系也可到達一種朋友關系。 不由自主地注意到了顏回和曾參。
從前, 之所以讀一本書是因為它來到了 的手邊,而書的主人又有耐心等待 一口氣或分幾天讀完它。后來,知道了有公共圖書館這等讀書的好地方, 也懶得去翻書目卡片,只是在開放閱覽室書架上隨手抓一本 能讀得進去的書。再后來,通過網(wǎng)絡,也約略知道近來新出的哪幾本書是值得一讀的,可 也往往只關注自己感興趣的,偶爾在瀏覽的網(wǎng)頁上碰到一兩本好書也都是大概的翻翻,很少有時間和心情靜下心來看,相逢或相違全憑運氣。所以, 讀《論語》也只是因為選了《中西經(jīng)典選讀》這門課,于是從圖書館借了這本書。
人們常掛在嘴邊的話, 竟然不知出于《論語》。像“父母在,不遠游。君子坦蕩蕩,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道不同,不相為謀,任重而道遠,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三十而立……”
讀《論語》這部書,當然不是想從中覓得修身、齊家的孔門秘傳。 只是在這部書中認識了一個迂闊率性、明知其不可而為之的孔子,一個多才多藝、誨人不倦的孔子,一個食不厭精、懂得生活樂趣的孔子。學貫中西的學者們常把孔子和古希臘哲人蘇格拉底相提并論。蘇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權處死的,據(jù)說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但 更喜歡孔子的直言不諱:“道不行,乖桴浮于海”,這同樣是一種自由精神。打開《論語》去讀,像是穿越幾千年的時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爭霸天下的春秋時期,產(chǎn)生了孔子一個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言行論述了孝道、治學、治國、為政,為歷代君王所推崇,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中庸之道。他的思想言論不一定與 們今天所處的時代相吻合,但對于影響了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經(jīng)書,是有必要一讀的。
孔子講究孝道,孝成為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今天的人們卻在褪色,對其講孝是非常必要的,讓他們明白孝是為人之本。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
“事父母能竭其力;”等。即孔子說;“當他父親在世的時候,要觀察他的志向;在他父親死后,要考察他的行為;若是他對他父親的教誨長期不加改變,這樣的人可以說是盡到孝了。”這里講了什么是孝,同“事父母能竭其力”有些不同。雖然事父母能竭其力,但在社會上做事,或是貪污或是搶劫,觸犯法律,使父母擔心、憂心,這也不能算是孝。父母都希望子女比自己強,具有良好的品德,這是父母教育子女的出發(fā)點。所以為父母提供豐厚的物質(zhì)不是孝的根本,如果能夠按照父母的意愿、教誨行事做人,對得起父母才是真正的孝。
治學方面,孔子的“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知之為不知,不知為不知,敏而好學,不恥下問,三人行必有 師,博學而篤志,切問近而思”。不正是一種謙虛、嚴謹、實事求是,鍥而不舍的治學態(tài)度嗎?治學的方法他講究溫“故而知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他覺得學而實習之不亦說乎。”同時孔子認為“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可見學習的重要性,治學是仁信的基矗
讀論語有感1500字3
宋代開國宰相趙普曾經(jīng)標榜說,自己以半部《論語》治天下。可見《論語》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fā)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論語》的推崇。
這部曾被譽為治國之本的《論語》,對于我們現(xiàn)代社會,現(xiàn)代人的生活,還有什么實際意義嗎?
大家別以為,孔夫子的《論語》高不可及,現(xiàn)在我們必須得仰望它。
這個世界上的真理,永遠都是樸素的,就好像太陽每天從東邊升起一樣;就好像春天要播種,秋天要收獲一樣。
《論語》告訴大家的東西,永遠是最簡單的。
《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說白了,《論語》就是教給我們?nèi)绾卧诂F(xiàn)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秩序,找到個人坐標。
它就是這么一本語錄。
兩千五百多年前,孔子教學和生活中的點點滴滴,被學生片片斷斷記錄下來。這些以課堂筆記為主的記錄由他的學生匯集編纂,后來就成了《論語》。
我們會覺得,《論語》好像沒有很嚴密的邏輯性,很多是就事論事,里面也很少有長篇大論的文字,幾乎每一則語錄都很簡短。
其實,無言也是一種教育。
子曰:“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論語?陽貨》)孔子對他的學生說,你看,蒼天在上,靜穆無言,而四季輪轉(zhuǎn),萬物滋生。蒼天還需要說話嗎?
《論語》終極傳遞的是一種態(tài)度,是一種樸素的、溫暖的生活態(tài)度??追蜃诱且源藖碛绊懰牡茏?。
大家知道,孔子弟子三千,其中有七十二賢人。他們每個人都是一粒種子,把那種生活的態(tài)度、生活的智慧廣為傳播。
我們說孔夫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這片土地上最有行動能力,最有人格魅力的人。
神圣神圣,神基本上是接近天空的,是像李白那樣的人;而圣是接近土地的,是像杜甫那樣的人。
孔圣人帶給我們的是一種在大地上生長的信念,他這樣的人一定是從我們的生活里面自然生長脫胎出來,而不是從空而降的。
中國的創(chuàng)世神話是盤古開天辟地,但這個開辟不是像西方神話講的那種突變,比如說拿一把大斧子,啪,劈開,然后金光四射出現(xiàn)一個什么樣的天地萬物,這不是中國人的敘事情感。
中國人習慣的敘事是像《三五歷紀》里面描述的那樣,是一個從容、和緩而值得憧憬的漫長的過程: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天地開辟,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萬八千歲,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
它說開始時“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在里面呆了一萬八千年。
后來天地分開了,但它不是作為一個固體“啪”地從中間斷裂,而是兩股氣逐漸分開,陽清之氣上升為天,陰濁之氣下降為地。
這并不是天地開辟的完成,這種成長才剛剛開始。
中國人是講究變化的。你看,盤古在天地之間“一日九變”,像一個新生的嬰兒,每天都在微妙地變化著。
這種變化最終達到了一個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
這六個字其實是中國人的人格理想:既有一片理想主義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協(xié)于現(xiàn)實世界上很多的規(guī)則與障礙;又有腳踏實地的能力,能夠在這個大地上去進行他行為的拓展。
只有理想而沒有土地的人,是夢想主義者不是理想主義者;只有土地而沒有天空的人,是務實主義者不是現(xiàn)實主義者。
理想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就是我們的天和地。
盤古的變化還在繼續(xù),這個故事還要接著講:
天地開辟之后,天每天升高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也“日長一丈”,跟著天地一塊兒長。
如此又過了一萬八千年,最后是“天數(shù)極高,地數(shù)極深,盤古極長”。
人的意義跟天和地是一樣的,天地人并稱為“三才”。
所以,在孔子看來,人是值得敬重的,人又是應該自重的。
讀《論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孔夫子教育學生時很少疾言厲色,他通常是用和緩的,因循誘導的,跟人商榷的口氣。這是孔夫子教學的態(tài)度,也是儒家的一種態(tài)度。
讀論語有感1500字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