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后感帶段落提綱
讀后感帶段落提綱
往往很多同學對于讀后感的寫法,并不是因為沒有感想而是不知道怎么寫作。以下是小編為你們準備的讀后感打死論文提綱的范文,希望對你們有幫助哦!
讀后感帶段落提綱(一)
讀《送東陽馬生序》有感
《送東陽馬生序》,是元末明初文學家宋濂寫給同鄉(xiāng)太學生馬君則的一篇贈序。他用自己求學時的艱難困苦勉勵馬君則珍惜今天的優(yōu)越學習條件,德能雙休。宋濂幼時家貧,無書可讀,他借書抄書,終于博覽群書;成年時無師可問,他奔走百里之外,執(zhí)經(jīng)叩問,卒獲有所聞;從師學習時,他生活艱苦,以苦為樂。
(用概括的語言簡要介紹作品的相關(guān)內(nèi)容是敘述,這叫“引”。)
讀完此文,掩卷深思:一個出身貧苦的平民百姓,何來如此大的精神動力?宋濂質(zhì)樸而深刻的回答 “以中有足樂者,不知口體之奉不若人也”告訴了我們真諦——只有視學習為樂趣,才能放下所有的雜念,學有所成。反思我們的學習行為,我們的學習動機是否單純?
(對你引述的內(nèi)容進行分析、評價是議論,這叫“議”。)
站在各位弟子面前,我好像是一位學有所成者,其實我只能算比你們年齡大太多的“大學生”吧。反思自己的學習初衷,遠沒有宋濂的純潔。我出生在農(nóng)民家庭,家庭生活一般。那時讀書的目標很明確,父母告訴你,不好好學習,將來和他們一樣“面朝黃土背朝天”,可別怨爹媽。為了“躍出農(nóng)門,跳入龍門”,我也曾“晨讀雞鳴,背書三更”。十年寒窗苦,終于有了自己的穩(wěn)定職業(yè),可糊口度日。想自己的學習,不過為自己的生計而讀書,如果非要從中找點樂趣的話,也不過是過早的巴望著生活安逸些而已。哪里有宋濂的“中有足樂者”呢?
面對我可愛的弟子,你們又如何看待學習這件事呢?曾和一位學習比較優(yōu)秀的學生探討過學習目的問題。“當一個懂事的孩子”,“讓別人看得起自己”„„尤其是他問我那周留作業(yè)不,我說不留時,他那喜悅的面容,更讓我多多少少知道了“學習在你們心中的地位”。將學習作為自己心中的樂趣,宋濂做到了。我們不知道“父母日有廩稍之供,父母歲有裘葛之遺„„”的太學生們是否做到了,但我們要反思,我們離這種境界還差多遠?
(聯(lián)系其他相關(guān)內(nèi)容或作品相關(guān)情節(jié)是“聯(lián)”,需要邊敘述邊議論。)
將學習作為樂趣,是學有所成的前提。宋濂如此,“囊螢映雪”、“聞雞起舞”、“鑿壁偷光”“懸梁刺股”的主人公不也如此嗎?“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親愛的“學友們”,愿你早立鴻鵠之志,以學習為樂,插上理想的羽翼,早日翱翔在快樂成長的天空。
讀后感帶段落提綱(二)
讀后感屬于議論文體,對小學生來說,寫讀后感是比較難的,因此,必須講究指導方法。我在作文訓練中,采用了這樣一些方法:
一、感不離讀,讀感結(jié)合
讀是感的前提,感是讀的結(jié)果,因此對原作的準確理解,把握住要點,是寫好讀后感的前提和基礎(chǔ)。對原文的閱讀是否認真細致,是決定讀后感的質(zhì)量關(guān)鍵。寫讀后感,不僅有感的內(nèi)容,也要有讀的內(nèi)容。一般來說,在讀后感的開頭,都需要用少量的文字先概括介紹一下所讀作品的內(nèi)容,這是因為你所讀的作品并不一定為廣大讀者所熟悉的,不作任何介紹就發(fā)表議論會使人感到莫名其妙。而如果精要地作簡介,不僅使學生或讀者對陌生的作品有所了解,即使對于熟悉這篇作品的讀者來說,也能起到激發(fā)思索的作用。 下面以一位六年級學生的習作為例:
讀《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有感
《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是陶斯亮阿姨回憶她的爸爸陶鑄的一篇文章,文章講陶斯亮阿姨在學生時代整天無憂無慮,嘻嘻哈哈的,在她眼里,生活道路是鮮花鋪成的,個人的前程是彩線繡成的,一切都不需要自己操心了。因此,他們父女之間曾發(fā)生過爭吵,當時斯亮阿姨是那么委屈,以至大哭。然而今天,斯亮阿姨才真正懂得:依賴父母生活,靠蔭庇安身立命是毫無出息的。陶鑄爺爺之所以爆發(fā)那雷霆之怒,是他真正疼愛他的女兒。
看到這里,淚水濕潤了我的眼睛,我也想想我親愛的爸爸。爸爸
是一位干部,在一次事故中,為了排除險情搶救他人而犧牲了。爸爸在世時最疼愛我,但從不溺愛我。有一次他從外地出差回來,為我買了一架飛機模型,我愛不釋手,任誰都不得玩。晚上,我鄰居的小宏來了,他鬧著要小飛機模型玩,我舍不得給他。爸爸卻一把搶過來遞給小宏。我先是一驚,接著就聲嘶力竭地哭了起來,爸把我抱到屋里,訓斥道:“哭吧,沒見過這樣自私的孩子,只顧自己,長大后有什么出息!”看到爸爸十分生氣,我害怕了,說:“爸爸,我聽話,以后我不自私了。”從那以后,我知道自私是不好的。 現(xiàn)在爸爸已經(jīng)長眠,但他的話一直鞭策著我。人活著,不能只顧自己。當我班成立小圖書角時,我把所有的書都拿出來。美化教室時,我把家里的花瓶取來放在教室窗口上。我每做一件事,都想起對得起爸爸的教誨。
“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這是陶鑄爺爺對斯亮阿姨的教訓,“人活著不應(yīng)只顧自己。”這是爸爸留給我最珍貴的遺言。
這篇文章的開頭先對《大樹底下長不出好草》一文作了簡介,使讀者了解文章的主要內(nèi)容,然后以看到這里,淚水濕潤了我的眼睛一語,轉(zhuǎn)入了對亡父的回憶。由于讀者已經(jīng)對陶文的內(nèi)容有所了解,知道那是一幅憶亡父的文章,故而對文本作者的思緒轉(zhuǎn)折更是容易理解了,如果沒有對陶文的簡介,那么本文的作者突然回憶了亡父,不是會使人莫名其妙嗎?可見,感和讀是不可分離的,必須讓學生在讀上下功夫。讀好了,就為寫感開了個好頭。
讀后感帶段落提綱(三)
讀《長在心里的手》, 捕捉感點:
1. 多一次絕境,就多一次機遇,多一次超越
2. 要樂觀向上,不失掉對生活的信心
3. 信心和毅力是你走向成功的法寶!
4. 保持樂觀向上的心態(tài)
5、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5. 鼓勵孩子樹立生活的信心
6. 給孩子希望,讓他增強自信心
7. 善意的謊言使他堅持不懈、積極向上
8. 要讓孩子看到未來的希望
二、選擇感點,議論聯(lián)想(擺事實、講道理)
絕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華
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遠是坦途,必然會遇到令人無奈的困境,甚至人生絕境。 如果你已經(jīng)陷入絕境,那么就證明你已經(jīng)得到了上帝的垂青,將獲得一次改變命運的機會。如果你已經(jīng)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的感謝的不是你的順境,而應(yīng)該是你的絕境。
順境中,你收到的僅僅是代表財富的東西,然而大部分時間里,你在不斷地喪失,喪失著原始的豪邁與激情。順境是一種麻醉劑和腐蝕劑,讓你完成從呼嘯山林的獸中之王到懶貓的轉(zhuǎn)化,讓你經(jīng)歷從將軍到囚犯的的蛻變。
絕境不僅僅是一場磨難,更是人生的一種醒悟和升華。
置身人生絕境,你必然
會飽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個僻靜的角落,反觀自身的內(nèi)心和靈魂,掃清思想上的障礙,觸摸心靈中最脆弱的部分,對生命進行深層的、近乎本質(zhì)的思考,正視這突如其來的人生絕境,把它當做一塊磨礪人的礪石,錘煉自己,激發(fā)生命活力。
越王勾踐面對亡國的人生大恥,痛定思痛,臥薪嘗
膽,終成復過大業(yè);音樂巨匠貝多芬面對雙耳失聰?shù)娜松蜻\,告誡自己要扼住命運的咽喉,于是演奏了輝煌的命運交響曲;海涅面對手足癱瘓,視力極弱的人生絕境,信念不倒,筆耕不輟,吟唱出譽滿人間的不朽詩篇。由此可見,再絕境中成功者往往會突破思想上的樊籬,超越世俗常規(guī),書寫連自己都不曾想過的神話。 巴爾扎克說:“絕境是
天才的進身之階,信徒的洗禮之水,能人的無價之寶,弱者的無底深淵。”
其實,要想取得成功,僅有清醒的認識還不夠,要把想法變?yōu)楝F(xiàn)實,還必須堅持不懈的努力。失敗者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絕境中,成功者比失敗者多了一分鐘忍耐,多思考了一個問題,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斷的努力中成功者就多了一份堅強,
一條途徑,一次機遇。而失敗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再絕境中慨嘆命運不濟,最終放棄了改變命運的努力。 所以說,絕境是你錯誤想法的結(jié)束,也是你選擇正確做法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