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S版孔明借箭教學設計(2)
語文S版孔明借箭教學設計
3、“孔明叫把船只頭西尾東,一帶擺開,就船上擂鼓吶喊。”
(軍事擂鼓吶喊,既造聲勢,又提示射箭方向。)
4、“魯肅驚曰:‘倘曹兵齊出,如之奈何?’孔明笑曰:‘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吾等只顧酌酒取樂,待霧散便回。’”
“吾料曹操于重霧中必不敢出……”這是話中有話、話后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小組討論后組織全班交流。)
學生交流提示: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弓弩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么不把這些話寫出來呢?”
小結:如此談笑風生,鎮(zhèn)定自若。為什么?因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只叫弓弩手朝他們射箭。這樣寫,不僅使課文含蓄,而且給讀者以思考回味的余地。
5、諸葛亮算得準不準呢?從那里可以看出來?
出示:“操傳令曰:‘重霧迷江,彼軍忽至,必有埋伏,切不可輕動??蓳芩姽笫謥y箭射之。’……約一萬余人,盡皆向江中放箭:箭如雨發(fā)。”
引導學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氣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進攻,正中諸葛亮的下懷,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6、“孔明叫把船吊回,頭東尾西,逼近水寨受箭,一面擂鼓吶喊。”為什么?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
可見,諸葛亮方方面面考慮得那么周密、那么成熟、那么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生齊答:神。)妙不妙?(生齊答:妙。)
7、什么時候曹操才知道上當了?出示:“待至日高霧散……這里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追之不及。”
看來諸葛亮也早已算準了借箭的地理位置。
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孔明神機妙算,吾不如也!”
(三)學生理解以上內容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借箭起因”(1—2節(jié))。
學習方法:分角色朗讀,其他學生做人物心理分析。
周瑜:表面客氣設下圈套→步步相逼話里藏刀→置人死地而后快。
諸葛亮:表面糊涂早已察覺→立下軍令狀胸有成竹→置于死地而后生。
(四)出示討論:那么,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
(提示后討論交流)
生: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生: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教師提示:根本區(qū)別在于,提到箭,周瑜想到的是什么,諸葛亮想到的是什么?由此你覺得兩個人的真正差距是什么?
(五)孔明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1、(①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②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滿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2、請同學們自己組織語言,練習復述課文。
3、題目“孔明借箭”,箭是借來的嗎?題目說“孔明借箭”合適嗎?為什么?
4、出示后人借這件事贊美諸葛亮的一首小詩:
一夜?jié)忪F滿長江,
遠近難分水渺茫。
驟雨飛蝗來戰(zhàn)艦,
孔明今日伏周郎。
這首詩是后人用來贊揚諸葛亮的智慧的。引導學生齊讀、背誦;同時指出:這首小詩精煉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jīng)過,其中的“驟雨飛蝗”用來比喻曹軍射來那么多的箭。要求學生課后把這首詩抄下來,背熟。
三、課外延伸。
1、你還知道《三國演義》的那些歷史故事?選擇周瑜、魯肅、曹操三個人物中的一個,談談自己的看法。
2、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看看《三國演義》。
四、布置作業(yè):
1、繼續(xù)分角色朗讀課文并練習復述課文。
2、繼續(xù)閱讀課外讀物。
語文S版《孔明借箭》教學反思
《孔明借箭》是根據(jù)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jié)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xiàn)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深刻領會教材,落實"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但在具體的教學實施過程中,往往落實的不盡如人意,現(xiàn)總結得失如下:
回首本課的教學,由于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偏重分析課文內容,學生的批注過多,整整說了一節(jié),由于本課是文言文課文有很多語句不好理解,我又在教室電腦上找到翻譯成白話文的內容,通過屏幕讓學生仔細讀了兩遍,學生們頓時茅塞頓開,已不像開始初讀課文時接連不斷的向我詢問詞句的意思。
但是由于時間關系我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教學中沒有較好地落實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分配到學生充分地朗讀上,使學生通過多種形式朗讀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