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念白求恩課后反思
《紀念白求恩》是一篇時政性很強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統一;同時也是一篇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下面是學習啦為大家準備的紀念白求恩課后反思,希望大家喜歡!
紀念白求恩課后反思范文1
《紀念白求恩》作為議論文單元的第一篇,在教學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對培養(yǎng)學生閱讀欣賞議論文的興趣和習慣不容忽視。在教學目標的預設上,扣緊課文內容,分別從知識與能力、方法與過程、情感態(tài)度三方面來分析安排。教學重點是初步理解議論文的三要素,學習閱讀議論文的方法。教學難點是學習夾敘夾議的寫法。在上課時主要分為引入新課——細讀課文——研讀課文——課外延伸等幾個主要環(huán)節(jié)。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教學環(huán)節(jié)的設置,教學方法的采用,教學手段的選擇都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
例如在引入議論文的三個要素時,三個要素概念對學生來說是很陌生的,也是抽象的。如何把這些概念輕松地介紹給學生?我選擇了讓學生參與進來。于是在課前根據議論文三要素的特點,準備了一個小品文《警察審案》通過幾個學生輕松幽默地表演來讓全體學生對此感興趣,明白議論文的三要素的之間的聯系。事實證明,這個環(huán)節(jié)占時不多,就三四分鐘而已,不過從學生的笑容上可以看出效果還是不錯的。同時在讓學生獲取新知識時,也比較講究方式方法,注意引導學生從已知中獲取新知。
紀念白求恩課后反思范文2
面對一篇精短的評價人物的議論文,如何讓學生了解遠不同于現在背景的人物,進而發(fā)自內心的尊敬,向往之,僅憑文中精妙的評價,精彩的記敘是不夠的,這就需要我們拓展材料,讓學生貼近人物的原型。
思考1:如何回到原型。一是增補一些資料,特別是白求恩自己的書信,通過閱讀,真實了解人物的心理。我借鑒了胡君課堂實錄中的資料。
[投影展示]
在惡劣的戰(zhàn)爭環(huán)境中,白求恩隨部隊輾轉于荒涼的大西北,每天除了工作就是工作,用他的話說,過的完全是“高強度的生活”。在私人通信里,他偶爾述及1938年一年,其實不到一年的工作量:去年我共行軍3165英里,其中有400英里是徒步穿行于山西、陜西和河北三省。我共做了762個手術,檢查了1200名傷員。我還重組了部隊的衛(wèi)生系統,寫作和翻譯了三本教科書,建立了一所醫(yī)療培訓學校。”這是一組驚人的數字。如此繁重的工作,卓著的效績,不要說一個人,就算一個小分隊也難以在有限的時間內完成。
[投影展示]
在延安,外國專家很少。白求恩的到來理應受到當局的禮遇,僅每月發(fā)給他的津貼便相當可觀。然而他謝絕了。以下是他寫給“軍事指揮部聶將軍處”的相關的信
親愛的同志:
今天晚上我收到了林大夫帶給我的301元錢。這筆錢中的100元好像是付給我的個人津貼,另外的102.20元似乎是用來償還我在藥品上的墊支,而剩下的98.80元似乎是用來支付我在紗布和藥棉上的開銷。關于這第一項100元。我在8月12日發(fā)給延安軍事委員會的電報中已經表示過拒絕接受并且建議將它用做傷員們的煙草專款。其它的醫(yī)生每月只有1元的津貼,而聶將軍本人每月的津貼也只有“可觀的”5元,在這種情況下,讓我接收每月100元的津貼是不可思議的。
另外,因為我需要的所有東西都是免費提供給我的,錢對我沒有任何用處。
致同志似的敬禮!
胡老師的處理這段材料的方法是通過學生朗讀,追問你讀出了他是一個什么樣的人?但我上課處理是自己朗讀,然后自己補充說明他是什么樣的人?從方法上較之不妥,上課應創(chuàng)造一切機會讓學生自己學習,但又想如此簡單的思考,讓學生回答會不會過于費時?
二是增補一些旁人的資料。通過旁人的材料,完整這個人物形象。這一點由于時間關系,沒有補充。
思考2:如何走進人物。由于學生對文章所涉及的國際主義、毫不利己精神感受不深,聯系現實就顯得尤為重要??梢宰寣W生自己結合熟悉人物來談,重點講事例。
好的方面:圈畫詞語,讓學生上臺檢測其他同學,要求他們都合上書本。
紀念白求恩課后反思范文3
《紀念白求恩》是一篇時政性很強的悼念文章,文中情理相融,事理統一;同時也是一篇以說理為主的議論文。文章敘議結合,敘而簡約,議而精辟。教師明確這兩點,就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白求恩同志生平的了解。只有對其生平的感人事跡有充分的感知,才能更好的領悟此文事理統一這一特點。同時,這是一篇說理雄辯的議論文,教師如何引導學生充分感知文本,品味文本的美。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章時,要避免自己喋喋不休的“獨臺戲”式的分析,把自己的理解分析替代學生的理解分析。避免滿堂灌,扼殺學生對文本個性化的解讀及對文章獨自的體驗,抹殺學生積極思維這一重要過程。教師應側重于引導學生自讀自悟。
基于以上認識,本人在教學上重點突顯兩個環(huán)節(jié):查找并搜集白求恩的生平事跡,特別是感人的事例。“曉之愈深,理之愈明”,這是深入理解本文的情感基礎之所在。學生在搜集整理白求恩事跡的過程,既是培養(yǎng)學生整合材料分析歸納的能力,同時也是心靈受浸染震撼的一個過程。其次,引導學生自讀自悟,相互交流,互相啟發(fā),深化對文本的理解,特別是對文本的鑒賞,這又是屬于對文本的審美的范疇。
教學時,要精心設計文本的切入角度。只有找準了文章的關鍵點,才能提綱挈領,綱舉目張,達牽一發(fā)而動全文之功效。如何把握切入的角度及找準關鍵點呢?教師盡可能引導學生搜集文本的時代背景,對象(人物)背景,寫作背景。這是解讀文本的重要途徑,是指導學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切入口。
作為讀者,我們所閱讀文章,也僅此是作者情感表現、人生閱歷冰山之一角,只有充分把握文章的“三個背景”,才能更好的透過字里行間,進而抓住文章的靈魂——其精妙之處也就在此。
最怕脫離文章進入望文生義的誤區(qū)。
可是,有時我們的語文教學往往脫離了背景,情感,語境。這就好比把美女當作木乃伊,我們還津津樂道地肢解、碎尸。教學盡可能的把握相關背景,還原情境,揣摩作者的寫作動機,品味文中精妙之處。一言以蔽之,從人文的角度出發(fā),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智,明是非,辨美丑。讓學生因文悟美,以文寓美,豐富心靈。這也許是語文的功效。
教學的上策,是教師引而有法,學生悟有所得。教師引誘相導,學生通過尋找,發(fā)現,交流,相互補充,豐富了文本,學生思想也因交流而碰撞,在碰撞中互為啟發(fā),從而升華對物、對人、對情的高層次的把握與理解。
看了紀念白求恩課后反思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