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通用10篇)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要怎么寫,才更標準規(guī)范?根據(jù)多年的文秘寫作經驗,參考優(yōu)秀的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樣本能讓你事半功倍,下面分享【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通用10篇)】,供你選擇借鑒。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1
初讀這本書時,真正吸引我的并不是作者的下筆如有神,而是小敘中所說的“對我來說,《文化苦旅》就是這個外出的浪子”和“宅,成了一具無主的稻草人,成了一個廢棄的箭靶子,破破爛爛地歪斜在田野間,連烏鴉、田鼠都不愿意多看他一眼”等等,這些句子每一個都戳中我的內心,“文化苦旅”到底是什么?它對我來說就是一個謎。
靜靜打開這本封面素雅卻滄桑的書籍,黑色的四個字“文化苦旅”中的“苦”字著實吸引了我的目光,我的雙眼久久注視著這獨具特色的封面和異常刺眼的“苦”字。帶著滿肚子對它的好奇,我迫不及待準備開始享受這份文化大餐。
《文化苦旅》是一部類似游記風格的散文集。作者將旅行時的激情融入了文字中,其中又蘊含著作者對中華文化深深的、苦苦的追尋與思考。作者筆下每個地方都隱藏著千年來中華文化的印跡。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文化,但又有相同的文明期望。書中寫了有“天府之國”稱號都江堰,夕陽西下,朔風凜凜而略顯凄清的道士塔,接通著中華歷史血脈的莫高窟,還有一灣不算太小的沙原隱泉和天一閣。這一切,對我來說都是陌生的、神秘的。它們在各自的地方安靜地保持著自己的美好,但當余秋雨老師的筆觸摸到它們時,它們又開始活躍起來。通過作者的筆,它們活力四射地出現(xiàn)在人們眼前,讓人們再次感受到文化和大自然結合的動人瞬間。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道士塔》,在中國文化遺址莫高窟上,有個叫王遠錄的道士,上天注定讓他當上了莫高窟的家,把持著中國古代最燦爛的文化。他從外國冒險家手里接過極少的錢財,讓他們將不計其數(shù)的敦煌文物一箱箱運走。今天,敦煌研究所的專家們只得一次次屈辱地從外國博物館買取敦煌文獻的微縮膠卷……一個年輕的詩人寫到:那天傍晚,當冒險家斯坦因裝滿箱子的一隊牛車正要啟程,他回首看了一眼西天凄絕的晚霞,那里,一個古老的民族的傷口在滴血……我們?yōu)樵浀奈幕械酵锵?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2
余秋雨在《借我一生》中寫過這樣一段話——
那么,走吧。屈原說:“悲時俗之厄兮,愿輕舉而遠游?!比嫱杏洠骸巴ち窒壬鲇危R二騾,載書自隨。險隘關塞處,請教老兵退卒,問往日戰(zhàn)事。若與平日所知不符,則廣求書籍核證。”我想,核證的地方應該是沿途小客棧的油燈下。
路上很累,但與以前熟悉的門庭相比,那是一個比較真實的世界,一個比較正常的世界。
于是他去旅行,去遍訪各地的名勝古跡,去觸摸、發(fā)掘這些實物背后所隱含的文化與歷史。中華文化本來就具有比舞龍舞獅、唐裝茶餐更厚重的分量,只是有一些傳承了下來,有一些則永遠消失在了歷史中,不再為人所知。
文化與歷史是朵兩生花,兩者不可分割,相生相息??v觀華夏五千年歷史,雖說不乏史傳、典籍,只是其中或真或假,不可避免地含有遺漏或是道聽途說的成分。沒有哪部史傳能讓你地肯定這絕對是真實的,即使是《史記》也無法做到。
《文化苦旅》一書集結了余秋雨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在海內外講學和考察途中所寫下的作品。當時正值_時期,這場由文化領域發(fā)端的“大革命”,對教育、科學、文化的破壞尤其嚴重,影響極為深遠。很多知識分子受到迫害、凌辱,學校停課,科研機構被撤銷,造成全民族空前的思想混亂與不可估量的精神、經濟損失。一些投機分子、野心分子、陰謀分子和打砸搶分子更是乘機混到政府內部竊取權、利,仇富思想、極端個人主義、個人崇拜以及各種愚昧可笑的思想行為也泛濫開來,整個社會黑暗而又殘忍,成為了當時無數(shù)人的噩夢。
正是在那個時候,余秋雨一家也無法幸免地慘遭“_”的荼毒。中國大陸的“_”之所以能夠發(fā)生,除了政治因素之外還因為早已經把許多最基本的文化“革”掉了,還嫌不夠,再“革”一次,結果只能社會失控,一片混亂。他想去尋找那些被“革”掉了的文化,去用文字把它們記錄下來,去用這些文化喚醒人們的人性與良知。
但文化的苦旅終究是一個人的旅行,一個人去傾聽、去感知、去觸摸文化。這種歷史的沉淀是不能丟的,它是無數(shù)代人的智慧與經驗的結晶。文化很抽象,但它是確確實實存在的東西。一個民族若是失掉了文化,那這個民族也就不復存在了。民族不是種族,而是文化的載體。而文化也絕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存在,它是鮮活的,在生活中躍動,在歷史中歌唱。
你,還在苦旅嗎?如果還沒開始——
那么,走吧……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3
午后,陽光暖暖的從窗外照射進來,窗臺上一盆綠蘿郁郁蔥蔥,肥大的葉子在微風中輕輕顫動,茂盛的九里香正抽著嫩芽。
我的手指拂過書架,停留在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上,褐色的書皮仿佛是一個許久未見的老友一般親切。如此明媚的春光,沏一杯清茶,正是讀書的好時光。
翻開書頁,“中國文化的真實步履卻落在這山重水復、莽莽蒼蒼的大地上。”余秋雨先生這樣說著,這樣想著,這樣走著,走得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宋朝的風洗去最后一點少年英氣,最終疲憊地伏在邊地旅館的小桌子上集結成了這本書。
這本《文化苦旅》在我看來不能簡單的看成一本游記,它更多的是對中國文化的一種認識,對中國歷史的一種反思,更是對文化靈魂和人生秘諦的一種尋找。張曉風說:“山水是中國人的宗教?!敝袊送ㄟ^文字體現(xiàn)對山水、對自然的感悟,用自然的變化映射人生的變化。作者用豐富的文化感悟力和底蘊寫下的這些文章,揭示了中國文化巨大的文化內涵,值得好好的讀一讀。
作者一路走來,從莫高窟到陽關雪,他見證了大漠荒荒黃河文明的盛衰,歷史的深邃蒼涼。我也曾去過莫高窟,去的時候正是秋高氣爽的時節(jié),游人還不太多,有很多洞窟都沒有開放。游客們都排著隊,靜靜的聽導游講述佛教故事。據(jù)說,把莫高窟的壁畫連起來,整整長達60里。歷代的工匠們在這里開鑿洞窟,繪制壁畫,他們中間隱藏著許多真正的藝術家,歷史在這里連綿層累,色彩在這里揮灑跳躍,生命在這里蒸騰飛舞。難怪作者會深情的寫到:“看莫高窟,不是看死了一千年的標本,而是看活了一千年的生命。一千年而始終活著,血脈暢通,呼吸勻停,這是一種何等壯闊的生命。”莫高窟是我們心底一種彩色的夢幻,一種圣潔的沉淀,一種永久的向往。
他濃墨重彩的寫都江堰,認為中國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工程不是長城,而是都江堰,它的規(guī)模從表面上看遠不如長城宏大,卻注定要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卦旄G?,如果說長城占據(jù)了遼闊的空間,那么,它卻實實在在地占據(jù)了邈遠的時間。長城的社會功用早已廢弛,而它至今還在為無數(shù)民眾輸送汩汩清流。李冰父子也以神的形象被人們世世代代紀念。儺戲中的水神河伯,換成了灌縣李冰,民眾祈求能有無數(shù)個都江堰帶來全國的風調雨順,水土滋潤。民眾們以他們獨特的紀念方式世代傳頌李冰父子的功績。
他用低沉的略帶沙啞的嗓音緩緩的講著江南小鎮(zhèn),講著白發(fā)蘇州、講著西湖夢,把柔麗凄迷、清新婉約的江南文化和世態(tài)人情表現(xiàn)的形聲俱佳。寫《風雨天一閣》《青云譜隨想》又直接觸及到中國的文化人格和文化良知,展示了中國文人幾百年來在尋求真理、尋求自我的艱難歷程。余秋雨先生這一路走得風塵仆仆,帶著歷史的煙塵,帶著千百年來中國文人的理想和掙扎,腳步踉蹌,身心俱疲,又滿懷希望,他讓我們從一個嶄新的角度去看中國的文化,去回味、去冥思,去繼承和發(fā)揚。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4
初讀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于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凄苦的哲語。是什么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游刃有余?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yǎng)。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yǎng)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于讀者來說,欣賞余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頭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資料可謂古往今來,不僅僅有莫高窟的玄秘與圣潔,還有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不僅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艷,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里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xiàn)象的批評,贊揚等態(tài)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理解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fā)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并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于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能夠聯(lián)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余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xiàn)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xiàn)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zhèn)》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么的富有詩意,異常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lián),例如“淺諸波光云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jié)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借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述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5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處處都有值得人去思考的地方,如果說中國文化是太平洋的話,那么余秋雨就是一個航海家,而我也勉強算得上是他的小追隨者。
一路上,余秋雨引領著我去踏遍祖國的大江南北,領略著大自然的美好風光,深思著中國文化的發(fā)展。他的探索之旅不像陳景潤那樣在字母的世界中遨游,可以說是飛翔,從山腳飛向山頂,從江南飛向那更遠的地方。
第一站,我們來到了道士塔。青磚黃泥,這再普通不過;細細探探,才知道它大有玄機,可是這也是一種恥辱。道士塔只是個普通的佛教地方,可當那王道士開掘了一門永久性學問的洞穴后,這兒再也不普通。王道士也成了達官貴人寵的“妃”,王道士的古文物,不,是正用在阿諛逢迎的官場的中國的古文物,它們的清白也漸漸被抹黑,更糟的是:外國友人的不客氣,王道士的傻笑,中國古文物就此一車一車地安全運出國境,王道士與外國友人的寒暄,唉!傷心欲絕!經歷如此難堪的旅途,思的多了,得的也多了。
再乘船去那個三峽吧,離開道士塔,去找李白和劉備罷了。也許三峽之流正是為了這兩股主流而日夜不息地爭流著。放眼現(xiàn)在,三峽大壩工程的逐步完工,中國人逐漸滿足了自己對能源的需求,這無不是三峽的功勞。無論怎樣,三峽蘊藏著無限的能源和智慧
苦旅,也不算太苦,只是思想上受點兒跌宕而已。對文化的追思和探索是無休止的,那是因為人生也是個無休止的邊界。就正如智者說“不在乎你擁有多少錢,就在乎你花了多少錢”。同樣不在乎你有多聰明的頭腦,就在乎有多少有內涵的思想,好的思想多了,人就富了。
不管是春溫秋肅,還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閉上眼睛,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罷了。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6
紛紜世事,當城市森林里大多數(shù)人為名利榮譽奔波時,寂寞古道旁,黃沙漫天中,小樓東風里,奔騰河川下,不知何時多了一個模糊的身影。貼近了,是一身青衣白褂,再貼近,他的臉龐有歲月靜靜流淌的痕跡,像他的目光停駐,久久不去的溫柔滄桑。那身影,像是一種符號,或者業(yè)已成為一種鐫刻。剎那間,煙云蔽日,待云淡風輕后那抹身影已無從追尋。是他用生命擁抱這場文化的苦旅,還是文化苦旅滲透進了他的生命秋燈夜雨,梨花海棠相伴老。讀過文化苦旅,一頁頁翻過的不是紙張,而是光陰的疊加呈現(xiàn)出的你從未見過的文化。我相信,余秋雨先生在用生命完成這場心靈的朝圣。悲壯不源自它的本身,那是天地人組合出的萬千氣象,在滲進人生命的一瞬迸發(fā)出的震驚世人的力量。一路走來,且吟且唱,歲月留下一地芬芳??嗦帽M頭,你跨過千年等待與蛻變,我最終看見,你靜好模樣。
開篇莫高窟,足可見其在余先生心中的地位。
這種美,在余先生筆下被渲染得壯烈。的確,說起敦煌會令很多中國人想起那段近代血淚史。正是西北凜冽寒風中成堆的經卷詩文,雕塑婀娜的體態(tài),撩撥起聯(lián)軍的荒蠻和野心。文中余先生的情緒幾近失控,文字已無法負荷這段歷史的重量,一位理性學者的縝密思維在這個千古最悲痛的事面前也只能被撕碎國破,家亡。
如果說這種壯烈會令人心痛,那莫高窟呈現(xiàn)的另一番壯烈則成就了它的風情。它因華美而矜持,它因富有而遠藏。它執(zhí)意要讓每一個朝圣者,用長途的艱辛來換取報償。
我曾登長白山,那聳立在天地間孤傲決然的白色身影,是那些遠古帝王留下來的氣數(shù)凝結而成。不必攀登,因為它無法征服。人們執(zhí)意上山,可是是想接近它,感受并企圖喚醒生命中那股未知的力量。
登上山頂后,途中因缺氧而難受的感覺在漸漸消退,刺骨的寒風在天地間游蕩,像無數(shù)自由的靈魂。我恍惚看到有一抹藍色,不相信,走近了才發(fā)現(xiàn)竟是長白山天池。人生中有許多個這樣的時刻,明明陌生的場景卻覺得似曾相識,于是一瞬間前世今生交互錯雜,只一眼便如同度過了一生。我永遠不會忘記那種藍,像是夢境。我不敢多上前一步,仿佛隨時會墜落進這個夢里。四面冷硬的巖石圍繞,天池像一塊溫柔完整的玉,像沉睡了千年的少女,是長白山守護的天使,不言語,卻牢牢的掌控了你的思想,美得逼迫你投降。
我似乎能夠理解余先生置身莫高窟時的心境。斑駁畫壁上,大張艷幟的色彩喧囂著傾瀉著,帶著靈魂深處顫抖的絮語。那些壓抑了幾千年的寂寞孤獨幻化成瘋狂華麗的樂章,注定要選擇一個時刻成就絕響,耳畔是諸仙諸佛夢魘般的低吟淺唱,身旁是飛天水袖化作歷史的清風穿透屏障,萬象交錯,帶你墜入荼蘼舊夢。身體不再屬于自我,而被這空間扭曲揉碎再重新組合。走過一處,已在時間的洪流里流轉了千年。
用一路的旅苦來描摹這個記憶之外的世界,所有的疼痛便有了歸宿。回首間天地萬物不復存在,只剩下這場盛大而寧靜的狂歡還在黃沙間守望著。
公元518年夏天,有一個人正策馬馳過。他的臉上有朦朧的哀戚,眉眼因歲月而模糊,乍看之下倒有幾分屈原的影子。讓我感覺他站在這個時代,隱隱與遙遠的過去構成了對視。也罷,他們本都是同一人,他們是同一個宿命。那是中國文官的宿命。
木秀于林,風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眾必非之。他們的祖輩早已知曉這個道理,可他們做不到。手無刀戈長劍,他們化唇舌為利刃;不擁一兵一卒,他們指揮百萬雄師。他們依仗的,無非是三寸不爛之舌和帝王的信任。只可惜他們要么生錯了時代遇不上一個明君;要么深受信任卻被人所嫉恨。歷史,總是把機會留給有準備的小人,人生的杯具,大抵如此。貶,再貶。長長流放的路,他們的青衫給芳草留下了陰影,他們的淚盛開成了最終一季的野花。是不是選擇了這個稱號,無論任何一個方向,都會游向同一個宿命
一路繁華如錦衣,層層褪去后只余荒涼。我似乎聽到子厚的嘆息,飄蕩在南下的路上。柳州刺史,為何要嘆息!你將青春熱血奉獻給國家,換來的是朝廷無情的貶斥。不!你不甘!文人的敏感多情,和官員的多舛命運讓你選擇了擺正自我的地位,正視自我的現(xiàn)實,在這片陌生荒蠻的黃土上開墾自我的夢想,像一個魯濱遜。神靈在蒼穹隱約地微笑,這道生命的裂縫,總算透進了光。
星河傾落,長夜夢回幾遍,轉眼便是經年。記憶如昨,時光終究是不可跨越的銀河。當晚年的你倚在斜陽柳樹下,看著這座昔日令人聞風喪膽的空城日漸繁華,看著故鄉(xiāng)和長安日漸淡出回憶,看著親朋故友日漸離你遠去,十年一夢,方覺自我已是爛柯人。
可你已在詩文中活成了永恒,你的清廉政績和無畏精神在柳州百姓心中活成了永恒。文武百官死去了,帝王將相死去了,你還活著。你的熱血澆灌了柳州的河川,你的脊梁挑起了柳州世代的期望。
柳侯祠旁,那泓清泉里倒映著,依稀還是你當年策馬絕塵而去的背影。你踏上的不歸路,帶你走向了真正的巔峰。
野花芳草,寂寞關山道。
柳吐金絲鶯語早,惆悵香閨暗老。
羅帶悔結同心,獨憑朱欄思深。
夢覺半床斜月,小窗風觸鳴琴。
三峽往事并不如煙
全中國,恐怕再難找到這樣一個神奇的地方。
一條悠悠長江隔開了中國,從此有了江南江北,有了塞上和水鄉(xiāng)。南北文化在那里碰撞,撞出了一個磅礴的三峽;詩情與戰(zhàn)火在那里熔鑄,鑄出了一個深情的三峽;神話與科技在那里升華,升成了一個多面的三峽。
人們到此,往往欣賞它的多元文化??晌铱偀o法原諒它多元的存在,總覺得歷史的塵煙已掩蓋了它的模樣。在我的夢里,它應是一個堪比水柔的女子,茫然行走在深秋落葉黃花中,微斂眉頭,輕挽宮紗,宛若故紙堆中浮出的仕女圖,就像那溫柔注視著它的月光。
幾千年過去了,籠罩在你上方的硝煙從未停歇,在你耳旁的吟唱卻隨風彌散。人們來到那里,不會再感慨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不會再瞻仰你婉約的風姿。你已作為一個現(xiàn)代龐大工程的里程碑而存在著,發(fā)動機的日夜轟鳴會不會驚擾了你古典的夢
往事并不如煙。李白杜甫屈原都走了,你還在江邊苦苦地守望著,等待下一個懂你的人。奔騰不息的浪濤掩蓋不了你的無奈,江面的水波映照出你滿臉的皺紋。你在人們欣喜的臉龐里不斷尋找自我從前的樣貌,日落滄桑又萬年。
你失望地離開了,卻把神女峰留了下來替你觀望。與其在懸崖上展覽千年,不如在愛人肩頭痛哭一晚。你的靈魂離開了這個磅礴的外表,相信遠方定會有某人占據(jù)你下個輪回的夢境。煙花揚州,烏篷姑蘇,到處都有你的身影。
身后,子夜吳歌又如煙如縷地飄了起來。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7
有時候,我真想像余秋雨先生一樣,縱橫華夏大地,遍訪名山大川去尋訪文化,求索人生,讓思緒在一個個歷史的烙印前飛越浩浩廣宇,俯視蕓蕓眾生??纱丝痰奈抑荒堋胺褐垲}海上,枯坐書齋中”,即然如此,我就只能讓我的心跟著余秋雨先生,一齊進行一次“文化苦旅”,一齊邊走、邊看、邊思索.......
漂泊遠方
人為什么要漂泊?
為謀生嗎?這是肯定有的,不然歷史不會留下那一串攝人心魄的詞語:闖關東、走西口、下南洋......但,漂泊僅僅為了謀生嗎?
突然想到了李白,這位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一生都在漂泊,以至此刻的學者對于他的籍貫都還存有爭議。李白可稱得上是才氣縱橫,筆尖一點,即成浩浩太平正氣;繡口一吐,便是煌煌盛唐雄風,以他之才,仕于臺閣,作玄宗的御用文人,不只可御手調羹,美人呵筆,還能夠文章傳世,百代流芳,可他偏偏要去漂泊,偏偏要把那酒氣與墨香,流瀉在整個神州大地。
也許,李白不需要理由,他只是在用最質樸、最原始的方式把生命蕩滌干凈。李白是真正的漂泊者,對他來說,“醉過之處,皆非他鄉(xiāng)。”遠離故鄉(xiāng)又能怎樣,有酒、有詩、有月,足矣!
真正的漂泊不需要理由,如果非要加一個的話,那就是生命!化生命為一場偉大的漂泊,在這漂泊中找尋生命的意義,在這漂泊中把生命蕩滌得如同水晶般明徹,讓生命綻放出驚世亥俗的瑰麗。
我真想成為一個這樣的漂泊者,任獵獵西風撕扯著我的衣角。而我,則義無返顧地走向遠方。
千年.百年
人真是一種奇怪的動物,我們曾驕傲地振臂高呼:“人創(chuàng)造了歷史!”可當歷史的滾滾洪流在我們面前奔涌而過時,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已是這樣渺小,小得仿佛寄于天地的一只蜉蝣,渺于蒼海的一粒粟米。
我們是偉大的嗎?如果是,那么那些以往叱咤過,呼號過,自以為把握住了歷史方向的人,為什么最終都化為塵土,被來自歷史深處的風吹得一干二凈?
我們是渺小的嗎?如果是,那么這塵一般渺小的生命又何以造就千年的禮貌史,我們之于歷史,到底是什么?
人生之長,百年而終,比之千年的歷史,確實可謂“白駒過隙”,百年的人生,再怎樣瑰麗奇特,又怎能造就這漫漫千載人類禮貌史呢?
應當說,人類是智慧的。因為人類懂得傳承(這也是人類“偉大”的原因吧。)人類很清楚祖宗傳下來的東西,不但不能丟,還要去發(fā)揚。于是仿佛一場接力賽,一個個由血緣連接起來的民族,從各自的祖先那里接過錘子和鑿子,畢其一生去雕鑿、修補,最終雕成了泱泱千年的人類禮貌。
我們應當敬畏歷史,因為那是我們的祖先用生命寫下的。但敬畏的同時,不要彎曲我們繃直的雙膝,因為歷史,我們也要寫下去。
傳承文化
很難想像,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會是個什么樣貌。
前不久,我剛剛讀完了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老實說,這本書有些難懂,其格調也略顯沉重,可是,我在讀完后突然驚訝地發(fā)現(xiàn)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居然是這么廣袤與深邃,我仿佛觸碰到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虬脈縱橫的皮膚,那種蒼健的感覺,使我心底油然而生一種強烈的情感:作一回中國人,值了??僧敹鼗?、白蓮洞、青云譜、柳候祠、天一閣.......一個個千年的意像在我心頭閃過時,我又浮起了另一種情感,這種情感讓我渾身冰涼。
我們究竟還保有多少傳統(tǒng)文化?有人說,這個問題太刻薄了,可如果我們連這個問題都答不上來,那么我們對自已的文化是否太刻薄了,中華民族曾用同化力極強的文化征服了無數(shù)快馬彎刀打天下的民族,但此刻,我們卻在用冷漠摧殘這種偉大的文化,一個沒有文化的民族好比行尸走肉,內核已被掏空,只剩一副皮囊,如果中華民族到了這個地步,嗚呼!我不敢再想下去了。
坐公交車回家,各商店門口都豎立著高大的圣誕樹,心里真有種說不出的滋味,不知該高興,還是該悲痛.........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8
“我無法不老,但我還有可能年輕?!?/p>
瀟瀟灑灑地走了回天涯,讓山山水水留下了點自我的足跡。你說它苦,它苦中有樂;你說它樂,它樂中帶苦。用旅程修飾筆下的文字;用時間磨礪人生的滄桑;用回憶勾勒出最完美的篇章。他說期望筆墨留下的痕跡有一種苦澀后的回味,焦灼后的會心,冥思后的放松,蒼老后的年輕。他期望如此,可卻說這實在已是一種奢望。于是,行走在陸地、江海,懷揣著一個繾綣的夢想,誠惶誠恐地開始踏訪著一個個或新穎或陳舊的夢境。
像那海灘上一地的細沙,風過,沙動。潮退后,依舊是原先的樣貌,可留下的,還有海的味道。從敦煌行至陽關,從邈遠的四川平原旅至古色古香的蘇州。有過在寧靜的三峽下苦苦地冥想,有過在神秘的洞庭湖畔低低地自語,更有過行走在蘇堤、白堤之上,駐足于雷峰塔廢墟之中。他常常笑語,這是欠西湖的一筆宿債,或許,又是還了他兒時的一個陳舊的夢境。走走停停,歇歇走走,走的又黑又瘦,讓唐朝的煙塵宋朝的風洗去了最終一點少年英氣,或者是疲倦的伏在旅店的小桌子上涂涂抹抹。他不得不承認他無法不老,可是至少以往還像這般年輕的大膽。無論是他筆尖之下那揚揚灑灑,絢麗多彩的文字,還是他嘴中不太愉快又略帶苦澀的旅途,對我來說,都充滿著無盡的好奇和幻想,我尊重他,我想,不僅僅是我一個。
再美的景色也需要有歷史的沉淀,和文人的裹卷,正是如此,才能吞吐千年。也許百轉千回中,對歷史的多情,總會讓自我的人生增加更多的負重。也許那是苦的,但歷史的滄桑感總會給人更多,更珍貴的回憶,就是那種苦澀后的回味,在身體里纏綿了千年,只為等那一瞬間,然后無無盡的延綿……也許這整一個,都只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那個小小的縮影,伴著人的苦,人的思,人的憶,人的記,而后,散發(fā)出它無法遮掩的光彩。或寧靜,或喧鬧,或婉約,或大氣。也許浪漫安詳是你所愛,又或者高貴浮華才是你所鐘情,那又有什么干系呢?你能夠坐在莽莽大地之上,站在高山河流之旁,甚至,只需停駐于那些流轉了千年的文化之中,靜靜地聽他訴說,訴說這千百年來的滴滴點點。
當你真正融入這山水畫、人文畫般的大自然之中,你會迷戀上她千種萬種的風情。陽關蒼茫的白雪,廬山迷蒙的霧靄,蘇州精雅的林園,吳江凄冷的落葉,你與它們交融在一齊,然后發(fā)現(xiàn)自我會無端的動容。交織著老屋的回憶,夾雜著對風景無限的感懷,也許再當你靠在殘破的古老城墻之上,你內心里,會少一些對著殘垣斷壁的悲涼,更多的是,對久遠歷史的贊嘆和對古老文化的敬仰,甚至,是膜拜。
思緒是不止的,我看出來了。每一次臨別時的不舍,全都精巧地隱藏在那一句句精短的皆為之中,他是怕再寫下去,便很難再收手了吧。一本薄薄的書,怎夠抒發(fā)他無窮的感懷。我亦知,那些跋涉于山水中的記憶,早已蓋過他口中所說,所嘆的苦澀。他定亦想像他所欣賞的理查德教授一樣,像頑童一樣舉著雙手,引吭高歌。于是,文化的精魂,和著風,和著陽,和著腳印足跡,釋放出它無比耀眼的光芒。
文化苦旅,苦了人,甜了心。
有些記憶,從不曾老去……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9
如果夢想是云朵,那么書籍必須是云朵身后的藍天,讓云朵能夠歇息;如果夢想是大廈,那么書籍必須是大廈的根基,讓大廈巍然屹立;如果夢想是航船,那么書籍必須是航船的船舵,讓航船到達彼岸。我愿圓夢路上飄滿書香,然后一路高歌,走進夢想。
“文以載道,詩以言志”,書中自有一方世界,一處繁華,所以當我的指尖輕輕翻過《文化苦旅》細細閱讀時,我就在那一方世界經歷一場苦旅,品味中華五千年文化的輝煌與苦難。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信客的狼狽與高貴。說信客狼狽是因為他們從遙遠的地方帶著委托的貨品回來,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風雨雨,正如書中所說:“走東走過來,顯得極端疲勞;走西走過來,則顯得異常窩囊?!彼麄兪菢O盡狼狽的。說他們高貴是因為他們堅守做為一名信客最基本的原則——誠信。就像那個年輕信客謹記老信客的告誡。一路上都記著給別人的承諾,說到做到,把委托的貨品一分不少地帶回來。信客不是頂天立地的英雄,他們做著最辛苦最平凡的事,用誠信聯(lián)系著鄉(xiāng)村與城市。信客詮釋了“誠信”二字。
信客見證了中華五千年文化苦難的開始,卻依舊堅守誠信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誠信。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一個戲劇大師黃佐臨的愛國之情。黃佐臨在英國留學時,中國爆發(fā)“七七事變”。呵,一個是和平安逸的英國,一個是戰(zhàn)火紛飛的祖國!他卻毅然選擇祖國,回來‘赴國難’。用他的話說就是:“我不是將軍,但也算是士兵。”黃佐臨回到滿目瘡痍的祖國,用筆做武器,揭露黑暗,控訴戰(zhàn)爭!和祖國站在一齊。黃佐臨毫不猶豫地選擇祖國,源于他的愛國之心。他深深地愛著這個生養(yǎng)他的地方。
黃佐臨見證了中華文化被掠奪的苦澀,卻依舊堅守愛國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愛國。
尋一處僻靜,輕輕翻開《文化苦旅》,伴著淡淡書香,我看到一代名導謝晉的執(zhí)著。謝晉把拍電影作為他的職業(yè),不管遇到多大的阻力,他依舊執(zhí)著。他像個單純不諳世事的孩子,執(zhí)著地追求著。在一種叫“敬業(yè)”的精神中追求更美的電影藝術。生活中的他何嘗不是如此敬業(yè)他辛苦地把幾個弱智的子女養(yǎng)大,其中的辛酸無人能懂。他不僅僅努力做好拍電影這個職業(yè),還努力做好父親這個職業(yè)。
謝晉見證了中華文化的大浩劫,卻依舊堅守敬業(yè)的中華傳統(tǒng)文化美德。圓夢路上,伴著淡淡書香,我收獲敬業(yè)。
正如‘文化苦旅’這四個字一樣,《文化苦旅》訴盡中華五千年的歷史,訴盡五千年文化的辛酸歷程。在《文化苦旅》中,那些書中提及的人都代表了那個時代的文化,都見證了文化的苦旅,又都對中華文化不離不棄,依舊堅守。品讀這本書時,就是在經歷一場苦旅,苦后卻悟得文化歷盡艱辛后的甘甜。其實圓夢,何嘗不是一場苦旅但有書相伴左右,便覺得雖苦猶甜。我愿這場苦旅中飄滿書香,然后我一路高歌,走進夢想!
文化與苦旅心得體會篇10
喜歡讀余秋雨先生的書,先生總是將自我獨特的見解溶于文字中,領導讀者理解問題,思辨問題。先生的文字邏輯性強,見解獨特,含義深刻。每讀一次都會讓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這本書介紹了一處處令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名勝與歷史古跡。但你千萬不要所以認為讀余先生的書會心曠神怡,簡便自在。整本書還沒讀完,我就已經被民族意識喚醒后的沉重與悲哀壓的喘可是氣來。在我們欣賞歷史留給我們的有形“著作”——古跡時?誰又會去潛心探究這一處處古跡背后到底隱藏了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運其妙筆,給我們的心靈寫下了“震撼”兩個大字……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樣一句評論:余秋雨以歷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憑借自我豐富的文史知識功底,優(yōu)美的文辭,引領讀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長河中。是的,他的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個讀者的腦海里。有人說,中國散文的天空星光燦爛,而《文化苦旅》是一條河系,其中每一顆星星都散發(fā)著一種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測的力量。有人稱他是本世紀最終一位大師級的散文作家,是開一代散文新風的第一位詩人。這些話道出了我的心聲。我之所以要寫出來與大家分享,是想要表達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現(xiàn)給我們那一處處古跡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喚醒我們的民族意識和民族情感。讓銘記我們歷史的教訓!
《文化苦旅》這本書在告訴我們中國古代歷史的同時,告訴了我們更深一層的道理。
跟隨作者走到書中,我們不得不因那歷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現(xiàn)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舊壯觀,石像。壁畫依然不言。跟隨作者靜看著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變化,如同它們靜靜地看著敦煌千年的變遷。千年前的一次刀劃下,開啟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壯麗。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日,那神秘又充滿意義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麗而是一種人性的。深層的蘊藏。
“報紙上說我書寫得簡便瀟灑,其實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種很給自我過不去的勞苦活,一提筆就感到年歲徒增,不管是春溫秋涼,是大喜悅大悲憤,最終總是要閉一閉眼睛,平一平心跳,回歸于歷史的冷漠,理性的嚴峻?!边@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場浩劫,絕不能只是過眼云煙。我們要吸取教訓,將文化的精神永貯于華夏大地!
合上書卷,走向窗前,看著流動的車潮和人群,每每,處處不在宣泄著一種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們真應當去遼闊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體驗……釋放自我那涌動著滿心。滿眼。滿腦的渴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