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結
中國結淵源久遠,始于上古,興于唐宋,盛于明清。史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唐代的銅鏡圖案中,繪有口含繩結的飛鳥,寓意永結秦晉之好。經(jīng)過幾千年時間,繩早已不是記事的工具,它從實用繩結技藝演變成為今天精致的藝術品。
繩結在中國古代生活中的應用相當廣泛。最早的衣服沒有今天的紐扣、拉鏈等,系衣服多借助衣帶打結之法。中國人一向有佩帶飾物的習慣,飾物基本上都靠穿繩打結系在衣服上。古人有將印鑒佩掛在身上的習慣,所以流傳下來的漢印都帶有印紐。而古代銅鏡背面中央都鑄有鏡紐,可以系繩以便于手持。古人喜歡用錦帶編成連環(huán)回文式的結來表達相愛的情愫,并美其名曰:“同心結”。
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國結
中有千千結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tài)。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征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么豐富多彩,“結”就有多么千變?nèi)f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愿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fā)、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于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fā)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fā)相結以誓愛情永恒的行為,有詩云“交絲結龍鳳,鏤彩結云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吉祥的“音結”
中國結的取意如其他中國藝術般多利用自然形態(tài)、諧音而取其意,如用“吉字結”、“馨結”、“魚結”結合就成為“吉慶有余”的結飾品,以“蝙蝠結”加上“金錢結”,可組成“福在眼前”等。以此類推又延出了“長壽安康”、“財物豐盛”、“團圓美滿”、“幸福吉祥”、“喜慶歡樂”等祈福的內(nèi)涵,被作為民間祝禱的符號,成為世代相傳的吉祥飾物。
神靈之結
中國結中還有一類被認為是通神靈的法物,可達到驅(qū)邪避災、鎮(zhèn)兇納吉、卻陰護陽等功效,如“吉祥結”、“盤長結”等,這類“結”作為凝聚著神秘宗教觀念的護身符,在民間得以廣泛的應用,并形成一定的傳承機制。這大概也是之所以“結”文化生生不息的緣故之一吧。
中國結的文化內(nèi)涵
中國結是一種漢族特有的手工編織工藝品,它身上所顯示的情致與智慧正是漢族古老文明中的一個側(cè)面。是由舊石器時代的縫衣打結,推展至漢朝的儀禮記事,再演變成今日的裝飾手藝。周朝人隨身的佩戴玉常以中國結為裝飾,而戰(zhàn)國時代的銅器上也有中國結的圖案,延續(xù)至清朝中國結才真正成為流傳于民間的藝術。當代多用來裝飾室內(nèi)、親友間的饋贈禮物及個人的隨身飾物。因為其外觀對稱精致,可以代表漢族悠久的歷史,符合中國傳統(tǒng)裝飾的習俗和審美觀念,故命名為中國結。中國結中,有:雙線結、紐扣結、琵琶結、團錦結、十字結、吉祥結、萬字結、盤長結、藻井結、雙聯(lián)結、蝴蝶結等結式。中國結代表著團結幸福,特別是在民間,它精致的做工深受大眾的喜愛。
中國結的編制,大致分為基本結、變化結及組合結三大類,其編結技術,除需熟練各種基本結的編結技巧外,均具共通的編結原理,并可歸納為基本技法與組合技法?;炯挤耸且詥尉€條、雙線條或多線條來編結,運用線頭并行或線頭分離的變化,做出多彩多姿的結或結組;而組合技法是利用線頭延展、耳翼延展及耳翼勾連的方法,靈活的將各種結組合起來,完成一組組變化萬千的結飾。
中國結由于年代久遠,其歷史貫穿于人類史始終,漫長的文化積淀使得中國結滲透著漢民族特有的、純粹的文化精髓,富含豐富的文化底蘊。“繩”與“神”諧音,中國文化在形成階段,曾經(jīng)崇拜過繩子。據(jù)文字記載:“女媧引繩在泥中,舉以為人。”又因繩像蟠曲的蛇龍,中國人是龍的傳人,龍神的形象,在史前時代,是用繩結的變化來體現(xiàn)的。“結”字也是一個表示力量、和諧,充滿情感的字眼,無論是結合、結交、結緣、團結、結果,還是結發(fā)夫妻,永結同心,“結”給人都是一種團圓、親密、溫馨的美感“結”與“吉”諧 音,“吉” 有著豐富多彩的內(nèi)容,福、祿、壽、喜、財、安、康無一不屬于吉的范疇。“吉” 就是人類永恒的追求主題,“繩結”這種具有生命力的民間技藝也就自然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興盛長遠規(guī)劃,流傳至今。
中國結的由來
人們常常討論的結繩記事,實際上是“結”在人類發(fā)展史上曾有過的另一重要作用。據(jù)《易·系辭》載:“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目契。”東漢鄭玄在《周易注》中道:“結繩為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可見在遠古的華夏土地,“結”被先民們賦予了“契”和“約”的法律表意功能,同時還有記載歷史事件的作用,“結”因此備受人們的尊重。中國結不僅具有造型、色彩之美,而且皆因其形意而得名,如盤長結、藻井結、雙錢結等,體現(xiàn)了我國古代的文化信仰及濃郁的宗教色彩,體現(xiàn)著人們追求真、善、美的良好的愿望。在新婚的帖鉤上,裝飾一個“盤長結”,寓意一對相愛的人永遠相隨相依,永不分離。在佩玉上裝飾一個“如意結”,引申為稱心如意,萬事如意。在扇子上裝飾一 個“吉祥結”,代表大吉大利,吉人天相,祥瑞、美好。在劍柄上裝飾一個“法輪結”,有如輪黑心行,棄惡揚善之意。
斗轉(zhuǎn)星移,數(shù)千年彈指一揮間,人類的記事方式已經(jīng)歷了繩與甲骨、筆與紙、鉛與火、光與電的洗禮。如今,在筆記本電腦的方寸之間,輕觸鍵盤,上下五千年的歷史就可以盡在眼前。小小彩繩早已不是人們記事的工具,但當它被打成各式結繩時,卻復活了一個個古老而美麗的傳說。
中國結的發(fā)展
《詩經(jīng)》中關于結的詩句有:親結其縭,九十其儀。這是描述女兒出嫁時,母親一面與其扎結可,一面叮囑許多禮節(jié)時的情景,這一婚禮上的儀式,使“ 結縭”成為古時成婚的代稱。
戰(zhàn)國時屈原在《楚辭.九章.哀郢》中寫到:心圭結而不解兮,思蹇產(chǎn)而不釋,作者用“圭而不解”的詩句來表達自己對祖國命運的憂慮和牽掛。古漢詩中亦有: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以膠投漆中,誰能離別此。其中用“結不解”和膠漆相融來形容感情的深厚,可謂是恰到好處。晉朝的劉伶在《青青河邊草篇》中寫道:夢君結同心,比翼游北林。
梁武帝詩有“腰間雙綺帶,夢為同心結”。寧代詩人林逋有“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已平”的詩句。一為相思,一為別情,都是借 “結”來表達情意。至于結的表意價值,歷代文人墨客有大量生動的描寫??v觀中國古代詩詞歌賦,從中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繩結收已超越了原有的實用功能,并伴隨著中華民族和繁衍繁衍壯大,生活空間的拓展,生命意義的增加和社會文化體系的發(fā)展而世代相傳。
唐代是我國文化藝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在此期間,詩詞等文學作品對結的承頌也成為突出。唐朝著名詩人孟郊的《結愛》,當屬這方面的代表之作:心心復心心,結愛務在深,一度欲離別,千回結衣襟。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始知結衣裳,不知結心腸。坐結亦行結,結盡百年月。
中國結的意義
宋代詞人張先寫過“心似雙絲網(wǎng),中有千千結”。形容失戀后的女孩家思念故人、心事糾結的狀態(tài)。在古典文學中,"結"一直象征著青年男女的纏綿情思,人類的情感有多么豐富多彩,“結”就有多么千變?nèi)f化。
“結”在漫長的演變過程中,被多愁善感的人們賦予了各種情感愿望。托結寓意,在漢語中,許多具有向心性聚體的要事幾乎都用“結”字作喻,如:結義、結社、結拜、結盟、團結等等。而男女之間的婚姻大事,也均以“結”表達,如:結親、結發(fā)、結婚、結合等。結是事物的開始,有始就有終,于是便有了“結果”、“結局”、“結束”。“同心結”自古以來就成為男女間表示海誓山盟的愛情信物,又如“繡帶合歡結,錦衣連理文”,結飾已被民間公認為是達情感的定情之物。而“結發(fā)夫妻”也源于古人洞房花燭之夜,男女雙方各取一撮長發(fā)相結以誓愛情永恒的行為,有詩云“交絲結龍鳳,鏤彩結云霞,一寸同心縷,百年長命花”就是生動的描寫。
如今巧手的人們看中它這種東方文化的巧妙神韻,中國結的編法也各異,發(fā)展為中國結手鏈、手鐲、耳墜、頭飾、發(fā)夾等等諸如此類的服飾配件,發(fā)揮其作為典雅飾品的獨立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