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的相關(guān)資料,歡迎閱讀!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篇一
“哲學”這個詞,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似乎不夠了解,它卻充滿神秘色彩。而它在我心中是個很崇高,很神圣,同時也是一個含義深厚的詞。假期我在家中反復的看這本書,但總是感覺不太明白,似懂非懂。哲學它是一個充滿科學權(quán)威的領域,令人仰視它。許多事情學了哲學才能真正明白;學了哲學可以使人變得聰明,腦子活、眼睛亮、辦法多”,“不管什么時候、干什么工作都會給你方向、給你思路、給你辦法”。所以哲學給人帶來的魅力是無窮的。
讀了馮友蘭的《中國哲學簡史》,從宏觀上對中國哲學從古至今的發(fā)展有了認識,原本的一些困惑也逐漸有了答案。任何事物都有個起源,中國人的思想也不例外。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放假的時候,爸爸也推薦了這本書給我。當時很不了解,覺得這本書很枯燥很乏味。可能現(xiàn)在的我們對讀懂這本書很難,但是我們可以領略到哲學的龐大氣場和魅力,它可以讓我們懂得很多做人做事的根本原理。能夠提升我們的價值觀和擴寬知識面。
書中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書中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書中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吧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正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教學中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概念了。
我很感激這本書,因為它激活了我的思想,它讓我認識到即使是在這樣一個學生時代,但仍然需要了解哲學。因為哲學是最具條理化和反思性的思維活動,它可以幫助我們整理紛亂的思緒,尋覓萌芽中的未來希望。,在其中我們也可以學會
我很慶幸我能讀到這本書,它讓我的靈魂得到了一次洗禮和凈化。也讓我真真的了解了哲學。雖然不是很明白,但也讓我受益匪淺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篇二
在這本書讀到一半的時候,我覺得這本書的書名起錯了,它應該叫做《中國文化史》。因為
一、中國文化的主要載體就是這些圣人的經(jīng)典著作,這是中國文化五千年來的精髓所在,這是中國人的血脈和骨骼,中國幾千年來在此醞釀,這里有中國人幾千年積累下來的大智慧。
二、在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shù)和詩歌時,作者提出“儒家以藝術(shù)為道德教育的工具”、“中國的藝術(shù)大師們大都以自然為主題”,可見,文中在提到儒家的發(fā)展過程時也是在講中國文
化的發(fā)展史。,另外,在第三章中介紹的‘周朝前期官、師不分的制度解體后’,各門學術(shù)原來的官方代表人物流落在普通庶人之中,他們就以私人身份靠他們的專門材能或技藝為生,這樣各種文化和藝術(shù)就在民間流傳開來。此類例證在文章后面還有很多。三、此書全面介紹了對中國歷史發(fā)展影響重大的哲人和各家思想,這對于不了解中國文化史的人很有幫助。所以筆者大膽地認為此書的名字還可以換成《中國文化史》。以下是筆者在讀此書過程中的幾點感悟: 我覺得大多數(shù)中國人是智者。他們固然有人類先天的欲望之一:對超乎現(xiàn)世的追求。但是他們在信仰上跨越了宗教,去追求哲學層面上超道德價值。在
第二章中講到中國的藝術(shù)和詩歌時,我同時想到了高中時語文老師總是提到的中國人最大的特點之一:含蓄。中國人在說話時講究含蓄,你問一個人“吃飯了沒?”,他寧愿餓著肚子也會回答“吃了”;中國人在做事時講究含蓄,當一個小伙子喜歡一個姑娘時,他寧愿天天飽受相思之苦,也不會對人家姑娘表白,最后當這個小伙子追到這個姑娘后,才知道原來這個姑娘也喜歡他,也暗戀了他很久;同樣,中國人在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和寫作時也講究含蓄,我們在欣賞詩歌和一切文學作品時,總是覺得一覽無余的東西不值得駐足,但是賦予含蓄意味,
耐人尋味的東西總想停下來細細體會一番。這里面有一絲中庸之道,這也是中國哲學的奧妙。 從學中國近現(xiàn)代史一開始,我也很痛恨那些侵略過中國的國家,但是我也和文中作者一樣承認侵略帶給我們的進步,甚至感謝他們的侵略,早一點的侵略就早一點的進步。若是侵略再晚幾十年,中國現(xiàn)在會成為另一個非洲么?中國在現(xiàn)代化中邁出的第一步是在外國侵略者的鞭策中進行的,我們?nèi)粝胩与x鞭策就要跑的快些,再快些„„中國已然在跑,而且越跑越快,我們現(xiàn)在跑在世界的前列,進行著自主的現(xiàn)代化。 老子所說的‘知命’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到的世界存在的必然性是同出一轍的。我們有的命運不能改變,例如:出身、相貌、生存的文化環(huán)境„„但是很多命運我們是可以改變的,在電視劇《奮斗》當中,那群年輕人的起跑點各不相同,但是他們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了自己的命運。我們應該知命和學會“不知命”。 儒家和道家關(guān)于圣王到底該不該為的爭論,筆者斗膽認為問題的關(guān)鍵不是為的多不多,而是人的本性所致。“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荀子·性惡》)社會混亂,出現(xiàn)偷盜,是因為人的私欲。戰(zhàn)亂,大多數(shù)是人有占有欲。但社會的主流還是宣揚人性善的方面,社會道德的約束讓人的善壓制了人的惡。所以在今年的四川汶川大地震時才有人數(shù)百萬千萬的捐款,讓人們體會到了這個社會的善。這些人已經(jīng)從自我上升到了大我的境界。文中在提到農(nóng)業(yè)這個話題是,我再一次的感到氣憤,請細想一下,從春秋戰(zhàn)國一直到今天,中國的農(nóng)民真的有翻身嗎?古代提出的“重本輕末”、“重農(nóng)抑商”用我們今天的話來說只是利用,利用農(nóng)民的體力創(chuàng)造財富和戰(zhàn)斗力,來滿足自己的私欲。今天國家實行各種改革,提出“三農(nóng)”政策,只是在改善、改善„„有多少農(nóng)民住著洋房,開著轎車?有多少農(nóng)民不會為了看病發(fā)愁?有幾個人愿意去當農(nóng)民,而不是做商人?我覺得中國的農(nóng)民數(shù)千年來一直在默默地哀怨,但是害怕失去更多,他們只好默默勞作。 身如菩提樹,心如明鏡臺。 時時勤拂拭,莫使染塵埃。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 本來無一物,何處染塵埃。 在讀到神秀對禪宗教義的偈時,我們這些凡人只能暫且的心領神會,若讓我們把其中含義描述出來,確實是困難。但是我們?yōu)槿颂幨谰蛻撋朴眠@個道理。在大學期間,我們應該學會接受,不要總是抱怨,一切事情皆有因果,你考試不及格,一定是你學習分外的事;你同學丟了某樣東西總是喋喋不休,以至于你會產(chǎn)生一種愧疚感,反正我經(jīng)常會如此,但是那是他(她)的原因,不要與自己牽連在一起;當感覺自己大學四年白白浪費時,不要怨天尤人,如果不是自己不努力,何至如此。讀完全書,雖然已令人筋疲力盡,無力亦無膽去研讀下一本有關(guān)哲學的著作,但一本中國哲學簡史、 中國文化史足以讓人大開眼界。
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篇三
假期我反復認真的研讀《中國哲學簡史》,總感覺似懂非懂,雖然我在努力的看,還是覺得這本書讀起來非常費勁。書中古代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后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說不清的感慨。
現(xiàn)在將我讀這本書后對哲學的一點認識和感悟與大家分享如下。通過閱讀這本書我知道了人們常說的哲學是讓人聰明而有智慧的學問,這種說法是學習哲學的最大誤區(qū)。因為沒有學過哲學的人并不一定不聰明,而學過哲學的人也并不一定就聰明。事實上哲學是讓人知道自己沒有智慧因而去追求和熱愛智慧的學問。所謂哲學的智慧就是知道自己沒有智慧的那種智慧。哲學家們研究哲學問題從來不是為了提高智力,而是為了哲學本身。換言之,智慧不是手段而是追求的對象。我們永遠不可能占有智慧,至多也只能做到熱愛和追求“智慧”。正如書中所說,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tǒng),哲學的任務不是為了人對客觀實際增加正面的知識,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智。具體而言,知識或者科學知識是我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它們通常都具有功利性或有用性,而人類追求和熱愛智慧卻沒有別的目的,而只是為了智慧本身。我感覺, 人應該在哲學的指引下更加智慧地生活;應該在本書中中國傳統(tǒng)哲學思想的指引下,磨礪人高貴的品格,找回人高尚的人性,重建人們的精神家園。我們或許可以不關(guān)心數(shù)學和物理學的新進展,直接利用或者享受它們的成果,但是卻不應該不關(guān)心哲學,因為哲學不是生存的工具和手段,而是生存的目的和理想,是我們每個人應該關(guān)心的問題。蘇格拉底曾經(jīng)說過,未經(jīng)理性審慎的生活是不
值得過的。盡管經(jīng)過了理性的省察也不一定能找到生活的目標。學習哲學就是“上路”。踏上愛智慧的思想之路。哲學史的學習過程就是與前人在思想上進行對話的過程。因為盡管哲學家已經(jīng)不在,但是哲學家們解決問題的方式卻永遠不會過時。他們?yōu)楹笕颂峁┝烁鞣N各樣可供選擇的可能方式。
通過閱讀我還了解了馮友蘭先生的其他一些哲學思想,了解了中華民族哲學思想、文化發(fā)展的歷程的大致發(fā)展歷程,了解了儒學之所以成為民族主流文化的根源,知道了各家的思想之間是相互影響和促進的。
例如,孔子推崇“仁義”,仁的本質(zhì)是愛人,一個人必須對別人存有仁愛之心。常念及此,人們就會善待自己身邊的人。遇到艱辛勞作,流著臭汗的農(nóng)民或工人時,他不會避之不及;看到乞丐,他自然會生出惻隱之心;與別人發(fā)生矛盾時,少爭執(zhí),多諒解??鬃佑终f,“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就是把仁付諸實踐。如果人人都達到了這個境界,人自然會少作惡,多行善。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每念及此,人自然變得更愛自己的父母,子女和親人,也同樣自然地去愛護別人。若天下人都有此心,人與社會也就會朝著和諧的方向發(fā)展。孟子認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官者理解了這個道理,懂得了人倫之道,自然要竭盡所能來促進人民大眾的福利??鬃釉诮忉尮糯牡渲?、思想時,總是以自己對道德的理解去詮釋古代的經(jīng)書,注入些
新的東西。這就是孔子和與他同時的其他儒生不同的地方,這使他成為一個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
如果,把這“仁義”擺進教育里、放在教學中來看,首先便是愛學生了,這也是新課程改革中所提出的以人為本、注重人文性的教育。給與學生人文的關(guān)愛,才可能與學生的心靈碰撞出絢麗的火花,教育教學才有了靈性和生命。其次,教師要用自己的“仁義”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將自己“仁愛”的品質(zhì)傳遞給學生,從而縱橫相傳。
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千年之后的現(xiàn)代教師還僅僅把教師的職業(yè)理解為“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層面,那就未免太固步自封了。經(jīng)濟的發(fā)展,時代的變遷,社會文化的發(fā)展無時不在出事促使著我們不斷充實自己、發(fā)展自己。只有結(jié)合現(xiàn)實情況不斷的創(chuàng)新,人類文化才會發(fā)展得更快。
馮先生說,哲學的功能不是為了增進正面的知識(指對客觀事物的信息),而是為了提高人的心靈,超越現(xiàn)實世界,體驗高于道德的價值。馮先生還說,人不需要宗教化,但是人必須哲學化,當人哲學化了,他也就得到了宗教提供的最高福分。
面對壓力與日俱增、經(jīng)濟急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社會,面對期望與現(xiàn)實的強烈沖擊,我們很多人無法在疲憊與焦躁中尋找到內(nèi)心的安寧。馮先生說:“教的作用,就是使人把事實上已經(jīng)不同程度上在做的事做完全。一個人若是把他所明白的完全做到了,他就是圣人。”這一個看上去似乎不高的要求卻凝聚了千百年來君子修身的理想。該做的事完全做到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事,做“完全”了便是至善,在我們的
心中就不會再有遺憾,也就不會再有失望。我想,到了那時,我們的眼中的學生也就不會存在“好生”與“差生”的之分了。
其實哲學并不是高高在上,高不可攀的學問,實際上它就深深的蘊涵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并且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guān),密不可分。只不過我們?nèi)鄙偈撬鼈?ldquo;浮出水面”,“上升”到哲學高度的理論思維而而已。這也許就是我開始所說的哲學家們的思想讀后有種讓人熟悉又陌生的感覺的原因吧?
最后,為了讓我們每個人能夠生活的更加自信,能夠獲得更高品質(zhì)的生活都來關(guān)心哲學研究哲學吧!
看了“讀中國哲學簡史有感”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