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王故事:帝王們的“洋情人”
帝王故事:帝王們的“洋情人”
導(dǎo)讀:跨國戀情并非現(xiàn)代社會的專屬產(chǎn)物,在中國古代歷史上,也不乏“中西合璧”的跨國戀情,比如明成祖朱棣、唐玄宗李隆基甚至是袁世凱,都曾經(jīng)有過“洋情人”…權(quán)賢妃,朝鮮人,父親權(quán)永鈞,朝鮮國工曹典書。明成祖后宮之一,永樂七年封賢妃。還有袁世凱......
明成祖朱棣是大明王朝第三代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生于六朝古都南京。洪武三年,也就是公元1370年受封燕王。洪武十三年就藩北京,多次受明太祖朱元璋的圣命參預(yù)北方軍事活動,兩次率師北征,加強了他在北方軍隊中的影響。朱元璋晚年,太子朱標(biāo)、秦王朱樉、晉王朱樉先后死去,朱棣不僅在軍事實力上,而且在家族尊序上都成為諸王之首。朱元璋去世后,其孫建文帝朱允炆實行削藩,朱棣遂于建文元年,即公元1399年仲夏發(fā)動靖難之役。建文四年六月攻入南京,奪取了皇位。次年改元永樂。因此明成組朱棣就是世人常說的永樂皇帝。
朱棣即位后五次北征蒙古,追擊蒙古殘部,緩解其對明朝的威脅;同時著手疏通南北大運河;遷都和營建北京,作為歷史上第一個定都北京的漢人皇帝,奠定了北京此后五百余年的首都地位;并組織學(xué)者編撰長達三點七億字的百科全書《永樂大典》;更令他聞名世界的是鄭和下西洋,前后七次,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溝通了中國同東南亞和印度河沿岸國家,創(chuàng)造了大明王朝的永樂盛世。明成祖雖然因發(fā)動靖難之役倍受爭議,但他仍不失于雄才大略的一代英主。清朝康熙皇帝就曾在朱棣的神功圣德碑上寫下“治隆唐宋” 四個大字,也算是后世帝王對它的公正評價。
朱棣去世后,人們不是為他創(chuàng)造的永樂盛世歌功頌德,就是譴責(zé)他所發(fā)動的靖難之役給人們帶來的苦難,但很少有人過問他的感情生活,而對他曾經(jīng)有過的一場跨國之戀更是無人問津了。
這場跨國之戀的男主角自然是明成祖朱棣,而女主角則是來自朝鮮的女子權(quán)妃。權(quán)妃是朝鮮國家工曹典書權(quán)永鈞的女兒。名門望族的閨秀,書香世家的千金,出落得自然是蘭心慧質(zhì),知書達理。加上她容貌秀麗,風(fēng)姿綽約,少女時代就是遠近聞名的大美人,據(jù)說明成祖朱棣俊逸不凡。
從元朝開始朝鮮就被迫向中國朝廷進獻美女,明初仍是如此。明朝開國時,太祖朱元璋的后宮中就有不少朝鮮妃嬪,成祖朱棣便是朝鮮人碩妃所生的朱門之后。也許是有一半朝鮮血統(tǒng)的緣故,也許是希望從朝鮮美女的身上找到自己年幼時死去的母親的影子,總之,成祖在登基以后,不斷地下詔派人到朝鮮選秀女入宮。權(quán)妃便是在這個時候來到了中國的宮廷。
公元1408年,也就是永樂六年,成祖派內(nèi)使黃儼等人出使朝鮮,賞賜朝鮮國王花銀一萬兩、絲五十匹、素線羅五十匹、熟絹一百匹,作為對朝鮮國王向大明的朝廷獻馬的回報。同時要求朝鮮廣選美女,晉獻北京,以充后宮。于是朝鮮國王下令禁止婚姻嫁娶,大選美女,以備進獻。當(dāng)時,朝鮮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黎民百姓,沒有人愿意把自己的女兒送到離家數(shù)千里的異國去做宮女的,因此選上來的都是些不漂亮的一般女子。黃儼看了很不滿意,便責(zé)令朝鮮王廷重新挑選。朝鮮王廷只得分遣各道巡察司加大選拔力度,同時通告各地方官府,凡大小守令、品官、鄉(xiāng)吏、日守兩班、鄉(xiāng)校、生徒、百姓各戶之女,如有姿色,一律選送上來。倘或躲藏或用針灸、斷發(fā)、貼藥等方法逃避挑選的,一律國法處置。通過這一強制手段,總算選出了一批美貌秀女,黃儼等人親自過目后,從中挑選中五名,第一個便是權(quán)妃,當(dāng)時十八18歲;其他是:仁宇府左司尹任添年之女任氏,十七歲;恭安府判官李文命之女李氏,十七歲;護軍呂貴真之女呂氏,十六歲;中軍副司正崔得霏之女崔氏,只有十四歲。她們連同十二名侍女、十二名廚師一起被送往數(shù)千里之外異國都城。離開家鄉(xiāng)時,被選淑女的父母、親戚哭聲載道。五名朝鮮淑女頻頻回首,珠淚滾滾,從此家鄉(xiāng)將只有在夢中出現(xiàn),萬里一別永分離!
這五位朝鮮淑女入宮后,權(quán)妃被冊立為賢妃、任氏為順妃、李氏為昭儀、呂氏為婕妤、崔氏為美人。他們的父兄也都被授予了明朝的官職,如權(quán)妃的父親就被授予光祿寺卿,但俸祿卻是由朝鮮王廷撥給的。同時被冊立的還有漢族的貴妃張氏和王氏。
在明宮中的這五位朝鮮妃嬪中,權(quán)妃最為成祖朱棣寵愛。成祖第一次見到她的時候,便被她出奇的清麗文雅所吸引。成祖問她有何特長,權(quán)妃拿出隨身攜帶的玉簫吹奏起來,簫聲悠揚窈渺,聽得成祖如癡如醉,于是把權(quán)妃選拔在眾妃之上。因當(dāng)時掌管后宮的徐妃已經(jīng)去世,成祖便讓權(quán)妃接管后宮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