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地方的中秋習俗
不同地方的中秋習俗
中國地緣廣大,人口眾多,風俗各異,中秋節(jié)的過法也是多種多樣,你知道不同地方的中秋習俗嗎?下面學習啦小編精心整理了不同地方的中秋習俗的相關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不同地方的中秋習俗
福建——浦城,女子過中秋要穿行南浦橋,以求長壽。在建寧,中秋夜以掛燈為向月宮求子的吉兆。上杭縣人過中秋,兒女多在拜月時請月姑。龍巖人吃月餅時,家長會在中央挖出直徑二、三寸的圓餅供長輩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讓晚輩知道。這個習俗是源于月餅中藏有反元殺敵訊息的傳說。金門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廣東——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習俗,主要是婦女和小孩,有“男不圓月,女不祭灶”的俗諺。晚上,皓月初升,婦女們便在院子里、陽臺上設案當空禱拜。銀燭高燃,香煙繚繞,桌上還擺滿佳果和餅食作為祭禮。當?shù)剡€有中秋吃芋頭的習慣,潮汕有俗諺:“河溪對嘴,芋仔食到”。八月間,正是芋的收成時節(jié),農(nóng)民都習慣以芋頭來祭拜祖先。
廣州的樹中秋——中秋節(jié)在廣州有種富有情趣的傳統(tǒng)風俗,叫“樹中秋”。每逢中秋節(jié),各家要用竹條扎燈,燈的開頭多樣,不果品燈,也有鳥獸、魚蟲燈,也可砌成字燈。到了夜里,就在燈內燃燭,下面再聯(lián)結許多小燈,用繩系在竹竿上。然后將竹竿插在房屋高處,如平臺、屋頂或高樹之上。入夜,滿城燈火,如繁星點點,和天上明月爭輝,以此慶賀中秋,也叫“豎中秋”。
江南一帶的民間在中秋節(jié)人習俗也是多種多樣。南京人中秋愛吃月餅外,必吃金陵名菜桂花鴨。“桂花鴨”于桂子飄香之時應市,肥而不膩,味美可口。酒后必食一小糖芋頭,澆以桂漿,美不待言。“桂漿”,取名自屈原《楚辭·少司命》“援北方閉兮酌桂漿”。桂漿,一名糖桂花,中秋前后采摘,用糖及酸梅腌制而成。江南婦女手巧,把詩中的詠物,變?yōu)樽郎霞央取D暇┤撕霞屹p月稱“慶團圓”,團坐聚飲叫“圓月”,出游街市稱“走月”。
南京——明初南京有望月樓、玩月橋,清代獅子山下筑朝月樓,皆供人賞月,而以游玩月橋者為最。人們在明月高懸時,結伴同登望月樓、游玩月橋,以共睹玉兔為樂。“玩月橋”在夫子廟秦淮河南,橋旁為名妓馬湘蘭宅第,這夜,士子聚集橋頭笙簫彈唱,追憶牛渚玩月,對月賦詩,故稱此橋為玩月橋。明亡后,漸漸衰落,后人有詩去:“風流南曲已煙銷,剩得西風長板橋,卻憶玉人橋上坐,月明相對教吹簫”。長板橋,即原先的玩月橋。近年來,南京夫子廟已重新修葺,恢復明清年間的一些亭閣,疏浚河道,待到中秋佳節(jié)時,就可結伴同來領略此地的玩月佳趣了。
江蘇省——無錫縣中秋夜要燒斗香。香斗四周糊有紗絹,繪有月宮中的景色。也有香斗以線香編成,上面插有紙扎的魁星及彩色旌旗。上海人中秋宴以桂花蜜酒佐食。
中秋節(jié)來歷
嫦娥奔月傳說可謂家喻戶曉。在嫦娥奔月后,后羿日夜思念,便讓侍女在月光下擺上供桌,上面放著嫦娥最愛吃的各種水果。鄰里鄉(xiāng)親也在自家院內擺上供桌和水果,祝福美麗善良的嫦娥。從此以后,年年如此,代代相傳。每到八月十五這一天,大家都會不約而同地到月下供奉嫦娥。由于這天時值中秋,所以,人們就把這一天定為中秋節(jié)。
中秋節(jié)食俗
月餅
中秋吃月餅,是我國流傳已久的傳統(tǒng)風俗。風清月朗、桂香沁人,家家嘗月餅、賞月亮,喜慶團圓,別有風味。月餅作為一種形如圓月,內含佳餡的食品,在北宋時期就已出現(xiàn)。詩人兼美食家蘇東坡就有“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的詩句。而作為一種食品,稱為“月餅”,則始見于南宋《武林舊事·蒸作飲食》。當時,杭州民間就有“又月餅相饋,取中秋團圓之意”。到了元朝末年,月餅已成為中秋節(jié)日美點。
糍粑
八月中秋吃糍粑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人們?yōu)榧o念楚國大將軍伍子胥而流傳至今的傳統(tǒng)習俗。糍粑是一種信物,圣潔的食品,八月中秋舂糍粑,吃糍粑賞月活動即喻示家家團結幸福、吉祥如意。糍粑的黏結成團,喻示著全家和睦團結;糍粑的香甜,喻示著生活甜蜜幸福;就連清早打糍粑,起得越早也代表來年豐收越大;糍粑成大小圓形,喻示著人們“有緣”、喜慶、吉祥和團圓;當然吃著圓圓的糍粑就自然象征全家和和氣氣、團團圓圓、平平安安了。
猜你喜歡:
4.中秋各地習俗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