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jié)吃什么糕點
重陽節(jié)吃什么糕點
一年一度重陽將至,重陽節(jié)素有四大習俗:飲菊酒、佩茱萸、登高吃重陽糕。你知道重陽節(jié)吃的糕點嗎?下面學習啦小編就告訴你重陽節(jié)吃的糕點,一起看看吧!
重陽節(jié)吃的糕點
菊花糕
說到重陽糕,又稱菊花糕。霜降之時,唯此草茂盛。菊花也就被古人視為重陽的“候時之草”。重陽也因此稱為菊花節(jié)。菊花糕是潮汕名糕點之一,菊花糕在潮汕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有“糜飯食會飽,菊花糕孬巧”的俗語。潮汕特產(chǎn)菊花糕以其新鮮、清甜溢香,軟脆無異味而馳名。
板栗糕
北京的小吃中有兩樣是專在重陽節(jié)時食用的,一為花糕,一個是栗子糕。栗子糕,是用栗子泥為主料制作而成的。它的做法是生栗子去皮蒸熟爛后搗成泥,并準備好京糕切的大片和澄沙餡,將200克栗子泥分成3份,用一份攤開為底層,接著鋪一層京糕片。
再用一份抹平在京糕片上,再抹一層澄沙餡后,最后一份栗泥抹在最上層,上面用切成小菱角形的京糕片和細青梅絲拼成圖案,就成了上、中、下為黃色,中間夾有紅、褐兩色五層的栗子糕了。吃時,用白糖和糖桂花熬成的糖汁澆在上面即可。
花糕
重陽節(jié)敬老,登高以避災。“糕”與“高”同音,又有“步步高升”、“壽高九九”之含義,所以“重陽花糕”成了普受歡迎的節(jié)日食品。重陽吃花糕始于西漢,當時稱為“蓬餌”,亦即黍糕。到宋代,重陽節(jié)吃花糕之風大盛,一直流傳至今。重陽節(jié)吃花糕的起因緣于重陽登高習俗。有山的地方可爬山登高,而無山可爬的地方,就想法找彌補和替代的辦法,因“糕”與“高”諧音,就出現(xiàn)了吃花糕的習俗。
重陽糕做法
主科:面粉1千克。
配料:紅綠絲100克,糯米酒汁200克、紅豆沙300克,白糖500克,熟豬油200克。
1、面粉入盆,加溫水,兌入糯米酒汁,抄勻拌和,使其發(fā)酵,至出現(xiàn)蜂窩狀時,加白糖200克,用筷子攪勻。
2、紅豆沙用熱水攪稀。白糖300克用熱水化開。紅綠絲切成粒。
3、在蒸籠底部抹熟豬油,取1/3面糊攤開,籠底刷上一層糖水、紅豆沙;
4、另取1/3的面糊攤上,再刷一層糖水、紅豆沙;
5、然胡再將剩余的面糊攤上,蓋上蒸籠蓋,上火蒸熟后,重陽糕上刷上糖水,撒上紅綠絲,稍晾涼切成棱形塊即成。
制作經(jīng)驗分享
1.揉面粉團時要加適量的清水,既不能太濕也不能太干,以適中為宜;
2.蒸制重陽糕時要用旺火沸水速蒸,蒸至表面光滑不粘手為宜;
3.切成的菱形塊要大小均勻。
上海人最愛的重陽糕點大盤點
重陽糕
重陽節(jié)必吃傳統(tǒng)糕團!因糕與高諧音,吃糕自然是取“事事高”的吉祥之意。自古以來,講究的重陽糕一定要作成九層,形似寶塔,頂端再做上兩只小羊,呼應重陽(羊)之義。傳統(tǒng)的重陽糕因地域不同,原料、做法各有特色,或蒸或烙,因選用食材不同,亦有亦稱“花糕”、“菊糕”、“發(fā)糕”等別稱。較為常見的重陽糕制法與蒸年糕相同,只是為了美觀好吃,要添加更多干果、餡料,五顏六色,賣相也頗喜人。還要在糕面上灑上一些木犀花,看起來色彩特別豐富。
條頭糕
條頭糕又名豆沙條頭糕,以玫瑰細沙作為餡料,裹以纖薄糯米粉團,是著名上海糕點。據(jù)說最早出現(xiàn)在喬家柵——糯米粉外皮柔糯,內餡細沙香軟。地道的條頭糕可不只是面皮裹餡兒,而是要將兩者慢慢揉在一起,再拉成長條狀,才有一口咬下不會分離的雙重口感。外面撒糖桂花即為桂花條頭糕,創(chuàng)新作法是撒上椰蓉,號稱雪花條頭糕。
雙釀團
一個團子包進兩種餡料,這就是上海的特色經(jīng)典的冷食甜點小吃——雙釀團。和普通的糯米團子不同的是,雙釀團采用了雙餡的制作方法,所以在口感上特別的黏膩,有一種雙層的層疊口感。早年間多以黃豆粉和芝麻為餡,如今似乎以紅豆沙混芝麻成為主流。上海灘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沈大成,用的也是這種餡料,紅豆細甜,芝麻酥香,糯米皮子還有些椰香味道,吃口軟糯卻不粘牙。
定勝糕
定勝糕是用粳米粉,糯米粉加紅曲粉,白糖和少量清水拌勻放入模子蒸熟,呈紅色。上海的定勝糕淵源來自杭州,始于南宋,不是常熟。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