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調值、調類、四聲_詳細解讀(2)
衍生式后變調大概可以分為四種情況:
一是有些雙音節(jié)詞木按常規(guī)前變調而讀為后變調。這些雙音節(jié)詞的后變調規(guī)律有兩種:一種是完全按照衍生式變調調值變調的;另一種則大概由于這些詞內部結構方式上的原因而按基本式變調調值變調,即除讀本調的第一個音節(jié)外,后面的音節(jié)則依自身調類變調,調值與基本式相同,所不同的只是基本式是在本調之前變調,這里則是在本調之后變調。這種變調方式只限于某些雙音節(jié)詞,不具普遍性,故可看作是基本式的活用。如:
按衍生式變調調值變:似的好處回來聽見。
按基本式變調調值變:甚至話說然而例如。
二是有些詞或語素明顯因結構上的原因而后變調。如:“阿嬸阿姆伙”、“就起來”。
三是說話中為突出某種語義而強調某個詞,這個詞(或這個詞的末一個音節(jié))讀本調,后面的詞讀后變調。如:“我叫你來(不是別人叫你來)”,“我叫你來(木是叫他)”,“我叫你來(你怎么不來)”。
四是為了表達強烈語氣的需要,整個句子不分變調單位,按后變調一氣連讀,是一種比較特殊的變調形式。如“味好勿阿孬”,“你呀勿阻到*D(o tie)”。
事實上,除一小部分雙音節(jié)詞和詞組外,上面所舉衍生式的變調例子大體上只出現于語句之中。屬于語句中的聲調變化。但即使是語句中的聲調變化,也是以單字調和二字調的變化作為基礎的。雖然在口語中由于語法結構的變化或語言環(huán)境的不同有或多或少的變動,但單字調和二字調的變化模式基本不變。所以語句中的聲調變化問題大體上也可以看作是單字調和二字調的變化問題。
除鳳凰外,潮州話其他代表點的聲調都相同,如下表:
鳳凰話單字調調值和基本式一字調連續(xù)變調規(guī)律表
本調 二字連讀變調
調類 調值 作為前一字 作為后一字
一般變?yōu)?在明上、陽平、陽人之前變?yōu)?/p>
陰平 34 33
陰上 53 212 不
陰去 213 31 53
陰入 1 3 5
陽平 55 211
陽上 335 21
陽去 11
普通話聲調音樂訓練法
作者:楊帆 彭麗 劉慧雯
我們常常聽人這樣說:“這個人普通話說得真好聽!”“那個人說的是普通話,就是感覺不正宗,不太入耳。”我們還常常聽人這樣議論 “縣級臺不如省級臺,地方臺不如中央臺...”我想這里除了涉及表達技巧、音質、技術支持等諸多方面的因素外,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指普通話語音不過關,聲調不準確,調值不到位。要講好普通話,首要的就是語音的規(guī)范化,這是基礎,是衡量一個人普通話是否標準的關鍵的關鍵。而我們的一些地方臺播音主持人員特別是一些普通話愛好者,不是先從普通話最基本的語音語調去著手學習,而是急于求成本末倒置,在作品處理表達等方面盲目下功夫,地基沒打牢,空中樓閣肯定是靠不住的,最后就不得不返工從基礎開始練習,與中央臺拉開檔次也就在所難免了,就象研習書法,不宗秦漢卻師尊當代,興致所至即隨處涂鴉,只能事倍功半而難成正果。漢語有八大方言,而方言與方言間的主要差別重點表現在語音上。方言區(qū)的人要學習標準的普通話,要先過語音關,語音的表現形式就是聲調。聲調又講究調類和調值,而各地方言就有不同的調類數,如南京有5個調類,廣州有9個調類等。普通話聲調有4 個調類。普通話調值是聲調的具體表現形式,有高低升降曲直的變化,分高平調 (55),高升調(35),降升調(214),全降調(51)四種。這是聲調的實際讀法,一般用“五度標記法”來標記聲調的調值,即用一條豎線,分作四格五度,表示聲調的相對音高,并在豎線的左側畫一條線,表示音高升降變化的形式。我國印制發(fā)行的大量普通話訓練教材或普通話自學輔導材料,聲調練習這一節(jié),大多標記也稱作"五度練習法"如下圖(選自廣院播音系教材)。 五度標記法第一種:
五度標記法第二種:
上述圖示雖說可以明明白白地看清楚,但實際運用時卻讓人無所適從,這“五度”究竟是怎樣的“度”?怎樣去理解和把握?關于聲調這一節(jié)現代漢語等不少書籍也都有論述,普通話推廣教材講述更多。有的訓練教材重點介紹中古漢語與普通話聲調的區(qū)別與對比,或更詳細講述方言區(qū)的調值調類與普通話的嚴格對比,卻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這些書上所標記的調值究竟應該怎樣讀?從1度到5度的具體調值沒有準確的指標可以感受,就很難著手去科學訓練了。我國播音界的老前輩夏青曾說過,播音首先要靠模仿,特別是初學階段,模仿極為關鍵。我想一個初學者如果有現成的老師,有音像資料,還比較容易模仿;但如果他沒有現成的老師,只有書本材料,而不少書本材料所標注的調值調類,往往卻是看得明白做起來一頭霧水,這就給初學者帶來一定的困難。在多年的音樂教學和播音實踐中,我們逐步摸索了一套簡便易學的聲調練習方法--普通話聲調樂音訓練法?,F介紹給大家:
略懂五線譜的朋友都知道,從五線譜上可以很直觀地了解音高的具體特征: 五線譜的音高是從下而上,從低到高的。從上圖提示我們可以把聲調無度練習看成是簡譜12345,唱作do re mi fa sol。陰平調高平調(55)可唱成(sol sol )陽平高升調(35)可唱成(mi sol)上聲降升調(214)可唱成(re do fa)去聲全降調(51)可唱成(sol do),四聲的音都能唱準后不唱音的唱名可以用“啊”去代替,練習的時候一定要慢,開始你可能會覺得不習慣,這樣拉長調的練怎么不像普通話的調呢?好像在唱調。(實際上絕大部分人不習慣也不喜歡做這樣的規(guī)范練習更不了解這樣做的好處)一段時間后可將聲調縮短練習,每個音節(jié)象正常說話速度 這時候
你就會發(fā)現所做的練習完全在do re mi fa sol 這五個音的規(guī)范之中。聲調練習也就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了。當然這個規(guī)范是相對的,每個人都有最適合自己說話的調子,在自己最佳的聲區(qū)進行訓練,有助于初學者聲音出彩又不易出現聲帶毛病。眾所周知,音樂中唱不準音叫作“走音”摸不著調叫“跑調”,現在我們把調值規(guī)范在樂音中,如果調值不準確,在do sol(15)這五度間一對比就立刻見分曉了,省去了很多麻煩,也減輕了輔導老師示范糾正等方面的工作壓力,練習者也能夠加大學習興趣很好地自學并進行對比練習了。當然,練習者如果能懂一點簡譜或五線譜的知識就更好了,即使簡譜五線譜什么都不懂,只要他能夠唱準12345(do re mi fa sol)這五個音就足夠了。反復地訓練不但強化了普通話聲調也加強了音樂的學習,兩全其美。
在學習中我們會發(fā)現這樣一個問題,普通話的上聲(214)是最難于把握的,究竟該怎么拐彎?拖多長?很多教材都沒有說明,或只說上聲在四聲中是最長的,這個長就缺少一個度了。通過對徐世榮的普通話語音唱片以及中央臺著名播音員丁然的普通話示范唱片及中央臺眾多名家的示范錄音分析,普通話聲調的調值(陰陽上去)如果用2/4拍子來規(guī)范練習。陰平、陽平時值都是唱一拍休止一拍,去聲是唱半拍休止一拍半。而上聲(214)是唱一拍半休止半拍,從2到1下行時唱一拍,從1到4上行時唱半拍休止半拍,(而不是教科書所標記的上聲從2到1占大約三分之一,從1到4占三分之二的狀況)。只有通過長時間的逐步練習,從慢到快,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才能取得良好的訓練效果。
聲調練習時還要注意陰平--高平調,發(fā)音時,聲帶要稍微繃得緊一點,因為聲調最高,要保持音高不能下滑。陽平--高升調,發(fā)音時,聲帶從不松不緊開始,逐漸繃緊,聲音由不低不高升到最高。陽平(3-5)練的時候象走一個斜坡逐漸的平緩的,和陰平一樣,千萬不能拐彎,要不就有點象第三聲上聲了。這也是普通話“味道不正”的一個重要原因。陰平陽平的音勢要“平而柔”。上聲--降升調,下行時要逐漸放松,上行時應由松漸緊,音勢“厲而強”。聲音如同在同一直徑的管中行走,寬度始終不變。上聲容易出現下行下不去,上行上不來的毛病。發(fā)音過程中,聲音主要表現在低音段2-1度之間,這是上聲的基本特征。上聲的上行14音高一定要準確不能高也不能低。去聲--全降調,發(fā)音時,聲帶從稍緊張開始,到完全松弛為止,練的時候,一定要做到從5(sol)到1(do), 收尾干凈利索,音勢“清而遠”。 去聲音節(jié)作重音時聲音容易發(fā)劈,如“四海翻騰云水怒,五洲震蕩風雷激”中“振蕩”二字,劈的原因在于氣息的放松完全脫離了控制,使聲帶來不及配合。去聲字的發(fā)音雖然有放松過程,但下來時氣還得“托”著點兒。請務必注意,四聲練習打著拍子練是效果最佳的也是最為準確規(guī)范的。
普通話播音是一門年輕的藝術,普通話語音訓練是學好普通話的基礎,調值到不到位是掌握普通話的關鍵的關鍵。藝海無涯,這只是作者普通話學習和教學的一點粗淺體會,管中窺豹,疏漏和謬誤
漢語拼音知識 - Information on Piny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