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古代著名戰(zhàn)役
奠定曹操統(tǒng)一北方基礎的戰(zhàn)略決戰(zhàn),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長江古代著名戰(zhàn)役,希望能幫到你。
長江古代著名戰(zhàn)役
一、官渡之戰(zhàn)地點
官渡,位于許昌(今河南省許昌市)之北,黃河之南,是從河北進軍河南地界的軍事要沖之地,因為發(fā)生了震驚天下的官渡大戰(zhàn)而聞名。
二、官渡之戰(zhàn)背景
東漢末年轟轟烈烈的黃巾農民大起義雖然被鎮(zhèn)壓下去了,但它卻沉重地打擊了地主 階級的統(tǒng)治,使腐朽的東漢政權分崩離析,名存實亡。在鎮(zhèn)壓黃巾起義的過程中,各地州郡大吏獨攬軍政大權,地主豪強也紛紛組織“部曲”(私人武裝),占據地盤, 形成大大小小的割據勢力,轉入爭權奪利、互相兼并的長期戰(zhàn)爭,造成中原地區(qū)“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的凄慘景象。當時的割據勢力,主要有河北的袁紹、河內的張揚 、 兗豫的曹操、徐州的呂布、揚州的袁術、江東的孫策、荊州的劉表、幽州的公孫瓚、南陽的張繡等。在這些割據勢力的連年征戰(zhàn)中,袁紹、曹操兩大集團逐步發(fā)展壯大起來 。
三、官渡之戰(zhàn)序幕
建安三年(198年),袁紹擊敗公孫瓚,占有青、幽、冀、并四州之地。建安元年, 曹 操把漢獻帝挾持到許昌,形成“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局面,取得政治上的優(yōu)勢。建安二 年(197年)春,袁術在壽春(今安徽壽縣)稱帝。曹操即以“奉天子以令不臣”為 名,進討袁術并將其消滅。接著又消滅了呂布,利用張揚部內訌取得河內郡。從此曹操勢力西達關中,東到兗、豫、徐州,控制了黃河以南,淮、漢以北大部地區(qū),從而與袁紹形 成沿黃河下游南北對峙的局面。袁紹的兵力在當時遠遠勝過曹操,自然不甘屈居于曹操之下,他決心同曹操一決雌雄。建安四年(199年)六月,袁紹挑選精兵10萬,戰(zhàn)馬萬匹,企圖南下進攻許昌,官渡之戰(zhàn)的序幕由此拉開。
四、官渡之戰(zhàn)前期
袁紹舉兵南下的消息傳到許昌,曹操部將多認為袁軍強大不可敵。但曹操卻根據他 對袁紹的了解,認為袁紹志大才疏,膽略不足,刻薄寡恩,剛愎自用,兵多而指揮不明 ,將驕而政令不一,于是決定以所能集中的數萬兵力抗擊袁紹的進攻。為爭取戰(zhàn)略上的 主 動,他作出如下部署:派臧霸率精兵自瑯玡(今山東臨沂北)入青州,占領齊(今山東臨淄)、北海(今山東昌樂)、東安(今山東沂水縣)等地,牽制袁紹,鞏固右翼,防 止袁軍從東面襲擊許昌;曹操率兵進據冀州黎陽(今河南浚縣東,黃河北岸),令于禁 率步騎2000屯守黃河南岸的重要渡口延津(今河南延津北),協(xié)助扼守白馬(今河南滑縣東,黃河南岸)的東郡太守劉延,阻滯袁軍渡河和長驅南下,同時以主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東北)一帶筑壘固守,以阻擋袁紹從正面進攻;派人鎮(zhèn)撫關中,拉攏涼州,以穩(wěn)定翼側。從以上部署看,曹操所采取的戰(zhàn)略方針,不是分兵把守黃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扼守要隘,重點設防,以逸待勞,后發(fā)制人。從當時情勢而言,這種部署是得當的。首先,袁紹兵多而曹操兵少,千里黃河多處可渡,如分兵把守則防不勝防,不僅 難 以阻止袁軍南下,且使自己本已處于劣勢的兵力更加分散。其次,官渡地處鴻溝上游 ,瀕臨汴水。鴻溝運河西連虎牢、鞏、洛要隘,東下淮泗,為許昌北、東之屏障,是袁紹奪取許昌的要津和必爭之地。加上官渡靠近許昌,后勤補給也較袁軍方便。建安四年(199年)十二月,當曹操正部署對袁紹作戰(zhàn)時,劉備起兵反操,占領下邳,屯據沛縣(今江蘇沛縣)。劉軍增至數萬人,并與袁紹聯系,打算合力攻曹。曹操為保持許昌與青、兗二州的聯系,避免兩面作戰(zhàn),于次年二月親自率精兵東擊劉備,迅 速占領沛縣 ,轉而進攻下邳,迫降關羽。劉備全軍潰敗,只身逃往河北投奔袁紹。當曹、劉作戰(zhàn)正酣之時,袁紹謀士田豐建議袁紹“舉軍而襲其后”,但袁紹以兒子有病為辭拒絕采納, 致使曹操從容擊敗劉備回軍官渡。
五、曹操首勝
建安五年(200年)正月,袁紹派陳琳書寫檄文并發(fā)布,檄文中把曹操罵得無法忍受。二月進軍黎陽,企圖渡河尋求與曹軍主力決戰(zhàn)。他首先派顏良進攻白馬的東郡太守劉延,企圖奪取黃河南岸要點,以保障主力渡河。四月,曹操為爭取主動,求得初戰(zhàn)的勝利,親自率兵北上解救白馬之圍。此時謀士荀攸認為袁紹兵多,建議聲東擊西,分散其兵力,先引兵至延津,偽裝渡河攻袁 后方,使袁紹分兵向西,然后遣輕騎迅速襲擊進攻白馬的袁軍,攻其不備,定可擊敗顏良。曹操采納了這一建議,袁紹果然分兵延津。曹操乃乘機率輕騎,派張遼、關羽為前鋒,急趨白馬。關羽迅速迫近顏良軍,顏良倉促應戰(zhàn)被斬殺,袁軍潰敗。曹操解了白馬之圍后,遷徙白馬的百姓沿黃河向西撤退,袁紹率軍渡河追擊,軍至延津南,派大將文丑與劉備繼續(xù)率兵追擊曹軍。曹操當時只有騎兵600,駐于南阪(在白馬南)下,而袁軍達五六千騎,尚有步兵在后跟進。曹操令士卒解鞍放馬,并故意將輜重丟棄道旁。袁 軍一見果然中計,紛紛爭搶財物。曹操突然發(fā)起攻擊,終于擊敗袁軍,殺了文丑,順利退回官渡。
六、戰(zhàn)局轉機
袁軍初戰(zhàn)失利,但兵力仍占優(yōu)勢。七月,進軍陽武(今河南中牟北),準備南下進攻許昌。八月,袁軍主力接近官渡,依沙堆立營,東西寬約數十里。曹操也立營與袁軍對峙。九月,曹軍一度出擊,沒有獲勝,退回營壘堅守。袁紹構筑樓櫓,堆土如山,用箭俯射曹營。曹軍制作了一種拋石裝置的霹靂車,發(fā)石擊毀了袁軍所筑的樓櫓。袁軍又掘 地道進攻,曹軍也在營內掘長塹相抵抗。雙方相持3個月,曹操外境困難,前方兵少糧 缺,士卒疲乏,后方也不穩(wěn)固,曹操幾乎失去堅守的信心。荀?地道.曹操方面決心堅持危局,加強防守,命負責后勤補給的任峻采取10路縱隊為一部,縮短運輸 隊的前后距離,并用復陣(兩列陣),加強護衛(wèi),防止袁軍襲擊;另一方面積極尋求和捕捉戰(zhàn)機,擊敗袁軍,不久派曹仁、史渙截擊、燒毀袁軍數千輛糧車,增加了袁軍的困難。
七、烏巢奇襲
同年十月,袁紹又派車運糧,并令淳于瓊率兵萬人護送,屯積在袁軍大營以北約20 公里的故市(河南延津縣內)、烏巢(今河南延津東南)。恰在這時,袁紹謀士許攸投降曹操,建議曹操輕兵奇襲烏巢,燒其輜重。曹操立即付諸實行,留曹洪、荀攸守營壘,親自率領步騎5000,冒用袁軍旗號,銜枚縛馬口,每人帶一束柴草,利用夜暗走小路偷襲烏巢。到達后立即圍攻放火。袁紹聽說曹操襲擊烏巢,又作出錯誤處置,只派一部兵力救援烏巢,用主力猛攻官渡曹軍營壘。哪知曹營堅固,攻打不下。當曹軍急攻烏巢淳于瓊營時,袁紹增援的部隊已經迫近。曹操勵士死戰(zhàn),大破袁軍,殺淳于瓊,并燒毀其全部糧草。烏巢糧草被燒的消息傳到袁軍前線,袁軍軍心動搖,內部分裂。曹軍乘勢出擊,大敗袁軍。袁紹倉惶帶800騎退回河北,曹軍先后殲滅和坑殺袁軍7萬余人,官渡之戰(zhàn)就這樣以曹勝袁敗而告結束。 后曹操北征烏桓消滅袁紹之子袁熙袁尚,并于碣石山上寫下《觀滄?!?。
八、曹操軍勝利的原因
官渡之戰(zhàn)是袁曹雙方力量轉變、當時中國北部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一次關鍵性戰(zhàn)役,對于三國歷史的發(fā)展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此戰(zhàn)曹軍的勝利不是偶然的,袁曹間的兼并爭,雖屬于封建割據勢力之間的爭斗,但實現地區(qū)性的統(tǒng)一,客觀上符合人民的愿望 。
官渡之戰(zhàn)乃是漢末乃至中國史上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zhàn)役,也是曹操與袁紹爭奪北方霸權的轉折點,官渡一戰(zhàn)之后,曹操終于一反之前對袁紹的劣勢,為自己統(tǒng)一北方奠定了基礎。曹操在戰(zhàn)事初期處於劣勢,當中全賴三人為曹操扭轉困局——劉曄、荀攸、許攸。
1. 袁紹與曹操在白馬相持時,袁紹下令筑起箭塔,連日向曹操營寨射箭,使曹 操軍心動搖。 其后,劉曄獻上霹靂車之計,大破袁紹弓弩兵,使曹操在官渡得到據守之地。
2. 曹操于黎陽與袁紹杷持,本欲還兵再作打算,荀攸獻計:「今兵少不敵,分其勢乃可。公到延津,若將渡兵向其后者,紹必西應之,然后輕兵襲白馬,掩其不備,顏良可禽也?!勾笃圃?。
3. 建安五年八月始,兩軍再次相持于官渡,雙方互有勝負。其后曹操軍中缺糧,適逢袁紹謀士許攸與營士不和,投奔曹操。許攸獻計燒袁紹軍糧,使袁紹不戰(zhàn)自敗。
曹操能接納能人之言,取得最終的勝利,這全在于用人之道。我們可以細分來看: 劉曄、荀攸、許攸皆是人才,獻上計謀,有化險為夷之功,可說是一計敵萬人 。至於曹操,他是一個懂得運用人才的人才,能接納他人之言,故袁紹兵多也不足為懼,正所謂兵不在多,在乎能否調遣。
官渡之戰(zhàn)是毛澤東在《中國革命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問題》一文中列舉的我國歷史上“雙方強弱不同,弱者先讓一步,后發(fā)制人,因而戰(zhàn)勝”的著名戰(zhàn)例之一。戰(zhàn)爭的勝負取決于雙方政治、軍事、經濟等多方面的條件,但首當其沖的是雙方軍事實力的較量。曹操在官渡之戰(zhàn)中,實力明顯不如人力物力上都占有絕對優(yōu)勢的袁紹,但他卻以少擊眾、以劣勢對優(yōu)勢并最終大獲全勝,其取勝之道是值得后人很好地深思的。
長江古代著名戰(zhàn)役
上一篇:四面楚歌指哪次戰(zhàn)役
下一篇:中國古代重要戰(zhàn)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