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滅高麗之戰(zhàn)的簡介
由于唐與新羅聯(lián)軍的長年征戰(zhàn),加之高句麗內部發(fā)生紛爭與長年饑荒,高句麗最終被唐與新羅的聯(lián)軍擊敗。高句麗被滅后,羅唐戰(zhàn)爭爆發(fā)。新羅將唐驅出朝鮮半島并統(tǒng)一大同江以南地區(qū)。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唐滅高麗之戰(zhàn)的簡介,希望你喜歡。
唐滅高麗之戰(zhàn)的分析
中文名稱:唐滅高麗之戰(zhàn)
參戰(zhàn)部隊:唐 高句麗 新羅
戰(zhàn)爭結果:唐朝成功滅亡高句麗
時 間:666年-668年
地 點:朝鮮半島
人 物:李勣 蘇定方 李淵 李世民
唐滅高麗之戰(zhàn)的詳情
第一階段
十八年十一月,詔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水陸大軍分道進擊高句麗(即“唐太宗攻高麗之戰(zhàn)”)。
十九年二月,唐太宗率六軍從洛陽出發(fā),御駕親征。五月初二,張亮率水軍渡海襲占卑沙城(即卑奢城,今遼寧金縣東大黑山)。十七日,李勣軍攻克遼東重鎮(zhèn)遼東城(今遼寧遼陽),斬俘兩萬余人,以其地置遼州。六月,唐軍進至安市城(今遼寧海城東南營城子)。高句麗北部耨薩(相當于唐的都督)高延壽、高惠真率15萬大軍前來救援,被唐軍擊敗,余眾歸降。高句麗舉國震恐,自后黃城(今遼寧沈陽南)至銀城(今遼寧鐵嶺南)一帶空無人煙。七月,唐軍開始圍攻安市城。由于守軍殊死抵抗,使唐軍至九月仍未攻克。時近深秋,草枯水凍,士馬難以久留,唐太宗被迫于九月十八日班師還朝,沒有達到征占高句麗的預期目的。
二十一年二月,唐太宗決定再次東征。朝議認為高句麗依山為城,易守難攻,應派偏師進襲騷擾,使其國人疲于應付,耽誤農時,幾年后即可使高句麗因糧荒而土崩瓦解。唐太宗采納這一建議,命牛進達和李勣率軍從水陸兩路進擾高句麗。唐軍數(shù)次擊敗高句麗軍,高句麗王被迫于十二月遣其子高任武入唐謝罪。
二十二年正月,唐太宗派右武衛(wèi)大薛萬徹率3萬大軍乘樓船渡海,入鴨綠水(即鴨綠江),在泊溝城(即今遼寧丹東東北)大敗高句麗軍。唐軍偏師連續(xù)騷擾,使高句麗已窮困凋弊,唐太宗乃決定二十三年征發(fā)30萬大軍,一舉滅掉高句麗,并命人大造艦船。后因是年五月唐太宗病逝,東征之役遂罷。高宗李治即位后,唐與高句麗、百濟之間幾年內相安無事,百濟還曾遣使入朝。
第二階段
唐朝于遼東攻打高句麗效果不大后,調整了針對朝鮮半島的策略。確定:先派兵渡海,與新羅聯(lián)手打擊百濟,渡海遠征軍在半島取得立足點后,再與遼東方面的唐軍南北夾擊高句麗。其時,大將劉仁軌建議:“欲吞滅高麗,必先誅百濟,留兵鎮(zhèn)守,制其心腹。”
顯慶五年(660年)三月初十,唐高宗命左武衛(wèi)大蘇定方為神丘道行軍大總管,率左驍衛(wèi)劉伯英等水陸大軍13萬渡海,進行登陸作戰(zhàn)。任命新羅王金春秋為嵎夷道行軍總管,率新羅兵5萬與蘇定方配合作戰(zhàn)。八月,蘇定方率唐水陸大軍船隊從城山(今山東榮成)啟航,橫渡黃海,至熊津江口(今韓國錦江)。百濟軍據(jù)熊津江口拒守。唐軍先鋒搶灘登陸,上山結陣,與百濟守軍展開激戰(zhàn)。后續(xù)唐軍船隊正逢漲潮,源源開到,一時揚帆蓋海,無比壯觀。百濟軍根本抵擋不住,迅即被擊潰,死傷數(shù)千。唐軍順利攻下了熊津江口,取得了穩(wěn)固的立足點。
從陸路助攻的新羅軍,進展卻不大順利,遭遇百濟名將階伯所率的五千士卒殊死抵抗,最后勉強慘勝。唐軍水陸大軍剛一站穩(wěn),就齊頭并進,沿江而上,直趨百濟都城泗沘城(今韓國忠清南道扶余郡)。距城20余里,百濟傾國來戰(zhàn),唐軍再次大破百濟軍,斬首萬余,又窮追殘敵直抵泗比城下。 百濟義慈王與太子扶余隆逃向北部邊境,次子扶余泰自立為王,率兵固守。扶余隆的兒子扶余文思率左右逾城歸降,百姓皆從之。蘇定方乃命士卒登城立幟,扶余泰處境窘迫,只好獻城請求處置。此后,扶余義慈、扶余隆及各城城主亦相繼投降。百濟宣告滅亡。
第三階段
乾封元年,高句麗泉蓋蘇文死,長子泉男生繼任莫離支,與其弟泉男建、泉男產不和,男建自稱莫離支,發(fā)兵討伐男生。男生派其子泉獻誠到唐朝求援。六月初七,唐命右驍衛(wèi)大契苾何力為遼東道安撫大使,領兵救援泉男生;命泉獻誠為右武衛(wèi),擔任向導;又命左金吾衛(wèi)龐同善、營州都督高侃為行軍總管,共同討伐高句麗。
九月,龐同善大敗高句麗軍,與泉男生會合。高宗詔命泉男生為特進、遼東大都督、兼平壤道安撫大使、封玄菟郡公。十二月,唐命李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司列少常伯郝處俊為副大總管,契苾何力、龐同善亦為副大總管并兼安撫大使,水陸諸軍總管和運糧使竇義積、獨孤卿云、郭待封等亦受李勣節(jié)度,諸路合擊高句麗。征調河北諸州縣的全部租賦以供遼東軍用。
二年九月十四日,李勣兵取高句麗軍事重鎮(zhèn)新城(今遼寧撫順北高爾山城),留契苾何力鎮(zhèn)守,并趁勢將附近的16座城池全部攻下。泉男建派兵襲擊龐同善、高侃在新城的營地,左武衛(wèi)薛仁貴將其擊敗。高侃率軍進至金山(在今遼寧昌圖西),與高句麗軍交戰(zhàn)不利,高句麗軍乘勝追擊,薛仁貴引兵從側面襲擊高句麗軍,大敗之,斬首5萬余級,攻下南蘇(在今遼寧撫順東蘇子河與渾河交流處)、木底(今遼寧新賓西木奇鎮(zhèn))、蒼巖(今吉林集安西境)三城,與泉男生軍會師。郭待封率水軍從別道趨平壤。郝處俊在高麗城下?lián)魯「呔潲愜姟?/p>
總章元年二月二十八日,李勣等攻占扶余城(今遼寧四平),斬俘萬余人,扶余川中40余城亦望風歸降。泉男建遣兵5萬妄圖奪回扶余城,在薛賀水(又稱薩賀水,即今遼寧丹東西南趙家溝河)與李勣軍遭遇,唐軍大勝,斬俘3萬余人,乘勝攻占大行城(今遼寧丹東西南娘娘城)。各路唐軍會師,推進至鴨綠柵。高句麗發(fā)兵抵抗,唐軍奮勇出擊,大敗高句麗軍,追奔200余里,攻振辱夷城(今朝鮮永柔境),高句麗其他各城守軍或逃或降。唐軍進至平壤城下,圍平壤月余,高句麗王高藏派泉男產率首領98人出降。泉男建仍然閉門拒守,并多次遣兵出戰(zhàn),皆敗。
九月十二日,高句麗僧信誠打開城門,唐軍沖進城中,俘男建,高句麗全部平定。唐分其境為9都督府、42州、100縣,并于平壤設安東都護府以統(tǒng)之,任命右威衛(wèi)大薛仁貴為檢校安東都護,領兵2萬鎮(zhèn)守其地。
唐滅高麗之戰(zhàn)的原因
唐朝初立,曾與高句麗互派使者通好。武德七年(624年),唐高祖李淵冊封高建武為上柱國、遼東郡王、高句麗王。當時朝鮮半島并存三個獨立國家,北部為高句麗,南部偏東為新羅,南部偏西為百濟。其中新羅一直與唐廷保持朝貢關系。貞觀十七年九月,新羅遣使入朝,述說百濟攻占其40余城,并與高句麗圖謀斷絕其唐朝的通路。唐太宗李世民派司農丞相里玄獎出使高句麗,命其停止爭戰(zhàn),遭高句麗莫離支泉蓋蘇文拒絕,唐太宗遂決定發(fā)兵東征高句麗。唐太宗李世民則以高句麗據(jù)有的“遼東”(當時的“遼東”的概念略同于漢朝四郡的范圍,即中國東北遼河以東地區(qū)以及朝鮮半島的北部)為“舊中國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決心將對高句麗的征伐作為中國統(tǒng)一戰(zhàn)爭的最后部分。
唐滅高麗之戰(zhàn)的簡介相關文章:
唐滅高麗之戰(zhàn)的簡介
上一篇:白江口之戰(zhàn)的簡介
下一篇:怛羅斯之戰(zhàn)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