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里記載的故事有哪些
《史記》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史事,是我國第一部紀(jì)傳體通史。那你知道史記里記載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史記里記載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史記里記載的故事:竇太后的故事
竇太后,是趙國清河觀津人。呂太后當(dāng)政時期,她以良家女的身份被選入宮中服侍太后。后來,呂太后遣出宮女賞賜給諸侯王,每個王分給了五個美女,竇氏就在這次出宮的行列中。竇氏家在清河,她認(rèn)為去趙國會離家近一點,她請求主管遣送事宜的宦官把她的名字放到去趙國宮女的行列中。但是,這個宦官卻把這件事忘記了,誤把竇氏的名字放到了去代國宮女的行列中。名冊上奏,呂太后下詔批準(zhǔn)。竇氏得知這個消息以后,痛哭流涕,不愿意出發(fā)。但是,在朝廷的強(qiáng)制命令下,她只得無奈啟程。
到了代國,代王劉恒只寵幸竇氏。她生下了一個女兒,名叫嫖,后來又生下了兩個男孩。代王的王后共生有四個王子,但是,王后在代王還沒有繼承帝位的時候就已經(jīng)去世,而她的四個兒子也壽命不長,在代王繼承帝位以后一個個不幸的死去。朝中的大臣們請求文帝立太子。竇氏的長子劉啟年齡最大,被立為太子,這就是后來的漢景帝,母以子貴,竇氏被封為皇后,女兒嫖受封為長公主。第二年,竇氏的小兒子劉武被封為代王,不久又徙封為梁王,這就是梁孝王。
竇皇后的雙親早已經(jīng)去世,被葬在觀津。他們生前身份低微,沒享過什么福。薄太后為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下詔追尊父親為安成侯,母親為安成夫人,又下令清河地區(qū)為其設(shè)置園邑二百家,由長丞守護(hù),一切禮儀、供品與靈文園相同。
竇皇后的哥哥名叫竇長君,弟弟名叫竇廣國,字少君。少君四五歲的時候,被人掠去賣掉,家里人不知道他被賣到了何處,從此便彼此失去了聯(lián)系。少君被轉(zhuǎn)賣了十余家,轉(zhuǎn)來轉(zhuǎn)去,最后到了宜陽。少君為買主進(jìn)山燒炭,日夜勞作。一天晚上,他與百余名家奴一起在山崖下面休息。半夜十分,山崖突然崩塌,睡在其下面的人都被壓死,唯獨少君幸免于難。少君逃過這次劫難之后,感覺冥冥中有神靈保佑自己,就找人為自己占卜,占卜的人掐指一算,對他說:“你的前途在長安,在那里你才能得到富貴,過不了幾天,你就可以被封侯。”少君對他的話深信不疑。恰好少君的主人要去長安辦事,他便絞盡腦汁地說服了主人,跟他一塊前往去了長安。到了長安以后,少君聽說朝廷新立了皇后,家在觀津,姓竇。雖然自己被掠賣的時候年紀(jì)很小,但是少君還清楚地記得家里所在的縣名和自己的姓氏,他在心里盤算:“怎么這么巧啊!莫非皇后就是我失散多年的姐姐?”他還記得自己與姐姐采桑葉的時候,自己從樹上摔下來過。少君以此作為證據(jù),上書陳述自己的身世。竇皇后知道后十分高興,趕緊把這件事告訴給文帝。文帝對此事也非常重視。經(jīng)過周密的安排,很快,少君被文帝、竇皇后召見。他詳細(xì)說明了自己的情況,與竇皇后的記憶完全相符。竇皇后為確定無疑,再次問他有還什么可作為憑證,少君想了想回答說:“姐姐當(dāng)初離開我西去的時候,與我在驛站的客舍中告別。她要來洗澡的用具為我洗澡,又要來飯給我吃。然后,她才依依不舍地離去。”竇皇后聽后果然是自己的弟弟,一把拉住弟弟,報頭痛哭。涕淚交橫地喊到:“弟弟啊!姐姐找你找得好苦啊,今天我們姐弟終于相見了!”左右的侍從被他們遭遇深深的打動,一個個也都趴在地上哭泣,大大增強(qiáng)了皇后姐弟相認(rèn)的悲哀氣氛。后來,朝廷賞賜給少君很多田地、房屋和金錢,讓他定居在長安。周勃、灌嬰等大臣說:“我們這些人的命運(yùn)掌握在竇氏兄弟的手中。他們兩人出身微賤,文化水平比較低,這樣對國家的發(fā)展不利。應(yīng)當(dāng)盡快為他們挑選賢良的師傅和賓客,好好給他們補(bǔ)補(bǔ)課,否則日后,他們又會效法呂氏鬧出大亂的。”文帝得知了大臣們的不安,認(rèn)為他們的想法有道理。便挑選年齡大、德行好的讀書人,讓他們與竇氏兄弟共處。從此竇氏兄弟經(jīng)過細(xì)心的調(diào)教,成為謙遜、恭讓的君子,不敢因為自己的地位尊貴而對別人驕橫、傲慢。
史記里記載的故事:楚王劉交
楚元王劉交,是高祖的同母弟,字游。公元前201年,劉邦在陳縣逮捕楚王韓信以后,就封小弟交為楚王,定都彭城。劉交在位二十三年去世,兒子夷王郢繼位。夷王在位四年去世,兒子劉戊繼位。
劉戊是個心胸狹窄、道德淪喪的人。即位二十年后,因在為薄太后服喪期間犯了私奸罪,被削去東??し獾?,就對劉邦一直懷恨在心。第二年春天,劉戊和吳王合謀反叛,他的相國張尚、太傅趙夷吾多次勸柬阻攔,但是他充耳不聞,反而認(rèn)為他們礙手礙腳。劉戊最終下定決心,殺死了張尚、趙夷吾,起兵和吳王反叛,向西攻打梁國,攻占了棘壁。部隊行進(jìn)到昌邑南邊,和漢將周亞夫接戰(zhàn)。雙方對峙了很久,漢軍截斷了吳、楚軍的糧道,叛軍糧草斷絕,士兵饑餓難耐,喪失了戰(zhàn)斗力,很快就被打敗。吳王敗走江南,楚王劉戊自殺,吳、楚軍投降了漢軍。
史記里記載的故事:蘇代說穰侯
后來,魏冉攻打韓趙魏三國,大敗敵軍,奪取了魏國和趙國的許多土地。但魏冉接著就把趙國的土地還給了趙國,還幫助趙國增加兵力,之后讓它去攻打齊國,自己好得漁翁之利。齊襄王十分害怕,就讓蘇代寫信給魏冉,勸說他道:“我聽說秦國要給趙國增援四萬士兵,來攻打齊國,我曾對我們的國君說:‘秦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jī)智而精通軍事,一定不會這么做的’。為什么這么說呢?第一,韓、趙、魏三國結(jié)盟,就會成為秦國最大的敵人。它們?nèi)龂g的關(guān)系非同一般,盡管之間有多次的背棄和相騙,但一旦對外,它們是互信不疑、團(tuán)結(jié)一致的?,F(xiàn)在要打敗齊國就會使趙國強(qiáng)盛起來,趙國強(qiáng)大顯然對秦國控制三晉不利。第二,秦國的謀臣策士們一定會說:‘先打敗齊國,就會削弱三晉和楚國的力量,然后再各個擊破’。其實,齊國是個勢單力薄的疲憊的國家,調(diào)集天下諸侯的兵力來攻打齊國,就如同用千鈞強(qiáng)弩去沖開潰爛的癰疽,齊國必亡無疑,而其他的國家卻可以趁機(jī)發(fā)展起來,這樣怎么能削弱三晉和楚國呢?第三,秦國若出兵少,那么三晉和楚國就不會相信秦國是真心幫助;若出兵多,就會讓三晉和楚國擔(dān)憂會被秦國控制。齊國懼怕被伐,必定不會投靠秦國,而必定投靠三晉和楚國,一旦合縱再起,試問秦國有多少力量可以抵抗。第四,秦國以瓜分齊國來引誘三晉和楚國攻打齊國,如果三晉和楚國派兵占據(jù)齊國的土地,再進(jìn)行堅守,秦國反而會腹背受敵。第五,這種做法就是讓三晉和楚國借秦國之力謀取齊國,拿齊國之地對付秦國,為什么三晉、楚國如此聰明而秦國、齊國如此愚蠢?先生不如攻取安邑,之后好好治理。秦國占據(jù)了安邑,韓國也就必定無法控制上黨地區(qū)了。奪取天下的中心區(qū)域,與盲目出兵比較起來,哪個更有利?這些道理都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我才說秦國精明而諳熟謀略,穰侯機(jī)智而精通軍事,肯定不會給趙國四萬士兵讓他攻打齊國了。”于是穰侯不再進(jìn)軍,領(lǐng)兵回國。
猜你感興趣:
4.史記記載哪些故事
史記里記載的故事有哪些
上一篇:司馬遷寫的一些史記故事
下一篇:史記中家喻戶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