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發(fā)生的故事
元朝在我國歷史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一個朝代。那你知道元朝發(fā)生的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元朝發(fā)生的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元朝發(fā)生的故事:科學家郭守敬
郭守敬,字若思,河北人,生于1231年。郭守敬的家學很深,他的祖父郭榮精通數學和水利。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郭守敬自小耳濡目染,自然會對科學感興 趣。他還曾經自己動手做過一些小的天文儀器,受到了他祖父的喜愛。郭榮把他送到精通天文、地理、數學的老朋友劉秉忠那里去學習,這使郭守敬的學業(yè)有了更大 的長進。
元朝統(tǒng)一華夏大地后使用的歷法是《大明歷》??伞洞竺鳉v》已經用了700多年了,誤差很大,這就促使元朝政府要組編一套新的歷法。南宋滅亡后,忽必烈開始進行這項工作。1276年,郭守敬被調到太史局,和王恂一起負責編制新歷。
修歷的過程中,郭守敬十分注重實踐,他提出了:“歷之本在于測驗,而測驗之器莫先于儀表。”所以,郭守敬首先集中精力對舊有的儀器做了仔細檢查,后和工匠一起,研制了近20種新的天文儀器,其中最主要的有簡儀、仰儀、圭表以及和它配合使用的景符等儀表。
“簡儀”是郭守敬對天文學的一大貢獻。他在渾天儀的基礎上,針對渾天儀存在的缺點進行了革新改造。經他改造后做出的天文儀器,再不會發(fā)生因為圓環(huán)數過多 而遮掩尾體的現象,所測得的二十八宿星距的位置也更加準確了。由于這一儀器既精確又簡單,故也稱其為“簡儀”。簡儀的結構與現代的“天圖式望遠鏡”基本上 是一致的,被后人譽為“臻于精妙”的天文儀器。在歐洲,像這樣結構的天文儀器,直到18世紀才從英國流傳開來。
郭守敬制作的這些儀器都有實用、簡便、靈巧、精確的特點。這就為他制作精確的歷法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條件。郭守敬等人根據大量觀測資料,仔細研究了自西漢以來的七十種歷法,經過精密的測算后終于編制出了新歷法——《授時歷》。
《授時歷》以365.2425天作為一回歸年,如果以小時計算,是365天5小時49分12秒,比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的實際時間只差26秒,經過 3320年后才相差一日,跟目前國際通用的公歷完全相同。1670年,英國天文學家格列高里才對招差術作了在歐洲的首次發(fā)表,而《授時歷》應用招差術推算 太陽、月亮以及五星逐日運行的情況,早于歐洲400年??傊?,《授時歷》是當時的一部先進的歷法書。1281年起,《授時歷》開始在全國頒布實行,使用時 間長達363年,是中國古代的一部精密歷法。
郭守敬在水利工程上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1260年,郭守敬奉忽必烈之命巡視大名(今河 北省西南部和河南省東北部地區(qū)),負責水利建設。郭守敬利用業(yè)余時間帶著工匠,親自動手仿制了一臺銅質的蓮花漏。他將蓮花漏獻給了忽必烈,同時提出了六條 建設水利工程的建議。于是忽必烈讓他負責各路河渠的整修管理事務。1264年,郭守敬隨張文謙先后到達陜西、甘肅、寧夏等地區(qū),修復了唐來、漢延兩條古 渠。1275年,郭守敬又奉命勘測黃淮平原地形和通航水路,同時建立了水上交通站。在方圓幾百里內進行了地形測繪和水利規(guī)劃工作,他對于何地可以分流控制 水勢,何處可以灌溉農田,都進行了詳細說明,并畫成了地圖。繪圖過程中,他以海平面作為標準,初步運用地理學和測量學中的重要概念——“海拔”。
郭守敬在水利方面的最大貢獻是開鑿從大都到通州段的運河——“通惠河”。1291年,郭守敬提出了興修大都運糧河等十一條水利建議。得到批準后,郭守敬 于第二年以太史令兼領都水監(jiān)事,主持了這項工作。“通惠河”長160里,僅用一年半就全部完工,京杭大運河至此全部完成,從南方駛來的運糧船可以直達北京 了。
可以說,郭守敬是13世紀世界上最杰出的科學家之一,他在天文學、水利工程、地理學、數學和機械工程等方面在當時都是首屈一指。
元朝發(fā)生的故事:北元的滅亡
在1368年7月末,當朱元璋的大將徐達率軍剛剛抵至通州時,元順帝就怯懦地放棄了元大都,倉皇北逃到了上都開平。自此元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結束。但元人并沒有就這么簡單地退出歷史舞臺,逃至蒙古草原的北元流亡政府又繼續(xù)維持了一段時間。
元廷最初北遷的時候,元人仍保存著完整的統(tǒng)治機構和相當的軍事力量。當時的蒙古政權所控制的疆域,東起貝加爾湖、興安嶺山麓,西到天山,北至額爾齊斯河 及葉尼塞河上游,南抵長城的大片領土,并且與各藩國仍保持著聯系,其中有東面的高麗、西面的蒙兀兒斯坦、中亞的帖木兒帝國等。就中原地區(qū)而言,在山西和甘 肅,有中書左丞相王保保所統(tǒng)率的10萬大軍,陜西則是元漢將李思齊的勢力范圍,遼東方面更盤踞著納哈出的20萬雄師,另外遼陽、云南、今河北盧龍縣、甘 肅、寧夏、新疆地區(qū)以及青海都依舊被元人所控制著。可見,如果不是元人內訌的話,朱元璋想要北伐,勢必困難重重,難以如愿。
元廷北遷 不久,就力圖恢復在全國的統(tǒng)治。首先元順帝命王保保率兵出雁門關,由保安州經居庸關進攻大都。明將徐達采用了機變的戰(zhàn)術,他趁王保保出兵大都之機,突襲元 軍后方重鎮(zhèn)太原。王保保至保安州得到情報后,被迫還兵。雙方在太原地區(qū)陷入僵局。王保保缺少糧草,知道輕易與明軍交戰(zhàn)絕對討不到什么便宜,于是在太原城西 安營扎寨,準備等待時機,與明軍一決。不想王保保的部下暗投明軍作了內應,明軍夜襲王保保軍營,王保保大敗,僅率十八騎突圍出去逃到了大同。
1369年5月,順帝又命令丞相也速率萬余騎兵出山西營于白河。通州明軍守備力量薄弱,但由于明將曹良臣采取了虛張聲勢的戰(zhàn)術,也速不明真情撤軍,從而 解除了元大軍壓境的威脅。同年8月,順帝遷都達里泊(達賚湖),命令脫列伯、孔興以重兵攻大同,以為進攻大都鋪平道路。明將李文忠率軍出雁門關,在今山西 馬邑上方遭遇,進行了一場惡戰(zhàn)。不久明援軍到達大同,結果大敗元軍,俘虜了元將脫列伯。包圍大同的元將孔興得到這一情報后,立即撤兵逃往綏德,遭到明軍追 擊,大敗而歸。這一年,明軍再次大舉北伐,元順帝迫于明大軍威勢,又放棄了上都,逃到了應昌(今內蒙古克什克騰旗境內)。
元順帝遷都 應昌后又先后組織了三次攻擊大都的戰(zhàn)爭,但都以失敗而告終。在這之后明軍以物質基礎雄厚的中原及江南地區(qū)作為依托,掌握了戰(zhàn)爭的絕對控制權。1369年, 明將徐達與常遇春進兵陜西,元軍或死或降或自殺,兩員大將所向披靡,最終迫使北元漢將李思齊陷入了孤軍無援的境地,投降了明朝。涇陽張思道得到這一情報 后,遣部將張良臣守慶陽,自己則率軍走寧夏與擴廓帖木兒會合。明將湯和部在涇州會師,兵力集中到了一起。同時元軍也開始集中兵力,王保保重新組織起軍隊與 元將張良臣合兵一處,先后攻克了原州、涇州。但很快也被明軍擊敗了。
1370年,元順帝在應昌病逝,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即位,為元昭 宗,年號宣光。朱元璋把握戰(zhàn)機,趁北元新舊交替之機,集結優(yōu)勢兵力重點進攻元昭宗駐地應昌及陜甘寧一帶王保保的軍隊。這次明軍兵分兩路:西路軍由大將徐達 率領,自潼關出西安,進兵定西;東路軍由李文忠率領,由北平(明朝把元大都改為北平,意即“平定北方”)經萬全,過野狐嶺,直趨應昌。徐達大敗王保保軍于 沈兒峪,北元軍將士8萬余人被俘,王保保只攜妻子兒女及少數軍士強渡黃河,逃到了和林。明東路軍也同樣大獲全勝,在戰(zhàn)斗中俘虜了元昭宗子麥德里巴勒及后 妃、宮人、諸王家屬等,元昭宗只帶著少數隨從逃到了和林與王保保會合,抱頭痛哭。
1372年,因北元殘余勢力對明北邊不斷攻襲,構成 了直接威脅。因此,在這一年的春天,朱元璋命大將徐達、李文忠、馮勝兵分三路,率大軍15萬,再次北征。在這次進攻中,作為主攻的徐達與李文忠并沒有取得 什么戰(zhàn)果,反倒是作為疑兵的馮勝軍歪打正著,收到了成效。李文忠的東路軍出居庸關,直取應昌,隨后經達口溫、克魯倫河、土拉河、斡難河直到稱海,和元軍激 戰(zhàn),明軍失利,損失了曹良臣等幾員驍將,兵敗回師。徐達的中路軍也遭到了同樣的命運。他率軍出雁門關,在嶺北與北元的王保保和賀宗哲的軍隊遭遇,被元軍伏 擊,死傷數萬人,大敗撤軍。唯有馮勝的西路軍出金蘭到達蘭州、掃林山、亦集乃路,直到瓜州和沙州,連續(xù)擊敗元軍,獲勝返回。這也許和元軍的力量受到徐達和 李文忠牽制有關。
1374年,明軍向元軍發(fā)動了又一次攻擊。這一次明將李文忠、藍玉分別率兵進攻興和、大寧、豐州,取得大勝。隨即明軍乘勝追擊北元殘軍至豐州,北元魯王與司徒答俊海、平章巴都、知院忽都等紛紛戰(zhàn)死。
從1368年到1374年,明朝對北元多次用兵,盡管將北元軍逐出了陜、甘、寧一線,但明軍也付出了死傷40余萬人的慘重的代價。所以,明太祖朱元璋深 感平定北元不易,于是逐漸改變了對北元的戰(zhàn)略方針,以戰(zhàn)略防御為主。朱元璋分別遣將在山西、北平等處練兵備邊,防范元軍南進,同時遣還元昭宗之子麥德里巴 勒,與元人議和,暫時休戰(zhàn),從而穩(wěn)定了北方。然后他將目光轉移到了國內的經濟恢復與政局的穩(wěn)定上。
經過十余年的休養(yǎng)生息,明朝的內部 政治已穩(wěn)定下來,經過長期戰(zhàn)亂破壞的經濟生產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朱元璋的目光便又移向了北方,他決定徹底消除北元的威脅。1387年,朱元璋派遣馮勝、 傅友德和藍玉等率領20萬大軍北伐。明軍繞道慶州,包圍了納哈楚軍隊駐地。納哈楚在得到明軍的許諾后,率10余萬北元兵將投降,明軍得勝回朝。不久馮勝獲 罪,明軍的軍事指揮權移到了藍玉身上。1388年,藍玉率領明軍北上,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貝爾湖)徹底擊敗了元軍。北元脫古思帖木兒汗僅與數十騎逃遁, 途中被阿里不哥的后代也速迭兒殺死,結束了忽必烈后代對蒙古國大汗的承襲。隨后也速迭兒自立為汗,到這里,元朝以及其殘存勢力——北元徹底完結。沒想到忽 必烈與阿里不哥自1258年開始的汗位爭奪,直到這時才由他們的后人畫上了一個句號!
元朝發(fā)生的故事:元順帝的北逃
起義軍的力量發(fā)展得十分迅速。劉福通起兵后,面對復雜的局勢,他采用穩(wěn)扎穩(wěn)打的策略。劉福通先擊敗了察罕帖木兒和李思齊的襲剿。1355年2月,劉福 通把在安徽省碭山縣避難的韓山童、韓林兒接到了亳州,擁立為皇帝,正式建立政權。因為他們號召要恢復宋朝,所以國號為宋,年號龍鳳,韓林兒被尊為“小明 王”,即“明王出世”的意思。不久劉福通就殺死了杜遵道,當上了宋政權的丞相,并加封為“太保”,成為了宋政權的實際領導者。
紅巾軍 起義后,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很快起義之火就燃遍了全國。有的團結在宋政權的周圍,也有的割據一方,獨自稱王。在這些起義勢力中具有影響的是:張士誠的天佑 政權、徐壽輝的天完政權,受紅巾軍領導的郭子興勢力,其中徐壽輝后來被陳友諒取代,而郭子興手下朱元璋更開創(chuàng)了明王朝的基業(yè)。
宋政權 一建立,元政府就調集軍隊對起義軍加緊鎮(zhèn)壓。但由于自高郵戰(zhàn)役后,元政府再無力組織大規(guī)模的軍事力量,所以主要依靠駐守在各地的地方軍事力量對付起義軍, 收效甚微。從1355年6月,元河南行省平章答失八都魯統(tǒng)帥諸王藩將兵馬開始對劉福通用兵后,盡管表面上互有勝負,但總的看來對元朝十分不利。一方面藩王 勢力越來越大,而另一方面起義軍則越剿越多。
1357年夏天,劉福通在擊敗元軍圍剿,穩(wěn)定住形勢后,決定派出三路大軍同時北伐,對大 都形成包圍,試圖一舉推翻元朝。從戰(zhàn)爭的部署和實際結果來看,劉福通的這次北伐舉動過于輕率。這次北伐各軍的協調十分不好。先出發(fā)的是由李武、崔德率領的 西路軍。后來這支軍隊又改由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領,在陜西,他們被察罕帖木兒打敗。李武和崔德因一直沒能取得戰(zhàn)功,遭到劉福通的斥責。1361年5月,他 們竟然向元朝漢將李思齊投降了。
中路軍的結局也不比西路強到哪兒去。他們由關先生、破頭潘等人率領,越過太行山,進入山西。這支部隊 犯了孤軍深入的錯誤,他們原計劃是從山西配合東路軍進攻大都,可由于元軍的堵截,竟貿然北上。盡管他們先后攻克了上都、金寧、遼陽,進入今天的朝鮮境內, 但一支缺少補給,沒有后援,而且攻擊的地點都不是元朝致命處的軍隊,最后戰(zhàn)敗就是必然的了。最后關先生等人在高麗戰(zhàn)死,破頭潘退到遼陽時也戰(zhàn)敗被俘,中路 軍全軍覆沒。
在三路北伐軍中,唯一能夠有效打擊元朝統(tǒng)治的是由毛貴率領的東路軍。毛貴首先奪得了元朝的海船,從海路奇襲山東,只幾個 月,就占領了山東大部分地區(qū)。但他后來也犯了孤軍深入的錯誤,1358年2月,毛貴繼續(xù)北伐。先擊敗了元大將董摶霄兄弟,跟著又連克青、滄兩州,3月,攻 克薊州,直逼大都。但很快元軍從四面八方趕來支援,毛貴軍被擊敗,退回到了山東濟南。
在三路大軍北伐的同時,劉福通展開了對宋朝故都 汴梁的攻擊。1357年6月劉福通首次對汴梁發(fā)起攻擊,但這一年并沒能攻下。1358年,劉福通再次進攻汴梁,元守將竹貞棄城逃跑,劉福通終于攻下了汴 梁,迎來韓林兒,將汴梁改為宋政權的都城,大有繼承正統(tǒng)的意味。而事實證明,在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作后盾的情況下,劉福通的這一舉動非常的不明智,他觸動 了元人非常警覺的神經。三路北伐軍相繼失敗后,元軍步步緊縮對汴梁的包圍,劉福通也陷入了孤軍奮戰(zhàn)的境地。最后劉福通沖破元人重圍,保護著韓林兒逃到了安 豐。就在劉福通被迫逃入安豐的時候,1363年2月,同是起義軍的張士誠投降了元人(盡管這種投降只是名義上的,不受元人任何制約)。張士誠為擴大自己的 勢力,他趁安豐空虛,對劉福通發(fā)起了進攻。而劉福通在北伐中已經失去了自己的主要軍事力量,在這危急時刻,只好向在名義上仍然是紅巾軍的朱元璋求援。這一 舉動的直接結果就是使朱元璋在紅巾軍中的地位迅速提升。
自脫脫被害后,起義軍越鬧越兇,在這“山河破碎風飄絮”的時刻,元軍當年平定 四方的氣勢哪里去了?元順帝又在做些什么呢?答案是元朝統(tǒng)治集團內部在這關鍵時刻正忙著爭權奪勢,而元順帝則早就失去了對江山社稷、祖宗基業(yè)的責任心,整 天依紅伴翠,“不愛江山愛美人”,沉迷在淫樂當中。
從1354年到順帝逃離元大都這十余年時間里,順帝先后起用右、左丞相竟有十余人之多,一個個不是奸佞小人、無能之輩,就是軍閥武夫,結果禍國殃民,反而加速了元朝的滅亡。
元末的這場權力爭奪從察罕帖木兒和答失八都魯開始。答失八都魯出身蒙古名門,他總領河南軍馬,但在與紅巾軍在冀、魯地區(qū)的交戰(zhàn)中屢戰(zhàn)屢敗,于是元政府派 察罕帖木兒率軍從關陜入河南,幫助答失八都魯鎮(zhèn)壓起義軍。沒想到察罕帖木兒進入冀、魯地區(qū)后卻侵占了答失八都魯的勢力,答失八都魯也因此憂憤而死。答失八 都魯的兒子孛羅帖木兒接替了父親的職位,開始了與察罕帖木兒間的勢力爭奪戰(zhàn)。這下可好,本來已經內亂頻繁了,元朝內部自己人還打了起來。這兩股元朝末期的 主要軍事力量,如果不是有起義軍攻入他們的勢力范圍,根本就不理睬長江以南起義軍的擴張,雙方打得不亦樂乎,多次由元廷出面,命各還本鎮(zhèn)才稍有停歇。
1360年,察罕帖木兒在山東被起義軍田豐、張士誠刺殺,他的養(yǎng)子王保保(蒙古名字是擴廓帖木兒)承襲父職,雙方的內訌愈演愈烈。1363年6月,孛羅 帖木兒乘王保保與山東起義軍交戰(zhàn)的時候,他派竹貞攻擊王保保統(tǒng)轄的陜西。王保保立即派部將李思齊攻擊竹貞,竹貞戰(zhàn)敗投降了王保保。由此可以看出雙方這一時 期的戰(zhàn)斗規(guī)模確實不小。
最可悲的是,兩個地方軍閥之間的交戰(zhàn)與宮廷內部的矛盾又結合到了一起。脫脫死后,哈麻當上了中書左丞,他的弟 弟雪雪成為御史大夫。元朝的朝政全把持在了這兩兄弟手中。人的野心真是無法預測,已經專權的哈麻還想得到更大的權力,他密謀擁立皇太子愛猷識理達臘,想要 廢掉順帝。結果被禿魯帖木兒告發(fā),被順帝貶去了廣州,途中被亂杖打死,結束了他罪惡的一生。哈麻死后,搠思監(jiān)主政。這搠思監(jiān)是個大貪官,為了搜刮財物,他 甚至下令印造偽鈔。國家政府帶頭制造偽鈔,政府腐敗程度可見一斑。而順帝這個時候更加沉迷在“大喜樂”的快感中,還很有“創(chuàng)造精神”地組織起身邊的美人, 編演了新的“大喜樂”舞蹈——天魔舞,對國家政事簡直厭煩透頂。
順帝的昏庸使皇太子也起了野心?;侍优c自己生母奇皇后(高麗人)謀 劃篡權。他們讓宦官樸不花聯系左丞相太平,太平不同意,被皇太子和搠思監(jiān)逼迫自殺。搠思監(jiān)與樸不花兩人狼狽為奸,使元朝政府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昏暗局面。朝 臣們對兩人恨之入骨,紛紛上疏彈劾。這時御史大夫老的沙出場了。老的沙是順帝的母舅,他看到了朝臣們的不滿后,就想要利用這一點排擠政敵。老的沙這一舉動 無疑是在玩火,搠思監(jiān)與樸不花是皇太子和奇皇后的親信。因此在皇太子和奇皇后的唆使下,順帝將他封為雍王,逐回了高麗。老的沙卻不想就這樣一走了之,他走 到大同后,跑到了孛羅帖木兒軍中躲了起來。就這樣,孛羅帖木兒和王保保兩大軍閥間的爭奪進一步升級,成為了元朝末年統(tǒng)治上層的兩集團間的權力之爭。
老的沙留在孛羅帖木兒軍中后,搠思監(jiān)、樸不花與皇太子結成一伙,以王保保為外援,強令孛羅帖木兒交出老的沙。孛羅帖木兒拒絕。于是搠思監(jiān)、樸不花就誣陷 孛羅帖木兒與老的沙圖謀不軌,由順帝下詔,削去了孛羅帖木兒的官職,命令他解兵權后回四川封地。孛羅帖木兒抗旨,于是王保保就得到了朝廷出兵討伐孛羅帖木 兒的命令。就在這個時候,宗王不顏帖木兒也對搠思監(jiān)、樸不花等人的專橫感到了不滿,他一面上書替孛羅帖木兒辯解,一邊很快出兵與孛羅會師。順帝看到這種局 勢,便又降下圣旨,流放了搠思監(jiān)與樸不花,恢復了孛羅帖木兒的官職。可是盡管順帝下了詔書,搠思監(jiān)和樸不花仍然留在大都。擁兵自重的孛羅帖木兒就找到了進 兵京師的借口。他率軍進攻京師,在居庸關打敗了大都的軍隊,皇太子也被迫逃出了大都。最后在孛羅帖木兒的要求下,順帝交出了搠思監(jiān)和樸不花。這兩名奸臣被 孛羅帖木兒處死。就這樣孛羅帖木兒演了一幕元末歷史上“清君側”的鬧劇。這之后,孛羅帖木兒被順帝任命為太保、中書平章政事,兼知樞密院事等官職后,率著 軍隊浩浩蕩蕩地開出了元大都。
1364年5月,皇太子回宮,他立刻命王保保調動軍隊,進攻孛羅帖木兒。王保保命白鎖駐守京師,命貊 高、竹貞、關保分別率軍攻擊孛羅帖木兒,自己親駐太原,調督諸軍。7月,孛羅帖木兒與禿堅、老的沙再一次以“清君側”為名進攻京師,皇太子也再一次逃到了 太原。孛羅帖木兒這次入京后處死了順帝身邊的一些佞臣,可見他確實沒有造反的意思??墒呛芸?,在1365年3月,皇太子與王保保集結了嶺北、甘肅、遼陽、 陜西各地軍隊,共同討伐孛羅帖木兒。這次孛羅帖木兒戰(zhàn)敗,自此意志消沉,整天與老的沙飲宴,荒淫無度,而且喜怒無常,經常酗酒殺人。孛羅帖木兒的這些舉動 也使得順帝十分不滿,他密令威順王寬徹普化子和尚刺殺孛羅帖木兒。和尚雇殺手在這一年的7月29日將孛羅帖木兒刺殺。老的沙帶著孛羅帖木兒的家眷逃到了禿 堅的軍中,隨后與禿堅一起投奔了趙王,鼓動趙王起兵。趙王將老的沙和禿堅兩人抓了起來,送到了朝廷,這樣孛羅帖木兒的勢力就被徹底清除了。
孛羅帖木兒的勢力被清除后,并不是說元朝各軍閥間的混戰(zhàn)就此停止了。很快皇太子、王保保與北方漢人軍閥李思齊之間的矛盾又成為了新的軍閥混戰(zhàn)的導火索,而這一次混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朱元璋攻進大都后,仍然在繼續(xù)。
就在元朝各大軍閥勢力在進行著毫無價值的消耗戰(zhàn)的同時,朱元璋逐漸消滅吞并了南方各起義勢力。1367年10月,朱元璋消滅了張士誠后,他命徐達北伐。 1368年,明軍會集在德州,分水陸兩路沿運河北上,占長蘆,克青州,到達直沽,進逼大都。7月26日夜,元順帝放棄了防御堅固的元大都,倉皇北逃。同年 陰歷八月初二,徐達率明軍兵不血刃進入大都。元朝在整個中國的統(tǒng)治就此結束。
元順帝逃到大都后,在1370年4月病死在了應昌,皇太 子愛猷識理達臘繼位,是為昭宗。逃到漠北的蒙古人雖然仍沿用“大元”的國號,但元朝在中國的統(tǒng)治已經結束,所以歷史上稱這個流亡政權為“北元”。北元在愛 猷識理達臘以后,一直到被明朝大將藍玉滅亡為止,又存在了相當一段時間。
猜你感興趣:
2.元朝的歷史故事
3.元朝經典故事
4.元朝的小故事
5.關于元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