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生平簡介
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道家學(xué)派創(chuàng)始人,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你搜集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生平簡介,希望對你有幫助!
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生平簡介
老子(約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xiāng)曲仁里人 。曾做過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書的官員),是中國最偉大的哲學(xué)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道”為客觀自然規(guī)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
《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是為“反者道之動”,“正復(fù)為奇,善復(fù)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tǒng)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chǔ),“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
他關(guān)于民眾的格言有:“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的哲學(xué)思想和由他創(chuàng)立的道家學(xué)派,不但對中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fā)展作出了重要貢獻(xiàn),而且對中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fā)展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
關(guān)于他的身份,還有人認(rèn)為他是老萊子,也是楚國人,跟孔子同時,曾著書十五篇宣傳道家之用;還有人認(rèn)為是周太史儋(dān),生活在孔子死后一百多年的時間里。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在其《史記》的《老子韓非列傳》中即說明了當(dāng)時對老子何其人有過此兩種猜測。“或曰:老子亦老萊子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云。”當(dāng)時司馬遷也疑老子即為老萊子,并不是道家創(chuàng)始人。
老聃長壽,一百零一歲仙逝,鄰里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老聃好友秦佚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致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zhuǎn)身回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dāng)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
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zhuǎn),大聲責(zé)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合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合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dāng)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dāng)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愿而強(qiáng)求生來、強(qiáng)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合于道乎?不合于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于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別也。一號,言其生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yīng)時,合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合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yīng)時,動止而合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合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圣,替天行道,游神大同,千古流芳。”
老子的著作
老子在出函谷關(guān)前著有五千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jīng)》或《道德真經(jīng)》?!兜赖陆?jīng)》、《易經(jīng)》和《論語》被認(rèn)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yuǎn)的三部思想巨著?!兜赖陆?jīng)》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jīng),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jīng),全書的思想結(jié)構(gòu)是:道是德的“體”,德是道的“用”。全文共計五千字左右。
《道德經(jīng)》是后來的稱謂,最初這本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jīng)》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jù)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zhàn)國中前期。楚簡《老子》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除了樸素的唯物主義觀點,《老子》一書中還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面,“反者道之動”,并能由對立而轉(zhuǎn)化,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余而補(bǔ)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余”;“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xué)說對中國哲學(xué)發(fā)展具有深刻影響。
老子的神話故事
據(jù)說,這是李老君八、九歲時發(fā)生的事。那時,太清宮南面的一座大山上,突然出現(xiàn)一群怪物。這怪物猛看象大象,沒有象鼻子長,啼子碗口大,兩角頭上長,兩眼似銅鈴,一叫驚虎狼。人們稱它為神牛,這神牛兇猛得很,見物咬物,見人吃人,連獅子老虎都沒地方藏。不長時間,山附近被它們得幾乎路斷人絕。
一天,李老君和本村的孩子二子瞞過大人,一起南山下割草。不一會,他倆把籃子割滿了,看看天還早,倆人就做起游戲。二子把鐮刀插在地上,李老君和二子站在遠(yuǎn)處,用李老君的乾坤圈(他給他的手鐲起的美名)套鐮把。套中為贏,套不中為輸。誰輸了,誰圍著鐮把爬三圈。他倆正玩得起勁,突然哞的一聲叫,從山上沖下一頭神牛,直朝他們撲來,李老看見那牛,氣得他火冒三丈,心想:這畜牲自從出現(xiàn)就不干好事,擾鬧鄉(xiāng)鄰,傷害百姓,今天非給他點厲害看看不可。
他對二子大喊一聲:“走,捉住它。”他說著就拿起了鐮刀向那牛迎去。二子也不是個軟包,聽老君過么一喊,也撿起鐮刀,跟著跑去。那頭牛平日里碰到的東西,只要是活的,都是沒命地逃。今它見兩個小孩看見它不但不跑,反而舉著鐮刀向它跑來,就覺得事情有點不妙。但到嘴的肥肉不能不吃,它兩眼一瞪,跑得更兇。那牛連竄帶跳,來到近前,把頭一底。一個猛竄,就想把他倆抵死,老君二人忙把身子一蹲,那牛正從他倆頭上竄過去。老君見那牛氣勢,心想:先給他點厲害,殺殺它的威風(fēng)。隨即猛地站起身,舉起鐮刀,朝那牛屁股上狠勁砍去。只見那牛痛得一蹦老高,它好屁股上只露了個鐮把。
那牛顧不得吃他倆了,撒開蹄子就往山上跑。倆人一見那牛跑了,更來勁了,喊著叫著,跟著那牛追上山去。那牛一口氣跑到半山坡,鉆進(jìn)一個很大的洞里。李老君和二子正準(zhǔn)備到洞里捉個穩(wěn)的,突然的一聲吼叫,震得山坡直打顫顫,隨著叫聲一頭青牛從洞里竄出來。乖乖,只見它比剛才那牛大一半,大頭大嘴大蹄盤,肚子里象揣著個老虎,頭上那兩只角向前伸著,只有一胳膊長。看樣子它是這牛洞里領(lǐng)頭的。
它竄出洞口中,往半山坡一站,見是兩個小孩,氣得暴跳如雷,對著他倆先亮了個下馬威。真夠兇的!但見它把頭一低,伸出舌頭往滿荒草的地上舔,“嗤啦”一聲,舌頭過去的地方一片精光,連地皮都被它舔起有半尺多深。它心說:“自從占山為王以來,哪里吃過半點虧,今天倒被你倆小孩子占了便宜,真有失尊嚴(yán),看我怎樣收拾你倆。它大叫一聲,一個餓虎撲食,就朝他倆直撲上去。李老君見大青牛發(fā)瘋一般撲來,心想:不把大青牛治服,以后這帶的人就別想有好日子過,一定得把大青牛治服。
還沒等他想出個治服大青牛的法子,這牛已竄到二子身邊,朝著二子低頭就抵。二子也不急慌,就勢抱住了大青牛的前腿。那大青牛見腿被人抱住,急得張口咬二子。老君見狀,猛竄上去,用手里的乾坤圈對準(zhǔn)大青牛的上牙就是一下,咔嚓一聲,大青牛的上排牙被砸掉了。這大青牛羞惱成怒,身子猛一橫,把老君撞倒地上,它低下頭去伸出舌頭“呼嗤”一下,就把二子裹進(jìn)肚里。老君見二子被老牛裹進(jìn)肚里,氣得他怒從心中起,勁從骨中生。大青牛這時正低頭躬背沖到他跟前,他猛地站起身,一把抓住牛角,“蹭”地騎上了牛背,他用腿把牛背夾緊,兩手握住兩只牛角使勁向后一搬,一下子把牛角搬了過去,大青牛亂蹦亂跳,想把老君從背上甩下去。老君摘下乾坤圈,用勁折斷,把牛鼻子牢牢穿住。這下大青牛老實多了。
老君跳下牛背,撿起二子的鐮刀又把牛蹄子切成兩半。大青牛徹底老實了,二了還在牛肚子里呢。老君狠勁一托大青牛的肚子,把它胃里的東西全都擠了出來,二子也出來了。因為他才被吞下,雙沒傷著筋骨,不一會就醒過來。但大青??沙粤丝啵瑥男?,它吃了東西總是要再倒出來重嚼。老君見二子醒來,便和二子騎上大青牛,高高興興地下山去了。沒走多遠(yuǎn),老君發(fā)現(xiàn)后面跟了一群大大小小的牛。原來,這些牛見頭牛被老君治服了,他都乖乖地跟了下來。老君下了山,把它們趕到村子?xùn)|邊的一片草地里。從此,他就在那里專門馴養(yǎng)那群牛。他對跟來的那些牛,一頭頭都按治大青牛的辦法整治一遍,只許他們吃青草,還教它們拉犁拉車。他把馴養(yǎng)好的牛,都送給鄉(xiāng)親們使用。
猜你喜歡:
6.老子的人物簡介
道教創(chuàng)始人老子生平簡介
下一篇:李耳為什么叫老子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