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么
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的解析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么,一起來看看吧。
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
經(jīng)常將俄國農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三個運動進行比較,因為這三個國家都是從封建專制制度向西方學習,但是最終的結局是不同的。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我們值得思考和借鑒的。
都知道,任何改革都是一個系統(tǒng)的工程,不可能只改動社會的某個層次,其他層面的改革都需要同步進行,相互配套。俄國農奴制改革算是比較成功的一次改革,因為最后改革給俄國沙皇統(tǒng)治帶來了新的機遇,并且給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契機,社會矛盾暫時得到緩解,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明顯進步。
那么,不禁要問,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么,首先,必須認識到,任何改革都需要順應歷史發(fā)展潮流,逆潮流而行的改革最終會遭到歷史的拋棄。同時還需要認識到,俄國農奴制改革,是由于農民的多次大規(guī)模的起義,要求改變現(xiàn)狀,進行改革,是有一定的群眾基礎的。
并且能夠得到基層民眾的支持,因為改革的措施總體對他們是有利的,并且在沙皇的強力說服下,農奴主也表示愿意退步,讓出一部分土地,給農民以自由之身,所以改革進行的比較順利,成果的體現(xiàn)也是很明顯的。改革如果得不到最高權力者的大力支持,是很難繼續(xù)推行下去的,再者就是需要強大的群眾基礎,能夠讓基層民眾分享到改革果實。
俄國農奴制改革背景
19世紀前中期,資本主義逐漸在俄國農奴制社會中發(fā)展起來。同時,俄國城市人口普遍增加,人民對糧食的需求量也迅速增加。但是俄國糧食的生產量遠不及國內外市場的需求量。
為了提高產量,許多地主開始采用機器替換手工操作,改進耕作制度并雇傭勞動者。在當時的俄國,大工廠逐漸將手工工場替代,自由雇傭勞動逐漸將農奴勞動替代。自給自足的自然經(jīng)濟已呈現(xiàn)瓦解之勢。這是由于資本主義的發(fā)展而形成的必須打破農奴制束縛的局勢。
1853~1856年克里米亞戰(zhàn)爭的失敗,將農奴制度的腐朽徹底暴露在人們面前。這場戰(zhàn)役使俄國陷入內憂外患的處境,一時間民怨沸騰,進一步加深了農奴制的危機,階級矛盾愈演愈烈。
但是,究竟是以革命還是改革的形式,是當時斗爭的矛盾所在。以農民利益為主的革命民主派堅持用革命方式來廢除農奴制,而代表貴族地主利益的自由派則試圖用改進舊制的辦法廢除農奴制。在當時的俄國,已漸漸有以革命方式廢除農奴制的趨勢,但是,農民運動最后并沒有掀起革命的浪潮。
在1858~1860年期間,共爆發(fā)農民暴動和起義近290次。但是由于當時俄國并沒有形成足以推翻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因此最終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進行廢除農奴制的改革,并于1861年正式廢除農奴制。這就是俄國農奴制改革背景。
俄國農奴制改革結果
俄國農奴制改革結果總體來說是積極正面的,首先是對俄國來說,俄國開始邁入了資本主義國家行列,但是封建殘余的影響,改革并不徹底,存在很多隱患。再者,可以看到,俄國農奴制改革并沒有改變其政權性質,仍然是封建專制統(tǒng)治的階級實質,土地所有者性質沒有改變,最終也沒有使得農民真正的得到土地,受益的還是土地所有者。
其次,因為改革中對農民的人身依附關系的解除,成為自由自身的農民便成為自有勞動力,促進了俄國經(jīng)濟的迅速發(fā)展,加速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使得生產關系適應了生產力的發(fā)展,是俄國資產階級的開端。
在農業(yè)上,之前俄國糧食產量不能滿足國內需求,但是改革之后的農民生產積極性得到提高,生產產量也得到提高,農民的分化還促進了資本主義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部分農民脫離土地,被迫來到城市,成為工廠工人,從事工業(yè)生產。在工業(yè)方面,最大的表現(xiàn)就是鋼鐵和織布業(yè)的發(fā)展,工廠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國內市場需求得到滿足。
在十九世紀八十年代,俄國就已經(jīng)基本完成了工業(yè)化,提高了國防實力和國際影響力。盡管如此,還是要看到,其改革是不徹底的,專制制度性質并沒有改變,廣大民眾的權利和要求并沒有得到滿足,近代化的歷程依然任重道遠。這就是俄國農奴制改革結果。
猜你感興趣:
解析俄國農奴制改革成功原因是什么
下一篇:俄國農奴制改革目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