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的王爵制度是怎樣的
太平天國封王制度一變再變,到后來的王爺滿地走,官爵多如狗。王爵制度似乎成了笑話。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分享的太平天國的王爵制度是怎樣的,一起來看看吧。
太平天國的王爵制度介紹
太平天國在金田起義后的第二年.即“永安建國”之時即已開始封王;此后十余年問,封王的辦法一再改變;內(nèi)訌以后,愈封愈多,愈封愈濫,以致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據(jù)現(xiàn)存的史料看來,終太平天國之世.已封王者有二三百人之多。如此眾多的王爵必然有等級之分,但是究竟分為幾等,如何區(qū)分,歷來說法不一。
《賊情匯纂·卷三》所附“偽官等差總表”中把太平天國的王分為四等。
一等 東王楊秀清 西王蕭朝貴
二等 南王馮云山 北王韋昌輝
三等 翼王石達開
四等 燕王泰日綱 豫王胡以晃
《賊情匯篆》是清方搜集太平天國方面情報所編成的專書,內(nèi)容雖大體可信,但不確切。《匯纂》成書時間為1856年,所記載的都是太平天國前期情況,因此表中只列了前期所封七王。七王的封號與次序是不錯的,但是把七王列為四等的說法則不免有失實之處。如《永安封五王記》中說:“以上所封(東、西、南、北、翼)各王,俱受東王節(jié)制。”說明天王洪秀全早在廣西永安時已把軍政大權(quán)交給東王,要諸王都聽東王指揮。東王地位自應(yīng)高于諸王,把東西兩王并列為一等是失實的。
從諸王的尊稱來說,除天王稱萬歲外,東王稱九千歲、西王稱八千歲、南王稱七千歲、北王稱六千歲、翼王稱五千歲,以下的燕、豫兩王只稱千歲,說明諸王的地位是依次以降,成階梯形,不能說是只分四等。
如果七王都按依次以降的辦法稱呼,則燕王可稱四千歲,豫王可稱三千歲,事實并不如此。天王與東、西、南、北、翼五王并稱為首義六王,地位崇高,他們的名字都要避諱。燕豫兩王是后封的,地位遠(yuǎn)低于首義六王。他們的名字無須避諱,而且他們自己還因避諱而改名,例如秦日綱原名日昌,就是為了避韋昌輝之諱而改名。還有一個重大的區(qū)別,我們絕對不能忽略。即首義六工均是上帝之子,從上帝教的教義來說他們都是“神”而不是人。上帝的長子天兄基督是神,則其次子洪秀全,三子馮云山—…等等也就順理成章的是神。而后封的燕、豫兩王則從無是上帝第幾子的說法。也就是說;他們只是有功之臣,有功之人,而不是神。因此,可以說太平天國的王爵首先就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一類是人。然后才在這兩大類中再分等次。
燕、豫兩王同稱千歲,是否可以視為同等?這也不行。因為在太平天國后期所實行的六爵制度中,由燕王發(fā)展而來的“天燕”就比出豫王發(fā)展而來的“天豫”高一級。這就足以說明燕王高于豫王。
因此,太平天國王分四等的說法欠妥。
二、《天朝爵職稱謂》把諸王分為兩等。一等是“特爵,如幼東王、幼西王、幼南王、翼王、忠王、英王、侍王、輔王等,都是加了“軍師”頭街的。二等是“列爵”,如幼豫王、護王、相王、聽王、慕王、來王、納王、趨王等,都是未加“軍師”頭衍的。此書是手沙本,系太平天國后期文書工作人員所錄存。從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太平天國后期的許多文書看來,上面的說法是可信的。只是這種王分兩等的說法過于簡略,不足以說明問題。舉例說,在“特爵”種,幼東王、幼西王、幼南王、翼王皆是上帝子孫,是神;忠、英等王不管功勞多大.皆是人而非神。如果并列為“特爵”,如何區(qū)別?而且缺少地位崇高的干王,他是加了軍師頭銜得,這是不可忽略的重大遺漏。在為數(shù)眾多的“列爵”中, 自有等級之分,不可能完全一樣。
因此太平天國王分兩等的說法欠妥。
三、一些《自述》中的記載又不相同。如《李秀成自述》中說:“主見失算,封出許多之王,言如箭發(fā)難收,又無法解,然后封王俱為列王者,因此之來由也。然后列王封多,又無可改,王加頭上三點以為塵字之封,人心更不服,多有他圖。”
李秀成并末明說太平天國的王分為幾等,但從上文看來,大致可以分為三等。第一等是有王號(如忠王)之王,第二等是無王號(均稱為“列望”)之王.第三等是“塵”(由“小”“王”兩字合成說明其地位更低于無王號之王)。
從我們現(xiàn)在所能見到的史料看來,有王號之王姓名可考者,包指“特爵”、“列爵”在內(nèi),共有一百余人。無王號之列王因姓名不權(quán),人數(shù)難于詳備,足以證明李秀成的“列王”之說不虛。至于封為“塵”者,史料上一個也查不出。這并不等于說李秀成講了假話。也許這個字大怪,多數(shù)人不認(rèn)識,把它刪改了,因而沒有流傳下來。
《黃文英自述》中又說:“那天朝的王有五等,若從前的東、西、南、北四王,翼王,現(xiàn)在的于王執(zhí)掌朝綱,是一等王;若英王、忠王、侍王執(zhí)掌兵權(quán),是二等王;若康王、堵王、聽王會打仗的,是三等王;若我與恤王是四等王;那五等王一概都叫列王。”
黃文英在自述中雖然言之鑿鑿,說是太平天國的王分五等.我們卻不可輕信。因為這種說法不見于其他任何記載。諸王等級的高低是由多種因素所造成,不可能按“執(zhí)掌朝綱”、“執(zhí)掌兵權(quán)”、 “會打仗”這樣單一的條件來劃分。
黃文英的說法不甚可靠是容易理解的。他并非太平天國的重要人物,平時只幫堂兄黃文金管后勤工作,對于軍國大事未必清楚。這份自述只是他被俘后清吏所錄的供詞。也許是他懶得多說,只是泛泛而談;也許是清吏對他的談話記得過于簡單,以致這段記載不符史實,不近情理。
因此,太平天國王分五等的說法更不可靠。
經(jīng)過對現(xiàn)有史料的綜合排比,我們大致可以作出以下的結(jié)論:
太平天國前期,王分兩類:一類是“神“.為包括洪秀全在內(nèi)的首義六王;二類是人,包括后封的燕、豫兩王。其八王的等次是依次以降,成階梯形。
太平天國后期的情況要復(fù)雜得多,三言兩語難以說清。根據(jù)史料加以歸納首先仍可分為兩大類,即“神”與人。其次在每一類中還可劃為若干等次。
“神”的一類,根據(jù)上帝教的教義.首義六王是上帝之子,都是神,其后代也是神。太平天國后期,首義六王中在世的只有洪秀全、石達開二人。洪秀全諸子自然一律封王,石達開遠(yuǎn)征在外,本人雖未被革爵,其后代當(dāng)然談不到封王之事。其余四人,除韋昌輝因犯罪被誅革爵外,后代均世襲為王,幼東王仍稱九千歲,幼西土仍稱八千歲,幼南王仍稱七千歲。此外,非首義諸王中也有進入“神”的行列者。如干王洪仁玕被賜封“爵同南”,即可稱七前歲;王長兄、王次兄(洪仁發(fā)、洪仁達)先是“爵同南”,后又賜封“爵同西”,即可稱八千歲。其余還有些洪氏族人,皇親國戚也無功受祿,被拉進“神”的行列。在“朝天朝主圖”中,一些兒童的位次比洪仁玕、李秀成的位次還要高??傊?ldquo;神”的行列中,大致可分兩個等次:
第一等次為無功受祿,坐享富貴者,如幼東王、幼西王、王長兄、王次兄等,可稱八千歲、九千歲。
第二等次為辛勤為國,盡瘁國事者,如洪仁玕、石達開等,只能稱七千歲、五千歲。(幼南王也只能稱七干歲)
無功者反在有功者之上,這正是晚期的一種亂政。
人的一類:封王后即可稱千歲,有的可稱二千歲、三千歲,一般不超過五千歲。林錦《陷賊記》中說:“偽爵封王,有一千歲至五千歲之別”,大致是不錯的。從史料中可以見的:蒙得恩在任正掌牢時即稱二前歲,封王后稱二千歲。森王、瑯王、瑛王曾封三前歲。功高如陳玉成、李秀成也不過封四千歲?!兑娐勪洝份d;陳玉成“破江浦、六臺守軍,升四千歲。”《虎口日記》載,李秀成“授四千歲”。足見不超過五千歲之說有據(jù)。也就是說,以五千歲為界限,以上進入“神”的行列,以下仍為人的行列。后來陳玉成、李秀成立了大功再各加二干歲,成為六千歲,則是一種亂了套的做法。總之.在人的行列中,大致可分三個等次,
第一等次為有大功者,加軍師銜,稱特爵,如陳玉成,李秀成、李世賢、楊輔清等。
第二等次為有功之臣,無軍師銜,稱列爵,有王號者,人數(shù)甚多。
第三等次為無王號之列王,人數(shù)更多。有的授于功臣,有的贈與親貴。
至于查無實據(jù)的封號,如“塵”,只好暫時存而不論。
太平天國運動過程
太平天國運動是發(fā)生在公元1851年到1864年間的一場旨在推翻清王朝的農(nóng)民起義,最后以天京淪陷告終。那么太平天國運動過程是怎樣的呢?
太平天國運動的過程包括八個部分,分別是金田起義、永安建制、突圍北上、定都天京、出師北伐、領(lǐng)軍西征、天京事變和防御戰(zhàn)。
金田起義發(fā)生在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結(jié)了2萬人在廣西金田村正式宣布起義,建號太平天國,并與楊秀清、馮云山等人組成了領(lǐng)導(dǎo)運動的核心人物。永安建制說的是1851年9月,洪秀全突圍北上并成功占領(lǐng)永安,隨后洪秀全開始封賞將士。突圍北上說的是1852年4月5日,太平軍從永安突圍,沒有攻占下桂林,轉(zhuǎn)而去攻占全州,馮云山被炮彈擊中死亡。到1853年1月,太平軍已經(jīng)攻占下武昌,2月又攻下九江、安慶等地。定都天京發(fā)生在1853年3月19日,太平軍攻下南京,并在此定都,改稱天京。出師北伐是1853年5月13日,林鳳祥和地方官李開芳等人帶領(lǐng)2萬軍隊從浦口出發(fā),經(jīng)過安徽、河南、山西等地長驅(qū)北上,10月29日到達西南的靜海和獨流鎮(zhèn),并駐扎軍隊待援。領(lǐng)軍西征是發(fā)生在北伐的同時,西征的軍隊領(lǐng)導(dǎo)者是胡以晃、賴漢英等人,他們帶領(lǐng)戰(zhàn)船千余,軍隊兩三萬從天京逆流而上,開始西征。天京事變發(fā)生在1856年,楊秀清因為居功自傲,9月初被部下韋昌輝殺死。防御戰(zhàn)過后,天京失守,洪秀全病逝,太平天國運動最終走向失敗。
太平天國運動的持續(xù)時間
關(guān)于太平運動到底持續(xù)多久這個問題其實是有爭議的。但是太平天國運動是1851年在金田村開始,1864年天京陷落,也就是說前后共十四年。既然如此明顯,為什么還有關(guān)于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持續(xù)多久這個問題的爭議呢?
其實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持續(xù)多久之所以有爭議,是因為有些人覺得太平天國運動的結(jié)束時間不能簡單的以天京陷落作為結(jié)束標(biāo)志,另外還有兩個時間點可以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jié)束標(biāo)志。
其中一個是按照袁大魁部下的敗亡時間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jié)束標(biāo)志,因為這一支部隊依舊使用太平天國年號文書的部隊,如果按這個時間來算,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持續(xù)多久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十九年。
另外一個是按照石達開部下軍隊敗亡的時間來算。因為這個是太平太國運動留下的最后一只軍隊。這個軍隊是1872年才徹底敗亡的,如果按照這個時間來算,那么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持續(xù)多久這個問題的答案就是二十二年。
其實關(guān)于太平天國運動到底持續(xù)多久這個問題的答案,主要是要看以什么事件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的結(jié)束標(biāo)志,標(biāo)志不一樣,持續(xù)的時間也不一樣。不過大部分歷史學(xué)家還是將天京陷落作為太平天國運動結(jié)束的標(biāo)志,因為都城的陷落表示這政權(quán)的消亡,即使有部下留存,那么也不足以再代表太平天國運動,這種說法也是比較受大眾接受的一個說法。
猜你感興趣:
太平天國的王爵制度是怎樣的
上一篇:太平天國的制度和政策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