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欧美精品沙发,日韩在线精品视频,亚洲Av每日更新在线观看,亚洲国产另类一区在线5

<pre id="hdphd"></pre>

  • <div id="hdphd"><small id="hdphd"></small></div>
      學習啦——歷史網 > 歷史學科 > 初中歷史 >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

      時間: 衛(wèi)文0 分享

        七年級歷史期末考試要拿高分不難,學生們在考前多做試題練習,多背知識點,這樣就能考得好成績!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及答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

        一、單項選擇題: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 (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1.右圖是我國古代一項著名的水利工程。

        下列對它的表述正確的是

       ?、僭摴こ淌呛霰亓蚁铝铋_鑿的

       ?、诟灸康氖菫榱遂柟探y(tǒng)治

       ?、墼摴こ桃月尻枮橹行?/p>

       ?、芩枪糯澜缱铋L的運河

        A.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

        2.下列歷史貢獻中不屬于隋朝的是

        A.創(chuàng)設科舉制 B.開通大運河

        C.實現南北重新統(tǒng)一 D.完善科舉制

        3.《貞觀政要》記錄的是下列哪位皇帝在位時的政績?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唐玄宗 D.康熙帝

        4.唐太宗“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思想認識,主要緣自對下列哪一歷史事件的深思?

        A.春秋諸侯爭霸 B.漢末軍閥割據 C.魏晉北民南遷 D.隋朝暴政而亡

        5.下列情景不可能出現在唐朝的是

        A.唐太宗向蔡襄征詢經濟問題 B.書生李崇寒窗苦讀高中進士

        C.江南農民使用曲轅犁耕作 D.白居易吟誦詩作《新樂府》

        6.民族交往在我國歷史上寫下了一段段佳話。文成公

        主入藏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促進了吐蕃的發(fā)展。

        吐蕃位于右圖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

        7.下列歷史人物與相關史實的搭配,正確的是

        A.唐太宗&mdash;&mdash;任用姚崇等人為相 B.唐玄宗&mdash;&mdash;將文成公主嫁到吐蕃

        C.玄奘&mdash;&mdash;到天竺學習佛經 D.畢昇&mdash;&mdash;編著《天工開物》

        8.郭沫若曾賦詩一首:“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痹娭械摹暗浪嚒辈豢赡馨?/p>

        A.中醫(yī)思想 B.建筑藝術 C.佛學經典 D.活字印刷

        9.某學習小組開展研究性學習,他們搜集了“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唐蕃和親”、“鑒真東渡”等有關資料,由此可知他們研究的課題是

        A.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 B.繁榮與開放的社會

        C.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fā)展 D.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10.京劇《澶淵之盟》是一出歷史故事劇,其中臺詞“將舟船暫駐中流,寡人要一觀黃河夜景”中的“寡人”是指歷史上的哪位皇帝?

        A.寇準 B.宋真宗 C.宋高宗 D.明太祖

        11.某歷史博物館舉辦中國古代歷史圖片展,在某展廳出現了如下一組圖片,該展廳的名字最合適的是

        A.宋代商業(yè)繁榮 B.民族政權并立 C.宋代國家統(tǒng)一 D.宋代民族融合

        12.下表為漢至宋南北方戶數統(tǒng)計表(單位:萬戶)。表中戶數變化最能說明這一時期

        朝代

        地區(qū) 西漢(2年) 西晉(280年) 唐代(742年) 宋代(1080年)

        北 方 965 149 493 459

        南 方 111 65 257 830

        A.經濟重心南移 B.政治統(tǒng)治開明 C.城市經濟活躍 D.民族融合加強

        13.右表所列內容為中國某朝代具有的一些特征。

        據此推斷該朝代是

        A.漢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4.元朝是我國第一個統(tǒng)一全國的少數民族政權,下列事件發(fā)生在元朝的是

        ①馬可&bull;波羅來華 ②回族形成 ③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④鐵木真統(tǒng)一蒙古

        A.①② B.①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15.今天的江蘇、浙江等省級區(qū)劃制度,開始于

        A.隋朝 B.唐朝 C.宋朝 D.元朝

        16.明太祖時,全 國重大軍政事務都由他親自處理,忙得不可開交。這是因為他廢除了

        A.錦衣衛(wèi) B.行中書省 C.丞相 D.三司

        17.下列詩詞反映的歷史事件(現象)排序正確的是

       ?、賾浳糸_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②暖風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鄯夂罘俏乙?,但愿海波平。 ④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③ C.②③④① D.②①③④

        18.1684年,沙俄政府給盤踞在雅克薩城的侵略頭目頒發(fā)了一枚盾形城徽,圖案是一只張 開翅膀的鷹,一只爪抓著一張弓,另一只爪抓著一支箭。為抵擋這只“鷹”的進攻而做出重要貢獻的皇帝是

        A.明成祖 B.康熙帝 C.雍正帝 D.乾隆帝

        19.“開辟荊榛,千秋功業(yè);驅逐荷虜,一代英雄”,這個挽聯稱頌的是

        A.文天祥 B.戚繼光 C.鄭成功 D.岳飛

        20.清朝前期,我國疆域遼闊。為加強西北邊疆的管理,清政府設置了

        A.西域都護府 B.宣政院 C.嶺北行省 D.伊犁將軍

        二、判斷題:在答題卡相應的方框內填涂,正確的填涂A,錯誤的填涂B (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1分,共6分)

        21.武則天當政期間,繼續(xù)實行唐玄宗發(fā) 展生產、選拔賢才的政策,促進了經濟的發(fā)展。

        22.遣唐使回國后,很受重用。他們以唐朝的制度為模式,實行政治改革。

        23.南宋與金達成和議,使宋金對峙局面形成。后來,金遷都燕京,改名為北京。

        24.唐朝末年,火藥開始用于軍事。

        25.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我國封建君主集權的進一步強化。

        26.清朝統(tǒng)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倭寇侵犯,又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tǒng)治,于是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

        27.宋元文化光輝燦爛,名人輩出。司馬光編寫的《 ▲ 》是一部編年體的通史巨著。元代大書畫家 ▲ 的繪 畫作品被當時人譽為“神品”。

        28.鄭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出發(fā)地點是 ▲ 。此后,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 ▲ 沿岸和非洲東海岸。

        29. ▲ 朝時,x藏成為受中央管轄的正式的行政區(qū)。清朝時,明確規(guī)定 ▲ 代表中央政府,與__、班禪共同管理x藏,加強了中央政府對x藏的管轄。

        四、材料問答題:結合材料以及所學知識,根據設問,回答問題 (本大題共3小題,每題6分,共18分)

        30.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李德裕認為:朝廷中的大臣,都應該由公卿子弟擔任,因為他們熟悉朝廷的事務和禮儀。出身貧寒的人,即使有出眾的才能,當官以后,因為不熟 悉朝廷的政事,也不能稱職。

        &mdash;&mdash;《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二:科舉,弊政乎?科舉,法之最善者也。古者世卿,《春秋》譏之。譏世卿,所以立科舉也。世卿之弊,世家之子,不必讀書,不必知學,雖呆愚淫佚,齊循例入政,則求讀書求學者必少,如是故上無才。齊民之裔,雖復讀書,雖復知學,而格于品第,未從得官,則求讀書求知學者亦少,如是故下無才。&hellip;&hellip;科舉立,斯二弊革矣。

        &mdash;&mdash; 梁啟超《變法通議&bull;論科舉》

        材料三:(唐太宗)嘗私幸端門,見新進士綴行而出,喜曰:“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達到的范圍,后用以比喻牢籠,圈套)矣?!闭^“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

        &mdash;&mdash;《唐摭言》

        請回答:

        (1)材料一對科舉制度持怎樣的態(tài)度?其理由是什么?(2分)

        (2)材料二對科舉制度持怎樣的態(tài)度?其理由是什么?(2分)

        (3)依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推行科舉制度的主觀目的是什么?并援引材料三中的一句原話加以印證。(2分)

        31.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hellip;&hellip;這是預兆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fā)明。&hellip;&hellip;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hellip;&hellip;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hellip;&hellip;卻變?yōu)樾陆痰墓ぞ撸⑶乙话愕卣f變?yōu)榭茖W復興的手段 ,變成創(chuàng)新精神發(fā)展的必要前提的最重要的推動力。 &mdash;&mdash; 馬克思

        請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幅圖片分別代表了我國古代的哪三大發(fā)明?(按照圖一、二、三的順序作答)

        (3分)

        (2)根據材料二,指出這三大發(fā)明有何重大影響?(2分)

        (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科學 技術作用的認識。(1分)

        32.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的重要表現。右面圖一、圖二是唐朝時期發(fā)明和使用的農業(yè)生產工具。

        材料二:北宋時期,國家財政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左右來自淮河以南地區(qū)?;茨厦磕晗蚨汲倾昃┻\送糧食六百萬石,絲綢、茶

        葉等物品也源源不斷地輸送到京城。&hellip;&hellip;南方地區(qū)經濟持續(xù)發(fā)展,支撐了南宋半壁江山。

        材料三:清朝&hellip;&hellip;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后)下令只開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關閉了其他港口。

        請回答:

        (1)寫出材料一中圖一和圖二所示的生產工具的名稱(按照圖一、二的順序作答)。(2分)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 到兩宋時期,我國經濟重心出現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2分)

        (3)據材料三指出,清朝實行的是什么政策?該政策給中國社會帶來了什么嚴重后果?(2分)

        七年級歷史下學期期末試卷答案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D B D A A C D B B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A C A D C B B C D

        二、判斷題:判斷正誤,并在答題卡相應的方框內填涂,正確的填涂A,錯誤的填涂B(本大題共6小題,每小題1分,共6分)

        題號 21 22 23 24 25 26

        答案 B A B A A B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3小題,每小題2分,每空1分,共6分)(錯別字不給分)

        27.資治通鑒 趙孟頫

        28.劉家港 紅海

        29.元 駐藏大臣

        四、材料解析、問答題(每小題6分,共18分)

        30.(1)否定(反對);(1分) 理由:出生貧寒的人不熟悉朝廷的事物。(1分)

        (2)肯定(贊成);(1分) 理由:打破貴族對政治的壟斷;使讀書的風氣盛行;有利于革除政治上的某些弊端。(1分,任答一點即可)

        (3)主觀目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1分) 原話:天下英雄盡入吾轂中矣。(1分)

        31.(1)圖一:活字印刷術(或印刷術) (1分),圖二:指南針(1分),圖三:火藥(1分)

        (2)有助于資產階級推翻封建統(tǒng)治;有利于建立世界市場;推動了科學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預兆了資產階級社會的到來。(2分,任答兩點即可)

        (3)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是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動力等。(言之成理即可)(1分)

        32.(1)曲轅犁,(1分)筒車(1分)

        (2)變化:經濟重心南移(或經濟重心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1分)

        原因: 北方人口南遷,提供了大量的勞動力;(北方人口)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南方戰(zhàn)亂較少。(1分,任答一點即可)

        (3)閉關政策(或閉關鎖國政策、閉關自守政策)(1分)

        后果:阻礙了中國學習世界先進科技;使中國在世界上逐漸落伍。(1分,任答一點即可)


      猜你喜歡:

      1.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重點知識

      2.七年級歷史下冊課本知識

      3.2018七年級歷史下冊復習資料

      4.七年級歷史下冊目錄

      5.2017七年級歷史下冊教案

      6.2016七年級下冊歷史復習資料

      50722